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79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97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艘英国巡洋舰开炮。10月22日发生了一件更为严重的事件,两艘英国驱逐舰在科孚海峡中被击伤,死三十八人,伤四十五人。自大战结束以来,该海峡已经过两次扫雷,看来可以肯定,这次造成这两舰损害的水雷是阿尔巴尼亚人放置的。英阿两国政府通过英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交换照会。英国政府于12月30日宣布阿尔巴尼亚12月22日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他们把这一争端提交到联合国组织和国际法院。
  1946年11月,美国公使馆撤离阿尔巴尼亚,因为阿尔巴尼亚政府拒不承认从战前时期继承下来的对美国的条约义务,从而没有能满足美国在1945年11月所规定的承认阿尔巴尼亚新政权的条件。1947年9月,阿尔巴尼亚政府认为有必要把地拉那美国技术学校的前校长哈里·富尔茨“牵连”到他们不时掀起的某一个间谍审讯案里去,于是美阿关系更加恶化了。他们把这所也许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期中阿尔巴尼亚境内最好的学校说成是一个进行破坏活动的中心。
  这几年中,在阿尔巴尼亚发挥主要影响的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觉人在解放战争中曾给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人以援助和指导。他们也参预了阿尔巴尼亚战后的经济改组和计划工作。阿南关系处于感激和怨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心情的支配下,局面颇不稳定。所有阿尔巴尼亚人,不论是共产党人或非共产党人,都知道有七十万阿尔巴尼亚族人——大约占阿尔巴尼亚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被划在南斯拉夫版图内,有的在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有的在马其顿西部的边缘一带。这些领土在1941年瓜分南斯拉夫时被意大利人划给了阿尔巴尼亚。大战期间,甚至在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人中也都存在过一种希望,认为铁托将会让“民主的阿尔巴尼亚”保有这些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铁托元帅却决定不这样做,这无疑是因为他不愿触怒塞尔维亚或马其顿的民族主义。经济问题也引起了摩擦。建立了一些南阿合营公司。一位南斯拉夫权威人士声称,这种公司和苏联强加给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想兜售给南斯拉夫而没有得逞的那些帝国主义型式的合营公司完全不同。他争辩说,苏联设立合营公司只是为了谋利,而南阿合营公司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发展阿尔巴尼亚的生产力。南斯拉夫帮助建筑了从都拉斯到爱尔巴桑的阿尔巴尼亚第一条铁路;南斯拉夫还对几个工厂提供了设备。南斯拉夫并不从合营公司中提取它那份利润,而是把利润再投资于这些公司。1946年7月9日,南斯拉夫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同盟条约。接着于1946年11月27日制订了一个经济计划,规定要使两国各自的经济计划相互协调,要建立关税同盟并使两国货币具有相同的币值。1947年,南斯拉夫给阿尔巴尼亚二十亿第纳尔信用贷款,1948年又给了三十亿第纳尔。南斯拉夫人同共产党情报局破裂后,声称在1946年11月条约实施期间,他们交付给阿尔巴尼亚货物的总值达十六亿第纳尔,而从阿尔巴尼亚收到的货物只有一亿五千万第纳尔。阿尔巴尼亚人方面则在破裂后声称,他们在国家重建方面的所有成就都是不顾南斯拉夫的种种阻挠而取得的,还说南斯拉夫人对阿尔巴尼亚实行“殖民剥削”。
  当然,对外国的援助并不总是带来感激的。不管南斯拉夫人怎样慷慨,他们的光临这件事本身就很可能在一个较为原始的国家中引起反感。曾被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如此雄辩地痛加谴责的西方“帝国主义”官员们,对此是富有经验的。看来很清楚,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人中,有的是南斯拉夫的朋友,有的是南斯拉夫的批评者。主要的朋友是内务部长科奇·召捷。1947年,当斯大林向卡德尔问起他对阿尔巴尼亚的那些领导人的看法时,卡德尔不无天真地答道,他认为恩维尔·霍查“总的来说是好的,是诚实可靠的,虽然他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某些特点”,并“缺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训练”,但是,“那里最优秀、最坚持不渝的人是科奇·召捷,他是一个工人,虽然也缺乏训练”。1946年,阿尔巴尼亚著名共产党人塞于富拉·马莱绍瓦的失宠可能是由于他反对南斯拉夫人。兰科维奇于1946年5月告诉斯大林,召捷是阿尔巴尼亚政治局里最受信任的人,又说该政治局已“揭露出一些错误”,而塞于富拉·马莱绍瓦是应该对这些错误负责的。
  根据本书写作时所能得到的很少一点点材料看来,似乎在最初两年中,苏联政府把阿尔巴尼亚完全放手交给了南斯拉夫人,但在将近1947年底时,也就是说在他们改变对南政策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一政策。12月间,签订了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联盟条约。很明显,没有苏联的同意,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保加利亚完全处于莫斯科控制之下。南斯拉夫对保阿条约的反应没有公开表示过。1948年初,恩维尔·霍查要求南斯拉夫人派两个师到阿尔巴尼亚南部,以便万一希腊前来进攻时可以加强自己。这时希腊内战正全面展开,希腊共产党人正从阿尔巴尼亚取得大量援助。南斯拉夫政府原则上决定答应阿尔巴尼亚的要求,而且是事前未同莫斯科商量就作出这一决定的。在1948年2月的会谈中,斯大林就拿这一点来责备南斯拉夫政府。南斯拉夫人不无理由地认为,霍查向他们提出请求,是斯大林为了要使他们为难而挑唆出来的。前面提到过,斯大林在2月会谈中怂恿南斯拉夫在同保加利亚组成联邦后并吞阿尔巴尼亚。这个建议该怎样解释,不是最清楚。可能在这个时候,俄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一个单一的共产党国家。在这个南部斯拉夫人的联邦中,将让更为可靠、更为驯顺而且在地理上更容易接近的保加利亚人占有支配的地位。通过保加利亚人,莫斯科可以更紧密地控制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整个联邦,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它进行清洗,加以统治。很自然,阿尔巴尼亚应该归入这一扩大了的国家。保加利亚人于是可以在马其顿共和国中建立他们的势力,最后,从保加利亚经过马其顿通往阿尔巴尼亚的铁路交通线就可以开辟出来(这是俄国人加紧他们在巴尔干扩张的一个老计划)。这个包罗万象的巴尔干共产党国家将能对希腊共产党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将能成为对意大利的严重威胁。
  这个计划在南斯拉夫拒绝同保加利亚结成联邦的情况下成为泡影。既然南斯拉夫现在要脱离苏联集团,对苏联来说,就有必要把阿尔巴尼亚从南斯拉夫的势力下抢救出来。因此,苏联的政策现在是支持阿尔巴尼亚的一切反南分子,科奇·召捷遭到了贬黜,后来还被处以绞刑;通过一场对“民族敌人”塞尔维亚人发动的仇恨运动,恩维尔·霍查在莫斯科以及在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面前都立了一功。
  这样,我们所能掌握的并不充分的材料表明,标志着阿尔巴尼亚战后历史第一阶段终结的南阿破裂,并不是南斯拉夫和苏联关系破裂的原因,而是其结果。
  第十章 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约的签订1945年4月3日,贝奈斯总统从伦敦经莫斯科回国,在当时已经解放了的那部分斯洛伐克领土上的科希策市,建立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1944年斯洛伐克起义时的情势使他不能不接受起义领袖们要求斯洛伐克自治的主张,但是,虽然布拉迪斯拉发第二天就解放了,他还是不同意斯洛伐克人要把政府设在那里的要求,而宁可留在科希策,直到回布拉格的时候为止。人们看到,贝奈斯总统对于他同苏联的关系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他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能够而且应该同莫斯科合作,他又采取了一种类似于英国工党的态度,认为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内,有必要广泛实行国有化。
  随同贝奈斯在一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政治流亡者,既有来自伦敦的,也有来自莫斯科的:看来他的对俄政策防止了他们之间的摩擦——的确,也有人认为他的这次重访莫斯科,防止了一个共产党赞助的政权抢先一步把他完全排斥在外。不管怎么说,国内绝少有什么对手能够蔑视这些回国的流亡者;国内的抵抗运动主要是由捷克人在伦敦搞的广播鼓舞起来的,它的一些幸存的领袖如前布拉格市长增克尔等都曾关在德国集中营里。因此,在这位总统身上体现着全国的团结,在那时全国团结已成为现实,而不只是自我吹嘘。这一团结由于组成了一个包罗四个捷克政党和两个斯洛伐克政党在内的民族阵线而有了进一步的表现,这四个捷克政党是:捷克国家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天主教人民党和捷克共产党,两个斯洛伐克政党是斯洛伐克民主党和斯洛伐克共产党。其他政党在法律上是不许存在的,也就是说不允许有公开的反对派,这种决定似乎很难同贝奈斯所代表的西方传统相符合,这样做的理由据说是因为当初第一共和国就是吃了政党过多的亏,总的来说,这确是事实。
  在贝奈斯到达科希策后没有几天,他就任命了一个临时政府,1945年5月,该政府随同他一起迁回布拉格。左翼社会党人费林格担任总理,他是一位职业外交家,曾任捷克斯洛伐克驻维也纳和伯尔尼的公使,战时曾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驻在莫斯科。同他一起入阁的还有其他两位社会党人部长,七位共产党人(其中三人是斯洛伐克人),三位捷克国家社会党人,三位天主教人民党人,以及三位斯洛伐克民主党人。一直在伦敦流亡政府中担任外交部长的扬·马萨里克,继续担任这一职务。他和斯沃博达将军(曾指挥过附属于俄国军队的捷克斯洛伐克部队,现担任国防部长)不是任何一党的成员,但马萨里克同捷克国家社会党有关系,而斯沃博达则似乎是从他在俄国军队里的同事们那里吸取他的政治观点的。共产党人控制的有内务部(部长诺塞克)、教育部(部长内耶德利)、农业部(部长杜里什)和情报部(部长科佩茨基),同时一位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克列门蒂斯担任马萨里克的副手。每个党的领袖都任副总理——共产党由哥特瓦尔德任副总理。
  临时政府一经组成,民族阵线中的各政党就签署了一个体现着它们目标的纲领。这个文件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怎样进行当时尚未结束的战争,除其他内容外其中还特别规定由红军训练捷克斯洛伐克部队。这个所谓科希策纲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未来对外政策建筑在“国家同苏联结盟以及决心在东欧大力推行泛斯拉夫政策”这一基础上。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有着一个隐约地带有泛斯拉夫色彩的传统,对这种传统,波兰人一直是有反感的,而在1945年波兰人又一次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一系列的波捷边界争执,当然对切欣地区的丰富资源争得特别凶。1938年时,波兰人取得了整个这一地区,现在希望保有它。1945年6月20日,莫斯科把波兰人和捷克人召去商讨这件事。7月6日有报道说,捷克部队在以前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那部分切欣接替了波兰驻军。大约在同一时间出现了这样一个事态发展,即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东端的附属地卢西尼亚将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俄国的这一干预既不是完全没有料到的,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因为,该地人口中最大的一个种族成分是操乌克兰语的,在宗教上他们大多象东加利西亚的乌克兰人一样,是“尤尼埃特”教派的罗马天主教徒,也有一部分则象苏联的乌克兰人一样信奉东正教,而该地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则从未为捷克斯洛伐克生活所同化。但是这一改变就使苏联的边界越过了喀尔巴阡山脉,同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的边境接壤。虽然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是俄国军队的同盟者,他们也发现俄军在他们国家内的行为是令人讨厌的原始人式的。在经济上,他们只付出一笔大的代价,这就是把耶希莫夫(耶希姆施塔尔)铀矿让给苏联,据说是以此来换取一项“战利品”——德国人建造在摩斯特的一座合成汽油厂。1945年12月,俄国和美国的部队都撤离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问题,科希策纲领则提到把捷克和斯洛伐克作为两个各别的民族。按照以前发表的声明,这一个双民族的新斯拉夫国家将不容忍非斯拉夫少数民族存在,日耳曼人和马扎尔人,除非能证明自己在战前或战时曾是反法西斯的积极分子,都将被驱逐出境。将设立特别人民法庭来审判战犯和通敌分子,他们的财产要加以没收。这后一规定对大多数日耳曼人和马扎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