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阀 >

第442章

宋阀-第442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根本朝中大臣的意见,还想大赦天下,升赏群臣,隆重地庆贺一番。但因为有宰执大臣反对而作罢。只是布告天下,以振奋民心士气。紧接着,赵谌命有司草诏,嘉奖前线将帅,对于陕西制置使徐卫,皇帝御笔亲书,写成嘉勉诏书一道,在正式封赏还没出来之前,先让内侍带着,并赐御用之战袍器甲,加急赶往陕西。

消息传出以后,朝野震动,举国欢腾被第二次隆兴和议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大宋军民闻听喜讯,奔走呼告

在举国上下为前线大捷而振奋之时,徐绍有意推动光复东京一事。然数次奏请,皇帝皆态度暧昧。就连他请求拨给襄汉战区粮饷军备一事,也没能成功。实在被逼得急了,赵谌说出心里话。

前线取胜,固然值得高兴。但收复东京,影响不比其他。伪韩咱们是不怵,但女真人还是得忌惮几分。万一因为咱们收复了东京,激怒了女真人,其倾举国之兵来攻,如之奈何?仗打到现在,官军不但完成了防守任务,甚至一度反击,已经足够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见好就收,不要太贪心。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徐绍很不以为然,老九在陕西,大败金韩联军主力,俘伪韩齐王高孝恭之子高宛,并阵斩金军万户一人,千户七人,俘金军猛安谋克一级军官十数,甲士以千计。这个耳光打得难道不痛?还不够激怒女真人的?

但皇帝态度坚决,首相朱非胜和参知政事秦桧也支持这个意见,徐绍也不可能独断专行,只能作出妥协。命前线部队班师,固守襄汉即可。前线的折可求和何灌接到这个命令,虽然很是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班师回襄阳,折家军随后撤回江西。

宋嘉定三年的这场战争,以宋军全胜,韩军惨败而告终。高孝恭在宋军撤退后,在东京草草作了布置,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大名府。伪朝上下一片惊恐,河北之民却欢呼雀跃,以为光复在即。

此事,在金国国内也引起极大震动。尽管金国君臣并没对伪韩报多大的期望,但实在没料到败得这么惨。尤其是在陕西,光是金军就动用六万人,何以一败涂地,丢失大片城池土地?

在金廷的检讨中,粘罕一派的人马拿这个事大做文章。认为陕西之败,就是因为朝廷整乱西路军导致的。试想,西路军跟陕西的宋军纠缠多年,十分熟悉对方的情况。朝廷却把诸多西路将领解除兵权,召回朝内,使得军心动摇。临战之时,又派没有与西军作战经验的赤盏晖去节制部队,焉能不败?

粘罕亲自建议,现在陕西的局势危急,应该马上把击败过徐虎儿的耶律马五放回去,让他主持陕西的军事以挽回颓势否则,陕西有全部丢失的危险

但此时,金帝完颜亶,以及完颜宗干,完颜宗弼等权臣,已经准备对他下手,彻底瓦解他的势力,哪会听他的建议?

在完颜宗干的建提议下,金廷决定对宋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软的方面,就是废除伪韩,算是给南朝几分面子。硬的方面,则是要求南朝遵守第二次隆兴和议,宋军退出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地区。

宋建武元年三月,陕西再传喜讯。张宪率部攻克陕州,夺取潼关,一举打通陕西与河南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西军直接威胁到中原地区,一旦有变,西军不但可以固守陕西,还可从潼关出兵,进入河南。

不久,从杭州行在出发的内侍带着天子诏命赶到秦州。这道诏书,对西军取得的战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徐卫个人予极大的褒奖。赵谌在这道亲笔诏书中写道“金人扔大兵而来,有吞噬川陕之心,卿难保关克敌,收复失地,挫彼虎狼之锐而壮朕兴复之威,非谋以济勇,能若是耶?”

接着,赵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徐卫的信任和期望。“更在不骄其志,益厉军情,则所谓济朕莫大之业者,非卿而谁?”

最后,就有点亲切过头了。赵谌在诏书中说“闻听奏捷,朕甚是欣慰,但恨阻远,不得抚卿背而慰朕心也已降亲笔,授卿镇西军节度使,继以朕所御战袍,器甲等物赐卿,想必已达。今朝廷见议赏典,先飞此数字,聊写朕怀。”

看看,我恨山高路远,不能亲自抚摸你的背,以慰我爱你之心……

也不知这封诏书,是谁给皇帝打的草稿,写得太暧昧了。徐卫堂堂大帅,军队领袖,铁一般的汉子,让你抚摸他的背?

但不管如何,徐卫总算是熬到“节度使”,建节了。从所周知,节度使在宋代只是从二品的虚衔,没有自己的领地,也没有任何权力。但对于大多数宋军将帅而言,这几乎是他们晋升的极致,能“建节”那是天大的荣耀。以至于,正二品的太尉,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其意义反不如建节重大。

到了四月,朝廷正式的封赏下来了。徐卫晋爵“县公”,再升就是郡公,而后就是国公。这让紫金虎不但成为大宋最年轻的节度使和县公,更使得他有了超高的待遇,其地位和物质方面与从前大为不同。

在此之前,因为徐茂、徐彰、徐绍三兄弟的缘故,徐家被朝廷往上追荣三代,给已经不在世的徐家先祖追封官爵。这一回,因为徐卫的功劳,朝廷又把徐家往上追荣六世。

除了这些虚的以外,实际的也不少。皇帝亲赐他一百五十万贯钱,他的发妻张九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二品命妇。

紫金虎的部属,以及其他西军将领也得到了格外的封赏。比如在敌前指挥的杨彦,授四品承宣使,成为“预备节度使”,守关有功的吴璘,授五品观察使,并带“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的头衔。还有徐四徐五,俱得“诸卫大将军”的从三品虚衔。

熙河帅姚平仲这回虽然没有什么奖赏,但他的弟弟姚必隆率八千熙河羌汉勇士助战,徐卫为其表功,也升了个正六品军阶。

通过胜仗,使西军重拾信心,一扫阴霾。通过朝廷的封赏,使将士各得其值,上下欢喜。徐卫在西军中的地位算是稳稳当当了。

四月,川陕最高军政长官徐处仁亲至秦州,接见西军将帅,表彰功劳。同时,与徐卫商议今天川陕的走向。两位西部长官取得一致意见,西军接下来要作的,那就是积蓄力量,准备收复全陕,把敌人赶过黄河去。

就在这时,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了。

金国皇帝完颜亶,鉴于伪韩已失去其作用,并成为大金国的累赘,引起金国权贵的强烈不满。遂决定,废除伪韩,降韩帝高世由为王,同时罢黜伪韩所立的中央朝廷。由金国直接派出官员管理从大宋夺取的地区。

这还不算完,完颜亶根据大金国的事业发展顺利,决定把都城迁到幽云地区的燕山府,以便加强对华北的控制。忙完了这些,大金国便向南朝派出了使团,解决去年的宋韩战争遗留问题。

其实说白了,主要就是一个事。想让大宋皇帝命令徐卫,把西军撤到凤翔府一线,仍以第二次隆兴和议所规定的内容为准。

金使一到杭州,就把这事提了出来。朝中舆论大哗什么玩意?我西军将士流血牺牲,徐处仁徐卫费尽心机才把京兆、耀州、宁州、坊州、华州、陕州这些地区夺回来。你现在红口白牙,就一句话想让我们交出来?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再说了,现在西军已经打破了陕西宋金两军的实力均衡,收复全陕的苗头已经出现了,我们凭什么交还给你?想自毁长城是怎地?别作梦了

金使见宋廷这个态度,竟赤luo裸地威胁。怎么?不答应?那是不是想重回战争状态?我们自己派军队去取?赵谌觉得这个事挺难办,他自己没主意,因此请示于太上皇赵桓。

在此之前,赵桓已经在背后阻止了何灌折可求收复东京。其目的,就是不想太过刺激女真人。没想到,女真人还是受刺激了,现在来强要陕西,如何是好?答应吧,好像不甘心,朝中大臣和在外将帅肯定有意见。不答应吧,万一又打怎么办?伪韩咱们能打过,大金就不好说了。

思前想后,赵桓想到了一个办法。现在宋金在南方,是以长江为界。这太危险了,长江天险女真与我共有,万一他发展水师,哪天一不如意,直接打过长江来,我们往哪跑?既然大金国想要陕西,那也不能白要,你得拿淮河地区来换,咱们以淮河为界如何?

这个提议,次相徐绍极力反对,枢密使许翰强烈反对,参知政事秦桧也反对,只有首相朱胜非赞同。他认为,为了确保江南的安全,留出缓冲地带,拿半个陕西换淮南,值得。

徐绍跟朱胜非的关系本来不错,但在这件事上撕破了脸皮。陕西那是什么地方?你朱相没在西部呆过,不清楚。那我来告诉你,关中,是成就王霸之业的所在。进,可出潼关攻中原,渡黄河打河东,退可据山险保四川。就算到了现在,陕西也仍旧是大宋恢复的希望所在,如何能让?你担心女真人与我分享长江天险,但是不是忘了我军还据着襄汉,威胁着河南?女真人想在江北安心发展,哪有那么容易?

宰执大臣们争得面红耳赤,可有太上皇在背后策划的赵谌硬气了一回,乾纲独断,让朱胜非主持这个事,并派内侍沈择与其一道,跟金使接触。

金使听到这个建议,自己也作不得主,遂请南朝派使臣与他一道去燕山府,拜见金帝。

两国使节星夜兼程赶到燕山府,金国朝廷一听这事,都乐了,想什么美事呢?你们已经据着襄汉重镇,又想图谋淮南?我们要是把这个地区还了,你们是不是还想在这片地区经营经营,积蓄力量,准备恢复故土啊?这事没得商量,想也别想

'w w w 。bxwx。net'



第五百三十三章 有钱有钱要粮有粮

第五百三十三章 有钱有钱要粮有粮

金国断然拒绝,拿淮南换陕西的事情谈崩,女真人仍旧强要陕西半壁。这泥人尚有三分土性,杭州的赵官家爷俩也觉得大金国忒那啥了,思前想后,终于硬了一回,也一口拒绝了金国的要求。

在得到南朝明确表态以后,金国再也没有任何反应。其实,它如果诈呼几句,威胁几句还好,这屁也不放一个,反倒让大宋君臣忧心。徐绍认为,金国很有可能拿这件事情做文章,不得不防,宋军的军备应该继续加强。

皇帝支持他的意见,命他全面主持政府日常事务,并以御营使的身份,统筹军事。徐绍手握大权,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军政。要增加国力,首先靠什么?当然是经济,没钱什么事也办不成。大宋虽然沦亡半壁,但幸好,钱粮重地还在。南方的经济基础非常好,工商业极为发达,但要应付频繁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开销,仍旧有些捉襟见肘。这段时期,想节流那是梦话,只能是开源。徐绍把整顿的重点放在海外贸易上,原因无他,海外贸易是一桩暴利买卖。

而且,大宋有成熟的海外贸易基础。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与大宋保持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数十个。并且朝廷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行政机构,市舶司。最盛时,山东、两浙、福建、广东都设有市舶司。但后来因故,只保留了广州市舶司。

有鉴于此,徐绍决定,重新在两浙和福建设立市舶司。并废除以往市舶司由地方行政长官或是转运使管理的制度,提举市舶司一职,由中央直接派员,统一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海外贸易。

同时,徐绍也清醒地认识到,海外贸易只是开源,基础还在国内。他又会合有司,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国内工商贸易。务求增强经济实力,为国防作后盾。

但是,他这一切政策,只限于荆湖、两浙、福建、两广等地,并不包括四川和陕西。因为川陕为一体,国家就有川陕自理的政策,东南的钱不会用于西部。再加上四川和陕西山高路远,因为战事,连联系都有困难。

不过,徐绍也有一项政策是跟陕西有关的。川陕宣抚使徐处仁,多次上奏,除了报告川陕财政困难,尤其提到了粮食的问题。四川确实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但要养几十万西军也有些力不从心。

徐绍在与宰执大臣商议后,普遍认为,陕西的担子重,任务紧,中央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他的解决办法是,从今以后,川陕宣抚司只管陕西的征税,粮就别管了,由各路帅司自行解决。也就是说,陕西四个经略安抚司,可以在自己的防区内征粮,以供军用,不足的再由四川供给,免得一来一往,颇为费事。

光是这一条还不足以解决西军缺粮的问题,徐绍决定,陕西四位大帅,都多加一个头衔,营田使。陕西百姓逃亡的极多,留下了大量的闲置田地,西军在训练和作战之余,也可以屯田,实行军垦。通过这些政策,西军的粮食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了。

在军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