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财迷抗日记 >

第84章

财迷抗日记-第84章

小说: 财迷抗日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对军阀而言,自己占地盘,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六月份到年底,国内的内战照常,先是粤军的陆军(陈济棠)与海军(陈策)打起来了!

上海各界人士成立了“废止内战大同盟”,想要阻止一切内战,枪口一致对外。他们还派了朱庆澜老先生为代表,去广东调解陆海军的争斗,但效果不理想。粤军派出空军,炸伤炸沉粤海军的一些军舰。一二八上海抗战时,他们怎么没这么积极?

在国人的压力下,闹了一个月的粤军内斗,总算是以其海军陆战队让中间人蔡廷锴将军带到福建改编而平息了。

但后来,四川的刘文辉又起兵进攻成都;而山东的韩复榘与另一个小军阀刘珍年打了起来。(驻防胶东之第二十一师师长刘珍年,当时控制有胶东二十二县。)“废止内战大同盟”都进行了调解,或者呼吁中央干涉,但效果不好。

………………………………

“国联”早就说要派人调查东北的战事,但日军方面一直不让他们进入,“国联”就无计可施。在伪满州国成立后,日军才同意让“国联”的调查组进去。

“国联”让一个叫李顿的英国人为首,来调查东北事件。不过进东北时,日军又提出一个要求,让调查组必须先去觐见傅仪。还阻止“国联”调查组中的华方代表顾维钧进入“满州国”,说是因为华方不承认伪满,所以不给进。可是这个调查组的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组员的国家承认了“满州国”,他们只阻挠顾维钧一个。最后以其他组员从山海关进入东北,顾维钧单独从旅顺进入而结束争执。

调查组无奈,与傅仪象征性地会了面。日伪政府就将这事作为“满州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大力宣传。财迷看了这些宣传,感觉与另一时空台独宣传什么“过境外交”胜利有相同之处,都是别人觉得是很无聊的小事,只有他们自己在得意洋洋。

调查中,日伪派人全程陪同。安排与调查小组见面的,都是排练好的汉奸、遗老遗少,一个个哭哭啼啼的“感谢大恩人日军的解放”,和“坚决拥护傅仪执政的政府”,并写了许多证明书说是他们要求日伪军对他们的“解放”。直到另一时空,还有人企图利用这些“历史资料”来“证明”满州国是东北人民要求成立的!

不过纸还是包不住火的,一些东北民众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与调查组接触时,告诉事实真相,并把一些真相资料,交到了调查组的手中。调查组经过实地调查,结论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东北人民是反对成立伪满、反对日军侵略的,其中包括一些满族人。

李顿调查组就日军侵略东北事件作出了一个报告,提交给“国联”。报告认为日军“并非自卫”,(就是没说这是侵略!)进攻东北是不对的,应该撤军,由列强各国来组成一个“中立”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来接管东北地区!

对“国联”小组的调查报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表示遗憾”。日喷政府则表示“不能接受”。看来能接受的只是欧美各国了。

日喷政府早就把各国的态度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了,除了各国必须承认“满州国”是个“独立主权国家”之外,别的国际看法都是不可接受的。

另一方面,他们加快了占领东北的步骤。

在李顿报告没出来之前,他们还暂时没敢“在外交上承认满州国”;现在各国的态度已定,所以他们就干脆“在外交上承认满州国”了。

第二个是向东北移民。他们在日喷和朝鲜动员农民,到东北来屯垦。东洋政府对这些移民给予资助,把东北农民的田地“无偿”送给这些移民。也把抢到的一些工矿企业开起来,让伪政府叫工人去干活,还用刺刀“教育”一些人到工矿企业去,为“东亚共荣”作“贡献”,而企业的“干部”也是从日喷来。

军事上对抗日义勇军的镇压,更是变本加厉。但是得到了收音机和一些电台的义勇军,变得更有组织,使日军更难对付。于是,日军就杀平民来泄愤。例如,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六日,就发生屠杀抚顺平顶山、千金堡、栗子沟等村居民三千余民众事件。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五日,即旧历中秋节,一支抗日武装在攻打抚顺时,烧了平顶山的日军配给店,打死了杨柏堡炭矿长渡边宽一,并烧了那里的仓库、工场、选炭所、变电所等。

抗日义勇军夜袭抚顺时,日军守备队长川上正在沈阳,当得知消息之后,他恼羞成怒,便于第二天早上赶回抚顺,开会筹划对平顶山人民进行报复。日本宪兵分遣队队长小川一郎认为:“昨夜大刀匪的进攻是由栗家沟分所反映的。大刀匪攻矿区,平顶山周围的那几个屯的老百姓是知道的,但并未向分所报告,可以肯定是通匪的。”老百姓没去报告游击队的活动(很可能根本都不知道游击队的活动),就是“通匪”。

在谈到如何处理平顶山的老百姓时,川上丧心病狂,竟叫嚣着要把那里的所有居民烧光、杀光,并对屠杀进行了具体部署,说:“从现在开始扫荡平顶山,先是用宪兵队和守备队的密探把当地的居民集合在一起,等集合齐全后,宪兵队给联络时,再向前进行扫荡,至于善后处理由守备队负责,房屋尸体全用汽油烧毁。”

一切都布置好了以后,十六日,一百九十多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宪兵队和守备队,乘着汽车气势汹汹地向平顶山村开进,准备对这里的老百姓进行疯狂屠杀。

东洋鬼子不光残忍,而且狡诈成性,为了将村里老百姓集中起来,他们软硬兼施,哄骗并威逼人们“出去照相”,说:“去照相,照相没有关系,不照相就是通匪。”在日军刺刀的威逼下,善良的村民向村南面的一块草地集中,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因手脚不灵,不能走动,被日本兵当场用刺刀扎死。

人群集中到草地以后,才发现周围的汽车上、山坡上已经站满了许多端着刺刀的日军,还摆着一些蒙着黑布、有着“三脚架”样子的东西。正当人们心存疑虑时,突然,人群中有人尖叫:“不好!日本人放火烧房子啦!”人群开始骚动,大家试图冲出去救火,但很快被日军拦住了。不一会儿,只见整个平顶山村浓烟弥漫,大火冲天。眼睁睁地看着家园被大火吞噬,人们心如刀割。

这时,“三脚架”上的黑布揭开了,人们惊恐地发现蒙在黑布下面的并不是照相机,而是六挺冰冷的机枪。

霎时间,人群更加慌乱,醒悟过来的人们纷纷向四周冲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机枪咆哮着向人群射击,伴随着密集的枪声,人群纷纷倒下,殷红的鲜血洒满了地面。躺在血泊中的有青年人,有未满周岁的婴儿,也有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还有怀孕的妇女。屠杀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日军准备走时,看见还有人没有死,又用刺刀把受伤而未断气的人扎死;看见有的婴儿还含着母亲的乳头,有的依在母亲身旁啼哭,狠毒的鬼子就把他们一一扎死;有的日本兵还用刺刀扎着婴儿举起一丈多高再摔在地上;有一妇女,当日军的刺刀刺进她的胸膛时,猛然坐了起来,双手抓住刺刀。刽子手一脚将她踢倒在地,狠狠拔出刺刀,她的十个手指“刷”地一下被割落在地。

后来居然有“精英”们说,这一类的屠杀是抗日武装引起的!日军抢占我们的工厂、农田、矿业,我们不应该反抗?而日军对待武装反抗,用这种灭绝人性的方法对平民泄愤,居然还有道理了?






第四卷 1932年 第一百二十九章 抗日烈焰

  ◆字数:4469◆


能说出这种“屠杀有理”妙论的“精英”在我族中是绝对少数的。日军这种屠杀平民的野兽行径,是吓不倒英勇的人民,我国人民的传统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恐怕只有某些文明程度低的岛国民族,才会觉得暴力能使人屈服,可能他们自己就是这样的吧?在我国,这样的暴行只会激起人民更激烈的反抗。

而且,日军侵占东北后的种种行径也用事实证明,他们占领东北并不是要建设好东北,建设“共荣圈”,而是要奴役东北人民,抢夺我们的财富。

日军这类屠杀平民的暴行传开之后,更激起我国人民抗日的怒潮,激起抗日义勇军的战斗意志。

刘小凯自从跟在日军大队人马后面打骚扰战后,充分发挥自己队伍“少而精”的特点,越打越过瘾!击毙的鬼子早就超过了一百名,实现了他当第一个击毙日军过百的“神枪手”的目标。

由于他主动要求带领队伍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并出色完成;本人又是第一个超过击毙一百多名鬼子的狙击手,抗五军总部把他作为典型进行表彰,在电台上宣传了他的事迹。刘小凯被授予特等功,并升为少校、中队长。

总部本来想要让他回到关内,去领奖并配合宣传。可这个大功臣不肯干,他就要留在东北,多打鬼子。说实话,要不是那个原来击毙鬼子榜第一、第二的狙击手随财迷的大部队退回关内,现在谁是抗五军第一神枪手还难说。所以,刘小凯要留在东北,以免他的纪录被别的战士追过,后来居上。抗五军同意了他的要求,让刘小凯留在突泉一带,与其他几支留下的小分队武装一样,就地发展,打游击。

经过电台的宣传,刘小凯的名气真不小,对他们游击队的发展很有利。有人专程来找他,要当他的徒弟;也有人不服气,到他的队伍里,要与他同场作战、比试。不过这些在别的抗日队伍中来的神枪手(当地人叫做炮手的),与经过上海保安队和教导队专业训练的刘小凯比,一般要略逊一筹。这样,有的人服气了,就留下在他们队伍中。

在这一期间,有些抗日义勇军部队,与正规部队不一样,人员分分合合的,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原来当“胡子”的人,现在转个队伍就像以前换个山头一样。到了抗五军,有的受了教育后,成了真正勇敢抗日的战士;也有极个别人受不了军纪约束,又溜出去,另投山头的。

刘小凯这个带了八个人的少校“中队长”,不久后还真的发展到了五百来人,算是一个“支队”,人称“刘司令”。他的支队中枪法好的人特别多,胡子出身人的也特别多。抗五军总部也向他们支队以及所在的游击区派了得力的干部:既然成了典型,可是要重点扶持好。

…………………………

在吉林市、松花湖一片,是先有了共济会发展得很好的基础,后发展了抗日武装,建立抗五军根据地;而在突泉、通辽一带,是先有了抗五军武装,再发展共济会,最后建立根据地。两片根据地都发展得不错。

在辽宁等地一些留下养伤的伤兵队伍,总部本来的意思是让他们等伤员身体好一点后,敌人主力又被吸引走了,他们就应该想办法回到关内去。

可没想到这些队伍都不肯走:没打上什么仗的队伍,想多打上点鬼子才走,不能白来东北一场吧?要为自己和战友的伤亡报仇雪恨吧?真要打上几仗后,就更不肯走了:一般都打得挺顺利,又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就不走了。除了让一些医务兵和几个残疾的士兵想办法送入关内,其余人都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了。

就是残疾伤员,也有不肯回关内的。在抚顺南面姚瑞芳领导的伤兵队伍中,有两个腿被炸烂的战士。一个叫侯小燕,原来是河南逃荒到上海的难民,一家都被财迷收留后,加入保安队的,左脚截肢到小腿。另一个叫欧阳德,才十六岁,是陈明仁团的学生兵,右腿截肢到了膝盖。伤口痊愈后,他们俩坚决不同意回关内,而非要打鬼子报仇。姚队长一个女孩子,心肠软,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找了两匹马让他们骑。

欧阳德是一般步兵,侯小燕是机枪手,原来射击水平就算是中上。在伤愈后,俩人的射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原因是他们俩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残废了,回家也没什么意思了,不如再多杀几个鬼子,杀一个算多赚一个;而自己牺牲了也没关系,残疾人一个。有了这样不怕死的心态,在战场上就可以相当冷静地战斗,射击水平就更高了。欧阳德在进入东北前射击训练相对于别的抗五军战士要少,现在有别的狙击手当他师傅,水平提高更快。

这俩人,想法一致,总是在一起。战斗中也相互配合,成了这支游击队中最勇敢、杀鬼子最多的战士。两个人都有一个怪癖:虽然腿脚不方便,但身上带的子弹总是特别多,好在有马匹,班上的战友也都特别照顾他们,多帮他们拿点东西。

抗五军总部和徐辉总司令知道这件事后,为欧阳德专门送去了一支新生产的狙击步枪,这是用鬼子三八枪一样的子弹,但枪管加长了一点,枪口上加了一个消焰器,使射击的火光更小、射程加大了二百多米。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