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名门 >

第320章

名门-第320章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丹,不料他便自己送上门来,现在他们地五万主力已经悉数歼灭,正是收拾这头恶狼之时,所以我请大家会商。如何处置契丹人。”
  张焕说完便向众人看去,他实际上已经定了性,就是要趁机灭掉契丹。和大家所商量地只是具体的手法罢了,这时,张焕见卢杞欲言又止。便对他笑道:“卢尚书有话请直说。”
  “在下只有一点愚见,说与各位参考。”卢杞站起身向张焕躬身行一礼,又对众人点了点头方道:“我主张参照处置党项人地办法。将契丹人内迁,在河北道以及河东道划出两三个郡安置他们。允许他们自治,但同样也要遵循大唐的律法,并向大唐缴纳赋税
  “卢尚书此言谬矣!”不等卢杞说完,韩便站起身打断了他的话,他向张焕行了一礼便慷慨道:“照卢尚书的办法。契丹还会是契丹人,一百年也不会变,迁到内地会更加给他们掠夺大唐财富子女地机会,一旦我大唐出现势弱,契丹人必然会列土封疆,自成一国,党项人也是一样,当年将党项人迁到庆、延、夏、银等州,准他们自治。我就认为这是一个极为失误的策略。拓跋千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党项贵族地骨子里一直便隐藏着反叛之心。所以无论是契丹人、党项人还是奚人,最好的办法是灭掉这些民族,当然,大屠杀方式不符合我天国之风,我建议用处理突厥人的方式,将他们分散到我大唐各地与汉人混居,不出三代,契丹也好、党项也好,便将消失在历史地长河之中。”
  他们几人中,兵部尚书元载的资历最浅,他坐在最后,一直沉默不言,但他又是张焕的心腹,是他们几人中最了解张焕之人,他知道张焕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定计,当年在武威解决西党项人问题时,张焕所用地策略比韩还要狠毒,先杀光西党项人的贵族,再用党项人为奴,然后以汉化来作为解除奴隶身份地条件。
  元载知道,张焕一定是又想故技重施,但他也并不主张过多杀戮,更不赞成以契丹人为奴,这样反而不利于契丹人汉化。
  想到这,元载也站起来道:“监国,可否容许我补充几句。”
  “元尚书请说。”
  元载又向其他几人拱拱手,这才徐徐道:“我也是赞成韩尚书的的办法,以混居方式逐步消灭契丹人,将他们汉化,这次河北大捷俘虏两万余人,我建议捡首恶者处决,其余普通士卒应该准其和家人团聚,而且南迁的契丹人、奚人都应该和我们汉人一样授田,不分贵贱,这样才能真正以仁义服人,他们也才能归心,且不可再添杀戮,否则冤冤相报何时得了。”
  “元尚书和韩尚书所言都极是,请监国三思。”裴佑和崔寓都分别表达了对元载和韩的支持。
  张焕原本打算是将战俘转入矿山为奴,其余契丹子女则赏给有功将士,但几名重臣地意见他却不得不考虑,沉思了片刻,他终于点点头道:“好吧!这件事就依韩尚书和元尚书二人的意见来办,敌酋拓跋千里和耶律德容枭首示众,而契丹及奚人内迁之事则由裴相国牵头先拿出方案,其余各部协同配合。”
  他又回头对元载道:“我就任命你的契丹使,全权处置契丹人和奚人的内迁事宜,同时我会命贺娄无忌配合你的措施,但有一点你要记住,不能一味讲仁义,要宽严结合、软硬兼施才是上策,有人反抗、不肯南迁者,给我一律杀尽!”
  众人皆站起来躬身接令,张焕又看了他们一眼,淡淡一笑道:“我已命王思雨大军南下,楚家之事我要亲自去解决,可能会暂时离京一个多月,我不在京时,军国之事由你们五位共同协商解决,若拿不定主意,可派人向我禀报。”
  听说张焕要离开长安,众人都大吃一惊,崔寓连忙劝道:“现在河北战事已经结束,正是万机待理之时,有大量的积案需要一一理清,不如我去一趟淮南,劝说楚行水以大局为重,监国就留在京中主持大局。”
  张焕却摇摇头道:“一来楚家是我母舅,楚家的危机非我去不能解决,其次淮南是朝廷最重要的财源之地,事关重大,我必须亲自去解决此事。”
  崔寓还要劝说,元载却在他身后轻轻碰了一下,崔寓若有所悟,立刻改口道:“既然监国一定要亲自前去,我等便听从监国安排,愿监国早去早回。”
  张焕瞥了元载一眼,微微一笑道:“我明日一早便出发。”
  时间很快便到了中午,午休的时间有一个时辰,有地官员回家去吃午饭休息,但大部分官员都相约三五要好地同僚到附近坊中就餐,张焕中午去的地方自然就是京娘地酒楼,不过上次饥民闹事时劝农居已经被焚毁,京娘便在原来的地基上重新修建了一座新的酒楼,规模更胜从前,同时又在酒楼后面开辟了更多的土地,以供官员们闲暇时种地为乐。
  张焕的马车缓缓停在了劝农居大门前,京娘早已在门前等候,她穿了一件天蓝色长裙,脸上带着醉人的微笑,这个成熟的女人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迷人,她的身材丰满而动人,皮肤娇嫩如凝脂,最吸引人的是她那双深蓝色的眼睛,看见张焕的到来,她蓝色的眼瞳里便闪烁一种宝石般的光彩。
  她是张焕的情人,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公开的秘密,但没有一个人会把这件事放在嘴上,当然,她与张焕的特殊关系,使得她的酒楼天天爆满,她所开发的小块农田,也早已被抢购一空,而且有人出高价也买不到,没有人会将自己手中的机会卖掉。
  现在京娘除了开酒店外,她同时在东市也开了两家大商铺,主要是经营来自西域的货物,波斯的地毯、大食的银器及金币、埃及的棉布、天竺的宝石、安西的葡萄酒等等应有尽有,她利用张焕给她的腰牌在西域畅通无阻,又将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贩运到疏勒、碎叶等地,再由那里的商人运到西方,带来了滚滚财富,精明的生意头脑使她成为了长安最富有的女人。
  不过今天她虽然笑容迷人,但眼睛里却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一见张焕过来,她便上前低声道:“有一个人愿意将一万顷关中上田献给你,只想求见你一面。”
  张焕一怔,一万顷关中上田,谁会有这么大的手笔,“是谁要见我,你难道不认识吗?”
  京娘点了点头,她附在张焕耳边低声说了一个名字,张焕立刻抬头向三楼望去,只见在三楼的窗户前闪过李平那张苍白而惊惶的脸庞。
  第三百七十三章 步步连环(下)
  在深沉的夜色中,永乐坊紧闭的坊门悄悄地开了,一支军队如黑色的水银一般无声无息地流出了坊门,向明德门方向开去,朱雀大街上十分寂静,没有一个行人,队伍行军的速度极快,只听见马蹄声哒哒!地响着,没有人说话,人人神情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
  在队伍的中间,张焕身着一身黑色的铠甲,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前方,今天中午,李平将所有的田产都献了出来,只恳请张焕能够饶了他妻儿的性命,虽然他没有提到父亲李勉,但张焕却敏锐地感觉到,李勉和段秀实将要最后一搏了,从某种角度上张焕还是很钦佩二人的执着,尤其是段秀实,他并不像李勉有个当皇帝的孙子,他没有任何牵挂,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信念便不惜去做一件不可能达成之事,甚至要以抄家灭门来作为代价,但钦佩归钦佩,张焕并不会因为钦佩就放过他们,这是政治,政治是没有什么对敌人的怜悯。
  但在他的整个计划中,李勉和段秀实不过是激流中的两块碎石,他们无足轻重,更无法改变奔腾的潮流,现在他又要踏上征程,但这一次的征程却是一次极为特殊的旅程,将是他这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段路。
  很快,大军来到了明德门前,明德门的守军事先已得到通知,见大军开来,明德门的大门缓缓打开,张焕的军队开始出城,这时,张焕的贴身保镖仿佛幽灵一般出现在张焕的身后,他低声禀报道:“回禀都督。在二百步外的一株大树上果然藏有一人。”
  “继续跟踪,不要惊动他。”张焕地命令一下,方无情又象一缕青烟般消失了。
  一直等张焕的大军全部出城,明德门又慢慢关闭后,两百步外的一棵大树上,一条黑影悄然跃入紧邻明德门的安义坊内,迅速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之中。
  天快亮时。各坊大门在阵阵的鼓声中开了,务本坊的大门也一起开了。许多早已等候在坊门前地人一齐蜂拥而出,卖菜、卖小吃的商贩们各自占领地盘开始大声吆喝起来。清晨地薄雾中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这时,一个穿着灰色长袍地男子匆匆走进了坊门,穿过一条小巷,一直来到李勉府第的侧门前。他取出一个牌子向守卫的家丁晃了一下,家丁立刻将他领进了府中。
  这两日李勉出人意料地活跃起来,他开始出现在礼部的朝房中,开始向一些旧部嘘寒问暖,虽然他没有被邀请参加张焕的会议。但他并不以为意,每天都笑脸吟吟地上朝下朝,对每一件公务都认真勤恳,就仿佛变了一个人,相对于他白天地活跃,他晚上却十分安静,任何地方也不去,段秀实也不再来找他,每天晚上看看书、调弄孙子、和侍妾探讨人生意义。总而言之。倒真象一个知天命的老人,无所欲求。只等待着退仕的到来。
  一早,李勉和往常一样天不亮便起来准备上朝,他喝了一杯热茶,刚起身要走,忽然一名外宅管家匆匆跑来,向他低语了几句,李勉立刻改变了主意,快步向静室走去,静室里,那名灰袍男子正盘腿坐在地上闭目养神,门一响,他立刻象受惊的青蛙一般弹跳起来,向走进来的李勉躬身施礼,“属下参见尚书!”
  李勉将静室门关上,坐下来便立刻问道:“那人真地出京了吗?”
  “出京了!”灰衣男子点了点头道:“昨天起整整一日一夜属下都派人在长安的各大城门前守候,昨天深夜,守候在明德门附近的弟兄终于发现他悄悄出城。”
  “机会终于来了!”李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背着手在房中来回踱步,自从听到楚行水不肯弃兵的消息,他便意识到机会可能会出现,紧接着张焕清洗楚家的势力、抓捕楚潍,甚至传出他要杀楚潍以示决心,楚家也表示出对抗之态,扣留了八百万贯税钱,种种迹象表明,淮南的势态已有失控的危险,在昨天传来河北大捷后,张焕立刻表示要亲赴淮南,李勉便猜到这必然是河北的陇右军南下了,张焕原本是说今天上午离京,可他连夜就出发了,这说明他对淮南事态十分焦虑,这一来一去至少也要一个半月,长安空虚,自己地机会终于到来,此刻李勉再也无心上朝,他不加思索对灰衣人道:“你立刻去把段秀实给我请来,再顺便告诉他,那人已经出城。”
  张焕离京并没有在朝内引起什么大地震动,不少人都还昏沉在昨晚的酒精之中,意识不到张焕这次离开长安会给大唐带来什么。
  “走了好哇!天天站在朱雀门前点卯,这日子还是人活地吗?”这是比较懒惰官员的抱怨。
  “你知道个屁!朝廷左藏内只剩下五十万贯钱了,楚家扣着税钱不发运,监国能不着急吗?马上四月到来,就是用钱的时候了,他不去怎么办!”
  “唉!好容易肃清中原,淮南又出事,我大唐何时才有安宁的一天?”
  在议论纷纷中,一辆马车驶出了丹凤门,马车里是刚刚来上朝的崔寓,他听说张焕竟是连夜离京,又想起昨天元载对自己的暗示,一颗心便焦躁起来,昨天晚上他特地去拜访元载,想要揭开他白天对自己的暗示之秘,但无论他怎样旁敲侧击,元载只是笑而不答,使他罩了一头雾水,现在张焕又是连夜离京,他似乎悟到了什么,可又看不真切,崔寓决定找自己的大哥参详这其中的奥秘所在。
  马车一路疾驰。很快便驶进了宣阳坊,在崔府前缓缓停下,崔寓下了马车,快步走进了崔府的大门,自从和张焕达成土地换军队的协议后,崔圆便再次成为崔家地实际领导者,虽然他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朝廷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都会有崔家人给他送来消息,同时。族中的大事也全部都要报与他决策。
  这两日朝中发生的事情他自然也是清清楚楚,大明宫关闭、楚家对抗朝廷、漕运危机、河北大捷等等事件都在第一时间内又专人及时通报给他。现在,他刚刚得到了张焕昨晚连夜离京的消息。
  “二老爷来了。”门口忽然传来侍卫的禀报声。
  话音刚落,崔寓便急匆匆地大步走进来,急切地道:“大哥,你可知道张焕昨晚已连夜出京。”
  崔圆笑了。他似乎知道崔寓会来,便扬了扬手中的快报笑道:“我也是刚刚知晓。”
  “那大哥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