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南方有嘉木 >

第4章

南方有嘉木-第4章

小说: 南方有嘉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愣了一下,背上冒出了冷汗,空虚和疲乏便泛了上来。
  一年以后,林藕初有了过门十多年来才生下的唯一的儿子,杭九斋为他取名为逸,字天醉。吃满月酒的时候,赵峡黄也来了,拱着手祝贺时杭九斋还说:“我该贺你啊,歧黄兄,两个月前你不是也添一了男。怎么也不通个音信?”
  赵歧黄说:“我那是老四,比不得你这是个老大,金贵得多了。”
  老四姓赵名尘,字寄客,长天醉两月,小哥俩此刻都还趴在母亲的怀抱里,尚未成人形呢。
  林藕初下床了,抱着孩子坐在天井的玉兰村旁,看见吴茶清过来,便把孩子托竖起来。
  吴茶清只瞥了这孩子一眼,头就别开了。
  “我有儿子了。”林藕初很满意,赞叹自己。
  “再过几年,把忘忧茶楼赎回来吧。”吴茶清回过头说。
  林藕初一愣,眼睛就热了,把头埋进孩子包裹里,孩子却哭了。
  第三章
  有关杭氏家族的溯源,并不如赵钱孙李这等大姓一般繁复沉浮。杭通航,便有了渡船的意思。《诗·卫风·河广》篇,即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说;汉代许慎《说文》也说:“杭者,方舟也。”
  传说天地洪荒之初,大禹自父亲鲸之腹中坠地,即在神州疏导江海湖川。治了水,又请各路诸侯到会稽山一聚。一路水行,来到吴越怀山襄陵之地,便舍杭登陆。从此浙江东北的这块被后人称为人间天堂的地方,便有了一个“杭”字。
  至于“杭”作为姓氏,据《通志·氏族》记载,宋时便有了。然它和八百年后的开茶庄的杭氏家族究竟有什么关系,却不得而知。忘忧茶庄杭姓家族的人只知道他们的祖宗原来在吴兴,杭州连带那新生儿杭逸,已经四代。上两代前,本姓中的杭州人,倒是出过一个大名人杭世骏,字大宗,号董甫。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雍正二年(1724)的举人,乾隆刚登基(1736)就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受命校勘《十三经》、《二十四史》。八年后他四十八岁,却进言乾隆说:我朝一统久矣,朝廷用人,不该再有民族偏见。说这话本来是要杀头的,乾隆以为他是个江南狂生,开恩把他放归了故里。又过了十来年,乾隆南巡杭州,召见杭世骏,问:“你靠什么为生?”杭世骏说:“摆旧货摊。”又问:“什么叫摆旧货摊?”又答:“把破铜烂铁买进来再卖出去。”皇帝就大笑了,把残忍演绎成一段滞洒佳话,手书“买卖破铜烂铁”六字赐之。几年后乾隆又来了,又召见了杭世骏,问:“你的性情改了吗?”答曰:“臣老矣,不能改也。”又问:“何以老而不死?”杭世骏也微笑了,把不屈演绎成一种幽默机锋:“我还要活着歌颂升平啊!”
  杭氏家族的人们,对这位同宗同姓的狂生却保留着既敬且防的小市民心态。一个世纪来,他们一直记得和传播这样一个非正式段子:皇帝来到了杭州,问左右:“杭世骏还没有死吗?”而当天夜里,杭世骏也就死了。这个传闻中的隐秘的谋杀和血腥味儿,使得开茶庄的杭老板们只敢老老实实做生意,不愿胡思乱想议论国事。他们骨子里也是佩服这位本家的,但他们自甘凡夫俗胎,断断不肯去做杭世骏这样的特立独行犯上作乱的狂生。为了暗示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一个英明的祖宗,便把茶庄正式命名为“忘忧茶庄”。其中内含的思想也很简单:茶,素来也是被人称为“忘忧草”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尚伤感而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况我草民百姓乎!自然便可以是“何以忘忧,唯有茶奔”了。
  杭天醉从小就知道,他家世代做的茶叶生意。有时,父亲会逐句教他这样的茶谣:
  莱英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
  白盐出河东,美效出鲁渊。
  姜桂茶菇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
  寥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父亲会耐心地告诉他:“记住,姜桂茶养出巴蜀。我们今日吃的茶,全是古巴蜀出来的。”
  杭天醉便点点头说:“我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父亲有些惊奇。
  “陆子的《茶经》里说的呀!”杭天醉便回答,“茶清怕要我把《茶经》背下来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有两人合抱者……”
  父亲便有些安慰亦有些悻然,不甘心地问:“茶清伯还教你什么?”
  杭天醉歪着头想了一下,说:“还有,早先,茶是念'茶'的。所以叫'烹茶净具,武阳买茶'。”
  “还有呢?”杭九斋长眼睛睁大了,“他跟你说了王褒吗?跟你说了《憧约》了吗?跟你说了这'烹茶净具武阳买茶'的来历吗?”
  杭天醉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顶了真,为什么较上了劲,他便惶恐地摇着头说:“没有,没有……”
  父亲松了口气,脸上浮出了笑容。父亲颀长的身材,穿一件熟罗的长衫,外套一件一字襟马甲,手上拿着把酒金画牡丹团扇,便一五一十地给儿子开了讲。一位二千年前本与杭氏家族了无瓜葛的书生,便被父亲杭九斋的牡丹团扇,一扇一扇,翩然而至于儿子杭天醉的眼前。
  大约两千年前,中国西汉宣帝的神爵年间,有一个专治孔孟之道的风流儒生,名叫王褒(?一前61),字子渊,四);【资中人氏,前往成都赶考。
  其时,王褒尚未成为以后的谏议大夫,寄居在成都安志里——他亡友的家中。
  亡友有妻,名唤杨惠,青春年少,红颜薄命。而子渊好酒,焉知其不好色乎?一来二往,便与那小寡妇有了私情。
  作了女主人情人的王书生,从此有了半个主人的自豪与权力,使唤起杨惠那个叫便了的家童,便也如同使唤自己的书童一般了。
  而那个名唤便了的家童,为什么竟如此讨厌资中儒生王子渊呢?每次王褒指使他去打酒,他就嘟嘟嚷嚷满心眼的不耐烦。是因为他与从前的男主人主仆甚洽;还是因为他有他的道德标准,以为书生的行为有伤风化不能苟同;抑或诚如他自己以为的,他的职责范围仅仅是看守寡妇丈夫的墓地而非替寡妇情人打酒?
  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他终于拒绝替儒生王子渊打酒了。他甚至索性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去大哭了,且哭且诉:“当初主人把我买来,只是让我看家,并不是要我为其他什么野男人酿酒的呀!”尚未入朝做官的王褒气得要死又不能公开惩罚于他,只好怀恨在心。但仇恨入心里是要发芽的,后备的谏议大夫尚未开始向皇帝提意见,便首先向情人发难了。
  情人一听便生了气,认为丢了脸面,说:“这个便了,身价一万五干钱,我把他卖给你算了,看他还敢不敢不给你酿酒。”
  王褒说:“好啊。我正愁缺个家童呢,我这就写张契约吧。”
  这份被称之为《憧约》的契约,虽然是文件不是诗歌,但王褒还是写得四六骄文洋洋洒洒,从晨到夜,从春到冬,从家事杂务到田间耕作,从执戈巡守到收租纳税,从个人起居饮食到对待邻居,从手中编织到市上贩卖,百般苦役,细细规定,倘不听话,鞭打百下。
  两千年前风流且不免残忍的书生,万万没有想到,他为中国茶业和中国茶文化史,留下了最早、最可靠的文字史料。
  后来的茶人们在读王褒的《憧约》时,肯定不会遗漏下那两句话,一句叫“烹茶净具”,另一句叫“武阳买茶”。
  武阳,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文字记载的买卖茶叶的市场。彼时,千山万水外东海之滨的杭州龙井山中,那奇异的香草尚未发萌,专卖龙井茶的忘忧茶庄更属子虚乌有。
  公元265至316年这段西晋时代,西至河南的洛阳,东至江苏的江都,茶已成为一种零售饮料,于集市上出现。而秦汉统一之后,茶的重心方开始向中国的东部和南部转移并渐次传播开来。
  伟大的盛唐,把生活中的一切推向高潮,故在茶业中,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浮梁茶,卖到了关西和山东;新州、鄂州和至德茶,卖到了陈、蔡以北,幽并以南;衡山茶卖到廉湘至五岭,甚至远及交趾;福建、建州茶到了江苏扬州和淮安;而软州茶、爱州茶,则被商贾所贩,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只上梁州。宋州、幽州及并州。
  一个名叫封演的盛唐文人,写了一部《封氏闻见记》,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又怎能不让我们悠然想起那个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一千一百年以后的杭州忘忧茶庄的准老板杭天醉,每念此诗便拍案叫绝,叫绝之后又捶胸顿足:“这个老板,怎么就这样浮梁买茶去了?把个千古妙人独独地扔在船中,无怪白乐天要斥之重利轻别离。罪过罪过!”
  每每及此,他的莫逆兄弟赵寄客就微微一笑,说:“天醉,不是昨夜读'红楼'又读疯魔了吧?你只管上你的浮梁买茶,没有哪个琵琶女会来替你独守空船的。”
  “此话怎讲?”天醉便睁开那双蒙俄梦眼,问道。
  赵寄客侃侃而道:“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列为增开商埠之一,杭州划定日本租界地。九月,勘定拱高桥日租界界址。二十二年八月,杭州正式开埠,拱高桥日本租界开始使用。宝石山东麓石塔儿头设立日本驻杭领事馆。……”
  杭天醉打断赵寄客的话头:“小弟有一事不解,我论的是白居易,你如何搬出日本人来了?”
  赵寄客便冷笑:“君请看,今日之京杭运河,拱表桥下,琵琶女独守空船,等的哪里还是江州司马,分明是倭寇浪人。痴蠢如君者,竟还唱 们前冷落鞍马稀'!”
  “照你说来,我须得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才对了?”杭天醉恨恨地问道。
  “正是。”
  杭天醉甩着袖子便走,嘴里喊着:“罢了罢了,借大一个世界,再没有我一个清静地方。”
  他便出了门,可不是像贾宝玉那样当了和尚。他上了涌金门三雅园,听钱顺堂的《白蛇传》去了。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浮梁,在今日江西景德镇,江口,乃九江的长江口。茶商把妻子一人留在九江船上,自己则带着伙计到景德镇去收购茶叶。可知浮梁不愧为唐代东南的最大茶叶集散地;更可推论,中唐晚唐,茶便开始倘祥在长江的中游和下游了。
  我们又可知,六朝时代,茶开始了伟大的远征,而后它在被架在马背上走向雪山草地的同时,也被僧侣们负在肩背上,带往寒冷的北方。它又被盛入精美的器具,在宫廷达官贵人们的手中相互传递。封演真实地记录道:“(唐代开元以来)自邹齐沧、像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中国南方的嘉木,就这样在使者和商人们的传运下,走向了北方和中国无茶的城乡。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的茶区茶市,那美丽如缎带细密如青丝的南方的河流两岸,茶埠便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唐代诗人杜牧这样歌唱道:
  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
  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水口,乃吴兴郡顾清茶山汇入太湖河道口的出水口。中唐时,一片荒原。晚唐,到顾港采办贡茶和买卖茶叶的船只都停泊在这里,酒楼茶肆的固定草市由此形成。一千多年以后的杭天醉在继承了他的忘忧茶庄时,只知道他的祖先来自吴兴,可没有想到在杜牧“惊起鸳鸯”的时代,他的先人中是哪一位制茶的山民和哪一位茶肆的歌女。“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茶圣陆羽和他的密友释皎然,在顾请山下浪迹时,去过尧市,识别过那里的紫笋青芽吗?唉,这都是关于茶的悠悠往事了啊!
  绿水掉云月,洞庭归路长,
  春桥悬酒慢,夜栅集茶搞。
  许浑,这个并不算太出名的唐代诗人,在他的《送人归吴兴》中,多么细致地描写出了黑夜中那些密集的贩茶船啊!从苏州的太湖洞庭山到吴兴,一路上,又有多少这样“春桥悬酒慢”的茶埠呢?
  在茶商丢下妻儿,舟宿茶埠的那些晚上,并不仅仅只有浪漫的歌女和醉人的酒夜。“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出没于长江两岸的强盗…一江贼们,在酒酣人睡之后,向商旅们袭击了。这些江贼,可都是一些私茶贩子啊,他们把各种财物洗劫一空后即将南渡,入山换取茶叶。因为四方的茶商将都市的财物运往山中换茶,因此那山中的村妇牧童,尽着华丽的服装,官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