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宋阀 >

第27章

宋阀-第27章

小说: 宋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攸上回无论官家怎么问,就是不提“徐卫”二字,只因咱们这位天子有个习惯,凭印象用人。这时仍旧不提,提了官家也记不住,遂回答道:“千真万确,自乡勇营组建后,未经一日训练,指挥使报国心切,立即开拔作战,以极小的损失,全歼境内贼寇。如今的大名府路,那当真是夜不闭户……”

“可朕怎么听说你虚报战绩?又说那大名府乡勇营兵力不过数百,何以全歼五六千贼寇?”赵佶这会儿火气又上来了。

蔡攸怨毒的盯了弟弟一眼,硬着头皮道:“那乡勇营官兵,感念皇恩浩荡,人人效死,以一抵十,贼寇不过乌合之众,一触即溃,因此大获全胜。”

赵佶听罢,一时没作回应,蔡攸心知官家必定听进去了几分,正想松口气,那挨千刀的弟弟就窜将出来,对着官家一拜说道:“陛下,那乡勇营既这般善战,山东有王善者,聚贼万余,流窜于齐兖之间,知济南府张叔夜上奏,请朝廷派军同剿。大名乡勇既能以一挡十,何不就近派遣,赴山东助战?也省了朝廷周折破费。”

那道君皇帝一听,正合心意,用乡勇既不费事,更不费钱,免了许多麻烦。便对还跪在地上的蔡攸问道:“卿以为如何?”

蔡攸自己打自己嘴巴,非说人大名乡勇歼灭了五六千贼寇,以一挡十不成问题。现在山东有贼万余,你大名乡勇就能杀他一半,怎么推辞?当下便把头皮硬了再硬:“臣无异议。”

赵佶一时心宽,命蔡攸平身,语气稍缓道:“朕昨夜梦白虎现于北方,仰天咆哮,其势骇人,是何征兆?”

蔡攸一听,脑筋急转,白虎为凶兽,兵家最喜,又现于北方,这个嘛……灵机一动,拜道:“恭喜陛下,白虎现身,这是昭示陛下将得一虎狼之将!”

“哦?那为何现身北方?”赵佶疑惑道。

“陛下驾东京,而白虎现于北,昭示此将必出于北境。”蔡攸继续忽悠道。

赵佶沉思半晌,忽然哈哈大笑,充塞在胸间的抑郁一扫而空。这蔡家两兄弟看了个云山雾罩,有这么好笑?官家在笑啥?

“朕尝言,满朝文武,若论研习道法,参悟玄机,无人胜过居安,今果不其然。”

蔡攸,字居安,听到这话,总算放下心来,稳了稳了,这一关算过去了。正欢喜时,又听官家言道:“你说昭示朕将于北方得一虎狼之将,不是郭药师是谁?”

蔡攸愣了半晌,啥?郭药师?关他屁事!我指的是徐卫!



第四十四章 棋子

郭药师,渤海铁州人,契丹招募辽东人为军,号为“怨军”,药师任主帅。辽国灭亡后,郭药师带着部卒,以涿易二州归顺大宋,宋廷命其任王安中的副手,镇守燕山。所以当蔡攸提起虎狼之将时,赵佶第一个就想起了他。

官家都这么说了,蔡攸自然不敢反驳,连连附和。道君皇帝虽恼怒宋军的失利,但念及百年仇敌契丹已亡,金国不断遣使入宋示好,燕云之地又有郭药师这等虎狼之将镇守,天下太平,夫复何忧?只是河北山东群贼并起,实在厌恶,便对蔡攸说道:“传朕诏命,令济南知府张叔夜限期剿灭流寇,同时催促大名安抚使司,让乡勇营尽快进军。”

蔡攸心思,徐卫之前虽然打了个胜仗,其实不过歼灭俘虏数百人而已。那山东王善,拥众万余,张叔夜都弹压不住,派徐卫那几百人去有什么用?恐怕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但君无戏言,官家既然说了,断无更改的可能,徐卫这回……罢了,木已成舟,奈何不得,左右是颗小棋子,丢就丢,只怨那小子没福。只是,若折了徐卫,不但又给蔡绦等人以攻击自己的借口,招募乡勇剿贼的策略又如何继续?

“怎么?又有问题?”赵佶见他半晌无言,转身问道。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命薄为君王。后人这句诗还真不是乱写的,道君皇帝虽年过四十,但仍旧风流倜傥,气宇轩昂,所谓“举殇白目向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正是说的他这种人。

蔡攸见官家脸带不快之色,一个战栗,赶紧说道:“臣遵旨!只是……那大名乡勇,虽然善战,但此番离开桑梓,客军作战,想必难处不少。待遇极低,装备又差,是不是……”

旁边蔡绦听到,正想插话,却听官家问道:“乡勇营目前何种待遇?”

“回陛下,按厢军待遇减半,武器装备全部自理,伤亡无抚恤……”

蔡攸话没说完,蔡绦突然插话道:“既是乡勇,待遇自然不可能和官军相比,否则朝廷用他作甚?”

“话虽如此,但乡勇营目前却是在替官军干活,即便不能与官军同等,至少也在武器装备方面给予支持才是。”蔡攸盯着弟弟,加重语气说道。

蔡绦还想搅浑水,赵佶却已不耐,当初蔡攸提前允许地方招募乡勇抵御贼寇,只有一条最打动他,那就是可以省钱,因官军出征,耗费甚巨。乡勇营一来军饷少,二来又不用伤亡抚恤,朝廷几乎是只管吃。想到这此,便说道:“约之所言甚是,若和官军待遇同等,那朕还用乡勇作甚?”

蔡攸还想再说什么,见官家已经不耐,只得暗叹一声,这番苦也,徐卫这一去,结果显而易见,招募乡勇剿灭贼寇的策略怕是要被父亲兄弟给搅黄了,这可如何是好?

大名安抚使司的军令几天以后便传到夏津,催促徐卫立即起程,赴山东助战。随同军令而来的,还有徐胜的一封亲笔信。当他在大名府得知朝廷派遣靖绥乡勇营赴山东助战的消息后,大为震惊。徐卫的乡勇营,兵不满千,如何敌得住万余贼寇?即便只是协助张知府作战,从大名府至袭庆府,必经齐兖两州,这两处,正是匪患最重之地。乡勇营绝不可能安然通过,与张知府会师。

有鉴于此,他便找到郑监押,想着哪怕不能在兵力上帮助九弟,至少也弄些器械铠甲。谁料到,郑监押居然闭门不见,徐胜求得急了,他才让人传话说,这次谁也帮不了徐卫,因为上头有人想让徐卫的乡勇营完蛋。徐胜又惊又怒,在书信中再三叮嘱,让徐卫能拖则拖,拖不下去,大不了夺官去职,也强似白白送命。

靖绥营营地,天色已暗,经历一天严酷训练的士卒们正聚在帐内,诵读军规。一队队手执长枪的巡逻士兵,不时穿过营区,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有了西军逃卒的加入,靖绥营如虎添翼,训练很见起色,可谁曾想到,这么快,作战任务又下来了,而且……

徐卫麦场边木桥上,盯着那一弯小河,缓缓流淌,心里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虽然不知道东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隐约感觉到,这回的命令,不会是蔡攸的意思。郑监押对四哥说,有人想让靖绥营完蛋。

自己这支队伍说白了也就是个乡兵组织,跟朝廷百万军队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有人居然对靖绥营动手,这就值得思考了。首先,谁从靖绥营得到了好处?毫无疑问,谁提出招募乡勇剿灭贼寇的策略,谁就是最大受益者,而对靖绥营动手的人,必然是跟他有利益冲突的人。答案呼之欲出,要么是童贯,要么是蔡京,而童贯此时却远在太原……

那么,既然是蔡京搞的鬼,其目的肯定是想让蔡攸的策略失败,在朝堂上失去话语权,进而整倒他。军令已下,说明此时蔡攸在朝堂上处于劣势,而这两父子明年都会完蛋。这一仗,必须去,不但要去,还要打赢,否则,一旦明年蔡家父子完蛋,枢密院易主,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可山东王善拥众万余,自己此去,若能顺利与张叔夜会师便罢,一旦中途遇上,仅凭这七百人马,要击溃万余贼寇,坦白的说,靖绥营还没有那个实力,至少目前是这样。

想想觉得有些无奈,朝廷党争所掀起的巨浪,岂是自己现在所能抵挡的?

徐卫非常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不过是人家手里的一颗棋子,而且是一颗分量不重的棋子。要想变得重要,变得不可或缺,甚至有一天自己去下棋,那就得看本事了。

“九哥。”背后一声呼唤,徐卫不用看也知道是谁。

杨彦立在徐卫身后,递上一坛酒,徐卫接过,不禁笑了起来。这和当日自己劝慰马二时,何其相似?



第四十五章 遇袭

“太公来了。”杨彦低声说了一句。徐卫这时才注意到,老爷子就站在桥下,正看着他。

“九哥,咱们是兄弟,有难同当的兄弟。”杨彦不知为何说了这样一句,说完之后,对着他一揖,方才离去。从来到这个时代,徐卫从来没有叫过徐太公一声,此时仍不例外,提着酒壶强笑道:“您老怎么来了?军营重地,不得擅入。”

若是从前,徐太公听到这话肯定要骂上一句,但这次却有些意外。他缓缓踏入桥来,与儿子并肩站在一起,沉默一阵,声音略有些嘶哑道:“你四哥来信了,让我无论如何留住你。怕你一时冲动,以身犯险。”看得出来,老人家为这事十分忧心。

徐卫没有说话,提起酒壶喝了一口。家人的关心固然让自己感动,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世上很多事,你避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即便自己安安分分作个官宦子弟,或者在金军攻占河北之前举家南逃,照样可以安生。可问题是,你避开了女真人,后头还有蒙古人,你逃到南方,等到南方也沦陷时,你还能往哪里逃?再往南,就是大海了。

“老九啊,你……”徐太公语气有些异样,徐卫刚转过头去,他几乎同时也侧过了头。

“从前爹总是想,我这季子怎地这般没用,没一日能让老子省心。后来你补了官,派了差遣,爹着实欣慰,总盼着你多立战功,光耀门楣。可现在,你要带着这七百人奔赴山东,去迎战万余贼寇……”一阵之后,徐太公转回了头说道。

徐卫知他替自己担心,遂拿话安慰他道:“没什么大不了,济南张叔夜正等着我移师东进,合围贼寇呢。”

“爹撕杀一生,你能骗得了我?从大名府至袭庆府,必经齐兖二州,你随时都可能遭遇强敌,朝廷又严令限期破贼。老九,不如……”徐太公说至此处,略一停顿,像是有些难堪,但看着儿子,还是接道“不如咱拖延下去,反正你也只是乡兵,至多也就是个罢官去职。”

徐卫见平常固执呆板,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老爷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心头一震。下意识问道:“如果真这样做,那别人都会笑话你生了个没用的儿子,你也不在乎?”

徐太公一时无言以对,半晌之后,叹道:“爹老了,最近总感觉四肢无力,接不上气,也不知还有几年活头,你四哥供职军中,身边不能没个送终的人呐。”

这哪是在担心没人送终,分明是怕儿子有去无回。

徐卫感觉鼻头有些发酸,赶紧灌了一口,让那烈酒在胸肺间燃烧,良久,语气决绝:“我既然穿上铠甲,挎上钢刀,就绝不后悔!再苦再难,总要咬牙扛住!才不失为一条汉子!”

徐太公见他态度如此坚决,想要再劝,可儿子生得跟自己一样,认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心头一阵痛,扶着栏杆,闭眼道:“你要是有个闪失,叫我……”语至此处,老泪纵横,竟说不下去。

好大一阵后,见儿子沉默不语,他直起身子,深深的望了儿子一眼,长叹一声,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往桥下走去。徐卫转头,望着他有些佝偻背影,每走一步似乎都要耗尽他最后一丝力气,将牙一咬,强忍着眼中的泪水,大声道:“爹!儿一定回来!”

徐太公脚步为之一顿,没有回头:“你三姐和嫂子还不知情,你也别告诉她们。”说罢,改为双手拄杖,缓缓的向家走去。

次日清晨,靖绥营士卒饱餐一顿后,收拾行装,奔赴山东。家乡父老听闻子弟远征,扶老携幼赶来相送。徐王氏徐秀萍闻听此讯,匆匆赶来,却已不见徐卫踪影。

从夏津入山东境内,不过两日路程。八月十四,还有一天便是中秋佳节,靖绥营一路走来,严守军纪。那山东百姓初见,都以为是贼寇来袭,正欲举家逃离,徐卫遣士卒安抚,说明来意,百姓感念,送些瓜果,则一概不取,哪怕是一碗清水,也不许沾半分。

这日,靖绥营行至一处村庄,徐卫为免再惊动百姓,先遣士卒前去安抚,命全营就地歇息,埋锅造饭。不多时,士卒回报,村庄空无一人,一片狼藉,似乎遭遇贼寇洗劫。

徐卫立刻派遣周熊率部警戒,于各处安排游哨。徐太公再三提醒过他,军队驻扎或歇息,最易受袭,必须安排游哨警戒,以防不测。

一路行军,士卒疲乏,又兼天气炎热,营中个别体质较弱者中暑生病。徐卫亲自过问汤药,待药煎好,必先尝一口,感觉冷热合适,方才拿给士卒服用。

“莫非太过?”当徐卫巡视完毕,回来歇息时,张庆突然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