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30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04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表的演说中,他甚至声称,布尔什维主义已经被打垮,它的最后消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既然作出了这些保证,就不让最高司令部向部队发放特殊的冬装;他争辩说,由于部队只需要执行守备的任务,通常的冬季补给品就足够了。
  说明希特勒的估计误差多大的那场军事灾难,意想不到地突然一下子来临了。11月底,俄国军队在各个战区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推进,甚至在许多据点还进行了反攻。12月10日,他们在东线全线发动了攻势。几小时后,希特勒召开了国会,宣布进攻莫斯科的冬季战役业已结束。到12月16日,德军到处都在撤退。在莫斯科前线指挥德军的冯·包克将军已于12月12日被免职,由利斯特将军接替。勃劳希契则由于新近这几星期工作过分紧张而弄得身体虚弱,又因军事上的挫折和冬季装备的不足而受到戈培尔的责备(这是通过戈培尔搞的一次最阴险的诽谤运动来进行的),所以也恳请准予辞职。他的请求获得了批准。12月19日,希特勒亲自接过了陆军的指挥权。这一步骤,正如官方后来的通告毫不犹豫地承认的那样,乃是1938年2月元首接过国防部长以前执掌的权力后,开始加强其政治和军事领导地位的那项过程的一部分。从这时候起,就军事行动的指挥而言,这个以前的伍长的“直觉”就是法律。他以前在将领们面前有过一种自卑感。现在摆脱了这种自卑心理后,希特勒认为他可以用政治狂热弥补起自己在军事方面所缺乏的正规训练。在接过陆军指挥权时,他曾向哈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够做一点领导作战的工作”,但是最高统帅所要做的真正工作是“用国家社会主义教育军队”。他认为没有一个将领能把这项工作做得使他满意,这就是何以他决定亲自接过最高指挥权的原因。在他看来,要打赢战争,没有什么比士气更重要的了,而象他在战时会议上和在公开演说中煞费苦心地时常强调的那样:旺盛的士气的实质,就是使前线的士兵彻底受到国家社会主义精神的鼓舞。
  除了良好的军事训练外,我们认为思想训练十分重要(他后来对墨索里尼说),这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说明:在当前战争时期,我们却继续着手来完成对武装部队灌输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工作,我们要求所有的军官无条件地忠于国家社会主义。
  因此,武装部队的纳粹化运动是通过两个阶段来完成的:
  首先建立所谓“人民军官团”,然后又在最高统帅部内成立了一个“国家社会主义指导部”(NationalsozialistischerFuhrungsstab),它可以同纳粹党办公厅紧密合作去“协调”武装部队的政治训练工作。作为走向建立新的人民军官团的第一步,废除了以前为军官职业所规定的教育条件,在选拔未来的军官时,又以“无条件地准备为元首、人民和祖国而战斗的意志”,代替了“家世、教育和经济地位”等条件。
  与此同时,希特勒同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鸿沟不断地加深。1942年1月,希特勒授权戈培尔在武装部队与宣传部之间的联络官的协助下,起草一份有关陆军总司令部与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部的所谓“失败主义倾向”的书面报告,目的在于制订“适当措施”防止这种倾向。三个月后,希特勒于1942年4月26日向国会讲话时,含糊地把这场冬季危机诿过于陆军司令官,并且断言,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人“惶恐不安,不服从命令或者在执行任务时缺乏责任感”。后来在9月里,希特勒又一次大发雷霆,免去了哈尔德的陆军参谋总长职务,因为哈尔德显然主张放弃对列宁格勒的已经日见减弱的攻势。根据约德尔所述,希特勒的乱发脾气使元首大本营“最终成为将领们受难的场所”。在罢免哈尔德以后,希特勒便离开了由作战部和最高统帅部共同使用的军官俱乐部,同时又与卑躬屈节的作战部长约德尔争吵得很凶。根据戈培尔所述,到1943年5月,希特勒对将领们已经觉得“讨厌透顶”,以致他“简直不想同他们再打交道了”。他显然对他的宣传部长说过,他不能“再容忍看到这些将领了……。所有的将领都说谎……所有的将领都不忠诚。所有的将领都反对国家社会主义。”于是,他开始鼓励党卫队,特别是武装党卫队的发展,用来抗衡陆军。在哈尔德被撤职以后,元首大本营的日常会议经常邀请一名党卫队的军官参加。党卫队的将领奉命在前线指挥作战。希姆莱本人也获准接过了许多纯军事方面的职务:他于1944年2月负责军事情报机构以取代谍报局,7月间(在那次起义失败后),他成了国家军总司令,9月,又兼任战俘管理局局长。
  希特勒维护自己在军队中最高权力的这场斗争,对德国作战行动的统一起着破坏的作用,可是希特勒自己的亲信中某些人经常想在国社党内部取得权势的尝试几乎也起着同样破坏的作用。这场发生在纳粹党中坚人物之间的所谓“迪亚多希之战”,大部分应归咎于希特勒本人,因为他在战前巩固党的权力时,未能在纳粹领袖之间培植起一种集体的责任感。因为尽管他使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完全掌握了政权,他却没有采取步骤在党的各个机关及社团的领导人中发扬一种真正的团结协作精神。的确,在他生硬地试图实施一套平衡监督的制度时,他甚至还怂恿党内不同集团之间展开一定程度的对抗,例如,他建立党卫队来抵制冲锋队,首先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结果是,尽管对领袖原则的运用字面上说得很好听,纳粹党组织内部却仍然存在着派性,甚至在危急的战争年代里,协调的领导一直只不过是宣传人员的一种虚张声势的愿望。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元首的干将”戈林正权势烜赫,他起先担任普鲁士的内政部长(是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创始人),后来又担任空军总司令和四年计划的总负责人,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因此希特勒承认了他的地位,于9月1日指定他为合法的继承人。在以后的两年中,戈林在策划占领区的掠夺工作时,他的话就等于法律。在军事领域里,他在法国沦陷后被晋升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德国元帅,从而使他的卓越地位也获得了承认。在这一阶段,他的确没有什么潜在的敌手。拿希姆莱来说,他当时还满足于自己所担任的德国党卫队头子和德国警察总监这双重职务,负责1936年从戈林手上接下来的国内保安工作。至于宣传部长和首都行政长官戈培尔,他这时还准备尊重戈林的权力,诚然,遇到必要时,还准备支持戈林的权力。打倒戈林,不论希姆莱或戈培尔都决不可能指望由此直接得到好处,因为排在戈林后面的希特勒的继承人是副领袖鲁道夫·赫斯。上文已经提过,根据1933年12月1日的法令,赫斯成为德国内阁阁员,又根据1934年7月27日的一项未公布的法令,他取得了参加有关德国政府所有法律的起草工作的权利。因此,他成为党和国家之间的主要桥梁,拥有广泛的权力。他没有象他的继承人博尔曼那样运用自己的权力,那是由于他个性软弱和出名的心神不宁症阻碍了他这样做。
  1941年5月,赫斯突然逃往苏格兰,这件事使纳粹党的领导中原来有些不稳的均势遭到巨大的冲击而垮掉了。副领袖的这次轰动一时的逃亡,使里宾特洛甫“既紧张又沮丧地”赶往罗马向墨索里尼解释说,赫斯内心并不是一个叛徒,他只是“他自己的和平主义幻想的牺牲者”。赫斯的逃跑,给了他的助手和元首大本营的特别联络官博尔曼高升的机会。博尔曼不象赫斯那样软弱和古怪,是一个坚决、冷漠、残酷的阴谋家,他早已在阴谋取代他的上司赫斯,博得希特勒的信任。象戈林作证时所说的那样,博尔曼从这时候起便对希特勒起着“最为决定性的影响”。
  希特勒对副领袖的行为感到十分恼火,因此决定,如果他有天回到德国来,就枪毙他。在赫斯离开后两天,他就任命博尔曼为纳粹党办公厅(副领袖办事处当时的名称)主任。1941年5月29日,希特勒颁布了一道法令,授与博尔曼过去赫斯作为德国部长和德国内阁国防委员会成员的所有权力。贯彻这项法令的具体指示由博尔曼本人和德国总理府主任拉默斯拟定。他们在1942年1月16日发布了一道补充命令,确认博尔曼有权参加全部立法工作,并规定党和国家的最高机构之间除通过他以外,不得进行任何联系。现在,博尔曼可以使自己成为党、国家和元首三者之间的主要桥梁了。在这项工作上,他获得了希特勒本人的十分重要的支持。希特勒这时坚持说,首先是中央行政长官和地方行政长官,其次是各部部长全必须通过博尔曼向他呈报公务。同时,他又任命博尔曼为他的正式“秘书”,从而使后者成了元首大本营里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
  在希特勒纠集到自己周围的那伙令人惊异的机会主义者和阴谋家当中,博尔曼在多方面都是最一帆风顺的。他的实力不仅是由于他在元首大本营中窃据要职,而且是由于他能够集中在德国各地他的党羽手中的那股权力。事实上,在他担任纳粹党办公厅主任以后的几个月里,德国国内的权力均势出现了剧烈的调整,政府方面也起了彻底的变化。过去,纳粹党接受了这一原则:国家和党必须完全分开,党只不过设法去“领导”国家。现在,党享有监督政府的权力,往往甚至还在政府内部享有行政职能。例如,根据1942年3月26日的一道法令,博尔曼的直属人员——地方行政长官——有权监督文职人员的升迁事宜。一个月后,他们担负起了在行政区内指挥劳工征募计划的责任。随后,他们又通过行政区经济管理局接过了对地区经济机构的监督工作。最后,根据1942年11月16日的一道法令,行政区同防区合而为一,这使行政长官有权管辖行政区内的全部“民间防卫组织”。
  在国家一级上,自从博尔曼出现以后,就试图把管理权移交给党内的“积极分子”,并把纳粹党办公厅不合意的那些人(不问是不是老党员)全部清除出去。因此,1942年1月,行政长官约瑟夫·瓦格纳被解除了全国物价管制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由赛斯…英夸特的门徒汉斯·菲施伯克博士接任(和瓦格纳同姓的、慕尼黑…上巴伐利亚行政长官阿道夫·瓦格纳在六个月后也奉命“长期休假”)。3月21日,原来负责在四年计划体制内总管劳动力的国务秘书聚鲁普博士也被免职,由纳粹党一名出色的“老卫士”,行政长官弗里茨·绍克尔来接替。5月22日,博尔曼的死对头,德国粮食和农业部长瓦尔特·达雷被迫把职务移交给他的国务秘书,党卫队分队长赫伯特·巴克。这样,纳粹党办公厅在物价管制、劳动力和粮食等重要经济领域里的权力,仅次于主管四年计划的那个权力极大的机构了。
  起初,宣传部长戈培尔显然对博尔曼和三头政治的其他两个成员拉默斯和凯特尔在元首大本营中的飞黄腾达觉得不满。据沙赫特说,戈培尔是希特勒政府中唯一真正的“智囊”,他于1943年3月曾经试图拉拢戈林去说服希特勒,把“政治领导的职责……”移交“给德国内阁国防委员会”,从而“把‘三人委员会’排挤掉”。戈林在他那方面也很乐于支持这样一个计划,因为他必然看到,自己也在逐步被“东方来的这三位贤人”搞得日益失势,这“三位贤人”这时在元首大本营里已经把持着一切了。戈林“从内心里”憎恨拉默斯,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官僚,正企图恢复文官政治。他认为,凯特尔是“一个绝对无足轻重的人”,只不过受博尔曼和拉默斯两人的操纵,“使人看来好象武装部队也参预了他们的各项措施”。但是,戈林显然“不十分拿得准博尔曼本人”和他的意图。1943年春天当戈培尔叫戈林采取行动时,可能就是这种拿不准使他变得犹豫不决。无论如何,这使宣传部长得出结论:戈林不再有力量去完成他的计划了,戈培尔因此打定主意不去反对纳粹党办公厅主任,却去同他妥协,认为这样对自己最为有利。于是从1943年5月到战争结束时,戈培尔和博尔曼始终能十分融洽地一起工作,并且能同心协力地去应付党内的共同敌人(例如,弗里克、里宾特洛甫和罗森贝格)。至于拉默斯,戈培尔也不再害怕他的势力,因为博尔曼本人已经在利用他作为希特勒秘书的地位,把总理府主任排挤出元首大本营,从而逐步解决了他。
  这样,戈培尔和博尔曼“谅解”的开始(这与其说是友谊的表现,不如说是工作上的谅解,因为博尔曼在希特勒的班子里始终没有一个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