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觞歌之悲殇汉末 >

第30章

汉末觞歌之悲殇汉末-第30章

小说: 汉末觞歌之悲殇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肃靠近低语:“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若杀丁原,引军归董卓,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吕布沉吟良久,说:“此事容某再思量思量,兄暂且先回,未免为人所见。不论事谐与否,明日都去董公处投降。”
李肃不便相催,就回城告之董卓,董卓自是满心欢喜。而吕布则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虽说丁原与自己之间一直都非真心相待,但毕竟是义父,杀他岂不为世人所不齿。可是若不杀,董卓那能否重用?何况丁原不是一直抑制自己的势力发展吗?身怀绝技的自己却总是以主簿的身份临战统军,手下八健将及高顺等人却在军中身居显职,领兵作战,若不是他们倾心于自己,恐怕早就不再侍奉自己为主了。丁原的猜忌,弃之而去尚可,但杀之却稍微过分。
吕布就这样思来想去,直到二更时分,吕布才打定主意,杀了丁原。随即召集军士,言明自己欲投董卓。吕布平日待军士不错,而且士卒多仰慕飞将威名,况且素日八健将在军中广施恩惠,臧霸等人一宣誓效忠,军士哪有不从的?
吕布约束将士,第二天就拿着丁原首级率军投了董卓。董卓立即拜吕布为骑都尉,随侍左右。李肃本以为说降吕布大功一件,不想董卓既不封赏也不褒奖,心中难免恨恨。
西凉和并州军合并,董卓实力大增,不等张济援军,直接将大军开到了洛阳城外。何太后与少帝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卢植等宿将老臣认为应将董卓叛反之罪告之天下,号天下共击之。
董旻等亲董派则竭力反对,认为董卓一心为国,前事皆为误会,提议和平商谈。
卫宁忖度再三,为免董卓狗急跳墙,决定暂时和为贵。“太后、陛下,臣以为和谈为上,臣愿意入董营一探究竟。”
“太傅乃国之栋梁,怎能亲入险地?此事还是再做计较为好。”太后否决了卫宁孤身犯险的提议。
但卫宁力争,太后无法,只好同意他去西凉营中商谈。散朝,卫宁、曹操、拂勒和袁绍四人结伴同归。
“仲道,你欲如何?”袁绍问道。
卫宁望着天边的云霞,叹道:“此乃天欲如何,而非我欲如何!”
曹操和袁绍唏嘘不已,拂勒接茬道:“老二,你去董营,也没有把握劝他退回西凉?”
卫宁摇首不语,袁绍捻须吟思,说:“既如此,不若从卢尚书议,号天下共讨董卓。董卓并丁原,虽两万之众,但粮草无多。而京中可靠之军力三万,足矣!”
曹操大摇其手,说:“京中尚有董旻等心怀叵测之人,真到了兵戎相见之时,恐怕洛阳必将不攻自破。”
四人无语,形势变化之快,已远超想象。其中卫宁是最为忧烦的,自进京以来,处心积虑,除贼卫国。不想汉室多难,荆棘满途,豺狼环视。如今军势强大的西凉又得到了吕布这员无双悍将,恐怕……
卫宁整理了下心情,独自一人坐车到了西凉营中。西凉文武皆在,董卓高坐帅位,吕布侍奉一旁。
“卫太傅,何事至此呀?前些日子,拜您所赐,得回西凉,尚未相谢。今日太傅亲临,自当好生感谢。”董卓想起被卫宁设计,灰头土脸差点跑回西凉的事,直恨得牙痒痒。
武将们都对卫宁怒目而视,他却自如扫描了一圈后将意味深长的眼神停在了威武雄壮的吕布身上,半晌才转向董卓,说:“董大人,当日误会一场,何必念念不忘呢?此次前来,不为国事,只为将军!”
“太傅不高坐庙堂,跑来这军营之中,闲扯我家主公之事,未免可笑。”李儒争锋相对。
“董大人集精兵于此,天下能不以将军为谋逆乎?若有义士振臂高呼,恐将军身死名裂就在旦夕。”
吕布打量着眼前这位世之英杰,前日阵上相隔甚远,看不仔细,如今近看,果真是风liu儿郎,颇为倾赏。可旁人却无这番心思,都怒不可言,甚至拔刀相向,恨不得将其生撕活裂。
卫宁仰天大笑,倒是令人不知何意,董卓摆手示意众人冷静,便要一问究竟。到底卫宁能否鼓动如簧之舌,劝退西凉军,请看下回——《文和汉升》!


第五节 文和汉升
更新时间2008523 9:40:13  字数:3404

 董卓招呼士兵给卫宁看座,卫宁不想坐在相较董卓而言的卑位,将椅子搬到营帐门口正对着董卓坐下了。众人怪异,互相瞅望,只有张绣始终一副心不在焉的神情。
“不知卫太傅刚才所言何意?”董卓不解地问道,料想听上一言也无妨。
“董大人自进京以来的作为,天下恐没有不疑心的,现威慑京师。若地方一义士振臂高呼,天下必然云集景从,西凉军欲试天下锋芒乎?”
董卓面露沉思之色,李儒则应答道:“哈哈哈,卫太傅似乎言过其实吧!时至今日,汉室衰微已极,能为其真心效命者,依儒看,除卫太傅外,所剩无几啦!”
卫宁嘴角依然保留着淡雅的笑容,毫不为其言所动。“观天下,董大人、丁刺史之流,必是少数。汉室基业四百年,又岂是尔等所能轻易动摇的?”
忽然帐外传来低沉的笑声,继而进来一人,约摸四十余岁,长脸细眼,颌有短须,双眼清澈。他绕过门口的卫宁径直走向董卓,西凉军将见有人如此无礼擅闯帅营,本都打算怒喝,待看清来人后,立马换了副神情。而且居然全体起立问候,连董卓都拍手笑脸相迎。
卫宁好奇地上下打量起来人,其貌不扬,但双目清澈有亮光,难以掩饰的智慧从中倾泻而出,身上自有股神韵风采。来人谢绝了董卓让他坐在旁侧的邀请,在末席坐下,众人也都归位。
卫宁与来者四目相对,探求一番,只觉此人深不可测,智谋决在自己之上。若说自己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的话,那来者无疑就是十五的圆月,辉满透亮,有着质的巨大差距。来者起身一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想必大人就是声名日隆的‘神骏’——河东卫仲道吧!适才所言非虚,然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等为保汉而来,谈何动摇汉室?”
如此架势,是不能善了了。明知对手厉害,还是期待领教领教他的嘴上功夫,卫宁保持淡致的笑容不变,说:“正是在下,先生就是李大人所推崇的西凉第一谋士吧!请教尊姓大名?”
“武威姑臧贾诩贾文和!”
“贾诩贾文和!”卫宁重复了一遍,牢记在心,他知道眼前之人是令人战栗的恐怖对手,不过他绝不害怕,他相信自己能应付,因为他是卫仲道。
卫宁起身深深一揖,表示自己的钦佩之情,西凉谋定而后动,个中计策多为贾诩所定,才使西凉成今日难除祸害。“先生何必虚谈!前番后军校尉鲍信力主袭杀董大人,现已引兵往山东,言卓有异志之日,必发兵来讨。此忠义之人,起兵号召天下应在旦夕之间。”
贾诩捻须低笑,说:“卫太傅何必自欺欺人,若有响应者,真心为汉者几人?此举无异扬汤止沸,以太傅如此明智之人必不为之!”
“宁患者,董公也!余人,进得京来,却未必成的了事!”卫宁打算群蚁吞象,先除掉心腹之患董卓再说。
“果如所言,天下能为太傅敌者,当为董公!能毁董公大事者,亦汝!此刻大人却在这西凉营中,不怕刀斧加身,暴毙其中?”
“贾先生,不欲我死;董大人,不欲我死;天下人,不欲我死。我如何死得?”卫宁无比强大的自信透体而出,仰天长笑,尽情释放着自己,表示着对抗西凉的坚决。
卫宁对西凉精兵强将的视若无睹,无疑是流露出蔑视,惹得众人恼火。不过确实,卫宁现在已是天下人望,如果于营中杀害,西凉必失天下众人之望。
贾诩双目锁定卫宁,丝毫不被影响,问道:“太傅还有把握说服董公否?”
卫宁笑声戛然而止,浓烈的失落渗透到血液中,瞬间又消逝了。犀利的目光深深扎进了贾诩的澈目中,一字一顿地说:“先生在,宁无为!”
激烈的眼神交战后,二人一阵放松。卫宁笑容清淡,起身朝贾诩和董卓作揖告别。在转身出帐的瞬间,褪去的是轻松,浮现的是苦涩。卫宁仰天长叹,步履沉重地踏向了未知与迷茫。张绣向董卓告语几句,追随而去。
贾诩看着离去的卫宁,心中叹息:天意难违,枯木难春,人力不及,唯有破而后立啊!而欲纵横霄宇,你还需一番磨砺呀!
董卓甚是欣赏卫宁的才干,可惜却不能为他所用,对着贾诩问道:“神骏奇才,先生能否使他为我所用?”
贾诩不希望卫宁这块璞玉落入董卓之手,摇头不语,明珠暗投之事,有自己一人足矣。
董卓失望地连叹两声,转而喜悦地说:“无妨,幸而有先生,何愁大事不成!”
李儒点头应和道:“卫宁智计过人,使我军颇多坎坷,非先生来,难定大局!”
贾诩振作精神,谦让道:“诩自当勉力!牛将军驻军陕地,一切皆已妥当。当地盛传卫宁多智,故前来一会,自然得助大人成事!”
听闻爱婿牛辅那面妥当,董卓安心不少,命李儒将京中之事对贾诩一一相告,以谋良策。
贾诩听完后,神秘地说道:“卫宁总督政事,不日大人就将入京。”
众人皆惑,贾诩并不道明,言一切自会分晓。这边张绣出得西凉大营,策马直追卫宁,终于在城门口处追上。
由于城门校尉的人马正在城墙上检视,卫宁仍在紧锁的高大城门外等候。来势汹汹的张绣大喝一声,挺枪直刺卫宁。不幸的是,卫宁此番进敌营,不带得半尺兵刃,空手面对强敌难免有些惊慌,险些摔下马来。
也幸而惊吓后身体失去平衡,才恰巧躲过了张绣的一枪。此刻城上士卒已确认卫宁身份,见太傅受刺,都大声喊叫准备开门救护。
但张绣与卫宁近在咫尺,岂容他逃脱,回马又是一枪。卫宁伏在马上尚未调整过来,虽然有心相避,但身体却不听使唤。
眼看便要一枪透体,城墙上响起了巨大的尖叫声,难道东汉一代才俊卫宁就要这样命陨吗?
不,此时一骑飞来,马上之人拈弓搭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出一箭。箭矢驭风而至,电光火石之间,一下击中了枪头。卫宁冷汗顿止,而张绣则惊讶无比地回头看去,只见一四十出头、浓眉大眼、极其雄壮之人提凤嘴刀驰马而来。
张绣活动了下刚被箭镞震麻的右手,对卫宁说:“我乃童渊弟子张绣!”说完即去。
卫宁稍松口气,回忆起童渊的另一个弟子赵云,似乎是个更棘手的家伙。近来的遭遇,使他不再像从前那样轻视武者,联想起赵云日后可能的报复,心里开始一阵阵发虚。
士兵围了上来,见太傅没事后才安下心来,那救卫宁之人也到了跟前。卫宁下马深做一揖,感谢道:“在下卫宁,适才多谢壮士相救。”
那人一听,急下马回礼,说:“原来是卫太傅,久闻大人忠义智勇之名,今日幸得一见。”虽是久闻大名,但仍不免惊讶于卫宁果如传言般年轻。
卫宁近看此人,才觉仪表不俗,迎面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武人气息,但又不给人恃勇莽撞的感觉,使他不禁想到了吕布。“传言多误,不足信。未请教壮士高姓大名?”
“南阳黄忠字汉升,听令于荆州刺史刘表①帐下。”那人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出示刘表发的牒文后,黄忠与卫宁一道入城。黄忠诧异为何有人敢在京城门口刺杀卫宁,便问道:“请问刚才何人刺杀卫太傅?”
卫宁苦笑,只得简言:“西凉董卓帐下,与他有些仇隙。”
黄忠横眉握刀说:“忠来京,途中百姓奔亡,言西凉董卓逼近京师,将启战端。莫非西凉军真欲造反?”
卫宁一听到西凉军,就烦恼不已,摇头不语。黄忠见状,自然清楚了几分,不再追问。
二人都不吱声,走了一段路,卫宁才想起一事,问:“黄将军此次来京所为何事?”
黄忠蹙眉答道:“荆州宗贼横行,刘刺史到任三月,一筹莫展。如今虽名为刺史,可政令所达不出宜城。故特派他侄儿刘磐前来请求朝廷拨给钱粮,讨贼安民。不巧刘磐患病,动身不得,便托我前来。”
卫宁叹口气,说:“朝廷目前局势堪忧,恐难相助,唯请刘大人好自为之了。”
当真是灾祸四起,国不得昌,民不得安啊!卫宁勉力自励,可难免还是露出了少许颓丧神色。
黄忠失望地笑笑,卫宁不忍救命恩人如此,语气一转,道:“宁当尽力,奏请皇上拨给钱粮予将军带回。”
黄忠感激不尽,连连道谢。卫宁延请黄忠到府上小住,黄忠坚持说不便打扰,只是安身在驿站,等候消息。
卫宁安顿好黄忠,马不停蹄,到曹操府上相邀与他一起赶进宫去商量西凉之事。到底局势如何发展,请看下回——《红颜薄命》!
①历史上刘表现在还在京城,任北军中侯。至于为荆州刺史,是孙坚北伐董卓杀了荆州刺史王睿之后被朝廷任命的。


第六节 红颜薄命
更新时间2008525 9:15:05  字数:3504

 皇宫密室中,卫宁与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