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琴岛爱情故事 >

第4章

琴岛爱情故事-第4章

小说: 琴岛爱情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辉忙说:“嫂子,这也不能怪王老师。要是学校不出这么多事,像我们这些人分配应该不是问题。”

“请周志学管啥用啊?那还得请孟辉的班主任来,现在不是哪个老师说和算的问题,看学校怎么来处理这件事了。”

“是啊,嫂子,您也别为我们费心了,学校真要是能安排那更好,要是安排不了的话也不光我们哥俩。”孟林劝慰李霞道,“我们先去开发区看看,工作要是好的话我们就先干着。只要学校一有信我们就回来。”

“这样也好,来多吃菜!”李霞一边给他俩夹菜一边招呼他们吃菜,“在外面可不比在学校里,更不比在家里。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行事多长个心眼。”

李霞嘱咐着,“你们俩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我也看出来了,你们比亲兄弟还要亲。孟辉,你是老大,在外面可千万要照顾好孟林和你自己,有啥难处就打电话过来。”

吃过午饭,王德海把李霞叫到里屋,过了一会两人出来。李霞说:“孟辉,去报名要交费,你们手里又没多少钱,嫂子这里没有多,给你们每人三百块先用着。”

孟辉站起来,双手连连摆手,“嫂子,你这是干吗呀?我们自己有。”

王德海劝说:“你们这些孩子,给你们就拿着。我们现在也用不着,你们到了社会上可不比在学校里,吃住都要花钱,你们又没有什么钱,都快有一个月没有回家了,身上的生活费也花的差不多了,你们怎么去找工作啊?”

孟林也急了,“王老师,我真的还有钱。”

见这哥俩不肯收,王德海说:“你们就全当借我的,等挣了再还我就是。再说了我还不了解你们俩,身上哪还有钱呀!”

“嫂子,我去开发区到我姐那里去,她刚给我钱。”孟辉解释着,孟林见哥哥不拿他也不拿。孟林身上其实没什么钱了,本来走的时候想借毕龙的钱。

女人最擅长的就是心细,她一看就知道这哥俩心里在想什么,就对孟辉说:“你们是不是嫌少了呀,孟辉你们拿着,要不就别再来了。”

孟辉见推辞不了,就收下了,说赚了钱马上还。

临走时李霞叮嘱孟辉:“等工作定下来后一定来个电话,在外面学会照顾自己和弟弟。”

“孟林,周老师那边等他一回来我就跟他说,你们小心点!学校有了分配的信马上通知你们。”王德海在把哥俩送出门口时说。

离开了王德海的家,哥俩分别到自己宿舍里收拾了一下东西,孟林没有忘了嘱咐毕龙说,等周一的时候,跟好朋友焦瑞和王腾飞说一声自己去开发区了。

然后就和孟辉一起前往开发区了。





第三章



红岛受骗(一)

灵水镇,就是胶原职业二中的所在地。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在胶原的最东面,和琴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接壤,北靠小珠山,南濒大海,真是依山傍水风景倚人。

人家都说靠海的人聪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一点也不假。从琴岛划为沿海开发城市以来,灵水镇依靠着自己的丰富资源,从小做大,逐渐也成了市里小有名气的滨海小镇。

二职中西侧是一条南向北的大路,往北绕着山脚直通山里头。朝南走三里多就是灵水镇了,校西边是戴戈庄村,东边不远就是高家台,灵水镇的发展之快太明显了,如今的高家台已是开发区的了,而二职中与它只不过一墙之隔。

灵水镇是在胶原市名列前茅的城镇,地理位置显要,工业生产总值又在市里出了名的。水产业和港口的天然优势吸引了不少的外资到灵水来投资,从而挖掘了人才市场的潜力,这些技术人才从哪里来呢?胶原市的二职就起了桥梁的作用,学校开办几年来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胶原工业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也得到了市教育局的肯定和地方的认可,这也是胶原二职的荣耀。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沿海地区日新月异,大量的外企来开发区扎了根,林立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开发区一片新的生机,从面也带动了开发区周边的发展。

出了灵水镇,往东行进十几分钟就是开发区。车行至开发区西岭坡时,就可以俯看整个开发区的全景。

新式的高楼大厦首先映入眼帘,到处都是在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塔吊、大厦和碧海蓝天相映,沿海大道及临海的工地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琴岛的优势就在于滨临东海,和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海空运输便利,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来投资,从而也就带动了琴岛的发展。

开发区对孟林来说也并不陌生,读书的时候两年当中也来过几次,虽说没有转遍全区,但大体上也有点印象。更何况堂哥孟家坤也在开发区落了户,也去过。所以到了开发区也就到了家一样。不过这次来可不是来玩的,而是怀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来的,这可是孟林人生中又一大转折点。

在武家庄下了车,宽阔的混泥土马路。新的设施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使人看了都舒服,眼前的一切可都是建设者的功劳所至,想到自己马上也要成为这城市建设的一份子了,心里特别的激动。前面的路还很长,一定要把握好。

跟着孟辉穿过武家庄的南北大街,跨过村北头的东西大道,来到路北边一片临租的平房。

近前一看,一共有三家中介公司。每家门口处都有几个大木板子,上面贴满了16开的红色的广告纸,细看全是些招工的启事。

东头那家是信息中介,中间是家房屋中介。跟着孟辉进去的头上这家叫新潮中介,大意上都是找工作的“经纪”(乡下称作的中介)。

每家门口的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中间哪家房屋中介更是人多,物以稀为贵吗,来这里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基本都是从农村和学校刚毕业出来的,三家的生意都很旺。

进了新潮中介,里面就两张桌子三个人,没什么重要设施。三个办公人员跟前都排了三五个青年男女,一看就是来找工作的。孟辉来到唯一的女孩子的跟前,“林姐,您好!”

林紫凝抬头看了看,“噢!小孟呀,你们先坐一会。”林紫怡用手指了指靠墙边的躺椅上,本来房间就不大,里面又站了好多人,椅子上还坐着两个女孩子。

孟辉说就带着孟林到门口来等,两人说了一会话。里面忙的差不多了,林姐出来叫他俩进去,笑着解释道:“真不好意思,刚才人太多了。”

孟辉说:“林姐,没事的,这是我弟弟孟林。”

孟林也赶紧向她打了个招呼,“林姐,您好!”

“你好!小孟,工作的事考虑好了没有?今天下午可是最后的时间了,你看你们是……”

孟辉说:“我们决定了,就到那家山禾玻璃厂,你给我们办办手续吧。”

林紫凝问:“钱带来了吗?身份证?”

“全带来了。”接着给办理了介绍工作的手续。不到十分钟,两人的工作就这样弄好了,林紫凝说:“现在该办的手续都好了,我现在把你们带到山禾去看看,如果干一段时间感觉不合适再给你们换别的工作。”

“小李,你们签了几个?一块去看看吧?”林紫凝跟临桌的男青年说。

“我这边的都是保税区的,陈康好像有三个山禾的”叫小李的回答,转过身问临桌的陈康,“陈康,你的哪三个上午交了押金的不是下午去看工作吗?”

陈康说:“他们刚打电话说马上过来,林姐,要不待会你带他们去看看吧!”

林紫凝:“哎呀,陈康,你真会使唤人来。我待会还要去接孩子,你就代劳一下吧,过两天请你吃饭。”

“好吧,一言为定!一定要请吃饭的。”陈康笑着说,“正好下午又没有车,你就给点打的费!”

“你先从小李那里拿二百块先用着,明天给你报销。我先走了,别忘了把这两个小兄弟安排好了。”林紫凝又是嘱咐了一番,“我先走了。”

又转过身来对孟辉说:“小孟,你们过一会和陈康一块去山禾吧。山禾那边有我们的人,你们去了会有人接的,不懂的地方问问陈康,行李拿了没有?”

“还没呢!走的急,没来得急拿,还在学校里。”孟辉解释说。

“这没关系,过两天工作稳定下来,请天假回去再拿也耽不了,那我先走了?”林紫凝收拾了一下桌子上的东西。

“好的。”哥俩回答,刚好陈康说另外三个人也过来了,于是就跟着他去山禾了。

红岛镇是胶原县最东北边的一个小镇,说是沾了靠海的光,倒不如说是沾了靠滨海区的光,这几年正巧又赶上开发区的开发。红岛镇地方虽然不大,但它和灵水镇也是胶原齐驾并驱的经济强镇,对胶原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龙头作用,滨海区多年来想把这红岛镇纳入自己的范围,作为胶原市的强镇,这才不可能轻易撒手的。如今开发区也在飞速的发展,过不几年这块沃土终究会成为两个区竞争的“面包”。其实对红岛镇的村民来说,不管划到那一个区都是好事,就是两个档次,而对胶原市来就是一个损失,是相当严重的。这不,到现在关于红岛的区划一直还在僵着,就是看上头谁的关系厉害了。不过看形势下去,红岛镇划到区里是早晚的事情。

徐庄是红岛镇的一个大村,主要沾了滨海区的光,交通发达,海运陆运都畅通八达。两年来,吸引了好几家台商企业的投资,解决了红岛镇上大量的劳动力,也使他们增加了经济收入。镇上现在的发展前景大好,其中由台湾禾氏集团投资兴建的山禾玻璃厂今年已经投入生产了,这也是起今为止到徐庄来投资最大的项目了。估计照这样发展下去,红岛镇很快就要被滨海区或者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并有,到那时经济前景会更好。

由台湾禾氏集团投资兴建的山禾玻璃厂刚刚落成。就坐落在徐庄,陈康带着孟辉他们坐1公交车到了新街口下车,又打了出租车路过一片工业园区。大约走近半个小时,转到了离开发区偏北五六十公里的一个小镇上,徐庄!

终于到了山禾,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厂房,楼房厂房全是粉白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舒服,太阳慢慢偏西了,天边出现了火红的彩霞,山禾在天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纯。

山禾很大,这大门口的厂牌可不是夸大其词。“琴岛山禾独资有限公司”这几个大字用镀金字镶在了左侧的大理石墙壁上,门口一边一个大石狮子,可与胶原中国银行支行门前的那对大狮子相比。

陈康带着孟辉他们五人进了厂区里,现在正是下班的时间,工人三三两两的从车间里走出来。

厂区里的确很大,路又很宽,听陈康介绍说:“台湾人真得很有钱,连工厂都搞得这样好。像你们刚进来的临时工每月九百至一千二的工资还是下层的。像他们那些正式的那个月也得三千、四千的,这就是外资企业的优势,像你们刚进来,一定好好工作,争取能签上合同成为正式的山禾的工人。”

他所言不虚,最起码看在眼里的这些东西是骗不了人的。跟着陈康走了快二十分钟了,还没到地方。可见这厂区有多大,天快要黑下来了。到了厂区的最北角的一座九层楼的车间跟前,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在那里站着,旁边有一辆木兰摩托车,看样子是特意在等人。果不然,我们到了跟前。老头笑呵呵地走过来打招呼,“小陈,今天给我带来了几个人才呀?”

陈康也快步走上前去,伸手去主动握手。“老爷子,没多少?五个!”

“噢!!多谢多谢!”老头客气地说。

“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陈康过来对五个人说,“这就是你们的老板薛老板,你们自己介绍一下吧。”

老头没等大家先介绍,自己先开口说:“小伙子,你们好!我叫薛穆,没什么老板的,大家出门在外混口饭吃,都是兄弟,叫我老薛就行了。”每个人都介绍了自己,老薛每个人都认识了一下,然后问陈康给他们介绍了工作没有?

陈康说没有,老薛大概说了一下。这一楼大仓库就是我们的工作区,指着库里堆积如山的沙袋说:“这是石英沙,造玻璃的原料,我们的活就是把这些原料筛滤好,然后运到九楼进仓就可以了。具体工作明天再说吧,现在都下班了。”

老薛又问陈康:“他们的行李带来没有呀?”

陈康说:“有三个人的带来了,在厂外面的出租车上。”指了指孟林哥俩说,“他们俩的还在学校里,没来的及取,看看抽空让他们回去取一下就是了。”

“这个没问题,今晚上我给他找被褥。天快黑了,我们回去吧。”老薛说,“小陈,你骑我的车到厂门口去把他们的行李带到我家去,把车放在门卫就行了,我和他们小伙子们一块走出去,顺便介绍一下厂里的情况。”

“好的,我忘了你家住第几幢楼来。”骑上木兰的陈康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