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205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05章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赵汝愚编。前有淳熙十三年札子,称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朝史氏所载忠臣良士便宜章奏。收拾编缀,殆千馀卷。文字纷乱,疲於检阅。自假守闽郡,辄因政事之暇,因事为目,以类分次。而去其复重与不合者,犹馀数百卷。釐为百馀门。始自建隆,迄於靖康,推寻几月,粗见本末。若非芟繁举要,恐劳乙夜之观。欲更於其间择其至精至要,尤切於治道者,每缮写十卷,一次投进。又有淳祐庚戌《史季温序》,称其开端於闽郡,奏书於锦城。是其经历岁时,屡经简汰,乃成是编。故其去取颇不苟。自称上可以知时事之得失、言路之通塞,下可以备有司之故实。其大旨以备史氏之阙遗,非夸饰也。凡分《君道》、《帝系》、《天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财赋》、《兵制》、《方域》、《边防》、《总议》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之末,各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亦极详核。其奏札《自序》及《史季温序》,皆称《名臣奏议》。而此本题曰《诸臣奏议》。岂以中有丁谓、秦桧诸人而改其名欤?案《朱子语录》云:赵子直要分门编奏议。先生曰:只是逐人编好。因论旧编精义,逐人编自始终有意。今一齐节去,更拆散了,不见其全意矣云云。今此集仍以门分,不以人分,不用朱子之说。盖以人而分,可以综括生平,尽其人之是非得失,为论世者计也。以事而分,可以参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为经世者计也。平心而论,汝愚所见者大矣。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永乐十四年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自商、周以迄宋、元,分六十四门。
  名目未免太繁,区分往往失当。又如文王、周公、太公、孔子、管仲、晏婴、鲍叔、庆郑、宫之奇、师旷、麦丘邑人诸言,皆一时答问之语,悉目之为奏议,则《尚书》飏言,何一不可采入,亦殊踳驳失伦。然自汉以后,收罗大备。凡历代典制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当时书成,刊印仅数百本,颁诸学宫,而藏版禁中,世颇希有。崇祯间,太仓张溥始刻一节录之本。其《序》自言生长三十年,未尝一见其书。最后乃得太原藏本,为删节重刊,卷目均依其旧。所不同者此本有《慎刑》一门,张本无之。张本有《漕运》一门,此本无之。不知为溥所改移,为传本互异。然溥所去取,颇乏鉴裁,至唐、宋以后之文尽遭割裂,几於续凫断鹤,全失其真。此本为永乐时颁行原书,犹称完善。虽义例芜杂,而采摭赅备,固亦古今奏议之渊海也。
  △《名臣经济录》·五十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训编。训,歙县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是书辑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经世之言。中阙建文一朝,以革除讳之也。分十门,凡《开国》一卷,《保治》十卷,《内阁》四卷,《吏部》四卷,《户部》五卷,《礼部》七卷,《兵部》十三卷,《刑部》三卷,《工部》五卷,《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共一卷。每门各有子目。《开国》、《保治》二门,以时代为序。《吏》、《礼》、《兵》、《工》四部各以所属四司分四类。《户部》分《图志》、《田土》、《赋役》,《给赐》、《黄册》、《屯田》、《婚姻》、《粮运》、《禄俸》、《盐法》、《茶法》、《课程》、《赈恤》十三类。《刑部》分《律例》、《论奏》、《题奏》、《杂论》四类。以二部诸司,皆以省分,无专掌一事者故也。
  《内阁》无子目,百司之总,无不该也。《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亦无子目,篇帙寡也。明永乐间,敕黄淮等编《历代名臣奏议》,至元而止。虽门目浩繁,不无冗杂,而二千年訏谟硕画,历历可徵。是编所载,如《陶安传》、《刘基行状》、《蹇义墓志》、《李东阳年谱》诸篇,兼纪言行;《汉府》、《赵府》、《石亨》、《曹吉祥之变》诸篇,并录时事;以及谢铎《焉用彼相说》、何依《休庵诗序》之类,采及杂文;邱濬《大学衍义补》之类,至节取所著之书,不纯为奏议之体。
  故但以《经济录》为名。其实奏议居十之九,与淮等所编时代相接,颇足以资考镜。今附之《奏议类》中。其间如《胡广碑录》之类,间有滥收,或亦朱子《名臣言行录》取吕惠卿,赵汝愚《名臣奏议》不遗章惇、秦桧之意欤。分别观之可矣。
  △《钦定明臣奏议》·四十卷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以皇子司选录,而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写。每成一卷,即恭呈御览,断以睿裁。盖敷陈之得失,足昭法戒。而时代既近,殷鉴尤明。将推溯胜国之所以亡,与昭代之所以兴者,以垂训於无穷,故重其事也。考有明一代,惟太祖以大略雄才,混一海内。一再传后,风气渐移。朝论所趋,大致乃与南宋等。故二百馀年之中,士大夫所敷陈者,君子置国政而论君心,一札动至千万言,有如策论之体。小人舍公事而争私党,一事或至数十疏,全为讦讼之词。
  迨其末流,弥增诡薄。非惟小人牟利,即君子亦不过争名。台谏椋冻姥Щ╈兑啊H酥浔览糁沃栈担恢渌曰嫡哂筛蟪佳偈略H酥蟪佳偈遮В恢渌在д哂擅呕蟮澄抗埂8撬稳酥祝滩还槁鄱喽晒ι佟C魅酥祝蛑币砸槁弁龉岩印H灰淮迹嘞图椴⒔奕巳私灾抑恚辔奕巳私载怼<匆蝗酥恚嗟檬Щコ拢扪匝越允侵拢辔扪匝越苑侵隆J且灾诜嘉呋嘀保赜忻妓陡ǎΤ鲮镀浼洌蝗貉韵抑眨赜汹月奂乌樱瑩w拄於其际。所谓披沙简金,在乎谨为持择也。是编禀承训示,辨别瑕瑜。芟薙浮文,简存伟议。研求史传,以后效验其前言。考证情形,以众论归於一是。譬诸童谣妇唱,一经尼山之删定,而列在六经。一代得失之林,即千古政治之鉴也。至於人非而言是,不废搜罗;论正而词乖,但为删润。
  圣德之广,一善不遗;圣度之宏,大公无我;尤非寻常所可测量矣。(以上总集)
  ──右“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二十九部、七百二十六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
  ○诏令奏议类存目
  △《火警或问》·一卷(左都御史张若溎家藏本)
  明世宗肃皇帝御制。时大内东偏火,帝诏户、礼二部及都察院命百官修省,复制此文。大略谓火本非灾异,而人事不可不修,并非惑於祸福事应之说。前有帝所作《自序》,后附《修省敕谕》六条。案《明史·五行志》,宫中之火在嘉靖十年正月辛亥,此本《或问》末亦题嘉靖辛卯正月终旬,与史相合。而《敕谕》末乃作嘉靖九年十二月,岁月俱误。疑传抄之讹。当以史文为正也。
  (案:此书为世宗御制之文,《敕谕》乃其附录,然宣示中外,是亦诏令类矣。故《明堂从祀》诸编著录於故事。此编无预典礼,则附诸《诏令》焉。)
  △《代言录》·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士奇撰。士奇有《三朝圣谕录》,已著录。是书乃其《东里别集》之一种。所录皆在内阁撰拟碑册诏诰之文。自永乐四年至正统九年,每篇末具标年月日。核诸《明实录》俱合。惟《上皇太后尊号诏》标曰洪熙元年七月十五日,而《明宣宗实录》是诏实载在七月丁丑。是月戊辰朔,丁丑则初十日也。又《实录》载七月乙亥上奉册宝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乙亥为是月初八日。未有初八日已上册,至十五日始下诏者。又《实录》载七月戊寅行在礼部奏恭上皇太后尊号,已诏告天下云云。戊寅为是月十一日,於十一日云已诏告天下,则诏在十一日以前无疑。此书标十五日,盖传写之误。又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即位诏》款有云:“原差去官养官员人等即便回京,毋致重扰军民。”《实录》载此篇“毋致重扰军民”句作“不许托故迟延”。则此书当为士奇初稿,临时或更加润饰,《实录》由定本录之耳。又加洪熙元年八月初六日《谕吏部申明荐举敕》“自中有廉洁公正”句下尚有十五句,而今本《实录》载此篇皆脱之。又如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皇子生诏》第一条,载大赦天下,今《实录》於第一条则仅载蠲免税粮盐粮三分,而大赦反载在第六。此类文字异同,颇可与《实录》相参。然其事则皆史所已具也。
  △《谕对录》·三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张孚敬所奉世宗密谕及其奏草也。孚敬初名璁,字秉用,永嘉人。正德辛巳进士。历官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事迹具《明史》本传。孚敬以议礼被遇,六年而秉大政,甚为世所诟病。而世宗始终眷礼不衰,每称“少师萝山”
  而不名。尝谕孚敬“朕有密谕毋泄”,“朕有御笔悉亲书”。又仿杨士奇故事,赐孚敬银章二,以便封奏。前后所奉手敕凡三百八十一道,因汇为一书,并奏对札子皆随事附之於后。盖孚敬既没,其孙汝纪、汝经等所裒辑也。(以上专集。)
  △《明诏制》·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霍韬编。韬有《明良集》,已著录。是编载明代诏制,始洪武元年,终嘉靖十八年。大抵皆典礼具文,不足考一代之政令。
  △《明诏令》·二十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所载自太祖至嘉靖十八年止,盖嘉靖时人所为也。考秦、汉天子之语皆谓之诏,宋以来以玺印颁天下之书乃谓之诏,臣下面奉玉音谓之圣旨。是书若兼载圣旨,则所遗不可胜道。若专载诏令,则吴元年《遇变省躬旨》、《授宋濂学士》等旨及正统中《谕五府三法司》等旨,皆不当载,而又杂厕其间。
  编次庞杂,殊无义例。
  △《丝纶捷要便览》·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乃明万历、天启中内阁票旨成式,以曹司为次,分类标载。
  盖两房中书舍人所抄撮而成者。末题秋审题本,亦一时案牍之文。(以上总集)
  (案:此编无类可归,以其为当日王言之式,附录於《诏令》之末。)
  ──右“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六部、六十六卷,皆附《存目》。
  △《田表圣奏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田锡撰。锡字表圣,其先京兆人,唐末,徒蜀之洪雅。登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事迹具《宋史》本传。其奏议见於《宋史·艺文志》者二卷,已久散佚。此本乃明给事中安磐所搜辑。共得奏疏十四篇,附以锡所作《箴序》二篇,本传及《墓志铭》二篇。世所传《咸平集》,今尚有传本。凡是编所录者,已具载集中。磐盖未见其书,故复为裒辑。焦竑《国史经籍志》载锡奏议一卷,与《宋史》不合。盖亦仅据此本也。
  △《范文正公奏议》·二卷、《书牍》·一卷、《范忠宣公奏议》·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范惟一编。惟一为仲淹十六世孙,官湖广按察司佥事。卷首题朱希周、孙承恩、文徵明、陆师道同校。前后无序跋,止於《文正奏议》前载韩琦旧《序》一篇。国朝康熙中,范时崇巡抚广东,往来吴中,再谒祠宇,因捐赀命主奉孙能濬校刊。能濬《后序》云:旧本《忠宣集》二十卷,独阙奏议。明嘉靖中,世孙惟一视学两浙,复续编文正、忠宣《奏议》、《书牍》,命严州守韩叔阳梓行,即此本也。案此本《忠宣奏议》,其目录标题,编次前后,与时崇本不合。能濬《后序》中又云:合家藏旧本,细加校勘,正其讹谬。文集悉遵旧本摹刻,而《忠宣奏议》则考赵忠定奏议标目,而次第其年月,分为二卷。其前此续刻附录中,有前后简编断续错乱者,稍为序次,而条分诸目,以便稽考云云。是重刻之本已多所校定。然《忠宣奏议》实赖此为初刻。故别存其目,以不没经始之勤焉。
  △《李忠定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内府藏本)
  宋李纲撰。纲有《建炎时政记》,已著录。案陈俊卿作纲《梁溪集序》,称其子秀之编其表章奏札为八十卷。此本仅六十九卷,已非秀之之旧。卷末附录,一曰《靖康传信录》,一曰《建炎进退志》,一即《建炎时政记》,共为三卷。
  第四卷以下皆纲所为制诏表札,疑即《宋史》所云《建炎制诏表札集》也。俱已编入《梁谿集》中,故仅存其目,不复录焉。
  △《朱子奏议》·十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