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13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135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西班牙的某些公开声明也不仅仅限于暗示国家元首的真正意图。例如,当阿朗达将军在柏林仍是德国的客人时,他于6月18日告诉一位英国记者说,“西班牙愿尽一切可能向意大利和德国表示感谢。但是除商业和文化方面的条约外它不想承担任何外国的义务。这些条约不久即将同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佛朗哥自己7月间接见里斯本《新闻日报》记者时也宣称,万一发生战争,如果西班牙的领土、荣誉和独立不受到影响,它将保持中立。接着他又说,“新西班牙既不属于意大利也不属于德国。”尽管如此,齐亚诺于7月12日告诉德国驻西班牙大使施托雷尔说,佛朗哥已向他保证过,轴心国可以指望“从西班牙方面得到最高程度的友好中立”。
  现在再把希特勒力图挫败英法在欧洲的扩张势力所得到的结果总结一下,在成就的一方面,他可以感到庆幸的是,由于它们的贪心,他使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很好地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而西班牙——虽然对它是很宽纵的——则至少是没有显示想参加包围集团的倾向。在失败的一方面,德国对土耳其的外交,在土耳其同英国,后来于6月23日又同法国相互发表互助声明这件事上是受到了看来是一次严重的挫折。至于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表面上的服从则被认为是可疑的,因为怀疑它们同伦敦和巴黎的阴谋有串连。不过,这种背信弃义虽然可能会给希特勒带来烦恼,但是如果他一想到他只要一举手之劳就能使匈牙利人开进特兰西瓦尼亚或使意大利人进入克罗地亚,那么他的烦恼也就大可消除了。再者,所有这些国家,未来的卫星国和已被决定了的牺牲品全都一样,虽然决不是不值得里宾特洛甫去秘密地施加压力,但是在面对怀有敌意的英国、法国、苏联以及美国(虽然希特勒非常奇怪地竟没有看到美国的敌意)的情况下,它们又是比较不重要的了。
  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采取突然行动后的几个星期中,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有一个新对手在隐隐出现,它支援那些在更靠近的地方破坏轴心国扩张行动的国家。4月14日罗斯福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发出了他的和平呼吁,要求他们对三十个指定国家给予至少为期十年的不侵略保证,并且表示美国政府愿意参加关于普遍裁军、世界贸易以及取得原料的国际讨论。然而,希特勒不仅似乎把美国在万一欧洲发生冲突时将保持中立看作是不言而喻的事,而且还严重地低估了美国的团结一致和力量。里宾特洛甫在1938年10月已经向墨索里尼保证过,如果战争的威胁日趋严重,特别是如果日本也卷在里面,美国就将愈来愈变成奉行孤立主义的国家。从这时起,美国对接着在11月发生的迫害犹太人浪潮的憎恶——表示在美国从柏林召回了大使——和后来1939年第一季美德两国关系的恶化都增加了,可是并没有使德国领导人感到惊恐。4月底,里宾特洛甫还在表示——这次是对访问柏林的匈牙利部长们说的——他确信,美国将“只运送战争装备到欧洲去而不派遣兵士”(他还估计,它的海军大约有一半必须留在大西洋,因此“日本与美国舰队的比率事实上将是三比一”)。无论是在1939年夏季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出的一系列指令中,还是在5月23日希特勒自己同他的将领们的秘密会议上,以及8月12…13日他同齐亚诺的会谈中,都一点也没有提到美国干预的甚至最微小的可能性,这一点确实是惊人的,它似乎还不只是意味着单单信赖那时在美国占优势的孤立主义者。
  这位德国总理没有把美国看在眼里。他现在,在1939年4月,以公开的断然拒绝来对待它的总统,而且使用了傲慢无礼的不直接答复的方式,这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态度的轻浮本质。因为,他故意地无礼貌,忽视对罗斯福的呼吁作出立即的或直接的答复。4月17日由德国电讯社发布的一份公报只是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份电报中要求元首在某些问题上表明他的态度。元首认为这一时机极为重要,他决定以德国国家的名义在德国国会向美国总统作一答复。因此,元首兼总理已召集国会于4月28日听取他的声明。
  这样,总统和全世界得到希特勒的答复时,时间已过去了两个星期。在德国人让他们自己享有的这个间歇时期中,4月20日庆祝希特勒生日的雄伟壮观的军事行列在一种紧张期待的气氛中仍按规定的路线进行。与此同时,德国驻在外国的各外交使团正在孜孜不倦地从大约二十个小国收集对一份意见调查表的答案,准备用来作为28日的发言的弹药。这些国家被要求回答,第一,它们是否觉得它们自己在任何方面受到德国的威胁;第二,它们是否曾授权罗斯福去提出他的建议。十七个国家对德国外交使团的这两个问题的答复都是否定的。瑞士盼望它的中立能得到尊重,罗马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答复是含糊的,埃及附以详细的说明来答复“否”,而伊拉克则不表态。比利时和立陶宛的答复虽然是否定的,但它们都说明同德国已签订了条约。所有的答复没有在德国公布。与此同时,德国的外交也正在利用这一迟延的时机来重新对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虽然并未成功),希望能够在最后一分钟就求之已久的三国军事联盟的条件达成协议。
  希特勒对国会的讲话一发表,就粗暴地粉碎了罗斯福为了它们而插手干预的那些国家所抱有的一切希望。讲话不仅包含了对于并吞奥地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合并美美尔的精心制造的理由,而且还宣告废除1934年的德波宣言和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所以它远远超出了对总统的呼吁的答复这一范围。不过,讲话的后半部分确是用于答复的,它用了二十一个标题依次对总统电报中提到的备点加以评论。这整个表演是对美国孤立主义分子的一次支持性的和很巧妙的呼吁。希特勒宣称他本人根本不知道对世界和平有任何威胁;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各国负责任的领导人们“不但没有在各国之间促进外交关系,反而使得外交关系更加困难了,而且由于毫无理由地召回大使等等做法确实把外交关系打乱了”。刚被德瓦莱拉谴责为压迫爱尔兰的国家不是德国而是英国;目前占据着巴勒斯坦的也不是德国的军队而是英国的军队。总统阐述了任何国家除进行自卫外都不应诉诸战争这一原则,对此,希特勒引用美国自己曾参加1914…1918年战争的事例来进行反驳。总统宣称一切国际问题都可以在会议桌上解决,对此,他回答说。国际联盟这“世界上最大的会议”连一个决定性的国际问题也没有解决过,并且指出美国自己就是第一个曾退缩不前不愿参加国际联盟活动的国家。
  最后,讲到罗斯福电文中的三个具体建议时,希特勒先答复了关于要求给个别国家以不入侵的保证的问题。他说,“我曾经不怕麻烦地首先向提到的各国逐一询问,它们究竟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然后,而且更重要的是问它们美国总统的这一要求是不是由于它们的建议才向我们提出的,或者无论如何是先得到过它们的同意的。所有的答复都是否定的,有些还是十分强烈地否认的。”尽管如此,德国政府还是准备“在绝对的相互给予的条件下给予每一个上述国家以罗斯福先生所要求的那种保证,假如这个国家希望得到它,并由它自己连同有关的建议向德国提出给予这样一项保证的请求”。同时,总理还利用这个机会要总统相信他对“美国本身和美洲其他国家”的和平意愿。其次,在回答要求举行裁军讨论这一问题时他提醒总统,德国在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下单方面解除了武装,而其他国家并未跟着这样做。最后,对于举行国际经济讨论会议的建议,他要求美国自己应该先走第一步,不仅要拆除妨碍“真正的世界自由贸易”的障碍物,而且应履行伍德罗·威尔逊的下述保证,即“德国关于殖民地的要求,与所有其他要求一样,将得到同样公正的审查。”
  与此同时,希特勒还不动声色地制止了来自另一方面的要把他引到国际会议桌旁来以束缚其手脚的新的努力。新当选的教皇庇护十二世在4月20日写给他的国务卿马利奥内红衣主教的一封信中,已经表示了他的这样一个愿望:天主教世界应在5月这个月内举行一次“公众祈祷和平的运动”。现在,在希特勒拒绝罗斯福后的一周之内,梵蒂冈的外交机器就开始动起来了。5月4日派驻英国的宗座代表戈弗雷阁下在伦敦拜访了哈利法克斯;5日驻德国的教皇圣使奥尔森戈阁下去贝希特斯加登谒见了希特勒;在同一天驻法国的教皇圣使瓦莱里阁下也得到了博内的接见。
  当奥尔森戈阁下5月5日在贝希特斯加登谒见希特勒时,他告诉希特勒说:教皇指示他提出召开欧洲五大国会议以解决各种政治悬案的建议,主要是解决其中最迫切的两个问题,即德波问题和法意纠纷。希特勒说,他在没有听到墨索里尼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之前无法答复,并说,“德国对波兰没有直接的要求。总之,但泽不是波兰的,无论如何总有一天要归还德国的。”他认为“对欧洲和平的主要危险是英国,它总是煽动那些有问题要同德国解决的国家,并且阻挠问题的得到解决,正象它目前又在同波兰做的那样”。5月6…7日里宾特洛甫在意大利米兰同齐亚诺会谈的时候,双方同意让梵蒂冈知道,他们感谢教皇所采取的行动,“同时也要求他不要向五大国发出呼吁”。里宾特洛甫于5月17日接见了罗马教皇圣使并告诉他说,德国政府感谢教皇想利用他的影响来谋求和平的意愿,但是他们请求他“不要提出所建议的那种呼吁”。
  梵蒂冈的外交活动虽然是以极大的谨慎来进行的,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谣言和猜测;由于它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立即产生了失望。因此,5月11日梵蒂冈发出一项正式声明,否认将在梵蒂冈举行任何和平会议;5月26日的另一项声明则明确表示教廷没有同特殊的考虑有牵连,而只是曾指出,和平地审议问题可以在一次全体会议上或通过双边谈判来进行。不过,教廷并未放弃调解的任务。在6月和7月里,通过正常外交渠道进行的新的努力,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的报纸上有所报道。在8月下半月,教皇又曾两次公开呼吁和平。但在8月31日教皇向驻在教廷的所有外交使节发出书面呼吁以前,似乎没有再直接向欧洲的主要政治家们发出任何函电。
  4月28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讲话宣称他准备同那些表示愿意签订的国家签订互不侵犯公约时,他看来似乎是在给予个别国家以保证这件事上已经至少走出了一部分的路来迎合罗斯福总统。可是,甚至这一明显的让步到头来也证明只不过是以后极力搞德国“反包围”外交的一块跳板罢了。德国外交部花了很大的精力试图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签订互不侵犯公约。
  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中,希特勒设法同四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政府接近。作为投向芬兰和瑞典的一块诱饵,德国同意它们提出的在阿兰群岛重新设防的建议,条件是如果波罗的海发生故争,它们将保持中立。于是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外交部长5月9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秘密会议,在那一天发表的一份公报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一致拒绝德国的建议,认为同他们国家的政策所依据的严格中立原则不相符合。几天之前柏林曾想到芬兰大概会乐于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公约,虽然考虑到“这两个国家是这样的要好朋友”,它看不出有什么必要签订这样一项协定。可是当芬兰看到挪威和瑞典,特别是后者,都不愿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公约时,就放弃了这一念头。
  可是丹麦觉得它自己比其余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更容易受到德国的压力和侵略,产生了顾虑和犹豫。在经过一星期的进一步非正式商议之后,四国政府最后于17日递交了它们的正式答复,这时丹麦已改变了在斯德哥尔摩曾如此坚定地声明的方针。德国外交部了解到瑞典外交部长桑德勒曾竭力劝阻丹麦,说如果签订这项协定,它将给予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团结一致以沉重的打击。可是,一项德丹互不侵犯条约5月31日终于在柏林由里宾特洛甫和驻德国的丹麦公使签署了,彼此互换批准书后于6月24日开始生效。
  1939年3月22日,立陶宛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包含互不侵犯条款的公约。当希特勒5月21日接见由立陶宛驻德公使陪同前来的立陶宛外长乌尔布希斯时,他提到了这个公约,并要求立陶宛不应“承担违反德国利益的任何义务”,那时是特别指波兰而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