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60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605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地位足以使得盟国整个经济攻势付诸东流了吗?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经济战仍然以这样一种主要的设想为依据而进行着,即德国最近的胜利仅使它在十二个月里摆脱了据信它在1940年春就陷入的严重困境。
  1940年4月到6月势如破竹的胜利,使得德国方面愈加过分自信,并产生了一种依然满足于大战第一年较低的军备产量的倾向。这使英国对德国资源的估计有些被弄糊涂了。法国战役后,占德国整个军需品产值百分之四十的弹药生产下降了,虽然在其他方面(如坦克和潜艇制造方面)略有增长,但是,1940年的军需品总产量与1939年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德国仍不打算扩大基础工业,以保证装备和军需品的大量生产,在几种军火的产量上——如飞机与坦克,德国的产量在1940年、1941年和1942年都比英国要低一些。因此,英国很容易对此产生误解,认为德国的生产与储存数字较低的现象,并不是德国的自满,而是封锁日益见效的标志。实际上,英国仍然想象德国正与他们自己一样,在同样加紧地武装军队。
  然而,在德国人看来,他们有许多值得乐观的理由:现有的德国军队肯定能轻而易举地击退英国的登陆,他们也相信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突然袭击就可以很快地摧毁俄国军队,只要届时实行这样一种进攻是有必要的话。德国已经控制了被征服国家中有价值的物资储备,并且使用了外国的劳动力、工业和自然资源。它在波兰和法国的迅速的胜利已使其补给品供应不致受到严重的侵扰。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德国陆军和空军在战斗中所消耗的石油量总计仅约六十五万五千吨(十五万五千吨用于波兰战役)。但是,1940年新掳获的库存石油则在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吨之间。其他的战利品包括大量的废铜烂铁。在挪威的胜利更挫败了盟国对瑞典向德国供应矿砂进行任何干扰的机会。这样,随着控制了卢森堡和洛林的矿藏,德国现在可以全力开动其钢铁工业了。法国和比利时的煤矿及矿工将会解决煤的任何不足问题(这一点无论如何英国人是估计过高了)。锡、铜以及橡胶方面的短缺似乎由于新掳获的储存而有所缓和。德国在利用巴尔干半岛的资源——罗马尼亚的石油,南斯拉夫的银、铜和锡,以及希腊的铬和橄榄油方面也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经济作战部相信德国在解决它在钨、铬、镍、钼等合金属方面将告匮乏的问题方面只掌握了临时补救的办法。要是德国采取怀柔政策,供养与控制大批被征服的人民,就会耗尽它的资源;要是它采用镇压手段,那就会让军队背上日益加重的负担。而如果能够阻止它通过地中海运输石油,它就不能充分利用罗马尼亚的资源;飞机轰炸工业目标也可能使德国在生产、士气与运输方面所受的压力有增无已。预计不出一年,棉花、羊毛、天然橡胶、某些保健食品和有色金属等这些在封锁区以内得不到供应的商品便会出现严重的匮乏现象。
  根据这种明显的情况,尽管德国取得了胜利,一般认为继续进行封锁还是有益的。虽然新的禁运品管制措施足以对付海外物资流入对方,但在欧洲的主要斗争则是要阻止土产品从现存的“毗邻中立国”和不再是交战国的法国流进意大利和德国。总的说来这场斗争是失败了。最后到1941年春,在巴尔干占有的地位也丧失了,几乎无法制止苏俄和维希法国的出口,而瑞典、葡萄牙和瑞士都增加了他们的对德输出,西班牙之所以未能这样做,只是因为它国内的需要非常紧迫。尽管如此,货源管制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它至少为在以后战争中进行更有效的控制打下了基础。
  德国和英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影响差不多是势均力敌的,因此这里经历了经济战中一些最尖锐的斗争。法国陷落后,伊比利亚半岛为英国在欧洲实行禁运品管制提供了剩下的最好机会,然而也为德国物资从此处进出口提供了最方便的渠道。结果不得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严格的定量配给,有几种商品往往要经过持久的,有时是很激烈的讨论,才能就每一国家可被允许保有的储存量和进口限额的问题达成协议。1940年9月7日和1941年2月7日分别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商定了石油的进口数量。但是,当英国人在1941年1月试图对西班牙进口食用植物油实行禁运借以制止它向德国、意大利出口橄榄油时,他们失败了;因为西班牙人继续在出口,而且在1941年春,由于伤寒病流行,只得允许进口植物油以充制造肥皂与油漆的原料。在葡萄牙,出现了一个持久的僵局,因为葡方坚持主张里斯本这个自由港的存货以及葡属殖民地的产品进口不应受英国的定额限制;1941年1月,就这一问题所签订的一项“君子协定”证明是漏洞百出的,葡萄牙逾量出口导致英国在整个战争期间不时地削减某些商品的定额,以资报复。
  但是,在1940年到1941年间的冬天,英国政府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有条件援助”西班牙经济的计划。虽然它不时利用这个计划来限制西班牙对德出口的某些特定商品,但它的真正意义却在于要使西班牙放弃依赖轴心国经济的一种长期打算。1939年4月,西班牙在内战结束后,在经济上已消耗殆尽;那时轴心国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西班牙的物资匮乏全部归罪于封锁。德国准备按它自己规定的条件来供应西班牙的需要。英国的政策是以1940年3月18日所签订的一组协定为基础的,这些协定规定西班牙要为同英镑区贸易筹措资金以及偿还积欠联合王国的债务。西班牙政府得到了一笔二百万英镑的贷款,以供其在英镑区的花费,并保证凡是西班牙进口的较重要物资不再出口。由于马德里存在着敌对势力,这些协定有好几个月无法落实。但是,到了1940年8月底以后西班牙动用了那笔贷款,实际上到10月底,已经把它用光了。10月23日,佛朗哥同希特勒在昂代举行会谈,这时,英国驻马德里大使馆向西班牙当局就他们今后六个月的需要提出了估计。结果,西班牙在11月13日紧急请求英国至少再提供二百五十万英镑的贷款。这些贷款英国在12月1日都答应了,经济作战部还答应在以后十二个月里为西班牙进口达一百万吨的小麦签发航行证。尽管西班牙商业部长卡塞列尔谋求充分利用英国的援助,可是外交部长塞拉诺·苏内却竭力从中作梗,一再拖延,一直到1941年4月7日才签署该项借款协定,他并以一种乖戾的态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阻挠了美国的援助。但是英国不顾长枪党徒的恶意拒绝,仍继续帮助供应西班牙之所需,后者不仅在小麦方面,而且在棉花、煤和橡胶方面无不紧张万分。看来英国经济援助的现实毫无疑问地进一步使佛朗哥将军倾向于抵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种种要求。1941年春天以后,英国当局一直在购买愈来愈多的西班牙铁矿砂、黄铁、汞、钾碱和其他物资,西班牙因而积累了大量英镑,没有必要再向英国要求贷款。因此今后的问题是如何获得与西班牙可能需要的“短缺”商品同样有用的西班牙产品。
  葡萄牙的地位显然很微妙;亲盟国的感情是强烈的,在战时情况下,它更加依赖英国这个供应它所需进口物资的主要来源地,但是同西班牙保持密切关系也是萨拉查博士的主要目的。在战争的第一个冬天里,他不准备与盟国签订战时贸易协定,甚至也不准备建立出口许可证制度。但是,他能够并且也愿意促成英国对西班牙实施有控制的援助政策,并相互合作于1940年7月24日缔结了一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葡属殖民地的产品供应西班牙,以换取可从英西汇划结算中得到信贷的好处。接着在1940年10月缔结了英葡支付协定,根据该协定,葡方同意在战争期间将埃斯库多交由英国按照英镑的比价处理。这里不妨提一下,瑞典与瑞士只愿以黄金作比价出售他们的货币,而黄金正是这个阶段中英国迅速在下降的资产。到战争结束时,葡萄牙的结余已积累约达八千万英镑,而它手头并没有德国或意大利的货币。这项有利的协定,在战争的其余时期里,对英国筹措资金用以优先购买葡萄牙的货物说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瑞士处于轴心国与维希法国的领土包围之中,完全可以看作是毫无希望的了;但是英国人在1940年9月作了决定,只要瑞士政府保持任何程度的中立,就应鼓励他们同西方保持接触。这时瑞士的一个专家凯勒教授来到伦敦,那年冬季协商制定了瑞士的进口定额。为了防止囤积大量润滑油、纺织品、粮食、铝、锌、锡、汞以及铁合金原料,对其进口货作了调整;用于制造炸药的原料,特殊合金钢、皮革和鞣皮用料,以及其他用于德国战争机器的货物,都一概禁止进口。同时答应瑞士,英国会尽一切努力使它能收到根据商定的定额允许给它的东西;然而,由于航运上的困难,未能始终做到这点。
  1940年到1941年间的冬季里,德国使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经济计划终止了。英国想尽办法把七十五艘船从多瑙河撤到了伊斯坦布尔,并在保加利亚以先买权买到了一些东西,而且安全地运出。直到1941年4月,南斯拉夫的矿产供应,主要是铬铁和铬精,继续根据英南矿产议定书从萨洛尼卡用船运出。现在巴尔干国家中只剩希腊被看作有希望进行经济战的战场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庞大商船队容易获得海外资源供应,这些条件加强了这样一种希望:它将会有决心,而英国也将向它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来使它能够顶住德国的经济压力。因此,在1940年8月到9月间,希腊处于两面夹攻之中。英国人在8月20日提出购买希腊的铬和镁产品,及其大部分的葡萄干、淡黄色无核小葡萄干和橄榄油作物;9月他们提出愿在战时贸易协定以外再购买价值一百五十万英镑的希腊烟草,假若他们限制对德国销售的话。与此同时,希德谈判正在柏林进行;按照9月20日达成的一个协定,希腊答应供应德国数量较多的橄榄油与铬(一万七千五百吨而不是以前的两千吨)。但是,由于意大利在1940年10月28日的进攻,形势改变了;希腊作为一个参战的盟国,那么无论它需要什么作战物资就得供应它什么,虽然一般认为,让它囤积超过其眼前形势所应有的主要原料库存是不妥当的。
  土耳其也处于两面的很大压力之下,如果说英国人坚持住了,他们在这过程中是受到一些震惊的。由于巴尔干半岛已在德国人的统治之下,所以,作为联合王国的非交战盟国的土耳其,完全有理由感到恐惧的。到了1941年5月,希腊人停止了抵抗,德国军队兵临土耳其的欧洲边境。而在战争的第一个冬天里,来自德国和意大利的威胁还比较远,当时,土耳其政府采取了一个重大的步骤,企图使自己摆脱对德国的依赖,可是德国早在三十年代就已对土耳其的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土耳其拒绝签订那个在1931年8月31日期满的土德贸易条约,而且似乎情愿赞成英国经济作战部的要求,包括限制对德国供应土耳其产品。然而,作为交换条件,土耳其当局希望法国和英国购买它的剩余商品,并供给它迄今一直由德国供应或答应供应的武器。结果是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激烈的讨价还价,因为土耳其方面明白表示,如果从盟国那里得不到满意的条件,就要同德国恢复贸易。1941年1月8日,在巴黎签订了一批协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协定是盟国有权按当时伦敦五金交易所的定价购买土耳其所有的铬出口品,为期两年。另外还签订了一项在战争时间购买“干果”的协定。企图进一步控制对德国有用的土耳其商品(鞣革用的壳斗、橄榄油、羊毛、棉花和山羊毛)的努力在后来的六个月中几乎毫无进展。与此同时,土耳其在7月25日同德国议订了一项新的贸易和支付协定。这项协定的有效期为一年;土耳其对德国与德国对土耳其的出口值都定为二千一百四十万土耳其镑,此外土耳其还作了一些附带的让步,出口数值据信因此提高到三千一百万土耳其镑以上(即超过六百万英镑)。另外订有一些复杂的条款,保证双方的出口都按特定的等量商品进行交换,但是,一般说来,土耳其的出口商品包括大麦、橄榄油、油菜籽、山羊毛、棉花、壳斗、烟草、干果、葡萄干和无花果;德国则供应土耳其三十九节火车头、铁路货车、浮桥、工厂设备、备件和装置、卷烟纸和药品。铬铁矿石没有包括在这项贸易之内,但是,情况已经很清楚,各盟国政府把1940年1月签订的铬协定限期二年,应该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