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364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64章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所云人用分数,物用秒数,数起同人之类,尤为迂曲难解。似非尽出於邵氏本意。然《永乐大典》别载有祝氏占例,所言实皆奇中。陶宗仪《辍耕录》载泌《精皇极数》,其甥傅立传其术,为元世祖占卜,尚能前知,则亦小道之可观者。
  盖其学虽宗康节,而亦自别有所得,故其例颇与经世书不符,而其推占亦往往著验。方技之家,各挟一术,邵子不必尽用《易》,泌亦不必尽用邵子,无庸以异同疑也。二书世所抄传,间有讹脱,诸本并同,无从订正,今亦姑仍之云。
  △《皇极经世书解》·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植撰。植有《四书参注》,已著录。案《皇极经世书》,邵伯温以为共十二卷,一至六则元会运世,七至十则律吕声音,十一二为观物篇。赵震又分元会运世之六卷为三十四篇,律吕声音之四卷为十六篇。《性理大全》则合内篇十二、外篇二,共为六十四篇,又谓《律吕声音》十六篇共图三千八百四十。明嘉兴徐必达所刻《邵子全书》细目,复以元经会分十二会为十二篇,以会经运分二百四十运为十二篇,以运经世分十篇,律吕声音则合有字有声及无字无声平上去入各九百六十图。植为此书,则并元会运世为三卷,律吕声音为一卷,内篇外篇共为卷者八,而又标蔡元定原纂图十,及所补录图五,新附图三於卷首。其於旧本,多所更定。如午会之六世之已,书秦夺宣太后权,黄畿注未录入,此补录之。声音篇之配以卦,黄畿以为出於《祝氏钤》,此一切芟汰之。又广引诸家之说以相发明,其考究颇为勤挚。邵子之数虽於《易》为别派然,有此一家之学,亦不可磨灭於天地之间。植之所说,虽未必尽得本旨,而自宋以来,注是书者不过数家,存之亦足资旁证也。
  △《易学》·一卷(内府藏本)
  宋王湜撰。是书《宋志》不著录。其名见晁公武《读书志》,但称同州王湜,而不详其始末。张世南《游宦记闻》称,康节先生《皇极经世》,其学无传。此外有所谓《太乙数》。渡江后,有北客同州免解进士王湜,潜心是书,作《太乙肘后备检》三卷,为阴阳二遁绘图一百四十有四。上自帝尧以来,至绍兴六年丙辰云云。是南宋初人矣。今《太乙肘后备检》未见传本,此书则《通志堂经解》刊之。书中首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而以夜半日中心肾升降之气明之。又有取於《庄子》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之语,全本於道家之说。其自序则称於陈抟、穆修、李之才、刘牧之书兼而思之,是以先天之学出於炉火之证也。然其论先天之图,谓希夷而前,莫知其所自来。其时距邵子未远,而其言如是也。可以知传自伏羲,遭秦焚书,流於方外之说,出於后儒之附会。其末为皇极经世节要。自序有云,康节遗书,或得於家之草稿,或得於外之传闻。间有讹谬,於是决择是非,以成此书,示读皇极者以门户,亦可知《皇极经世》一书,不尽出於邵子。
  其言可谓皎然不欺,有先儒淳实之遗矣。
  △《洪范皇极内篇》·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蔡沈撰。沈父元定,究心洪范之数,未及论著。尝曰成吾书者沈也。沈反覆数十年,然后成书。分内外篇,而释数之辞尚未备,故各条之下有但标数曰二字而无其文者。《永乐大典》及《性理大全》皆作《洪范内篇》,惟熊宗立注本以论三篇为内篇,数八十一章为外篇。考是书数八十一章拟《易》六十四卦,当为内篇。论三篇拟《易》系辞说卦等传,当为外篇。今各本皆以论三篇列於前,而八十一章列於后,伦序颇为不协。疑《性理大全》与《永乐大典》同时纂辑,所据同一误本,未及详考欤。明余深著《洪范畴解》,曹溶称为释蔡氏内篇,畴即八十一章之数也。程宗舜作《洪范内篇释》,其自序曰,释八十一数亦不指三篇之论。韩邦奇《引论中象》以偶为用数语,作《洪范传》,传以别於经,即外篇矣。意其时必有流传善本,与永乐间书局所据不同,故诸家之言如此,其讹似无可疑。然余深等所据之本今不复见,未敢轻改古书,姑仍其旧第编之。又考王应麟《玉海》载此书名《洪范数》。王圻《续通考》作《洪范皇极内外篇》。朱彝尊《经义考》作《洪范内外篇》。今详考其书,当以《续通考》所名为是。
  《续通考》不载卷数,《经义考》作七卷,今以类相从,编为五卷。考《洛书》之名见於《易》,不见於《书》。《洪范》之文以明理,非以明数。其事绝不相谋。后人以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指为《洛书》(案:《史记·日者列传》所载占日七家,太乙家居其一。《汉书》载太乙诸术亦列於五行家,明为方技之说,事不出於经义矣),卢辩注《大戴礼记》明堂篇始附合於龟文(案:卢辩北齐人其说最为晚出,朱子引此注以证龟书,指为郑康成撰,朱子博极群书,岂不知康成未注《大戴礼记》,特欲申龟文之说,别无古证,故不得不移之郑康成耳),至宋而图书之说大兴,遂以为《洪范》确属《洛书》,《洛书》确属龟文,龟文确为戴九履一等九数,而圣人叙彝伦之书变为术家谈奇耦之书矣。沈作是书,附会刘歆河图洛书相为表里,八卦九章相为经纬之说,借书之文以拟《易》之貌,以九九演为八十一畴,仿易卦八八变六十四之例也。取月令节气,分配八十一畴,阴用孟喜解易卦气值日之术也。其揲蓍以三为纲,积数为六千五百六十一,阴用焦赣六十四卦各变六十四卦之法也。大意以《太玄》、《玄包》、《潜虚》既已拟《易》,不足以见新奇,故变幻其说,归之《洪范》。实则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同一僣经而已矣。此在术数之家,已为重佁之重佁,本不足道。以自沈以后,又开演范之一派,支离轇轕,踵而为之者颇多。既有其末,不可不著其本。故录而存之,而别著录於术数类。明非说经之正轨、儒者之本务也。
  △《天原发微》·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鲍云龙撰。云龙字景翔,歙县人。景定中乡贡进士。入元不仕以终。是书以秦、汉以来言天者或拘於数术,或沦於空虚,致天人之故郁而不明,因取《易》中诸大节目,博考详究,先列诸儒之说於前,而以己见辨论其下,拟《易大传》天数二十有五,立目二十五篇。曰太极,以明道体。曰动静,以明道用。曰静动,以明用本於体。曰辨方,言一岁运行,必胎坎位。曰元浑,言万物终始,总摄天行。曰分二,言动静初分。曰衍五,言阴阳再分。曰观象,言四象生两仪之故。
  曰太阳,曰太阴,曰少阳,曰少阴,以日月星辰分配,用邵子之说,与《大传》旨异。曰天枢,言北辰。曰岁会,言十二次。曰司气,言七十二候。曰卦气,言焦京学为《太玄》所出。曰盈缩,言置闰。曰象数,言图书。曰先后,言先后天。
  曰左右,言左旋右旋。曰二中,言五六为天地中。曰阳复,言复为天心。曰数原,言万变不出一理。曰鬼神,言后世所谓鬼神多非其正。曰变化,言天有天之变化,人有人之变化,而以朱子主敬之说终之。其中或泛滥象数,多取扬雄旧说,不免稍近於杂。要其条缕分明,於数学亦可云贯通矣。元元贞间,郑昭祖刊行其书,方回、戴表元皆有序。至於明初,其族人鲍宁,本赵汸之说,附入辨正百馀条。
  剖析异同,多所推阐。又作篇目名义及采云龙与方回问答之语为节要一卷,冠之於首,盖亦能发明云龙之学者。然於原文颇有所删改,非复元贞刊本之旧矣。
  △《大衍索隐》·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丁易东撰。易东有《周易象义》,已著录。是书专明大衍之数。胪采先儒绪论,而以己意断之。王宏撰《山志》曰,丁氏萃五十七家之说为《稽衍》,又自为《原衍》、《翼衍》。据易东自序云,既成《原衍》、《翼衍》二书,复为《稽衍》,则王氏未见原本也。其书篇第,盖自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以下三十六图为《原衍》,自图五十五数衍成五十位以下二十九图为《翼衍》,自乾凿度以下列诸家之说而系以论断者为《稽衍》,凡三卷,卷各有序。《永乐大典》既脱去目录及《原衍》之序,又讹《翼衍》为《翼行》,而错《稽衍》篇题於《翼衍》内,前后至为紊杂。朱彝尊《经义考》则误以《原衍》序为全书自序,而世所传别本又全佚去《稽衍》一篇,盖流传既稀,益滋讹谬。幸别本所载,原目尚有全文。谨据《永乐大典》补足《稽衍》一卷,其次序之凌乱者,则据原目厘正,仍为完帙焉。
  △《易象图说内篇》·三卷、《外篇》·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张理撰。理有《大易象数钩深图》,已著录。是书内篇凡三,曰本图书,曰原卦画,曰明蓍策。外篇亦三,曰象数,曰卦爻,曰度数。其於元会运世之升降,岁时寒暑之进退,日月行度之盈缩,以及治乱之所以倚伏,理欲之所以消长,先王制礼作乐,画井封疆,一切推本於图书。盖与张行成《易通变》相类,皆《皇极经世》之支流也。图书之学,王湜以为自陈抟以前莫知所自来,而说者则谓为秘於道家,至抟乃显。此书引《参同契》巽辛见平明十五乾体就云云,以明圆图,引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姤始纪绪履霜最先云云,以明方图,其说颇相吻合。
  意所谓遭秦焚书,此图流於方外者,即影附此类欤。黄虞稷谓邓锜《大易图说》与理此书俱为道藏所录,今以《白云霁道藏目录》考之,实在洞真部灵图类,灵字号中。则其说出道家可知矣。
  △《三易洞玑》·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是编盖约天文历数归之於《易》。
  其曰《三易》者,谓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孔子之《易》也。曰《洞玑》者,玑衡古人测天之器,谓以《易》测天,毫忽不爽也。一、二、三卷为伏羲经纬上、中、下,即陈、邵所传之《先天图》。四、五、六卷为文图经纬上、中、下,即《周易》上、下经次序。七、八、九卷为孔图经纬上、中、下,即说卦传出震齐巽之方位。十卷、十一、二卷为杂图经纬上、中、下,则杂卦传之义。十三卷为馀图总纬,则因周官太卜而及於占梦之六梦,眂祲之十煇,以及后世奇门太乙之术。十四、十五、十六卷为贞图经纬上、中、下与杂图相准,有衡、有倚、有环。衡者平也,倚者立也,环者圆也。其自述曰:夫子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凡《易》之言语文字,仅修辞尚玩之一端。即焦、京、管、郭幽发微中,取验不过一时,揲扐不过数策。圣人之不为此钻仰,亦已明矣。舍此二条,夫子所谓三极并立,穷变极赜,范围曲成,与天地相似者,果为何物。盖天、地、人之象数,皆具於物。布而为历,次而为律,统而为易。去其图蓍,别其虚实,以为《春秋》、《诗》。又以孟子所言千岁之日,至五百兴王为七十二相承之历,故是书之作,意欲网罗古今,囊括三才,尽入其中。虽其失者时时流於禨祥,入於驳杂,然易道广大,不泥於数,而亦不离於数,不滞於一端,而亦不遗於一端。纵横推之,各有其理。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序云,郑多参天象,王全释人事。天道难明,人事易习。易之为道,岂偏滞於天人哉!故道周此书,乍观似属创获。然郑康成解随之初九云,震为大途,又为日门,当春分阴阳之所交,此道周言岁气之所本也。故云晷益则日损,晷损则日益。康成解比之初六云,有孚盈缶,爻辰在未,上值东井,井之水人所汲,故用缶,此道周言星名之所本也。故云坤为箕,复为尾,斗之翕舌则为噬嗑,牛之任重致远则为随。卦气值日始於京房,充之则为元会之运。推策定历,详於一行,衍之则为章蔀之纪。推其源流,各有端绪。史称其殁后家人得其小册,自推终於丙戌年六十二,则其於藏往知来之道,盖非徒托空言者。然旁见侧出,究自为一家之学。以为经之正义则不可,退而列诸术数,从其类也。
  ──右“术数类”数学之属,一十六部,一百四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太玄经》称准《易》而作,其揲法用三十六策。王谠《唐语林》曰:王相涯注《太玄》尝取以卜,自言所中多於易筮,则《太玄》亦占卜书也。然自涯以外,诸儒所论,不过推其数之密,理之深耳,未闻用以占卜者,亦未有称其可以定吉凶、决疑惑者,即王充以下诸儒,递有嗤点,亦未有诋以占卜无验者。
  则仍一数学而已。故今仍隶之数学,不入占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