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46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63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迫而放弃它的任何合法属地,不管是香港、新加坡或任何别的殖民地。这句话自然主要是针对罗斯福说的,英国方面完全知道罗斯福希望在前殖民地领土上实行国际托管并建立联合国家的基地。不料斯大林却讨好地回答说,就他个人而言,他支持大英帝国的扩展。他还提到直布罗陀这个据点可以适当地加以扩展。丘吉尔立刻问斯大林,他自己是否有领土野心,这位俄国独裁者回答说,现在还不是谈这些事情的时候,就这样把这个问题转移开了。
  这天晚上,斯大林有一次还说到在打垮德国以后有必要把德国的军事组织完全连根拔掉。他说必须处决五万名德国军官和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方可使德国的战争组织在未来几代里处于瘫痪状态。丘吉尔对这样的野蛮行为强烈地表示反对。罗斯福戏谑地插话问道,如果五万名太多,四万九千名他意下如何。丘吉尔可不认为这有什么好笑。就在这个时候,总统的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从桌旁他的座位上站起来为斯大林的建议鼓掌。丘吉尔忍不住发脾气,离开房间走了。可是斯大林赶快跟了出去,竭力向他保证,这一切全是闹着玩的,丘吉尔这才平静下来,又回到了宴会桌上。这件本身无关紧要的事情,却表露在德黑兰一起决定着世界大部分地区命运的三巨头之间的感情状态。
  第二天,11月30日,是决定性的一天。丘吉尔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得出结论,再要抵制美、俄两方联合的压力,拒绝作出明确承诺及早实施“霸王”计划,已没有用了。结果,当英、美两国的参谋长们在11月30日上午开会时,英国方面同意把“霸王”计划的进攻开始日定在1944年5月1日。他们还同意在法国南部海岸发起一次配合性进攻,并以“届时所有可用的登陆艇所许可的最大规模”来进行。这实际上就等于重申8月在魁北克作出的决定,不过这一次俄国人也成了协议中的一方,而英国方面原来竭力强调这个决定是尝试性的,这次几乎也不这样说了。就这样,德黑兰的这项协议标志着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长期争论已进入了最后阶段。
  就在这同一次会上,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还作出另二项重要决定。在德黑兰会议前的几星期中,美国人曾提出一个计划,主张设一个指挥整个欧洲战区的英美最高统帅。这个统帅将是负责地中海战役和“霸王”计划的地区指挥官的直接上级。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为马歇尔将军特地设置的,但美国人却愿意把这个最高职位指派给约翰·迪尔爵士,因为美国方面对他已经完全信任。英国人反对这个提议,要求分别设置地中海战役统帅部和“霸王”计划统帅部,都只隶属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
  经过一番讨论,美国方面接受了英国人的意见。大家一致同意设两名盟军最高统帅,分别负责“霸王”计划和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战事。另外,在魁北克首次通过的关于地中海战区应由一名英国将军指挥,从而同美国对“霸王”计划的指挥权取得平衡的决议也再次得到了确认。这样的安排显然使地中海统帅部取得了较大的自主性,而假使按照美国方面提出的指挥系统办事,那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自主性。对于在中央战略问题上已失败的丘吉尔说来,这一点无疑地有助于使他稍得安慰。掌握指挥权的是一名英国将军,他不能象美国军官那样可以不受丘吉尔的影响,这样,首相仍然可以期望通过地中海地区有魄力的军事行动使那些伟大的目标有可能实现。
  丘吉尔虽然已经让步,同意定出“霸王”计划的确切日期,可他还不准备放弃他的计划。如果无法从“霸王”计划抽调物力资源,那么可以转而从缅甸去抽调或扣下拨给缅甸的物资。为了设法赢得斯大林对这一步的支持,丘吉尔就在上午(11月30日)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会时安排了一次同这位俄国独裁者的私下会晤。他解释说,美国人要求英国人于3月间在缅甸发动一次两栖作战,还说任命“霸王”计划的最高指挥官完全是罗斯福的事。他指出,唯一妨碍充分利用地中海战机的因素就是缺少登陆艇,而美国人完全可以从太平洋贮存的登陆艇中拨出一些来支援“霸王”计划。要是他们肯这样做,那么拟议中的各项对德作战就有足够的登陆艇可供使用了。丘吉尔声明,他赞同在法国南部的登陆,并拟于最近在罗马附近的意大利海岸发动一次两栖攻击,以便把战线推进到亚平宁山区。斯大林显然不肯表态,只是重申对俄国人来说,“霸王”计划是头等重要的事,同时还逼着丘吉尔告诉他“霸王”计划的进攻开始日将在何时。
  这点丘吉尔可办不到,因为他已与罗斯福商定,决定在1944年5月间确定进攻开始日的消息应由总统透露。就在丘吉尔与斯大林私下谈话结束后不久,罗斯福在午饭时透露了这一消息。斯大林这下满足了,并保证俄国方面将准备一次大规模攻势,以配合“霸王”计划。不过他又提出由谁指挥这次进攻的老问题,罗斯福搪塞了过去,说他得再过几天才能作出决定。尽管罗斯福进行规避,尽管这种规避意味着斯大林的三项要求中还有一项未予满足,11月30日早上作出的决定显然成了德黑兰会议的转折点。斯大林的最迫切的要求得到了保证,而在最初两天中一直颇为紧张、颇使人提心吊胆的会议气氛,一下子变得融洽起来。在最后几次会议上开始洋溢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同志关系,甚至有一种欢乐的气氛。当前的军事问题既经解决,三巨头便可以不拘形式地谈谈政治问题和其他问题了。按当时的气氛看,似乎他们之间不会再出现什么重大的分歧了。就这样,在11月30日午宴的后半段时间,罗斯福、丘吉尔同斯大林讨论了俄国对不冻港的需要——西至波罗的诲,南面穿过土耳其海峡,东至太平洋。也许出乎斯大林的意料,对于俄国在这几个方向的野心,不论是罗斯福还是丘吉尔,除了赞成,什么也没有表示,但是不作明确的保证。下午举行了一次简短的全体会议,批准上午作出的战略决策。晚上轮到丘吉尔举行宴会,这天又正好是他六十九岁生日,席间热情洋溢,频频举杯相互祝酒。当晚,最引人注意的是斯大林说的那句话,他说倘使没有美国的生产,俄国就会战败。前几天那种紧张关系似乎已经烟消云散。斯大林不再那么拘谨,行为举止象个好朋友和好伙伴,这使罗斯福大为满意。看来,到最后总算万事大吉了。军事协议和个人友谊同时建立。俄国人终于被拉入了这个家庭圈子。毫无疑问,丘吉尔不象别人那样觉得诸事顺遂,但他败而不馁,还有一点可聊以自慰,那就是土耳其人的意见尚有待听取,这样,他也便起劲地和大家一起狂欢了。
  第二天,12月1日,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离开德黑兰赴开罗,三巨头则多呆了一天。还有些政治问题要解决,或至少有待讨论;丘吉尔没有绝望,还想设法要别人同意他的计划,在土耳其对德宣战的同时进攻罗得岛。
  12月1日午餐时,三国政府首脑同外长们和霍普金斯一道议事。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土耳其参战?罗斯福和斯大林两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把自己拖进一些与“霸王”计划相抵触的义务中去。当丘吉尔提到可能把登陆艇从太平洋调来补足“霸王”计划所需数量的缺额时,罗斯福立即断然否决。总统也不同意为了突击罗得岛而修改关于缅甸的两栖攻击计划。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当丘吉尔、罗斯福两人从德黑兰归国途中在开罗停留时,应再次设法去说服土耳其人,尽管无法对罗得岛进行两栖作战,他们仍应宣战。丘吉尔被授权向土耳其人提供的唯一支持是二十个中队的战斗机,也许还可补上一些美国的轰炸机。但是丘吉尔希望,就这点东西也足以把土耳其人拉过来了,特别是因为他还计划对土耳其人进行威胁,要断绝全部物资供应,并在将来俄国人对海峡地区的特权提出要求时拒绝给土耳其以任何支持。
  然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俄国人应在何时并以何种方式从意大利军舰和商船队中取得他们的那一份?丘吉尔和罗斯福两人已在原则上同意,俄国应分享战利品,但是他们要求给些时间,以便同意大利人作出安排,并提出在一、两个月之后才有可能把一些意大利船只移交给俄国人。
  午餐后,斯大林第三次私下来访罗斯福。总统利用这个机会设法让斯大林了解美国政治中的某些复杂情况。他特别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波兰和立陶宛后裔的美国公民构成了一个重要的选民集团,因而在决定美国对外政策时,这些人的意见必须认真考虑。斯大林回答说,他建议做些宣传工作,来改变这些人的思想使之符合国家的政策。斯大林也许没有认真对待罗斯福这番话。很可能他认为总统把波兰裔美国人的意见抬出来,只是一种荒谬的手段,为的是替反苏政策辩护。可以肯定地说,这位苏联独裁者在决定他自己的东欧政策时丝毫无意尊重波兰裔美国人或其他类似集团的感情。
  下午较晚的时候举行了德黑兰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除三国政府首脑外,外长们和霍普金斯也都出席。罗斯福一上来就说,他希望俄国人将会恢复同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但斯大林不愿作出这样的允诺。他声称,波兰流亡政府曾同希特勒一起进行反苏的诬蔑性宣传,而他只准备同一个把对德作战放在首位的波兰政府恢复关系。这个棘手问题很快地被抛在一边,会议转而考虑波兰的疆界问题。丘吉尔和斯大林同意,波兰应取得直到奥得河的德国领土,并就寇松线的确切走向交换意见后,一致同意把此线作为波兰的东部疆界。罗斯福没有参加这些讨论,但对拟议中的安排并无任何反对意见。斯大林说他无意兼并波兰人占压倒多数的任何地区,并同意这样的建议:在杂居地区进行人口交换迁移,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解决办法。在会议行将结束时,丘吉尔又一次提出战后波兰的疆界问题,并试图使达成的协议变成书面的形式。斯大林乘着这个机会提出把哥尼斯堡划归俄国,以便在波罗的海获得一个不冻港。不论是丘吉尔还是罗斯福都未对此表示异议,可是丘吉尔仍未能弄到他力求得到的一纸正式声明,载明盟国在波兰疆界问题上的意图。
  就这样,波兰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当会议转而讨论说服芬兰与俄国媾和的可能性时,又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斯大林明白表示,他不认为芬兰人已准备媾和。他概括地列举了他的条件:恢复1940年时的边界;在汉科或佩特萨莫建立苏联诲军基地;付出总数相当于芬兰人给俄国造成的损失一半的赔款;公开与德国决裂;把所有德国人驱逐出芬兰;最后还得要芬兰军队复员。与此同时,斯大林否认他有任何把芬兰变成俄国一个省的意图。
  最后讨论的问题是德国的未来。罗斯福简略地谈了一项把德国分割为五个独立邦的计划。丘吉尔提出反建议,建议德国南方诸邦,或者至少其中的几个,应并入一个多瑙河联邦。但是,斯大林是反对搞联邦的,并且这样说了;另一方面,他也不认为罗斯福的主意是合适的,因此就决定把这件事全部交给一个月前由各国外长在莫斯科开会期间设立的欧洲咨询委员会去研究。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内,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人同波斯首相签署了一个关于波斯的宣言。这个宣言是由罗斯福推动促成的。宣言中答应在战时和战后向波斯提供经济援助,并宣告有关各方一致希望“按照四国政府一贯赞成的大西洋宪章各原则……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个宣言首先是为了再一次向波斯人和全世界保证,无视波斯政府的意志对该国实行的军事占领在战后将不会继续下去。
  最后一次晚餐由斯大林作东道主,这一回远不及会议期间前几次宴会那么讲究,时间也短得很,这是因为罗斯福急着要在当晚动身。宴会中没有发生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就这样,1943年12月1日晚上10时左右,三巨头在互道再见后分手了。
  长期以来人们期望中的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的会晤就这样载入了史册。会议最令人注目的事情是俄、美双方的军事观点明显的一致,而英国相应地孤立。丘吉尔发现自己出乎意料地处在一个十分困窘的境地,他要求扩大地中海战役的论点全部基于军事理由;而如果说他个人关于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想法不是首先取决于纯军事的考虑,这也是轻率的,或许是错误的。但是美国人怀疑丘吉尔首先考虑的是战后政治力量的平衡,如何去阻止俄国人控制巴尔干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