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

第28章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透过训练、频繁的报导,以及不断的练习,该公司努力建立起自我省思、摊出和共同审视心智模式等基本技巧的基础,其中包括:●辨认“跳跃式的推论”(leaps of abstraction)(留意自己的思维如何从观察跳到概括性的结论)
  ●练习“左手栏”(left-band column)(写下内心通常不会说出来的话)
  ●“兼顾探询与辩护‘(balandcing Inquiry and advocacy)(彼此开诚布公探讨问题的技巧)
  ●正视“拥护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与“使用的理论”(我们依之而行的)两者间的差异。
  重要的是,这些用以改变心智模式的技巧,都是有关自我内在的学习。这些技巧适用的对象,不仅是企业问题,也包括日常的个人关系。这项修炼针对大家通常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事情,例如在一般交谈中的反应,特别是在面对面讨论复杂与冲突的问题时。
  多数人相信自己只须“顺其自然”;然而心智模式的修炼重新训练我们的自然倾向,以使我们从交谈中可以产生真正的学习,而非只是强化原有的看法。
  心智模式的修炼
  培养组织运用心智模式的能力,必须学习新的技巧,和推动组织方面的革新,以利这些技巧能够经常练习与应用。虽然壳牌石油与汉诺瓦保险公司采取非常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心智模式,他们的关键要求则相同。首先,他们必须把隐藏在企业重要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出来。壳牌石油视此为最高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组织最关键的心智模式,就是决策者“们共有的心智模式。这些模式如果未经检视出来,组织的行动将限于熟悉而安适的范围内。其次,对这两家公司而言,发展面对面的学习技能都是很重要的;汉诺瓦对此尤其重视,要求全公司的管理者精熟这方面的技术。
  对管理者而言,此项修炼的两个诱因都是极重要的——增加企业生产力和解决人际问题。增加企业生产力对于务实的管理者而言,由于是业务上所必须了解的事情,因此他们的学习意愿最高。如果只是训练管理者一些与业务不直接相关的技术,他们往往毫无兴趣。另一方面,如果管理者不用反思和探询的技巧去处理人际问题,基本上仍然只是适应性的学习,无法成就创造性的学习。要使组织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管理者必须运用反思和探询的技术,而不只是做咨商者和规划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使组织内每个层次的人,在外部情况逼迫他们重新思考之前,摊出以及挑战自己的心智模式。
  如何管理组织的心智模式?
  在组织中要落实改善心智模式的做法,需要设计一些机制,当机制运转,成员的心智模式便被纳入管理之中。到现在为止,两种产生此项机制的方法已经融汇运用,其一是把传统的企画工作视为学习过程;其二是建立“内部董事会”(internal boards of directors),将资深管理阶层与地方管理阶层定期聚集一堂,共同挑战与扩展地方决策背后的想法。
  在壳牌石油,企画人员一旦认同清晰的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以后,他们必须发展培养全球一百多家独立的分公司具有此项能力的方法。壳牌石油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由其伦敦的企画部门发展和测试各种不同工具,然后推广到全球各地的分公司。地方的企画人员必须熟习这些工具,以便跟当地公司的经营主管一起使用。
  “未来情境法”是壳牌石油为了研究心智模式所采用的第一项工具。这方法强迫管理者去思考,在各种未来可能的情境下,应如何管理企业。这样可以弥补对于未来只做单一假设的不足。当管理群在他们的心智模式中,发展出对几种未来可能情境的共识后,他们变得更能感觉企业环境的改变,也更能够回应那些变化。这些正是壳牌石油在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时期,与竞争者比较所享有的优势。
  除了未来情境法之外,壳牌石油继续实验各种不同摊出心智模式的工具。包括第四章到第八章介绍的系统思考工具,和第十八章“微世界”所叙述的电脑模拟能力,以及许多其他“软性的系统工具”——用来处理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中无法量化、却是最重要的一些变数。
  从企画中学习
  所有这些工具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来揭示重要问题的假设。壳牌石油透过它的企画过程,以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心智模式。壳牌石油管理者仍然编制传统的预算与控制计划。
  但是壳牌石油重新思考在大型组织中企画的功能。他们的结论是,产生完美计划的重要性,比不上使用企画来加速整体的学习。根据德格的看法,长期的成功有赖“管理团体改变他们自己对公司、市场、竞争者所持共有心智模式的过程。基于这个理由,我们把企画看作学习,把公司的企画看作组织的学习过程。”因此企画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加速组织的学习?”
  内部董事会
  汉诺瓦公司有它们自己的心智模式制度化方法。此项过程由一套操作决策指导原则来引导,而这些原则深藏在一个相当特殊的组织结构中。几年前该公司网状的内部董事会架构完全安排就绪。内部董事会由二到四位总公司资深经理组成,向地方的总经理提供建议(由地缘关系决定让哪些资深经理参与)。内部董事会自外部,以客观和广阔的视野,透过类似公司董事会的机制,强化地方管理当局的能力。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给地方决策者咨商与建议,而不是控制地方决策者。
  透过内部董事会重新建构心智模式的过程,可在四个层次发生:●在直接向欧白恩报告的社团内部。
  ●在直接向欧白恩报告的社团与地方总经理之间(透过内部董事会的运作)。
  ●在地方总经理及其所辖地方部门经理之间。
  ●在部门经理及其所辖地方工人与督导人员之间。
  在这四个层次,重新建构心智模式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如何能防止汉诺瓦的管理者,把他们的心智模式强加在地方管理者的身上?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机制像是总裁与公司董事会之间的机制,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关系较像伙伴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伙伴共享与企业有关的深度知识。欧白恩说:“将内部董事会架构在较正式的报告关系上有许多好处。首先,当一位地方总经理向总公司资深管理者(像是总公司的副总经理)报告时,想要这两个人很快就取得默契是很难的事。通常是在几年之后,这两个人才变成相知甚深,并找到种种巧妙方法来交换他们对达成预定目标的看法。这样的报告关系形成后,多半能减缓尖锐的质问,这种关系和你必须不断向三或四个人组成的董事会报告,说明你的看法的情形是很不相同的。内部董事会的过程,能为我们这种组织培养担任地方主管所需的重要技能:清楚表达对复杂议题的想法、融合分歧的看法、有主见但有开放的胸襟。地方的管理者在和地方董事会经过互动之后,发现他们促成自己部门内部学习的意愿,远高于从前。”汉诺瓦的心智模式信条
  为了让全公司的内部董事会有所依循,汉诺瓦拟订一套改善心智模式的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目的在制定询问的优先顺序、促进观点的多元化,和强调在所有的组织层次改善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以下是汉诺瓦的心智模式信条:一、领导者经由不断改善本身的心智模式,可提升管理的能力。
  二、不要把自己所偏好的心智模式强加在人们身上。应由人们自己的心智模式来决定如何做,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三、员工对于依自己的看法所做的决定有更深的信念,执行也较有成效。
  四、拥有较佳的心智模式,较易顺应环境的改变。
  五、内部董事会成员很少需要直接作决定。他们的角色是透过检验或增益总经理心智模式来帮助总经理。
  六、多样化的心智模式造成多样化的观点。
  七、群体所能引发的动力和累积的知识高于个人。
  八、不刻意追求群体成员之间看法一致。
  九、如果过程发挥预期效用,会产生意见调和一致的效果。
  十、领导者的价值是以他们对别人心智模式的贡献来衡量。
  欧白恩说:“我们没有任何神圣不可侵犯的心智模式,我们有的是一套改善心智模式的哲学。如果我们到现场宣称:‘这是处理某某状况标准的心智模式,’这样会有问题的。”信条之中有几条一再强调这一点。譬如第二条,不要把自己所偏好的心智模式强加在别人身上。欧白恩说:“或许有些声音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人,认为其他的人都将在六十秒之内轻易地全盘接受他的心智模式。纵使他的心智模式较优,他的角色并不是把自己的心智模式灌输给别人,而是把它捧出来让别人去斟酌接受。”
  信条之中还有几条指出,不断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人做事会变得更有效果(虽然采用较有经验者的心智模式能避免错误)。就像如果我的小孩学骑脚踏车一定会摔倒,虽然我不想让他擦破膝盖或手肘,但如果一定要摔才能学会骑脚踏车,就不要怕他摔。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改善心智模式,并以达到全体一致的想法为目标。许多不同的心智模式可以同时存在,它们全都需要以未来的情况加以检验和重新考量。这就需要组织忠于真相的精神——由“自我超越”的修炼所养成。甚至在考虑这些心智模式之后,发现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悉的全部真相,而如欧白恩所说的:“我们可能到头来想法互异,此时我们的目标则是,帮助对此一课题负最大责任或最为关键的那个人,去建立可能的最佳心智模式。”
  如欧白恩指出的,我们并不刻意追求大家的看法一致,但是如果过程发挥预期效用,会产生使大家意见调和一致、达成共识的效果。欧白恩说:“我们不介意会议的结果是否会造成看法出现很大的分歧。重要的是,大家把自己的看法摊出来,即使你不赞同这些看法,它们还是有助于多方面考量,这个方式比起被强求达成协议,更能够使人们同心协力。因为他们都有主张自己看法的机会。只要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而且人人都感觉被尊重,虽然最后是别人的看法获得采行,却能泰然处之。”
  许多人发现不特意强调协议与一致,所得到的和谐效果反而出奇的好。许多杰出团体成员相信“只要大声说出心中的想法,便能知道应如何做”,这种信念成为物理学家鲍姆所称“深度汇谈”,它是团体学习修炼的一项基石(见第十二章)。
  反思与探询
  像阿吉瑞斯这样的“行动科学”专家所提出的学习技巧,可以划分为两种广泛的类别:反思的技巧与探询的技巧。反思的技巧用在放慢思考过程,使我们因而更能发觉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探询的技巧则是关于我们如何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特别是处理复杂与冲突的问题。
  阿吉瑞斯长年的合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熊恩,证实反思在医学、建筑、管理等专业学习上的重要性。许多专业人员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停止学习了,相反的,有些人变成终身的学习者,发展出熊恩所谓的“行动中的反思”,也就是一面行动一面自我反省的能力。对熊恩来说,行动中的反思使真正杰出的专业人士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能边做边想,也能边想边做。就如同爵士音乐名家在一起即兴演奏的时候,在体会出合奏中所发展出来的方向时,仍然不断调整新方向一样。”
  一、辨认“跳跃式的推论”
  反思技巧由辨认“跳跃式的推论”开始。我们心灵活动的速度快如闪电般。不幸的是,这样往往使我们学习的速度慢下来,因为我们很快就‘跳跃“到概括性的结论,以致于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去检验它们。
  有意识的心智处理大量具体的细节时,常有顾不周全的地方。如果让我们看一百个人的照片,大多数人无法记住每张脸孔,但是我们会记得各种类别,像是高个子的男人、穿红衣服的女人、东方人、老人等。心理学家米勒(George Miller)曾指出我们在任何时候,能同时专注的不同类变数是有限的,大约只有7个左右。我们的理性心智常将具体事项概念化——以简单的概念替代许多细节,然后以这些概念来进行推论。但是如果我们并未觉察自己从具体事项跳跃到概括性的概念,那么以概念来推论的能力反而会限制我们的学习。
  譬如,你或许曾听过像“亨利不关心他人”这类的话。想象亨利是这样一个人:很少慷慨赞美人,当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