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61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618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这是经济作战部的一位官员在战争初期所承认的一个事实,他说“如果德国没有一个在唯一主要地方的致命弱点,它也是脆弱的,如果给它以足够的创伤,也会使它出血致死的。”不过,寻找致命弱点的方法只有在德国从轴心国所控制的领土或邻近的中立国家得到供应时才真正合用,因为不久就很明显,仅仅切断德国的海外正常供应,是不能击败它的。事实上,要对盟国经济战措施的效力作出某些估计,我们必须记住这里有三个方面的行动场所,每个场所都有它自己进攻和防御的问题和机会。
  首先,是海外德国的供应问题,这方面英国海军可以直接予以拦截或由管制机构在来源地间接加以拦截。在战争的头几个星期里,自然会发生这种切断和平时期正常的海外进口的情形,因此不论使用经济武器的批评者还是捍卫者往往都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而忘记了它对德国的作战努力是多么巨大和持久的打击。德国人和他们的对手都没有预料到这些物资匮乏的影响会大得无法进行战争,但是它却可以在两个方面影响德国的政策。一方面是把劳动力、技术人员和工作母机等等调转到各种代用品工业中去;另一方面就是完全取消某些行动。例如大家知道,德国在粮食上是能自给自足的;并且第一次大战中由于德国从其土地上抽调过多的劳动力,结果使其国内生产的下降程度大于其国外供应的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某些方面能够改善本国人民的粮食供应,因此,到1943年就恢复到战前水平,但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封锁失败了;它可能而且事实上也的确意味着为了维持国内的士气,德国政府是在把那些本来可以在其他方面更有用地为它的作战努力服务的人力调到农业上去。石油——最后证明确是它的致命伤——也因封锁而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且对德国产生了重大的后果。战前,德国(1938年)在其石油总供应量七百七十万吨中,从海外进口了四百四十万吨,这些供应被切断以后,德国不得不拚命迅速地进行安排,用人造产品或者通过向邻近中立国采购来增加供应,而且它在制订它的海陆空作战计划时还不得不经常注意到节约燃料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未能配备一支足够的长距离轰炸机力量的一个原因,即使它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希特勒相信他自己具有外交手腕和计算时间的天才,因此可能滋长了自满情绪,这使德国在1939年到1942年期间为战争作好工业上的准备受到了限制。他认为,他的政治判断能力和运筹帷幄的技巧有可能通过采用比较经济的闪电战取得胜利。但是,封锁对德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显然是使它必须采用闪电战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由于对方相对的措手不及而迅速取胜——的条件之一。
  盟国进行经济战的第二个场所就是环绕着德国或轴心国控制的欧洲那些中立国地带。这里,在估计对德国施加经济压力的范围时,必须不仅要考虑到在象钨这种个别商品上波澜起伏和富有戏剧性的斗争,也要考虑到战前存在的整个形势。中立国会同时受到双方的压力,也会受到威胁利诱;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德国在这场斗争中得多于失。当然盟国的封锁迫使中立国不得不中断向德国重新出口,并且不得不放弃了大部分主要依靠进口物资的那些加工生产。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坚持要继续对德国至少保持战前的“正常”出口,而且盟国所取得的成就,如1940年1月同土耳其签订的铬协定,足以抵消战争初期苏德经济协定的影响而有余,当时苏德双方都认为该协定能大大抵消封锁所起的作用。总之,1942年后,已不能继续垄断土耳其的铬了,但是,盟国坚持不懈的压力加上采用先买权的支付办法和列入战后黑名单的威胁都产生了重大的效果。甚至就在战局比较暗淡的日子里,这些办法也起了限制德国的采购范围的否定作用;由于盟国的地位有所改善,这就导致了那些中立国一个接一个地倒向盟国一方;在某些情况下所造成的物资短缺给德国的生产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影响。例如,为夺钨战进行辩解的理由是,德国在1943年下半年失利后,就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如反坦克弹药中的碳化钨芯以及除了用于军火工业以外的切削刀具等)放弃使用钨。它也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如碳素刀具的刀尖)大量减少使用钨。不过,从那些“邻近”中立国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必须得出这样一个总的结论,即只有在其他手段已经可以保证击溃德国时,那些中立国才有可能不得不对击败德国作出重要的经济贡献。
  最后,给予德国经济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攻击的还是要塞欧洲本身的力量。甚至在战前经济战这个概念被看作是一种比传统的封锁范围更广的进攻行动,它主要是以尚未尝试过的对德国工业目标进行空袭的可能性为依据的;运输系统也是可能空袭和破坏的一个目标(例如多瑙河上的油船)。经济作战部在1940年夏季和其他时机下所作的被认为轻率乐观的估计,从经济角度看来倒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辨认出来的目标是存在的,但这些目标都要求三军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性和效率,而这在当时又是办不到的。这一点确实也适用于经济作战部的大部分计划。如果盟国的军队能够在1940年打赢挪威一役,德国就会失去绝大部分它所不可缺少的铁砂供应,因此也会打输这一场战争。如果皇家海军能够在1941年在西地中海采取行动,也就可以切断从法属北非运往法国的货物。但是,从1942年开始的对德国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就指望有朝一日,空中力量将大大有助于击败轴心国,而在这漫长的空中攻势的过程中,其打击的总目的最后是经济目标而倒不是士气。
  这里不想对盟国轰炸机的进攻作出哪怕是最简短的概述。必须记住,除了交替针对经济目标和士气目标以外,盟国轰炸机指挥部还不时地致力于纯粹战略性的进攻。从1940年5月15日到1941年3月英国对德国轰炸进攻的第一阶段,攻击目标包括石油和铁路;在这个时期的最后几周中,开始了一项在月明之夜猛烈轰炸主要的人造石油工厂的四个月计划。但是,这时轰炸机都被调去援助大西洋战役去了,与此同时,发现在夜间空袭象石油设施这样的特殊目标,造成的破坏是很有限的。1941年7月,重新恢复空袭时,是将民众士气和国内运输作为目标的,但是,不久,就很清楚,对鲁尔铁路中心的夜袭,并不比早期对石油工厂的袭击有效多少。因此第二阶段的轰炸,到了1942年底,就大都逐渐停止了,在继1942年后的第三阶段中,对德国城市发动的强大攻击主要是为了摧毁士气——总的说来,是平民的士气,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士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希望这种空袭将能跟着产生重要的经济影响。然而,尽管包括对科隆、埃森、不来梅、吕贝克和罗斯托克进行了数以千计的轰炸袭击和猛烈的攻击,这一攻势并没有造成德国工业生产的显著下降或者民心的任何涣散。在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指令确定的目标是:逐渐摧毁和搞垮敌人的军事、工业以及经济体系,动摇德国人民的士气,直到他们的武装抵抗能力被致命地削弱为止。但是,1943年间的经验进一步表明,虽然通过大规模夜袭遭到轰炸的地区可能造成巨大的局部损害,但是,仍不能使德国工业陷于停顿。哪怕使一个工业城镇或地区停止生产,也需要集中可以调动的力量进行长期的攻击,而这又使其他地区得以免于被炸。当少数地区遭到几次毁灭性的轰炸后,攻击又转向他处时,德国当局就会以惊人的效率进行恢复工作,当地居民也表现出勇敢的精神。在施佩尔体制下给予生产的巨大刺激,也有助于抵消由于英国夜间轰炸所造成的严重损失。
  不过,所有这一切并不能否定哈里斯所称的“万能药贩子”的观点。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反而使他们的理由更加强了。他们断言存在着“万能药目标”,摧毁这些目标便可使德国经济遭受到比所花代价大得无可比拟的损失,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这些目标,然后对这些目标加以打击,并使其无法再行重建。在某些事情上,经济专家们是犯了过分乐观的错误的:哈里斯举了挪威克纳本的钼矿为例,据说,它的毁灭证明是对德国整个作战努力的一个重大灾难。它曾被为数不多的“蚊式”飞机炸毁过,经修复后,又在1943年下半年被美国第八航空队炸毁。然后,专家们都不能证明德国已被这预料中的灾难搞得走投无路了。但是,夸大某些目标的重要性,并不证明这个主张是错误的:即在其他情况下也许可以找到“公分母”的目标系统,摧毁这些目标将会真正导致整个德国军事工业的停顿。困难的是,即使盟国的情报机构能够找到这些目标,但是,英国轰炸机指挥部由于没有远程战斗机掩护,只限于进行夜间轰炸,因此在技术装备上达不到这种有选择的破坏的目的。阿瑟·哈里斯爵士也加入了万能药贩子的队伍,他在战后指出:
  假如要求我们去攻击四座工厂,其中三座在德国,一座在法国,它们都生产乙基液体,我们也许就可以省却许多麻烦。……困难的是,我们无法在任何特定时刻找到那些是一般的万能药目标,而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象埃森和柏林这类目标包含有大量的重要军事工业。
  毫无疑问的是,1943年在飞行堡垒于白天进攻中受到重大损失以后,当美国空军于1944年决定要把摧毁德军空军作为它的直接任务时,进行有效打击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了。它所用的工具是野马式远程战斗机,从1944年初起它就大批地飞翔于德国上空,很快地从德国空军手中夺得了制空权。于是就有可能在白天对经过选择的目标进行长期的准确攻击,其所取得的成果,当然大大得助于英国夜间空袭轰炸所产生的效果,使德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并把它最好的飞行员、高射炮和物资调往支援夜战部队。
  象我们所指出的,在这种情况下,袭击滚珠轴承工业对德国说来是一个不祥之兆,尽管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虽然这种做法似乎为万能药目标的反对者提供了一个采取捷径的方法无济于事的证明,但它却为那些鼓吹白天轰炸需要取得空中优势的人助长了声势:美国在1943年秋天由于遭到沉重损失,以致不能进行持续的攻击,否则它会不可挽回地摧毁德国这种高度集中的工业。随后对这种压力比较地有所放松,使得施佩尔经过极大的努力把滚珠轴承工业疏散开来,以致1944年2月24日进行的巨大联合攻势已失之于为时太晚了,但是这时还存在有对其他一些尚未疏散的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的手段,这些目标现在就在德国人造石油工业方面找到了,并且还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尽管在1944年9月前,盟国轰炸机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支援英美在法国的部队。1944年4月,在攻击开始之前,德国生产十七万五千吨石油燃料,其中德国空军用去了十六万五千吨。美国轰炸机在5月间的攻击,使它的产量减至十五万六千吨;6月中旬,英国轰炸机指挥部参加对鲁尔十个人造石油工厂的袭击,使月产量降到五万三千吨;7月份下降到二万九千吨,8月份下降到一万二千吨。虽然从扔下的炸弹的重量和数量来看,这些攻击是猛烈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持续不断的攻击;而这正是由于击溃了德国空军才使这种攻击成为可能。
  简言之,1944年秋已创造了条件,使德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逐渐衰颓下来了,而且这是通过直接攻击德国领土内一些要害部门而取得的,而不是通过我们所知道的,在“封锁”这个词儿下,实行缓慢漫长的掐住进口的做法取得的。希特勒的要塞欧洲有着象阿尔贝特·施佩尔这样能干而果断的人物作为德国经济资源的组织者,并没有很快就崩溃;每经一次破坏性的打击后,就重新大力修复创伤。在施佩尔的指挥下,被特别任命为紧急修理总监的盖伦贝格在暂时修复工作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1944…1945年初冬期间,德国战斗机部队虽然得到了部分恢复,但是由于1945年1月和2月盟军又对德国的飞机厂和生产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击,恢复工作陷于停顿。1944年9月以后,英国继续对工业中心大大加强轰炸。同时,盟国部队正从东西两方挺进,进展神速,以致到1945年4月6日,总参谋部已可以指示轰炸机指挥部不必再对剩下的工业中心进行攻击了。因为估计在这些攻击可能奏效之前,敌人军事上的崩溃就已在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