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32章

曹操秘史-第132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武都战役失败到广石不利,刘备没有打过一场胜仗,这一次虽然带着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组成的超豪华阵容,却连尝败绩,刘备心有不甘,他急忙写信给留守在成都的诸葛亮,要求增兵。
  其实,刘备把能带的兵基本上都带来了,诸葛亮手里实在没有什么富余的。
  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益州内部此时也不平静,马秦、高胜等人聚众数万人在县叛乱,时任犍为郡太守的李严硬是凭借五千民团(郡士)把他们打败,斩杀了马秦、高胜。事情刚平定,越郡的夷人又围攻新道县,李严驰往救援,把他们打败。
  刘备还有一部分精锐部队,但此时在荆州,根本分不开身。剩下的几乎都去打汉中了,刘备要诸葛亮继续增兵,让诸葛亮很挠头。
  益州从事杨洪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如果没有汉中,也就没有益州了(此家门之祸也),不用多考虑!”
  诸葛亮也意识到此战已无法退缩,再难也要顶上。于是他代表刘备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负责办理征兵及后勤供应事宜,支援汉中前线。
  李严当犍为郡太守时杨洪是他的人事处长(郡功曹),现在李严仍然是犍为郡太守,而杨洪已升为蜀郡太守,与老领导平起平坐。杨洪当太守后有个秘书(门下书佐)叫何祗很有才干,杨洪把他推荐出来,何祗升得更快,杨洪还在当蜀郡太守的时候,何祗已升为广汉郡太守了。
  这些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事例,都是在后方主持工作的诸葛亮主导下进行的,益州当地官民对此深表敬佩(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此时益州全州都进入了临战状态,砸锅卖铁、倾尽全部物力和人力支援汉中前线。有了后方的支持,刘备更是下定决心不拿下汉中郡不撤兵。
  但是,曹操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
  七月,他从邺县出发,沿黄河西行,先到长安。据《三国志王肃传》记载,曹操路过弘农郡的时候,听说献帝刘协的哥哥、弘农王刘辩死后埋在这里,想到坟前吊唁。弘农郡本地人、担任黄门侍郎的董遇进谏道:“根据《春秋》大义,即位不满一年就死去的国君还不能称为君,弘农王在位时间很短,又被暴臣董卓挟持,最后降位为藩王,不应该拜谒。”曹操认为说得有理,于是作罢。
  九月,曹操率大军才走到长安,总共就一千来里地却走了两个月,这个速度太慢了。
  这时,曹操接到合肥方面送来的报告,说右将军乐进因病去世,曹操听后十分难过。乐进从曹操己吾起兵时就跟随他,算是曹家军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小个子从曹操身边的警卫员(帐下吏)干起,最终成长为曹军的高级将领,他作战勇敢,有谋略,是一个难得的素质全面的大将。
  曹操下令追赠乐进谥号为威侯,爵位由其子乐继承,乐后来官至扬州刺史,在淮南之叛中被杀。奇怪的是,曹操到了长安似乎又停留了二三个月左右,原因不详,但也就是这要命的二三个月,前线的形势发生了无法挽回的逆转。
  刘备在阳平关一线做了多次尝试性攻击,但都没有进展,后来自己的援军陆续到达,士气有所振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终于有了收获,前锋越过了阳平关,沿着汉水河谷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到达定军山下。
  前面介绍过,汉中的核心地带是一块由汉水河谷扩展开的盆地,四周都是高山,重要的城镇几乎都在汉水两岸。阳平关是这块盆地的西大门,它坐落于汉水之上。
  也就是说,从阳平关沿着汉中往前,可以到达汉中郡的中心城市南郑,但在到达那里之前还会遇到一处屏障,就是定军山。
  定军山位于汉水之南,今陕西省勉县城南十余里处,属大巴山脉,与汉中盆地周边的深山大川相比,它海拔并不很高,主脉是由十二座东西绵延的山峰组成,总长约二十多里,其最高处海拔不过八百多米,由此再往东,就是平川了。
  也就是说,定军山虽然是一道屏障,但却并不是特别险要,刘备率军攻到这里,曹军就危险了。
  夏侯渊一看定军山被占,急忙来抢,双战展开激战。
  刘备发动夜袭,烧了曹军营垒的鹿角,这时候夏侯渊驻守在西边的营寨,张驻守东边的营寨,刘备集中力量攻击张,张有点顶不住了,夏侯渊把自己这边的守军分出一半增援张,可这样一来就出大事了。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夏侯渊是亲自率兵来增援张的,法正看到后,觉得机不可失,建议刘备猛攻,不惜一切代价直取夏侯渊。刘备命黄忠担任主攻,咬住夏侯渊的增援部队不放,一阵猛打猛冲,曹军大败,征西将军、博昌侯夏侯渊居然战死沙场!一同战死的,还有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
  曹操以前经常告诫夏侯渊说:“作大将的也有该示弱的时候,不能一味恃强斗狠。为将者应该以勇为本,以智取胜,有勇无谋只不过是一介匹夫罢了(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而夏侯渊的战死,正好印证了曹操的话。
  《曹操集》中有一篇《魏武军策令》,也说到了这场战斗。根据这篇军令的记载,当时的战斗情形是这样的:敌人烧毁了曹军的鹿角,但这些鹿角离大营有十五里。夏侯渊居然独自带着四百兵去修补鹿角,敌人在山上看到了,于是从山谷中杀出,夏侯渊亲自参加战斗,最后战死。
  曹操认为夏侯渊在此战中犯了指挥上的错误,像夏侯渊这样担负整个战场指挥重任的大将,不应该亲自参与战斗,更何况修补鹿角这样的小事了。
  曹操以后把这件事写进军令里向全军通报,可见他对定军山之败很介意。在这篇军令里,他甚至说出了重话,称夏侯渊本来不擅长带兵,军中呼之为“白地将军”(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虽然夏侯渊已经死了,但曹操仍然没有原谅他。
  夏侯渊是整个西线战场的总指挥,相当于元帅级的人物,他的猝然战死,让曹军上下无不震怖(三军皆失色),大家惶恐不已,不知道该怎么办。
  原丞相府秘书长(丞相长史)杜袭此时在汉中任督军,曾在曹丕五官中郎将府担任过治安处处长(门下贼曹)的郭淮此时在夏侯渊军中当司马,他们二人收敛散卒,号令全军说:“张将军是国之名将,刘备也有所忌惮。现在事情很紧急,非张将军不能主持大事。”
  杜袭和郭淮共推张为临时统帅,张重新调整了部署,安好营寨,大家才稍稍安定下来。刘备想趁夏侯渊战死一鼓作气拿下汉中,第二天指挥人马渡过汉水来攻营,大家都认为此时敌众我寡,士气也不如对手,不如在汉水边修筑工事抵挡,不让敌人渡河。
  郭淮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这是向敌人示弱的做法,无法挫败敌人。不如在离汉水远一点的地方列阵,诱使敌兵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再突然发起攻击(半济而后击之),刘备必然可破。
  张采纳郭淮的建议,远远地列阵于汉水北侧。刘备看到果然生疑,不敢渡河。
  在张的主持下,曹军暂时稳住了阵角,避免全线溃败。他们坚守在汉水北岸,等待援军的到来。
  【三、滔滔汉水】
  定军山之战一代名将夏侯渊丧命,但也成就了另一位名将黄忠的大名,同时也让刘备的军师法正扬名天下。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曹操听说了定军山之战的全过程后就记住了法正的名字,曹操认为刘备没有这两下子,一定是有高手在旁边辅助(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看来,在曹操的心目中,刘备还是那个走投无路时投靠在他门下,又多次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人。但那是老眼光了,刘备显然已今非昔比,他已经从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流浪者,迅速成长为一路诸侯。
  法正比诸葛亮大五岁,他是关中地区的扶风人,既不是益州本土派也不是刘璋父子的嫡系东州派,所以在益州很不得志。法正和张松、孟达等人抱着赌一把的想法引来了刘备,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首功。
  刘备得到益州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此时诸葛亮的职务不过是军师将军,勉强与法正平级。而法正在刘备身边显然更受重视,内外事务都管(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法正这个人也有缺点,他心胸不够开阔,史称他“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劝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霸道了,您应该报告刘将军,对他有所抑制(抑其威福)。”但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遗憾的是,法正再过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死时仅四十五岁,刘备伤心至极,连哭了好几天(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死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才真正凸显出来。
  如果有法正在,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诸葛亮了。
  夏侯渊战死时曹操还在长安,他除了深感震惊之外,还意识到汉中已危在旦夕,所以他决定立即向汉中增兵,并且不按照上一次的路线进军,改走褒斜道。
  上一次征张鲁,曹操率军先从长安西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之后南下走陈仓故道,过大散关至阳平关。现在阳平关、定军山已落入刘备之手,汉中郡的西大门完全敞开,曹操再走老路阳平关的天险已变为敌人所有。
  前面介绍过,长安与汉中之间是秦岭,巍峨的群山之间自古以来只有三条小道可供通行,自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这些道路十分崎岖,由于走的人少,道路损毁情况严重,所以上一次曹操没走这里,而是选择了相对好走的陈仓故道。
  秦岭至今仍是我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褒斜道的得名也与水有关,它北有斜水,南有褒水,这两条河的分水岭在今陕西省太白县城东的五里坡,褒斜道大体沿着这两条河谷穿行。
  据《三国志刘放传》记载,曹操上一次汉中返回长安时走的就是褒斜道,可能是他想亲自体会一下这条著名通道的实际情况。曹操得出的结论是,“南郑为天狱”,褒斜道是“五百里石穴耳”,说明这条道路在当时狭窄、深险并且路程漫长。
  在这条道路南端有一个石门隧道,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境内,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内容是东汉汉中郡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人开凿石门隧道的功绩。这篇石刻就是在书法史上堪称国宝的《石门颂》,后因修建石门水库而将其移至汉中博物馆。曹操一生曾三次经过褒斜道,想必作为书法家的他也曾在《石门颂》前流连过吧。
  在汉中博物馆还保存有一通石碑,上面书有“衮雪”两个隶书,相传为曹操亲笔所写,如果属实,它就是迄今我们能看到的曹操唯一的手迹。它原来也刻于石门附近的崖石上,据说曹操当时题完这两个字,有人不解其意,等字刻好后大家发现,山崖边上就是滚滚的褒河水,山涧间满布了大大小小的石头,经流水长年冲刷,一个个都圆圆的且很光亮,远看像堆雪一般。
  至于“衮”字,本来应该写成“滚”,但有褒河水在边上,等于添了个“氵”字旁,所以曹操把它省了。但这只是传说,未见于任何正史中,这两个字是不是曹操的亲笔,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出褒斜道到达汉中。对于这个老对手,刘备采取先不与其争锋的对策(敛众拒险,终不交锋)。
  刘备新获定军山大捷,信心十足,他对左右说:“曹操虽然亲自前来,必然会无功而返,我一定能拿下汉中。”
  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倍打击。
  刘备派牙门将军赵云跟随黄忠一块儿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
  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他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赵云的营寨已被曹操手下沔阳县长张翼带人占领。张翼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占领,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曹军到后,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