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财迷抗日记 >

第87章

财迷抗日记-第87章

小说: 财迷抗日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胤缴枇⒏扇诺缣ǎ簿褪撬担糜牍布没峁悴ハ嗤钠德剩⑸湓胍簟

共济会对此针锋相对,在广播的时候,不断改变发射台的频率。收听节目的人,听到播音声音被日军电台的噪音復盖了,就可以改变一点频率试试,就能找到共济会新的频率。

后来,共济会又增加发射设备,使发射的频率增多,鬼子开始也增加了干扰发射设备,变成了双方拼经济、拼技术。这一场比拼,像空中的游击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日军也没能胜了共济会,最多不过是给收听的人增加了一些麻烦。

…………………………

一九三二年的年底前,最后一个好消息是从国外来的。十一月,远在阿拉伯半岛的任伟绩也发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任伟绩在一年前就向英国方面递交了有关他们在阿拉伯这儿得了一块领地,并希望英国方面承认和支持的文书。但英国方面开始根本没当一会事,没予以理睬。

根据以前英国与“沙地”国所签订的协议,这“沙地”国王是有权利分封领土和酋长的。可在一年之后,英国突然想利用徐辉的这个领地,来执行他们希望别的国家分得小、最好互相之间的矛盾的政策来。

所以英国的外交部不光承认这个领地,还故意把这个领地叫做“阿拉伯徐辉酋长国”。在等级上,与“沙地”国同一个级别,还要与“阿拉伯徐辉酋长国”建立外交关系,主动在欧洲的主要国家帮他们宣传,让这些国家也来承认“阿拉伯徐辉酋长国”,不就是要挑拨沙地王国与徐辉之间的关系吗?

其实这一年下来,连任伟绩自己都差不多忘了向英国交文书的事了。他主要做的事是做生意,有不少上海的产品在阿拉伯有市场,所以业务发展得相当可以。他本人学习阿拉伯语也有非常大的进步,这是他本人最觉得有成就感的。生意上的进展他当然也高兴,不过学外语似乎是他的个人爱好。在这个环境下,加上他自己对这方面的爱好,这阿拉伯语、阿拉伯的风俗习惯,他都学得非常有水平了。他还喜欢穿得与当地人一样,如果不知道底细的人,还真是很容易被鱼目混珠,把他当成当地人,这让他在阿拉伯人这儿很受欢迎。

现在英国来人来函,都把任伟绩称作“阿拉伯徐辉酋长国”外交大臣阁下,让他也很高兴。华人文人都有这种心理,对当外交官比对当商人要感兴趣多了,更何况一下子就成了“外交大臣”!

是不是财迷的医学水平突然得到英国人的钦佩了?还是觉得他的部队在抗日战争打出了名?英国人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还给了徐辉一个什么爵士的封号,让他到伦敦去受勋。财迷自己没有去,让任伟绩代表他去领了一下。

英国人还是有一些面子的,继英国之后,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来函承认这个“阿拉伯徐辉酋长国”,表示要与他们建交。

这些事,对财迷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沙地国王原来与财迷这个“酋长”的关系不错,与财迷的代表任伟绩关系非常好。可因为这件事,他们的态度变了:你们怎么自己去找英国人,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了呢?任伟绩又做了许多工作,把他向英国递交的文书也让沙地的王子看了,说自己不是想独立为国的,可能是英国方面把他们的意思搞错了,才会有这个结果。他们只要这块领地,没有什么别的意思。而且一共只有这么小的一块地,一共只有这几个人,怎么可能成立什么外交部、内政部的?

这沙地国王可能也猜到了英国人有挑拨他们关系的意图,觉得徐辉酋长一共也只派了几个商人在这儿做生意,不像是有什么企图,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慢慢地两边的关系又好了起来。阿拉伯人确实是重视做生意的,做生意就要双方互利,互相信任。

而财迷他们也确实没有利用他们有这个“阿拉伯徐辉酋长国”或者外交部之类的做什么文章,因为这些对财迷没有任何用处。他们只是在领地上慢慢地建设一个码头,慢慢地盖一些房子等生活设施。这些事,沙地国王他们都知道,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因为英国人挑拨离间,财迷特别小心翼翼,这些事都做得相当慢,与商业的进展比较同步。任伟绩他们的商业不光在沙地王国做,还做到了边上的一些国家,如伊拉克等地方,办事处的人员也加多了,所以基地的建设扩大了也是应该的。一直到一年多后(一九三三年底),徐辉酋长的领地又进来了一些钻井机器,在沙地上钻井。沙地国王他们认为这是想打水井,沙漠缺水,所以也觉得正常,只不过他们认为这儿能钻出水的可能性太小了。

………………………………

一九三三年在东北浓浓的火药味和血腥味中到来。尽管东北在打仗,但关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在继续,经济建设也在继续。

在一九三二年中,共济会发展可太快了,而科辉的产业群发展也同样好。

财迷回到上海时,正好是收获后的季节,共济会的农场大都丰收了;他们的粮食种子还真不错,抗旱、抗病、早熟,而这一年南方、北方的天气也还算可以,共济会农场的收成比边上的农村更好一点。农业好了,牧业也挺好,有了农牧业基础,一些别的产业也跟了上去。例如利用南方的养猪场、西北的牧场为基础,共济会又开设了制革、肥皂和肉制品工厂;有了大量的皮革,就再建立皮衣、皮鞋厂。

科辉的海洋渔业队也有非常好的收获。这个时空,大海里的鱼可太多了!他们的船只比较大,抗风浪性好,可以在海上作业的时间也比较长,打的鱼相当多。有了第一次黄花鱼丰收的经验,科辉就设立了鱼加工厂,做了烘干炉,专门烘鱼干;把有的鱼在船上稍稍腌几天,到岸后就用油炸了,装入陶罐,做成可以放上几个月的食品。最差的鱼至少可以做一些鱼粉什么的加入饲料中。

为了避免以后海洋中鱼数量锐减,财迷叫科辉渔轮队以后在鱼类繁殖季节休息。对这个命令,渔业公司有点不理解,海里这么多的鱼怎么可能捕光?不过老板发了话,下面还是执行了。

东洋人在上海开的纺织厂,由于工人的罢工和银行没钱支持,一大半已经关闭。而上海本地的纺织工业,又活跃起来;科辉也新开了三家纺织厂。有东洋资本家眼看撑不下去,就把在上海工厂拆了搬回本国;这样做是很不合算的,所以更多的人把工厂便宜卖给了华人。

………………………………

这一年中,财迷的孩子们都有进步。大龙在卢作孚等人的帮助下,管理工业方面虽然还没有卢作孚、杜重远这样的水平,不过管理能力大有提高。

二龙与王竹奇一起训练“水上敢死队”,又与邓复光和四龙等一起设计潜水艇。

三龙就更加利害,与王亚樵和罗庆生等人一起,把情报系统给抓了起来,年纪不大,但相当老练,掌握了一支共济会的地下力量。

四龙自从设计了火箭筒,对火箭炮和其它武器的设计都很有兴趣,边设计边学习,提高非常快。

五龙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喜欢电子、无线电方面技术,与周鸿飞等人一起,设计一些收发报设备、收音机;财迷等人讲了雷达的原理后,他又与这些无线电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和试制雷达。

小龙学习还可以,但他的主要兴趣不在学习上,而在打鬼子、当英雄上。所以他还是跟着三龙时间多,也经常去特别训练队一起练几手。不过年龄还小,他自己都不知道以后是当敢死队员,还是当抗五军的军官。二龙、三龙是他的榜样,而“阿爸”财迷是他的偶像。

应该说,财迷是所有孩子们的榜样,包括女孩子。大家都想文武双全,咪龙与小龙一样,也不知道以后干什么好,反正什么都学一点。

大凤还是管财务,不过除了抗菌素厂的账之外,各家企业的账她都不管了,她要代表科辉的股份,参与管理大华联合银行,在上海金融业中是有名的女中豪杰!还与原来上海中兴银行经理宋文华的儿子谈恋爱、对上象了。

二凤是情报大队中的“女中豪杰”,枪法、日语、化妆、收发报等水平在女队员中是拨尖的,老是吵着要进东北,刺杀傅仪。要不是财迷说她太小,没同意,她说不定真的就进了东北了。女情报员比较少,东北又需要,与二凤一起训练的女队员,水平还不如她的都派往东北了。不过留在上海,她是女情报员训练的教练之一,还干了不少在上海监督日军情报网的活,是三龙的得力助手。

三凤是管理抗菌素生产的,但同时也在学习医学,有时间还到医院帮忙、实习,但因为花在药厂的时间多,在手术等方面比四凤要差了一点。

四凤虽然还没从医学专业毕业,但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医生了,特别在动手术方面,手很巧。

五凤成了服装设计神童,开始设计的服装确实相当好,不过现在学了一些服装设计理论后,设计出来的服装总是在一个套路里,没有特色。好在以前设计的服装卖得不错,现在,只是在颜色、布料和小的装饰上改进一点,换一点花样,也把一个服装品牌给撑下来了。

小凤学习不太好,还经常拍电影,不过待人接物有点小大人的样子,长大恐怕是个交际花吧?






第五卷 1933年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华联合银行的发展

  ◆字数:3431◆


见到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是财迷最高兴的事之一!终于又与一家人在一起了,在上海准备好好过个新年和春节。叶展雄、叶广胜作为财迷的警卫队员,也去了东北,现在也回到了家。整个大院里的人都处于喜庆气氛中。

听到名下产业的利润高起来,也是财迷高兴的事。科辉集团在经济建设方面,以科辉的药品和电子产品利润最高,而其它产业也比上一年有进步。

各地的农场不光不用贴钱进去,在交给当地政府(部队)一定税粮后,还可以有余粮可供应抗五军。不过缴给当地的税是比较合理的数额,这些当地驻军或者政府,对抗五军、共济会表面上都是要客气一点的。少数官员在背后有眼红的、骂人的,因为他们从这些农场是拿不到好处费的,但共济会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势力,他们可不敢怎么来搜刮。不过也有些官员对这些农场觉得照顾一点都是应该的,毕竟共济会、抗五军的抗日战果放在那儿,建设生产方面也有一套,人家可不是光喊口号的。

原来西北的一些农场都是在二十九军的驻地,但后来二十九军又有些调防,例如在绥远的一些驻地就移交给了晋绥军。而这些晋绥军的头是傅作义将军,知道这是才弥先生共济会的农场,更是特别照顾,比以前二十九军的过之而无不及。

共济会农场用的种子本身就特别好,再加上农业专家去到农场,指导利用农闲的时候兴修水利设施,使各农场的生产条件更好。在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集体劳动的效率是有优势的,对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因为西北地区共济会农场里的农民生活比边上农村的农民要好,所以不断有农民要求加入到农场,通过开荒地,或者让有地的人把地按价折成股份入股,共济会的农场不断增多、增大。

以前农民有不少精力要放在防止土匪和过路的军队上,现在加入共济会农场后,这些财力物力就省下了。驻军都对共济会客客气气,哪个土匪不长眼,敢动共济会的农场?光每个村庄的民兵就让土匪望而生畏,那个装备和训练水平,一般土匪是比不上的;而且各个村庄(农场)还相互有联系,一呼百应,就是军队都不一定够他们打的。

其实只要有活路,很多土匪也放下枪,到农场来当农民,谁愿意提着脑袋生活?个别惯匪不长眼,在共济会农场头上动土,有的当场就被民兵击毙;也有逃窜几天后,落在民兵和百姓共同组成的大网中。

冯庸大学的师生们加入到了科辉学校,使学校的力量更强大。上海也成了在北平之后,东北流亡人士最多的一个地方。杜重远先生等也介绍了一些东北商界的人才来到科辉找工作。

这一年中发展得最快的还是共济会本身了。虽然在农村,共济会还是给一些农民有帮会的印象,这一点儿没影响他们加入共济会(也许还有促进作用)。但在知识分子中间,共济会已经完全不是帮会这么个概念了,一般都把它当作一个抗日救国组织了;最不济的,也把他当成经济发展和救灾扶贫的组织。所以,在城镇,有不少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也加入了共济会。会长才弥先生也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会员,据说至少有一百几十万人。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也很快,而且投资比原来想的要小得多,因为基本上是一些原来的农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