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19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95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腊…保加利亚边界的防线。第二条是掩护萨洛尼卡的斯特鲁马河防线;第三条防线是奥林匹斯山以北的阿利亚克蒙河。韦维尔赞成据守第三条防线,或者说是后卫防线,因为这条防线短得多,和可以使用的兵力更相称;而且这条防线还不易于受到德军通过希腊…塞尔维亚边境的莫纳斯提尔隘口进行迂回袭击。不幸的是,希军总司令帕帕戈斯将军出于政治上的理由,坚决主张以在马其顿可动用的不多几个希腊师据守前方的“梅塔克萨斯防线”。在这几个师的后面,有部署在瓦尔达尔河流域以西山区的另外三个希腊师和威尔逊将军(后为威尔逊勋爵陆军元帅)指挥的英国军队。
  指挥德国第十二集团军的陆军元帅利斯特利用了希腊这一兵力分散的形势。他于4月6日进军,沿斯特鲁马河流域而下,在鲁佩尔山口突破希腊防线,两天后打到萨洛尼卡。同时装甲部队从老塞尔维亚突入莫纳斯提尔隘口的一些山关,攻进希腊北部,迫使盟军后撤到阿利亚克蒙河一线。威尔逊将军的左翼被包抄。他决定把部队更向南撒退一百英里至塞尔莫皮莱山口,但是这一撤退暴露了驻在埃波鲁斯和阿尔巴尼亚的面对意军的希军右翼,4月21日,这支希军被迫投降。英军除了尽快从希腊撤出,别无他法。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因为,4月7日,一艘停泊在比雷埃夫斯港口的弹药船遭到空袭,发生毁灭性的爆炸,已使这个港口无法再使用,于是部队只好在敌人频繁的空袭下通过狭窄的山口南撤。4月26日,一支德国部队在科林思地峡空降,占领了科林思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而使英军撤退更加困难。英军不得不在夜里从雅典东西两面没有掩蔽的海滩,诸如拉夫蒂港和梅加腊,或者从希腊南部一些小港,诸如卡拉马塔和纳夫普利翁上船。英国海军通过这些途径,从4月24日到5月1日,撤走了大约四万三千名官兵。德军于4月27日进占雅典。
  从希腊撤退的一部分军队调到克里特岛,英国有一小支部队已于1940年11月1日在该岛登陆,1941年4月30日,该岛的防务交由指挥新西兰师的弗赖伯格少将负责。岛上已经建造了三个飞机场,彼此相距八十到一百英里,而且超出了从埃及来支援的战斗机航程范围,因此受到希腊本土德国空军战斗机和驻扎在多德卡尼斯群岛的意大利空军战斗机的袭击。于是在5月19日,英国把所有的飞机都从克里特岛撤出。
  德国人已经计划好在克里特岛空降,5月20日早晨予以执行。当天有七千多名德军乘降落伞和滑翔机着陆,大部分降落在该岛西端附近的马莱梅机场周围。接着两个晚上,德国人试图从海上登陆,但被英国皇家海军击退,受到严重损失。到26日,已有大约二万名德军空降着陆,三个机场全部落入德国人手中。27日,弗赖伯格鉴于制空权完全为敌人所掌握,决定撤退他的部队,从5月28日到6月1日,二万八千名守军中有一万四千多人撤退到埃及。
  第十章 德军入侵俄国 1941年6月22日至12月5日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就决定发动一次征服俄国的战役,这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到1941年2月底已拟订好,不过他的那些军事指挥官对之仍然有点怀疑。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达列宁格勒…莫斯科…伏尔加下游一线,这样,德国除了能控制波罗的海和黑海外,还能得到乌克兰的谷物,顿涅茨盆地的煤和锰,以及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由于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国家运用闪电战术得手,深信如在初夏发动攻击,在俄罗斯的冬天来到之前就能达到目的。希特勒原来打算在5月15日开始进攻,但是由于英国对希腊的干涉,使进攻推迟到6月22日。
  这次进攻采取了和1939年9月对波兰成功地使用的战略战术大致相同。但是1941年6月22日进攻时所使用的兵力在数量上比那次超过一倍以上(那次是五十二个师,这次是一百十三个师);除了冯·包克陆军元帅和冯·伦斯德陆军元帅指挥的两个集团军群以外,又新加了一个北方集团军群,由里特尔·冯·莱布陆军元帅指挥,直指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和列宁格勒。这一年早些时候占领罗马尼亚直到普鲁特河一线后,使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德)能够迂回绕过喀尔巴阡山这道屏障。每一集团军群都配有大队的飞机支援。
  面对这一大群令人可畏的集团军,俄国人最初只能调动约一百个师的兵力,也组成了三个集团军群,由伏罗希洛夫元帅、铁木辛哥元帅和布琼尼元帅指挥。对付二千七百架到三千架德国飞机,俄国人只能出动约一千五百架飞机投入空战。
  一开始,德军的进攻是按照计划进行的,特别是在北方战区。一星期之内,冯·莱布占领了里加,冯·包克占领了明斯克。到7月中旬,冯·包克已经推进五百英里,正在逼近斯摩棱斯克。南方的进军速度稍慢。冯·伦斯德的军队自西面和西南向基辅集中进攻,遇到猛烈的抵抗一直到8月中旬才抵达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俄国人没有重犯波兰人把大量军队部署在前线的错误。由于缺乏良好的公路和必须变换俄国铁路系统的轨距,也耽误了德国的供应部队和火车。9月上半月,展开了这一战役的主要战斗。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装甲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冯·克莱斯特装甲集团军在洛克维查会师,完成了对基辅的包围。于是俄国人放弃了第聂伯河战线,到10月底,冯·伦斯德已到达了塔甘罗格…哈尔科夫…库尔斯克一线。
  在极北方,冯·莱布在9月中旬就进入到可以进击列宁格勒的距离之内,但是,要攻入这个城市的一切企图都失败了。中路的战斗则更加激烈。从7月中旬到10月初,冯·包克一直被阻在斯摩棱斯克。经过大量的增援后,他倾全力向莫斯科发动猛攻,到10月15日已进至离这个首都不到六十五英里的莫扎伊斯克。德军虽作了巨大的努力,想南北夹击吃掉莫斯科,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莫扎伊斯克前进一步。朱可夫元帅这时指挥着莫斯科前线,因为基辅失陷以后,铁木辛哥元帅已接替布琼尼在南方战区的职务去了。在南方战区,冯·曼施泰因在11月初就已攻占彼列科普地峡,侵入克里米亚;22日,冯·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占领顿河沿岸的罗斯托夫。但是在这里,德军的攻势又成了强弯之末。俄国人留有充分的后备军,以保持他们一千英里长的战线完整无损,11月20日,俄国的冬季就来到了,比通常要早三个星期。到了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显然已以双方僵持而告终,主要目标没有达到,尽管他们已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红军仅仅被俘损失的人数就达一百万以上。
  第二编 瓜分东北欧 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
  第一章 波兰
  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字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附带有一个秘密附属议定书,记载了里宾特洛甫和他的东道主就德苏在东欧势力范围的分界线问题举行“绝密会谈”的结果。议定书对于分属于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的地区万一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作好准备。在波罗的海国家方面,立陶宛的北方边界将是两个势力范围的分界线,这就是说: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分给俄国,而立陶宛分给德国。双方同意(据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说,这是他主动提出的)维尔纽斯应被认为是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议定书的条文中,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纽斯地方的利益”,虽然这片地方的界线没有划定。在波兰,分界线大致是沿着“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
  里宾特洛甫和俄国的领导人还讨论了在根据协议瓜分波兰以后,保持残存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德国人在征服波兰以后,有一段时期继续打着这个主意,在这一阶段,斯大林似乎也赞成有这种可能性。8月间在莫斯科会谈时,对于“保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就双方的利益来说是否有需要,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该如何划定”这个问题,没有作出结论。议定书中是这样说的,这个问题“只是在政治情况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能明确规定”,不过两国政府表明了它们的意图,无论如何要以“友好的谅解”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代的西方观察家在评述1939年波兰被瓜分时,既不知道8月23日有一个秘密议定书,也忘记了希特勒在他那本成为纳粹德国圣经的书中发表的对付俄国的长远计划,他们总认为,由于波兰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包括某些最有价值的财富,落入俄国人手中,因而纳粹一定大为不安和不满。事实上,根据战后公布的德国外交文件来看,德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关心的似乎倒是怕俄国人不去分他们的那份赃物,而使德国人处于尴尬的地位。德军开始进入波兰两天以后,里宾特洛甫就已开始催促俄国人在他们的一边进军了。里宾特洛甫在9月3日晚间发给驻莫斯科的德国大使舒伦堡的一份“特急电”和“绝密电”中,指示他立刻和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讨论俄国介入的问题。
  我们确切指望'里宾特洛甫说'在几个星期内决定性地打败波兰军队。然后我们要以军事占领来保住在莫斯科时规定为德国利益范围的那部分领土。然而,为了军事上的理由,我们自然也不得不对当时驻在属于俄国利益范围的波兰领土上的波兰武装力量继续采取行动。
  因此舒伦堡追问,“要俄国军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去对付在其利益范围内的波兰军队并占领这块地方,苏联是否并不认为是可取的”。照里宾特洛甫的意见,这不仅是为了让德国人安心,而且也是“符合莫斯科协议的意义和苏联利益的”。
  舒伦堡日益急迫地追问苏联政府的意图,莫洛托夫避而不作出肯定的答复,拖延了十天。9月5日,莫洛托夫认为“具体行动”的时间还没有来到,“操之过急”,可能“促进对手的团结”。9日,他提出希望在几天之内行动,但是第二天又收回了这句话,他解释说,苏联政府“对于德国在军事上的意想不到的迅速成就,感到十分惊讶”,并预告舒伦堡说,红军可能再需要两三个星期才能完成准备工作。14日,莫洛托夫转告舒伦堡说,红军的准备工作比预期的要快,不过他又说,他的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想等到华沙陷落后再说。里宾特洛甫在15日答复说,预计不出几天,就可占领华沙。他欢迎苏联政府表示“将在军事上插手,并且现在就打算开始军事行动”。这样可以免得德国人“必须一直追到俄国边境去消灭波军残部”,还可以防止在德国势力范围以东的地区出现政治真空的危险——在这些地区,德国人“无意进行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活动”。16日,舒伦堡按照里宾特格甫的指示,明确要求苏联政府“现在就定一个开始出兵的日期和时刻”,对此莫洛托夫回答说,“即将”进行干涉。到17日凌晨2时,斯大林才当着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的面,正式通知舒伦堡,红军四小时后将“沿着波洛茨克到卡美涅次…波多尔斯基全线”(即从俄国、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交界点到罗马尼亚边境)开出国境。
  苏联政府对于保证采取军事行动之所以抱犹豫态度,似乎不仅由于需要时间去完成准备工作(如果这的确不单是一个借口的话),而且也由于想找一个体面的借口去进行干涉。9月10日,莫洛托夫告诉舒伦堡说,苏联政府已打算乘德国继续进军的机会,宣布波兰正在土崩瓦解,因此苏联必须援救受到德国“威胁”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这种说法可以使苏联的干涉在群众面前师出有名,同时使苏联不暴露出侵略者的形象。
  俄国人想借口德国威胁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作为他们干涉的动机,这种主意德国政府自然是不喜欢的。“指定这样一种动机'里宾特洛甫9月15日打电报给舒伦堡说',要实行起来的确是完全不可能的。这将直接违反德国的本意,德国的本意仅仅限于谋求尽人皆知的与德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反过来,里宾特洛甫建议,为了“在政治上支持苏联出兵”,发表一个德苏联合公报,声明:鉴于以前那种形式的波兰政府已经垮台,德国政府和苏联政府认为,在那些与它们的利益当然有关的地区恢复和平与秩序,乃是它们共同的责任。9月16日,舒伦堡把这一电文交给莫洛托夫,莫洛托夫毫不让步。他告诉德国大使,苏联政府打算采取这样的方针:等到波兰国家不复存在,因而同波兰缔结的一切协定也归于无效,那时第三方面的国家可能会利用出现的混乱局面,浑水摸鱼;苏联政府乃认为有责任进行干预,以保护它的“乌克兰和白俄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