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22章

李嘉诚全传-第22章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分股,由33种上市公司股票编算恒指,均为各类上市公司的代表股票)。
  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也有人提出疑问,他们未必是合作得十分愉快,不可能会有下一次合作。
  从1990年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
  李嘉诚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数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该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本港同年市场的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系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证据成立,李明治及其联合系集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
  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还可将部分钢铁销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东荣的市价及收购价均低于股票面额,可见东荣当时在股市信誉之低,东荣是一只没有肉的微型空壳。就这只小壳,并不可限制它的未来主人将其发展成大型中资企业。
  首长第二次合作,是收购三泰实业。
  1993年,李明治的联合系进一步斩缆,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钢、长实、怡东又一次联手,收购联合系的三泰实业67。8%股权,每股作价1。69元,共涉资金3。14亿港元。
  三泰实业是一间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收购后,三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46%,长实19%,怡东2。7%。5月,东荣从长实和怡东手中购回三泰股份。
  同月,东荣正式改名为首长国际。大股东仍是首钢、长实、怡东三家。三泰实业则挂在首长国际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长国际收购开达投资,经重整后,将其改名为首长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购建筑公司海成集团,斥资1。74亿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首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经过5次收购后,首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任命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香港证券界评出1995年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亿港元;第二名,粤海投资(广东省政府驻港投资机构),89。4亿港元;第三名,首长国际,63。6亿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资(直属广州市政府),50。9亿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跻身香港十大财阀榜,据1995年1月1日的《快报》,中泰以375亿市值,排名第8位。风头之劲,连本港老牌华资英资大财阀,都感到可畏。
  有人说,中信在中资坐大,是其背景大(中信是直属国务院的一级公司,级别相当于部级)。
  香港中信,拉香港超级富豪助威,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另一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首富郭鹤年。权势加财势,任何一家大财团都莫与争锋。
  中资大举进军香港,曾引起英资的恐慌,认为将是要取代他们的;也引起华资的不安,认为中资是来港占地盘抢饭碗。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指出,“在未来的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本地资金和外来资金(注:包括中资英资在内)将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所有资本将在无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公开、公平地竞争”,“中资现在和将来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并且平等地与其他资本竞争”,“中资公司到香港完全按照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方式去竞争,对我们来讲还是个新课题,我们仍在学习之中”……
  有人说,李嘉诚先抱住中资这条大腿,然后凭藉中国政府的强大政治靠山,可在香港为所欲为了。
  美丽华一役就是最好的答案。答案并非像上述观点所臆想的那样。美丽华一役的失利,可从侧面表明,李嘉诚与荣智健等的合作是出于商业目的,完全是本港游戏规则下的商业行为。
  美丽华酒店可谓是杨氏家族的祖业,但创始人却是一批外籍神父。20世纪50年代初,九龙尖沙咀有一家教会小旅店,专门收容被驱逐的内地教堂的神职人员。1957年,中山籍商人杨志云,因一次偶然机会,购得这间小旅店。几经扩充,到70年代,美丽华已是拥有千余客房的一流酒店。80年代初,佳宁和置地联手购美丽华一翼,价高28亿元,轰动全港。后佳宁破产,置地债台高筑,致使交易未成,双方对簿公堂,再一次轰动全港。
  1985年,杨志云逝世,其子继承父业,美丽华仍风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游业空前萧条,入住率到1991年还未突破50%。杨氏兄弟遭众股东指责,集团元老何添出任美丽华集团主席。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香港旅游业转旺,至1993年,美丽华已恢复元气,渐入佳境。
  然而,各大股东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融。并且,杨氏兄弟也不是团结得如铜板一块,大哥杨秉正坚决不放弃祖业,而其弟杨梁则主张走投美国发展。这正是外强“入侵”的天赐良机。
  外强之强,首推香港首富李超人与中资强豪荣公子合组的新财团。以长实的财力与中泰的背景,欲得美丽华,如瓮中捉鳖。一位财经评论家说:“满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对这么强大的黄金拍档。”
  市面上,原有关于李氏荣氏不再会合作的传闻,烟消云散。皆说:“美丽华算死定了。”
  美丽华,非得李超人、荣公子这样的大粒佬才吞得下。美丽华是恒生指数三只酒店蓝筹股中惟一的华资酒店股,该集团主要资产包括:
  1。美丽华酒店,位于九龙尖沙咀商业旅游区,估值24亿港元;3。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亿港元;2。柏丽广场,第一期估值10亿港元,第二期估值47。5亿港元。这三项加起来,总估值93。5亿港元。
  1993年6月5日,长实与中泰各占一半股权的新财团,向美丽华提出收购建议,每股作价15。5元(认股权证8。5元),涉及资金87。88亿港元。
  美丽华集团于9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市价为14。8元。李嘉诚15。5元的收购价,溢价不到一成,一般要溢价二成方可生效(即为众股东接受)。市场普遍认为,李氏、荣氏的出价太低,估计美丽华的资产值为18元/股。
  李嘉诚是股市收购老手高手,他应该深谙此理。也许他过于自信,认为不再有强手跳出来与其角逐“猎物”。
  据李嘉诚自己说,他们此番收购,是美丽华的一名大股东主动提出洽商,该股东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权,并且持股数不少。
  这会是谁呢?难道会是杨氏家族掌门人杨秉正?到6月14日,美丽华董事总经理杨秉正发表公开信,声称全部董事均未与长实、中信达成共识,美丽华物业发展潜质极佳,资产净值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诚、荣智健财务顾问的电话意向,而次日早上9时,收购建议书就送到美丽华董事局,“这么庞大的收购行动,未给予当事人适当时间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为,那当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
  杨秉正显然对买主的15。5元/股的价格不满。市场传闻,主动与李嘉诚接洽的股东,很可能是美丽华董事局主席何添。估计,何添所持的股权不及杨家的零头。李氏、荣氏欲获成功,杨秉正方是关键。
  6月22日,杨秉正又刊启事,称公开信可能有不适之词,致使公众对李嘉诚、荣智健两先生产生误解,谨向两位先生深表歉意。结果,这则启事更使公众疑窦丛生。有人说,杨秉正到底还是怕具有强大政治靠山和经济实力的李荣集团。对买方的揣测,更是人言人殊。有人道,李嘉诚有失一贯的君子之风,对方抗拒仍执意收购;亦有人言,李嘉诚仍是不抱买古董的心态,价码已出,不再随意更改,成则得,不成则弃。
  杨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权,李荣集团全面收购,仍取胜有望。
  半路上杀进个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
  谁会想象李兆基会公开与李嘉诚“为敌”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们是地产老拍档,曾在温哥华,与郑氏等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波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离。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
  本来,未陷债务泥淖的杨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权不放。也许他真的担心“怀璧惹祸”,就寻找第三者为其“藏璧”。这个人必是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居香港十强之列。
  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碍于李嘉诚的情面,开始非常为难。现在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杨志云在商界名声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杨家祖业行将被外强“吞噬”。杨志云身前的世交挚友,必会遭外人指责。
  真正促使李兆基下决心的,是杨秉正“送璧入怀”。美丽华前景广阔,谁不垂涎欲滴?商场无父子,就更不会有友谊。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
  杨秉正以极优惠的条件,让李兆基的恒基兆业以17元/股,从杨氏家族购得美丽华股权。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管理权仍为杨氏家族所控。从而解了杨秉正的心头之患,他最担心美丽华一旦被另一家财团控得,杨家将会被清扫出局。
  李荣集团一时方寸大乱。一贯不抱买古董心理的李嘉诚,一反常态,把15。5元的收购价提高到17元,与李兆基的同等收购价对撼。一位证券经纪商称:“头脑冷静的李嘉诚,也会情绪冲动,在古董拍卖会上竞价了。”
  到7月12日,以杨秉正为首的8名董事,仍拒绝百富勤(长实与中泰委托的财务顾问)的收购建议,他们还控有7。61%美丽华股权。以何添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股权,他们主张接受收购。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至全面收购截止期,只购得13。7%股权及9。2%认股权证,股权未购满50%以上,承认收购失败。
  而李兆基通过市场吸纳,使其所持股权增至34。8%。因未过35%全面收购触发点,无须发起全面收购,却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证券分析员说:“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诚再要发动全面收购,李兆基可从杨秉正等股东手中买入股份,超过半数不太难,李嘉诚又可能徒劳无功。如果李嘉诚按兵不动,他也不动,稳可控制整个集团。”
  李兆基敢挡李超人,轰动全港。舆论一直认为:超人之势不可挡,其锋不可争。
  圈中人道:“一帆风顺的李嘉诚,在美丽华一役铩羽退守,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点。”事情真如这位预言家所说的那样吗?
  附:1992年香港华人百亿富豪排行榜
  名次 姓名 原籍、主要职务 资产(港元)
  1。 李嘉诚 广东潮州、长江实业主席 300亿
  2。 郭炳湘 广东中山、新鸿基地产主席 290亿
  3。 李福兆 广东鹤山、前联交所主席 200亿
  4。 李兆基 广东顺德、恒基兆业主席 190亿
  5。 郑裕彤 广东顺德、新世界发展主席 165亿
  6。 吴光正 上海、九龙仓主席 150亿
  6。 何鸿 广东宝安、澳门娱乐总裁 150亿
  6。 龚如心 上海、华懋集团总裁 150亿
  7。 霍英东 广东番禺、信德船务主席 140亿
  8。 吕志和 广东新会、嘉华置业主席 130亿
  9。 陈廷骅 浙江宁波、南丰纺织主席 120亿
  10。 许世勋 广东湛江、吕谨企业主席 100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