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唐朝笔记 >

第35章

唐朝笔记-第35章

小说: 唐朝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十二娘大大方方的把此事说出来,倒让她觉得轻松,也免得让众姐妹以为她暗藏心机,偷偷带琴过去,搏众人眼球。如此想着,十一娘便向十二娘笑了笑。

待到第二天出门之时,高家女眷坐了两辆车,二郎高璞骑着马左右相伴,一路往城外的百步亭行去。他们与王家之人约在了那里碰头。

待他们抵达时,百步亭那里已停了五辆马车。除了陪护的家丁,还有数十名男子牵着马,站在马车周围。十二娘从马车里偷偷往外看去,一眼就看到了王勃、王励,及曾有过一面之缘的吴茗、吴胤两兄弟。

十二娘在心里琢磨着,吴家兄弟都来了,那么说明三少夫人娘家的兄弟和嫂嫂也来了,看了这次姻亲关系的人请了不少,真不知是多大的场面

果然如十二娘所料,不多时,陆陆续续又来了两队马车,大少夫人鲁氏的娘家人,二少夫人高元娘的娘家人,及三少夫人赵氏的娘家人,及一些远亲,但凡在京城的,这次全被鲁氏请了来。

上山之时,浩浩荡荡十多辆马车,几十名男子骑马而行,还有不少家丁前呼后拥,把上山道占的满满的,十分壮观

姐妹们透过马车向外望去,看这般情形,渐渐有些紧张。

七娘捏住十二娘的手,说:“今日怎么这么多客人,我第一次见这种阵仗。”

十二娘点头说:“是啊,我也没想到,真正是倾巢而出了。”

车厢里另外坐着九娘和十娘,两人本就是胆小的性子,现在听到外面车马声和人声鼎沸,越发的紧张。

九娘声音发颤的问十二娘:“待会儿……待会儿我们若是礼数不周,出了错可怎么办……”

她们隐隐觉得这个年纪最小的妹妹最有主意,又是去外面读书的,见识肯定比她们广,也不分长幼,问起她的意见来。

十二娘安慰九娘和十娘,说:“姐姐们不必紧张,今天咱们是出来玩的,人虽然多,可全是亲戚,再说在外面聚会,应该就不太讲究这些。咱们一会儿只要跟着大伯母,见机行事就是了。”


第一卷 第六十九节 重九

第六十九节 重九(2/4)【二更】

说话间,马车已经行驶到峨山的山腰上。外面的丫鬟开始请各位夫人和小姐下车,有一段山坡需要她们步行。

十二娘随众人下车,迎面的山坡上提前有人铺了石砖,临时做成了石阶,方便众女眷爬山。在石阶左右的草地上,开满了黄色的小雏菊,野趣盎然。

从山坡上爬上去,再转一个弯,就到了一片临湖的广袤草地上,在那里,早有仆从架起幕帐和桌椅,旁边还搭了架子,可以烤肉、野炊。

大大小小总共三个幕帐,众男子早就下了马,把马放在一边,在最大的幕帐里互相问安并入座。

十二娘则跟着高夫人和众姐妹,往旁边的一个幕帐里走去。

幕帐围了三面,临水的一面敞开,放眼就能看到外面的绿水青山,抬头就能看到白云飘飘,既敞亮。又不至于被外面的仆从或路过的人打扰。

幕帐里的地面上铺了锦席,中间放了一张长条的矮桌,旁边角落里又放了几个方形的矮桌,没有单独设席位,看来是让大家比较舒服随性的围桌而坐。

小辈们进了幕帐都不敢入座,全都伴着自己家的夫人站在里面。

十二娘一眼扫过去,王家的两位夫人、三位少夫人、两个女孩儿全部在场;另有鲁家的一位夫人、一位少夫人、两个女孩儿,及赵家的两位少夫人、一个女孩儿。

如此看来,倒是高家的女眷来得最多,高夫人一人就带了六个女孩儿。

鲁氏安排诸位长辈在中间入座,又招呼众姐妹在旁边的围榻上坐下说话。虽说是鲁氏的东道主,可这么多人,元娘和赵氏少不得要帮着照顾自己娘家的人。

元娘把高家六姐妹带到一个方桌旁边席地坐下,问道:“今天山路颠簸,你们都还好吧?累不累?”

六娘跟元娘是一个嫡母,又年纪最大,她自然替妹妹们答话,说:“今天天清气爽,这里景色又这么美,一下车,什么疲惫都忘了。”

元娘笑着颔首,说:“今日人多,妹妹们自己机灵点,该玩的玩,该吃的吃,不用太拘束。”

众人自然称是。

丫鬟们忙紧忙出的准备茶水,虽说做后勤的下人城门刚开就带着东西上山开始准备。但现在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人手还是有些不够,元娘刚做片刻,就被管事的仆妇请了出去,让高家众姐妹自己互相照顾着。

十一娘坐在十二娘身边,一双眼睛到处瞄,时不时凑到十二娘耳边来说“鲁家的那几个姐妹长的真漂亮”,或是“赵家的女孩儿发髻好特别”,似乎对什么人都很感兴趣。

六娘听到她不断嘀咕,就说道:“妹妹坐好,别歪在桌子上,你看着别人,别人也打量着你呢。”

十一娘听了,果然老实的坐端正。

中间的夫人们不知说着什么,突然都笑了起来,只见一位鲁家的夫人从身后的桌子上唤来一个少女,说:“葭娘,你来给众位夫人说段笑话乐一乐,大家都被你前几日编的话逗笑了呢。”

只见一个梳着高髻的明媚少女站了起来,一双眼睛就像会说话一般,还未开腔。就把笑意和欢乐带给了大家。

“说起笑话,葭娘这里的确有一段,只是不知诸位夫人听没听过,我就献丑说给大家听听。”

这少女举手投足之间自信大方,没有丝毫拘谨胆怯的样子,侃侃而谈道:“宝山寺中有一位得道僧人天灵者,博学通文,有一个秀才不服气,故意去寺中嘲笑他,问:‘秃驴的秃字如何写?’僧人应答道:‘那秀才的秀字,肚子里的弯弯去掉就是。’”

短短的一段笑话惹得几位夫人交口称赞,王大夫人齐氏更是说:“这位僧人的确博学通文,即应对了秀才的发难,又驳的秀才毫无脸面,着实聪明。听了葭娘的这个笑话,也能让人明白事理,不错不错。”

那少女毫不羞怯的说:“大婶婶过奖,我哪里知道什么大道理,只是听了觉得好玩,记下来了。”

王二夫人吴氏又问道:“看来这宝山寺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不知在哪里,若是近处,我们还可结伴去游一游,见识见识那天灵者。”

葭娘笑着说:“二婶婶,宝山寺那就太远了,在苏州太湖边上呢”

吴氏吃惊的说:“那可真是很远,没想到葭娘连那么远的事情都知道。”

葭娘说:“我喜欢看些游记,从书上知道的。”

吴氏更惊奇了,笑着说:“葭娘喜欢看游记?”转而在人堆里找十二娘。招手说:“十二娘过来跟葭娘认识认识,你们两个都喜欢看游记,必定十分投趣。”

十二娘没提防吴氏突然喊她,赶紧放下手中的糕点起身过去。

吴氏就向十二娘介绍葭娘,说:“这是你大表嫂家的葭娘,鲁妍葭,你们两人认识认识。”

又向葭娘介绍十二娘,葭娘就热情的带着十二娘去鲁家的小桌子旁坐下,问她看过哪些游记,去过哪些地方。

高夫人尚不知道十二娘喜欢看游记,吴氏却知道这些小事,她见吴氏好似把十二娘当作自家的女儿一样,心中就有些不愉快。

十二娘一面应付着葭娘的问话,一面偷偷查看高夫人的神色,不禁有些哀怨,这算不算是祸从天降?她可是一句话都没说啊……

鲁家的两个小女儿,一个叫鲁妍葭,一个叫鲁霖箬,都是王家长媳鲁氏的嫡亲妹子,另有一个**,是鲁家的媳妇鲁林氏。

她们三人见十二娘是王家二夫人吴氏特地介绍来的,自然对十二娘百般热情,一上午都拉着她絮絮叨叨的说着话。当她们听说十二娘在灼华馆读书时。又是一阵好奇,话题更是停不下来。

说话间,王鲁氏和元娘一起从外面走进来,招呼着说:“既是出来玩的,光坐在幕帐里有什么意思?外面准备了两条大船,诸位婶婶和姐妹游船垂钓去吧”

众人听了都觉得新奇,只是二夫人吴氏说:“我晕船,你们去玩吧,我就在这里看你们玩。”

她不去,三少夫人王赵氏也不能去,主动说:“大嫂、二嫂去吧。我在这里陪娘说话。”

游船垂钓?十二娘心中哀叹一声,只好走到高夫人和元娘之间,说:“伯母、大姐,我怕水,也不去了。”

高夫人眼睛略睁大了几分,以为十二娘是为了讨好吴氏,故意留下来,心中动了怒。

十二娘难免多解释两句,说:“我见了水就觉得晕眩,好似要一头栽进水里一样,心中惧怕的不行,上次跟姐姐们在自家的小荷塘里玩耍,就差点晕了过去,实在是玩不得水。”

元娘听闻后说道:“那妹妹留在这儿看景,一个人别乱跑。”

她们即已这么说,高夫人在人前不好再争辩,瞪了十二娘一眼之后,只好带着雀跃不已的女孩子们登船去。

吴氏在旁看十二娘小心胆怯的给高夫人解释,眼底里难以抑制的露出几丝怜惜,轻轻的哀叹了一声。

热热闹闹的一屋子人,眨眼间就只剩下二夫人王吴氏、三少夫人王赵氏和十二娘,以及两个伺候茶水的丫鬟。

吴氏收起脸上的怜惜之色,指着身旁的空处,让十二娘坐到自己身边,笑着说:“没想到咱两个不喜欢水的脾性也一样。”

十二娘笑着说:“我倒是羡慕诸位姐妹能够去游船垂钓,可惜我就是怕水。”

吴氏又问道:“你刚刚跟葭娘都聊了些什么?我看你们说话很热闹。”

十二娘抿嘴笑道:“二婶真是给我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姐妹,葭娘嘴里说出的话不知多好玩。她刚刚跟我说夏天跟随鲁夫人出城避暑的趣闻,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仿佛都有了灵性,听的我好生羡慕。”

吴氏满意的点点头,说:“葭娘是个好孩子,随了他父亲豁达有趣的性子,你若有空,倒可以跟她多交往一番,她跟随她父亲去过不少地方,也见识了不少人物和事情。”

十二娘微微感叹着,这个时代能出门游历的女子实在太少太少。

十二娘一面应着,一面沉思起来。不知吴氏对她这么照顾是为了哪般……

三少夫人赵氏在另一旁说道:“听大嫂说,鲁家今夏去了华山避暑,举家出去玩了两月才回,听着就羡煞人。”

吴氏“呵呵”的笑了,说:“鲁家一向如此,所以他家的女儿也跟别家不同,你大嫂因为是长姐又是长媳,所以稳重一些,嫁过来之前,也是个不得了的,见识不输男儿。”

吴氏一边坐着儿媳,一边坐着十二娘,闲闲的说着话,十分恣意。

忽而绿禾跑了过来,满脸喜色的禀报道:“二夫人,五郎得了众位老爷的夸奖,二老爷让小得来给夫人报个喜,让夫人也高兴高兴。”

“哦?前头发生什么事了?”吴氏满脸期待的问道。

绿禾口齿清楚的说道:“老爷郊游兴起,做了一对联,想考一考各位郎君,联曰:重阳郊游,郊野黄花如金钉,钉满野郊。”

二老爷身为太常博士,最喜欢吟诗作对,也喜欢考校年轻人,在席间出这样的难题,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第七十节 重九(3/4)

吴氏只关心自己儿子是怎么回答的。追问道:“有几人对出?五郎又对的是什么?”

绿禾伶俐说道:“五郎听完之后脱口而出,下联是:中秋赏月,月浸白苹如玉盏,盏尽浸月。众人都说五郎对的妙,不肯再对其他的。”

这个对子看来简单,却也不宜,难就难在它句句顶针,还有“郊野”“野郊”、“月浸”“浸月”两处回文对。王勃年仅十一岁,他能够漂亮而迅速的作出回应,难怪会博得满堂彩。

吴氏眼中有遮不住的笑意,可嘴上却说:“老爷也真是,出来玩的,却拿这些东西为难孩子们。”

赵氏在旁笑着说:“三郎总说五郎是兄弟中最聪明的,日后前途必不可限量,从小看老,三郎说的果然不错。”

吴氏摇摇头,说:“五郎虽然聪慧,他的性格却让我最为担心,还是三郎这般温润懂事的让我放心。”

赵氏听到婆婆夸奖自己的郎君,抿嘴笑了,拿起桌上的一个橘子。剥给婆婆吃。

吴氏就转头问绿禾:“他们现下在做什么呢?”

绿禾回禀道:“赵家大爷从家带了二十盆菊花过来,如今各位郎君正在赏菊、咏菊、画菊。”

吴氏听了颇为感兴趣,对绿禾说:“你且去跟老爷说一声,我们娘三个想去看个热闹,可方便不方便?”

绿禾听闻,立刻转身出去询问,不多时就回来,说:“二老爷说,今日是亲戚们出来玩,不拘那么多,让夫人带着三少夫人和十二娘过去热闹热闹。”

吴氏眉眼含笑的站起来,一手被赵氏搀着,一手牵起十二娘,往前面的幕帐走去。

在前面临水的空地上,搭了台子,上面摆着各样的菊花,颜色丰富,姿态各异,花团锦簇的样子十分喜庆。

一众男性晚辈看到吴氏走来,纷纷行礼,吴氏受了礼,又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