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70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08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状态。那条在建造时牺牲了成千上万人的暹缅铁路,现在停止通行了;在边界线的缅甸一边,铁路被拆卸下来,材料搬到国内别的地方去重建主要交通干线,而原来日本人从缅甸取来用于暹罗一边的材料则卖给了暹罗。因此,在两国之间又缺乏现代化的地面交通工具了。1946年12月18日,在缅甸的铁路终点站丹彪西驿村举行了一次纪念死难者的追悼会,总督和缅甸政292 界要人参加了追悼仪式,参加者还有澳大利亚、荷兰、美国、中国、马来亚、印度和暹罗等国的代表。仰光的主教主持了一次基督教追悼仪式,同时还举行了一次佛教追悼仪式。
  虽然当时缅甸的局势纷乱不安,但是到1946年底已经进行了不少恢复经济的工作。这时大部分铁路系统又开始经营业务,同时内河运输系统把那些从军事部门调来经过改装的船用于商业航行。可是消费品仍严重缺乏,物价还是很高。木材出口工作几乎还没有重新开始,同时,矿业的生产,由于设备短少,简直还不能着手进行。至于缅甸的主要商品——大米,1945年仅出口十万零三百公吨,1946年也只有四十三万一千四百公吨,与战前大大超过三百万吨的出口量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了。
  第六节 马来亚
  1945年9 月3 日,英国东印度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阿瑟·鲍尔爵士乘英舰“克娄巴特拉”号到达新加坡;同日,该地区的日本司令在英舰“纳尔逊”号上签署投降书之后,一支皇家海军陆战队在槟榔屿登陆。次日,P ·A ·克里斯蒂森爵士将军乘英舰“苏塞克斯”号到达新加坡,代表东南亚统帅部与板垣将军就占领新加坡一事签订协定。英军和英… 印军于5 日登陆,当时欢迎场面非常热烈,尤以中国居民为最,因为他们在日本人手下受苦最深。
  日本军队立即被解除了武装,并被打发去清扫由轰炸造成的废墟,虽然除码头以外,市区所受损害比较轻微,各公用事业照常进行。海军和陆军增援部队于9 月10日抵新加坡,同日有两支特遣舰队分别在巴生港和波德申港登陆,另外有些部队由新加坡岛越过长堤进入柔佛州。9 月12日于新加坡市政厅大厦举行了东南亚所有日军的正式投降仪式。
  正象东南亚其他战场上的情况一样,救济战俘和被拘留的平民是盟军的当务之急。其次,就要算马来亚的经济恢复工作了。军政当局立即采取步骤,以恢复生产和出口主要商品,特别是橡胶和锡。1945年8 月,英国供应部和殖民部与有关企业的代表组织了一批橡胶、锡和293 椰干的工业专家,收购可能买到的货物,并准备按较小企业所受影响的程度,逐步加以恢复:同时还组织了一个马来亚种植园主公司,对于占面积达一百英亩以上的种植园,由该公司办理同样业务。经过这样的努力,到1945年11月底,由马来亚海运出口的橡胶达二万五千吨左右。可是关于橡胶的价格问题发生了争执。1946年1 月28日,据宣布,美国政府准备以每磅二十又四分之一美分的价格购买“原料联营局”(或称“橡胶联营董事会”)配售给它的全部橡胶;但是橡胶种植者在吉隆坡召开会议,提出抗议说,由于物价上涨,如果橡胶价格订得这样低,他们就没有能力支付合理的工资,不能振兴种植园:这些橡胶种植者要求付给他们等同于付给锡兰的价格,即每磅一先令六便士。后来,在1946年6 月20日订立了一项新的国际橡胶协定,把1946年7 月1 日至12月31日这段时期的橡胶价格定为每磅一先令二便士。
  至于锡,专家的调查表明,1941年本来有一百二十六台挖掘机在运转,但现在的情况是:其中的四十一台要到1946年8 月才能使用,有四十六台要到1947年6 月才能使用,还有十七台则要到1948年1 月才能使用。以前的劳动力中,有百分之七十可以使用,发电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供电。预期1946年可生产一万二千三百吨锡,1947年可生产四万六千一百五十吨,1948年七万二千吨,1949年七万三千吨,即相当于战前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马来亚的经济恢复工作,是在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中进行的。因日本人的征服而受到的震动,使马来人的政治觉悟激发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而且华人的整个处境也起了变化。在战争时期,抗日运动主要是华人的事,只是在彭亨有一些马来人参与。起初许多马来人似乎欢迎日本人,希望他们会结束华人对马来亚的经济控制;这种幻想不久就破灭了,可是日本人发觉,可以使用马来警察队来对付抗日运动。于是华人和马来人的关系就恶化了。而且,当时华人的领导权已从定居已久的世家富户之手转到左翼人士手里去了,因为比较富裕的华人必然不得不在口头上讨好日本人,至少也得谨慎地退居幕后,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
  这样,就为左翼上台扫清了道路,同时,支持左翼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和马来亚人民抗日联盟被华人中的共产党人控制了,他们公开宣称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华人掌权的马来亚共和国。这样,共产党人获得了积极参与现已胜利的抗日运动的威信。他们也因马来亚华侨有长期进行革命活动的传统而得到好处,因为马来亚曾经是早年中国革命活动的中心,当时——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前——在中国本土是不可能进行革命活动的,这种传统先由国民党人后由共产党人保持着。实际上,马来亚从传统上来说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因此,在马来亚的日本人投降以后,抗日军内的共产党人本来希望获得对马来亚的控制权,现在看到英国军队而不是中国军队重新占领马来亚,似乎感到失望。
  可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利用马来亚粮食和消费品严重缺乏的情况,尽力煽动不满情绪。当时粮食情况极端严重,而且并无好转的迹象;甚至在1946年8 月,马来亚当局觉得有必要将马来亚的大米配给定量每个男人从每天六英两减少到四英两,每个妇女从每天四英两半减少到三英两,但是在战前,马来亚每个男人每天的大米平均消费量在十二至十六英两之间。早在1945年10月,在霹雳有人在米价问题上进行煽动,引起几次骚乱,同时在其他地区也发生了同样的骚动,以致军政当局不得不动用武力来镇压。
  由于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这两个民族之间也发生了严重冲突,这些骚乱一直延续到1946年3 月。这些骚乱蔓延之广,在战前几乎萸闻所未闻,可能只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阻止其继续蔓延。
  如何处置抗日军,这也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抗日军的许多成员不过是小青年,战时,他们强迫老百姓供应必需品以维持生活,而现在他们仍想用那种老办法,结果同英国军事管制当局发生了纠纷。而且,有许多土匪乘战争的机会,用支援抗日运动的外衣把自己的掠夺行为掩饰起来,现在他们仍继续进行掠夺。1945年12月间,对于抗日军内的那些已经予以承认的成员都发了军饷,予以解散,他们的武器都上交给当局;但是还有许多武器私藏在未被承认的游击队员手中。因此,马来亚备受不法之徒的骚扰,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国家里在一次战争以后都会持续一段时间。
  共产党口称愿意同军事管制当局合作,但是实际上竭力想利用总工会(其会员多数是华人和共产党人)使政府机构的活动陷于瘫痪。早在1945年10月,雪兰莪巴都阿朗的煤矿工举行了一次罢工;接着又发生了一系列规模较小的罢工,然后,在1946年1 月29日,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其他一些州里发生了一次总罢工。这次罢工没有什么结果,于是有人企图在2 月15日在市内举行一次群众集会,纪念1942年新加坡的失守,借以使人回忆起英国的失败。当局禁止这次示威运动,举行示威的尝试被坚决地镇压下去了。
  这一次英国当局态度坚决,而共产党又“失了面子”,这样就削弱了左翼的势粱他们发现,公开的罢工和示威失败了,因而他们被迫改订自己的计划,同时只好暂不开展活动。而且在这一时期,民众的视线已经转向一个新的主题,那就是马来亚未来的立宪问题。
  战前,马来亚的行政组织是非常复杂的。马来亚包括:第一,海峡殖民地,即新加坡岛,槟榔屿和威斯利省、马六甲、近北婆罗洲的纳闽岛、圣诞岛、科科斯群岛(或称基林群岛);第二,马来联邦,包括霹雳、雪兰获、森美兰、彭亨;第三,马来属邦,包括柔佛、吉打、吉兰丹、丁加奴和玻璃市。海峡殖民地直接受英国统治,而各邦曾经是受英国保护的领土,英国当局依据同当地一些统治者缔结的协定进行管理,各邦原来的统治者仍保有主权,但是除了涉及穆斯林和马来人风俗习惯的事务以外,其他一切事务都必须接受英国政府的意见。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兼任各邦的高级专员,高级专员的权力在联邦是通过驻吉隆坡的联邦秘书和英国在各邦的驻扎官行使,在各属邦则通过英国顾问行使(每邦驻有英国顾问一名)。虽然这位一身兼任总督和高级专员这两个职位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可起着协调作用,但是他却有许多不同的行政机关和许多不同的立法机关分掌其权力。例如,新加坡殖民地设有一个立法会议,而每个邦也都设有它自己的邦会议,联邦也设有联邦会议。
  因而政策不易取得一致。
  这个复杂的政体,行政效率低,管理不方便,1941—1942年间的军事行动就证明了这个政体是不得力的。英国政府也认为这个政体完全不能适应日本人被逐出以后马来亚可能出现的形势。为了妥善处理马来亚的经济恢复问题和发展马来亚的社会公益服务,伦敦感到有必要协调控制和措施,因此考虑精简马来亚政府。此外,如果马来亚要朝着民主方式的自治有所前进的话,战前的政体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变更。
  因此,英国政府的政策是谋求修改同各统治者签订的各项协定,以便结束英国对这些邦的保护关系,把这些邦置于英王的管辖之下。这将为宪法的修改开辟道路。
  作为下一步骤,建议把这些邦(联邦和属邦)同槟榔屿和马六甲合并起来,组成马来亚联邦;而将新加坡划出,另外作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新加坡是转口贸易的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新加坡的人口中,华人远远超过马来人。因此,新加坡被认为有着不同于马来半岛的独特利益,在国库岁入方面尤其是这样。而且,根据英国政府的计划,新加坡应在行政上单独管理,尽管作为最终的目标,并不排除新加坡并入联邦。同时,新加坡连同圣诞岛和科科斯岛一起将构成新加坡殖民地,有它自己的总督和自己的行政会议和立法会议;而由各邦和海峡殖民地其余地区组成的马来亚联邦也自有其总督和会议。每一邦或殖民地也将有一个地方会议,由联邦中央授予各种权力,并且不限定非官方委员人数的比例。此外,各邦统治者将主持一个由他任命并经总督批准的马来亚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就涉及穆斯林宗教的问题向他提出建议,也就其他经总督批准由驻扎官交付给委员会的任何事务为他作顾问。各邦统治者由当地的马来亚顾问委员会协助,在其本邦内在宗教事务方面拥有立法权,但是这种立法须经过由总督任主席的素丹会议批准。任命一位大总督,由他作出安排,使联邦和新加坡殖民地在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取得协调,例如高等教育、移民、货币和交通等问题;这位大总督不直接行使行政权,但具有指导的权力。
  另一个建议是有关国籍的麻烦侍狻5秸秸崾保砝囱腔说娜耸寺砝慈恕947年的人口统计表明,新加坡殖民地和马来亚联邦的总人口是五百八十万零八千人,其中华人约为二百六十一万五千人,而马来人则只有二百五十一万三千人。在这个国家里,华人成为占人数最多的居民,而许多华人没有加入英国籍。人谕臣票砻鳎挥辛磐蛄惆耸耸粲谟⒐蛭浅錾诤O恐趁竦兀靼钅诔錾娜魏位硕急皇游⒐谋;っ瘛5侥壳拔梗谡庑┌罾铮瞬⒚挥幸蛭遣患尤胗⒐膊患尤肼砝醇诘匚簧鲜艿绞裁囱现氐乃鸷Α5牵诓捎酶执恼澹怯置挥泄褪沟盟遣荒懿渭庸采睢S陕砝囱腔说牡匚灰鸬牧硪桓雎榉澄侍馐牵悄砂阎泄醋髯约旱淖婀辉赴炎约和砝囱堑睦媪翟谝黄稹5比唬切┏錾诤O恐趁竦氐亩居已久的华人家庭是心向着马来亚的;但马来亚的大多数华人是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