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阀 >

第398章

宋阀-第398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卫习惯性地想去抱他,赫然发现,外甥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大小伙子了,不由得笑道:“舅父才多久没看到你,你怎么跟灌了粪的庄稼似的一个劲长?”

范宜出生在书香门第,现在已经知道了体统斯文,给小舅行个礼,贺道:“恭喜舅父击退强敌保满城军民平安”

这是小辈发自肺腑之言,可听在徐卫耳里却不是滋味。鄜州惨败,奇耻大辱,如今不过是守住了城池,哪里值得道贺?

“九弟回来了?没吃饭吧?”徐秀萍从堂屋闪出身来。

“三姐。”徐卫行个礼,唤了一声。“忙了一整天,午饭还没吃呢。”

“啊?那赶紧进来呀幸好你婆姨想得周到,估计你晚间要回来,给你留了饭菜,姐姐去给你热热。”徐秀萍大声说道。

范宜一听母亲这话,马上道:“娘舅母是三品诰命,娘说话怎么……”

徐卫闻言大笑,拍了拍外甥肩膀,便投里去,一边问道:“九月呢?”

“你那宝贝女儿方才还哭闹,弟妹一直哄着,也不知道这会儿睡下没有。你先进去坐着,宜儿,陪舅父说会话。”徐秀萍说罢,风风火火地往厨房冲去了。

这处宅子,是撤退进城时,凤翔知府衙门给安排的。算上堂屋和厨房,拢共才六间,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来说,已经是不错了。

徐卫在堂屋上坐定,范宜陪在旁边。仗总算是告一段落,徐卫不觉地舒了口气,这三个月以来,他每天都象是八牛弩一样,紧绷着弦,如今,总算是可以歇歇了。

刚想到这里,就听仆妇在后头喊道:“大帅,小官人来了。”

仆妇口中的小官人,指的便是徐胜长子徐仲。徐卫听了,觉得奇怪,徐仲应该在四哥跟前听用,怎么突然到府城来了?莫不是大散关出了事?

“让他进来。”一念至此,急忙唤道。

多不时,一身戎装的徐仲踏进堂来,先给叔父行了礼,又跟表弟范宜打声招呼。徐九起身问道:“你爹和你五叔没事吧?”

“九叔放心,大散关一切如常。”徐仲倒是个懂事的人,先安了叔父的心,而后续道“侄儿奉命前来凤翔,乃是传达叔祖的意思,请九叔即刻前往成州。”

知道大散关没事,徐卫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下。但听了这命令,却皱起了眉头,什么事这么急?非得即刻启程?遂问道:“你知道什么事么?”

“这,侄儿委实不知,但父亲和五叔已经赶去了。”徐仲回答道。

徐卫脸上阴晴不定,猜测着可能是什么事情,但想了半天,没个头绪。回忆起方才徐仲说,是传达“叔祖”的“意思”,而非“宣抚相公”之“钧旨”,心中一动又问道:“还召了什么人?”

“没有。”徐仲回答道。

这就怪了,按说如果有公事,我和姚平仲同为帅守,我俩个都应该去才对。但看样子,三叔只召了徐家兄弟,这么说是私事了?当下捉摸不透,便唤徐仲坐下,饭菜上来后同食,自不用表。

第二天,他委托姚平仲和吴玠暂时主持凤翔府军务,和徐仲一道出发,先赶往大散关,出关之后,沿嘉陵江往西南走。用了不到两天,即赶到成州。所以说大散关是入蜀的门户,只要过了此关,嘉陵江便在眼前。

进了城,徐卫没觉得有什么异常,街市上行人往来如梭,城上士兵也是正常卫戍,正想打听宣抚处置司何在时,忽听一人道:“九官人。”

一听这个称呼,徐卫就知道来人不同寻常,寻声望去,果然,那人四十多岁,穿身灰布直缀,收拾得整齐,正是三叔府上的仆人,叫什么不记得了。

“你专门在这等我?”徐卫牵着马问道。

“正是,小人等奉六官人之命,专一在此迎候,请。”那家仆躬身一侧,让开了路。

徐卫也不疑有他,在对方陪同下,行走于成州城内,不多时,至一处宅院前,那人轻扣门环,徐卫借着等候之机四处张望,这里到处都是私宅,应该不是宣抚处置司所在吧?

门开时,自有人上来牵了马,那家仆引徐卫一路入内,至中庭时,向内唤道:“快去禀报,九官人到了”

徐九刚踏下台阶,徐四、徐五、徐六三弟兄都迎了出来。一看三个哥哥的神色,徐卫才察觉到不对头,怎么都一副晦气相?又联想到此次三叔只召了徐家弟兄来,心里一惊难道有什么意外?

“九弟,就等你了。”徐六这句话一出来,徐九更觉得味不对。怎么叫就等我?也就是说,没叫大哥?

“六哥,怎么回事?”徐卫踏上台阶,皱眉问道。

“里边说。”徐六眉头皱得更紧,揽住堂弟的膀子,四人同往堂内。

至厅上,因他四个都是平辈弟兄,因此没人坐主位,徐五徐六坐在左边,徐四徐九坐在右侧相对。

徐卫见六哥忧心忡忡,五哥神情阴暗,四哥低头不语,心中越发疑惑。一拍椅子扶手,啧道:“我说哥哥们这是怎么了?”

“九弟,宋金议和了。”徐六沉声道。

石破天惊徐卫瞪着眼睛看了他半晌,议和了?这……这从哪说起?几时的事?怎么,怎么就议和了?

“宋金两国已经正式缔结和议,休兵罢战,朝廷派出的宣谕使已经在城内。我怕你一头往宣抚处置司撞去,所以才叫人在城门口一直等你。”徐六解释道。

徐九没太在意他说的什么,而是在想,两国议和,休兵罢战,说起来倒是简单。但不难想象,这次我们损失这么大,宋金议和,我方必然牺牲极大的利益其他的,他管不了,唯一担心的是,两国议和,有没有关于陕西的条款?

“时间紧急,长话短说,此次议和,总的来说就四条。一是官家尊金帝为伯父,两国为‘伯侄’之国;二是每岁赠金国银五十万两,绢五十万匹;三是承认高逆世由的伪朝;四就是割金军所占之地。”

徐卫闻言,不发一语,娘的,背时啊。尊金帝为伯父,那是赵官家的事,送银绢数目也不算大。就是承认伪朝和割地这两项极为要害。一旦南方承认高世由合法,就等于失去了道德制高点。不过这都是虚的,割地才是切肤之痛

“都割哪处?”他问道。

“还能割哪处?山东、河南、江淮一部,陕西一部,凡金军所占领之区域,无不在列。宋金,东南以长江为界,西北以大小桥山子午岭为界。”徐六摇头道。

“唉,局势恶化到这个地步,让人痛心啊。”徐胜叹道。

徐六看他一眼,继续道:“舍此之外,于割地之中,尚有一条,命令西军主动进攻的陕西宣抚处置使须下台负责,针对两河的三个招讨司要撤销。”

正垂首不语的徐卫猛然昂起头来,陕西宣抚处置使下台负责?就是说,三叔被免职了?

“九弟,这次三叔紧急召我们到成州,就是希望临走之前见我们弟兄一面。自宣谕使一到,三叔就已经……”后头的话,徐四没说出来。但非常明显,宣谕使一到陕西,宣布朝廷命令之后,徐绍就已经不再是陕西最高军政长官了。

徐卫此时可以想象得到徐绍的心情,当初他放弃回中央,来到陕西,是雄心万丈想要在这八百里秦川上一展鸿图,要把陕西建立成为反攻的基地,要让陕西作大宋中兴的前沿,要把西军整合成为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精锐……这种种,眨眼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正说着,徐绍就进来了。

不过几个月没见,徐卫却发现,三叔苍老了许多。须发大半已白,额头上皱纹密布,哪有往日神采飞扬的模样?而且身体也消瘦许多,甚至撑不起那套紫色官袍。而最让人侧目的,则是徐绍脸上的神情,失落都在写在那上面。

进来之后,四人上前行礼,徐绍见几位子侄都在,嘴唇一动想要说什么,可喉头里发出一个含糊的音之后,就嘎然而止,一时,竟不知语从何起。

良久,他到主位坐定,才嘶声道:“都坐吧。”

“想必事情你们已经知道了,时间有限,就不多说了。我去职之后,朝廷并没有派出新的宣抚处置使,而是指定宣抚判官王庶暂代主持陕西军政。王庶与我共事数载,是个踏实之人,你们要支持他。”徐绍吩咐道。

'w w w 。bxwx。net'



第四百九十章回是不回

第四百九十章回是不回

徐家四兄弟都应下,包括徐六在内。看样子,他并不有因为父亲而受到牵连。

“我一走,王庶应该就会承诏撤销三个招讨司。但对你们来说,影响暂时不大。”徐绍说道。就算撤了讨司,老九照样还是秦凤帅,而老四老五仍旧统率宣抚处置司直属部队,至于老六,他是文阶的参议,不关他的事。

不过,之所以说“暂时”,是有原因的。自己现在被免职,是因为宋金和议的规定。这次反攻失利,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试想一下,自己的政敌耿南仲上台执政,一旦开始处理此事,他恐怕不会手下留情。首当其冲的,便是反攻时任都统制的老九。作为总管全军的临时性军事主官,对鄜州惨败,老九是有责任的。

想到这一点,徐绍觉得很过意不去。当初,徐九多次劝他不要仓促发动反攻,可他听不进去,坚持己见,终于招致大败但从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经历对老九也是有一个锻炼。官场上本来就是起起浮浮,没有定数,老九少年得志,几乎没栽过跟头。偶尔有一次挫折,对他来讲,未必不是好事。

四个子侄都不说话,或者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堂上沉默了一阵之后,徐绍终于说起了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对于徐大,当爹的,当叔父的,希望你们经个心。徐大和你们的大伯为人处世多有不同。他久在陕西,自幼长于军营之中,把部队看得比什么都重,沾染了一身的西军不良习气。这次反攻,表现得尤为突击。数次违背节制,视宣抚处置司于无物,更不用说我这个三叔了。”徐绍正色道。“经此一役后,泾原路一跃而成诸路之首,以徐原个性,他必不会甘心受王庶节制。你们千万要切记,不要跟随他的步伐,没有好处。”

徐卫心中一动,听三叔口气,似乎没打算把这事当稀泥和了。

“爹一走,陕西既定的各项方针策略,会有改变么?”徐良适时地问道。

徐绍吸了口气,摇头头:“不得而知,但在王庶主持陕西期间,应该不会有变动。这次西军元气大伤,你们正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语至此处,停顿片刻,觉得于公于私,自己都有必要就反攻失利一事表个态。

思索一阵后,他补充道“此次仓促反攻,以致大败,主要责任在我,应该负总责,老九。”

“三叔。”徐卫应道。

“朝廷一旦开始着手处理此事,你可能会受到影响,对此,三叔很是惭愧。”徐绍坦诚地说道。

徐卫叹了一声,鄜州惨败,是他带兵以来首次重大失利,被他视为奇耻大辱,因此道:“侄儿指挥失误,以致兵败鄜州,这是侄儿的责任,怨不得旁人。”

徐绍闻言点点头,想到自己即将奉诏前往福建,与儿子侄子再见已不知何年,忍不住再次嘱咐道:“局势发展至此,陕西处境艰难,希望你们弟兄能同舟共济,守住这片要地。西军主力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种子还在,只要有一线希望,你们也不要气馁。”

“三叔放心,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徐胜宽慰道。

“这就好,三叔明天就要启程离陕,一时心乱,许多话不及细说。总而言之一句,不论谁主政陕西,你们都要克守本分,万不可学那飞扬跋扈,动辄违节的作派。我们徐家在陕西,老大老九执掌了两路兵权,老四老五又是直属部队重要将领,所谓树大招风,想要长久,一定会学会谨言慎行,凡事低调,明白么?”徐绍再三地训示,无非是怕他走之后,谁也镇不住这班手握重兵的子侄,都去学那徐大,惹祸上身,殃及家门。

四个弟兄都称是,徐绍这才放心道:“我明天动身,今天便算是告个别。这一去,再见不知何时,希望我徐家的儿郎,都能力挽狂澜,作那中兴柱石。诚若如此,不论当爹当叔父的身在何处,也心中欢喜。”

四弟兄不免都有些感伤,三叔已年近六旬,又山高路远,更兼局势如此,能否再见都是个未知之数。

宋隆兴六年四月,徐绍被迫去职,离开了他本打算用心经营的陕西,前往福建听候处置。他一走,王庶也不得不承诏撤销三个招讨司,恢复原来的经略安抚司。这事对徐卫没多大影响,他重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只是因为招讨司建制撤销,人员自然也就要变动。如招讨副使张浚,随军转运使赵彬,以及宣抚处置司委派的一些幕僚都去职,前往成州待命。丢失了坊、宁、耀三州,京兆一府,定戎一军后,徐卫的防区就只剩下秦凤路全境了:秦、陇、阶、成、凤五州,凤翔一府。但没有改变的是,他仍旧处在对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