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54章

曹操秘史-第54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曹操心目中,曹家的子孙们应该能文能武,个个成为精英。
  在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是曹丕、曹植、曹冲等兄弟几个,除此之外,在曹操的儿子中还有一个丝毫不逊色,成就更是不得了的人物,他就是建安初年来到曹家的何晏。
  何晏不姓曹,因为他不是曹操的亲儿子,而是养子。
  何晏的父亲叫何咸,事迹无考,但何咸的父亲何进不同凡响。何晏就是已故大将军何进的亲孙子。
  七年前,何进以外戚身份谋除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杀,结束了一个时代。何进被杀时,何进的弟弟何苗也被杀,虽然没有关于何氏一家被灭族的记载,但这个南阳屠户出身的家族顷刻间土崩瓦解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当时的天子虽然是何进的外甥刘辩,但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董卓支持刘协上台,废掉了刘辩,杀死了刘辩的母亲何太后,按照政治斗争的惯例,在何太后被杀的同时,何氏一族更是凶多吉少。所以有人推断,何晏的父亲何咸大概死在这个时候,他死时未必看到了他的这个儿子,何晏有可能是何咸的遗腹子,一般认为他生于那场大动乱的次年,即初平元年(190年)。
  树倒猢孙散,何咸死后,他的妻子尹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但可以推断的是,建安初年,曹操担任司空后,她不知何故竟然来到了许县,因为有资料显示曹操此时正式纳其为妻。
  按照规范的称呼,曹操的正妻只有丁氏一人,其他人都应该称妾。尹氏是如何进入曹家的也已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她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六七岁的儿子何晏。
  何晏到了曹家后,众人发现这个孩子很惹人喜爱,尤其是曹操,爱得不行,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曹丕、曹植诸兄弟。何晏讨人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长得可爱,另一个是特别聪明。《世说新语》说何晏是个美男子(美姿仪),想必小时候也是个英俊少年。曹操自己长得不行,受他的基因影响,曹丕、曹植众位兄弟长相上估计比较一般,曹彰生下来更是一头黄毛,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在这个环境中,英俊少年何晏一定比较耀眼。
  除此之外,何晏很小便展露出过人的才能,《太平御览》里引用一本叫《何晏别传》的书里称,曹操读兵书时,遇到未解之处,试着问何晏,何晏小小年纪居然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分散所疑,无不冰释)。
  曹操对这个孩子简直喜欢得不行,他想让何晏干脆改姓曹。哪知何晏根本不干,他在地上画了个圈儿,自己待在里面谁叫都不肯出来,大家问他为什么,何晏答道:“这里是何家的房子(此何氏庐也)。”曹操知道了,就不再提改姓这件事。
  姓没有改成,但曹操还是喜欢何晏。吃的、用的、穿的都与曹丕兄弟们没有任何区别,《魏略》一书说,曹丕看到这种情况特别不舒服(特憎之),每次见到何晏不叫名字,而是唤他为“假子”。
  在曹操生前,何晏一直很受宠爱,后来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何晏既是曹操的养子,又成了曹操的女婿。
  何晏的岳母、金乡公主的母亲姓杜,其经历与何晏母亲尹氏很相似,杜夫人前夫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名叫秦宜禄,杜氏在被俘后改嫁了曹操。除了金乡公主,杜夫人还有一个儿子叫秦朗,是秦宜禄之子,像何晏一样,秦朗也随母亲一块儿来到了曹家,成为曹操的养子。杜氏这段改嫁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后面还会提到。
  随着何晏慢慢长大,他长得越来越白,这个白,既不是李白的白,也不是白居易的白,人家是真的白,是特别白、超级白,没有抹粉就好像抹了粉似的,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粉面郎君”。曹丕的长子曹睿生于建安九年(204年),应该比何晏小十四五岁,曹睿当了皇帝后,何晏应该快四十岁了,他不太相信这个叔叔(或者叫姨父,金乡公主是曹睿的亲姨)会有那么白,他怀疑何晏是抹了粉,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要亲自验证一下“粉面郎君”的真假。
  有一天,曹睿请何叔叔请饭,特意吃火锅(肉丝汤饼),本来火锅就热,火还一边烤着,不多时何晏就开始冒汗了,不时撩起衣襟擦汗。曹睿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何叔叔脸上一点搽过粉的痕迹都没有,有点失望地说:“看来真是个粉面郎君呀!”
  何晏为什么这么白呢?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人家何家的基因就是这样的,要不然他的姨奶何皇后能受宠于灵帝刘宏吗?另一个原因是何晏长年坚持服药,这个白是一种药物反应。
  何晏服的药名叫“五石散”,是以五种石头为主要原料调制的药物,这五种石头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将这几种原料调制在一起配制成药的方法已经失传。何晏吃了之后,估计效果不错,同时期的大医学家、针灸的发明人皇甫谧就曾经说,是何晏开始吃这种药的,吃了之后,心神开朗,体力转强。
  对于魏晋史素有研究的鲁迅先生曾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了头。何晏有钱,他吃起来,大家也都跟着吃。鲁迅先生送给何晏一个“封号”:吃药的祖师爷。
  这些东西吃了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吗?实在不太清楚,但是应该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效仿。吃这种药或许跟吃兴奋剂一样,有的人甚至认为跟吸毒差不多。
  何晏长年服药,他的脸色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其实是一种病态。
  何晏的名气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脸白,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会吃药,鲁迅先生还送给何晏另外一个“封号”:玄谈的祖师爷,何晏的名气是从这里来的。
  魏晋以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门派:玄学。何晏就是玄学公认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还有王弼、夏侯玄、钟会、荀粲等人。王弼是王粲的族孙,夏侯玄是夏侯渊的族孙,钟会是钟繇的儿子,荀粲是荀的儿子。这几位有一个共同身份:高干子弟。
  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前面抛头颅、洒热血地打江山,他们在后方没有什么事干,于是经常搞聚会,吃吃喝喝搞得多了也很无聊,于是决定每次确定个题目大家辩论,有点像大专辩论会。他们辩论的题目常常让人感觉浮虚而玄远,如圣人有情无情、本末有无、声无哀乐、言意的关系等,都是些玄而又玄的东西。辩得多了,影响也越来越大,终于辩出了名堂。
  谈玄慢慢成为一种新的风气,到魏末晋初时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社会潮流,那个时候的小资们通常都有一个好口才,这都是在辩论会上练出来的。
  何晏的事以后还要讲到。建安初年的许县,随着何晏住进了曹家,曹操儿女们越来越多,曹家也更加热闹了起来。
  第二章 艰苦的南征
  〔本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但由于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居然连败曹操,让他在清水河畔再次经历了失去亲人和爱将之痛。袁术公然称帝,招来了一片喊打之声,曹操因势利导,把昔日的敌人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都统一到了自己这边。〕
  【一、卧榻之侧来只虎】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曹操就建立起以许县为中心的新基地,势力范围已由兖州一州扩展到豫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的一部分,有效控制区增加了一倍还多。
  曹操手下的将领也迅速成长起来,像曹仁、曹洪、夏侯渊、于禁、乐进、程昱等人,已经成为在外独立统兵的大将,有的还兼任着郡太守、国相等要职。从建安初年屯田政策全面铺开后,“曹统区”处处洋溢着经济恢复、生产发展、人员回流等热闹景象,与周边其它地区形成了对比。
  但曹操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其实是最不利的,兖州、豫州和司隶校尉部处于中原腹地,四面受敌。这就像下围棋,角和边是最易守也最易成空的地方,天元的位置虽然令人瞩目,但很少有人愿意一开始就把子力投放在这里。
  曹操现在就守住了天元,看着人家在角上、边上折腾实地,自己毫无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腾出一片空,向四边发展。问题是,应该先向哪里下手呢?
  北边是袁绍,东边是吕布和刘备,东南是袁术,南边是刘表,西边是凉州军阀,哪一路都不弱。
  目前,自己与袁绍名义上还属于一个同盟,虽然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也是迟早要面对的敌人,但此刻还不能翻脸。刘表暂时没有向自己叫板的迹象,在各路势力中,属他的硬实力最强,也属他攻击性最弱,他现在表示效忠朝廷,可以先放放再说。关中一带的凉州军阀在献帝东归后,陷入内斗,马腾和韩遂的势力进一步强大起来,但目前还只是忙自己的事,无暇顾及中原。
  袁术虽然也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但一来距离相对较远,二来此君自从被赶出中原之后,胸中大志似乎锐减,在战略上采取了守势,也可以放一下再说。
  曹操审视四周,决定先从东面的吕布、刘备下手,主要锁定吕布,因为刘备遭吕布暗算后,如今势力很弱,且与吕布矛盾很深,必要时反而可资利用。
  曹操决定,建安二年(197年)的主要任务是攻打徐州的吕布。但是,这项军事行动还未及实施,南线局势就发生了新变化,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东征的打算。
  许县以南是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属于刘表势力的边缘地带。袁术曾经在这里盘踞过,后来受刘表打压转向扬州刺史部发展。袁术走后,这里实际上成了黄巾余部的游击区,刘表、曹操也各控制了一部分。整个南阳郡的局势比较混乱,缺少统一领导,直到一支人马进入该地区,这种局面才发生了改变。
  这支人马属于凉州集团,首领是张济,凉州军中与昔日“三人小组”齐名的将领,当初也参加了迎奉献帝东归的行动,但中途改变主意,倒向了反对献帝东迁的李、郭汜一方。张济担任的最高职务是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曹操把献帝接到许县后,这项任命应该已经被撤销了。
  张济后来留在了关中与洛阳之间的弘农郡,经过一系列内战和自然灾害,这里的经济已完全崩溃,人口大量外流,张济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不得已,他率部离开弘农郡,转向荆州一带发展。
  刘表听说凉州军悍将张济气势汹汹冲着自己来了,大吃一惊,赶紧下令在南阳郡、南郡一带的部队作好迎击敌人的准备。
  张济率部进入南阳郡,一路烧杀抢掠,他们可能真是饿急了,有点不择手段,加上凉州军素来以凶残著称,激起南阳郡人民的反抗。在攻打穰城的战斗中,张济被乱箭射死。
  张济死了,刘表的手下都来祝贺,但刘表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凉州军战斗力很强,张济虽死,余部尚在,尤其是张济的侄子张绣,勇猛和胆识都超过他的叔父。与其结成世仇,不如趁张济之死其手下仓惶无措之际进行招安,反助自己一臂之力。
  张绣的确是一员猛将,他早年在老家武威郡祖厉县(今甘肃靖远)时就是出名的侠士。当时他是县里的一名县吏,有一个叫胜的人造反,袭杀县长,张绣找个机会杀了胜,声名大振,后来他干脆聚合一帮年轻人,成为当地的豪杰。
  张济战死,这支凉州军何去何从,张绣自己也没有主意。这时刘表的使者找到了他,表示愿意和好。出于生存的考虑,张绣表示接受,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刘表支持张绣在南阳郡一带发展,二人结成战略同盟。
  需要注意的是,张绣并不是投降或归顺刘表,二人是同盟关系。张绣把大本营放在南阳郡的治所宛县。刘表之所以愿意支持张绣,看中的是凉州军的战斗力,他已经意识到在自己不远处安营扎寨的曹操将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一旦动起手,有人能替自己先抵挡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刘表的这个想法很正确。
  由于得到了刘表的支持,张绣的势力大增,很快在南阳郡站住了脚。张绣觉得自己要成事,非得把一个人拉来帮自己不可,这个人就是贾诩。张绣跟贾诩都出身于凉州军,张绣深知贾诩谋略过人,是一个奇才,一心想把贾诩弄过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此时贾诩在哪里呢?
  贾诩在段煨那里。
  段煨也是凉州军阀,但他出身名将之家,“凉州三明”之一的段是他的表哥。段煨此时驻守在华山脚下的华阴,献帝东归路过段煨防区时,段煨曾出面给予保护,引起其他凉州军阀的不满。
  根据《魏略》记载,段煨在华阴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不搞烧杀抢夺。《献帝纪》一书还记载,后来段煨被曹操召去,以献帝的名义被任命为大鸿胪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