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366章

后汉书-第366章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八'左传文二年晋败秦于彭衙。皇览曰:“有苍颉頉,在利阳亭南,坟高六丈。”
  Ua**右扶风***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一'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注'一'决录曰:“扶风,化也。”
  Ub**槐里**周曰犬丘,'一'高帝改。**安陵**'二'**平陵***
  *茂陵***
  *鄠**'三'
  丰水出。'四'有甘亭。'五'**郿**有邰亭。'六'**武功**永平八年复。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敦物。'七'有斜谷。'八'**陈仓**'九'**汧**'一0'有吴岳山,'一一'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一二'**渝麋**侯国。**雍**'一三'有铁。'一四'**栒邑**有豳乡。'一五'**美阳**有岐山,'一六'有周城。'一七'**漆**有漆水。'一八'有铁。'一九'**杜阳**永和二年复。'二0'
  注'一'又名废丘,周懿王﹑章邯所都。
  注'二'皇览曰:“县西北毕陌,秦武王頉。”
  注'三'古扈国。
  注'四'左传曰“康有酆宫之朝”,杜预曰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
  注'五'帝王世记曰在县南。夏启伐扈,大战于甘。又南山有王季頉。
  注'六'史记曰封弃于邰,徐广曰今斄乡。又案王忳传,郿之斄亭,为噃鬼报戮故亭长者也。秦是荣县,后省。帝王世记曰:“秦出公徙平阳。”新论曰:“邰在漆县,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中巿,如不为,则有灾咎。”
  注'七'前志在县东。
  注'八'西征赋注曰:“曪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曪,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注'九'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
  注'一0'尔雅*(曰)*十薮,秦有杨纡,郭璞曰在县西。
  注'一一'郭璞曰:“别名吴山,周礼所谓岳山者。”
  注'一二'来歙开道处。
  注'一三'左传邵穆公采邑,史记有鸿頉。
  注'一四'帝王世记曰秦德公徙都。
  注'一五'郑玄诗谱曰:“豳者,公刘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又有刘邑。
  注'一六'左传椒举曰:“成王有岐阳之搜。”山海经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注'一七'杜预曰城在县西北。帝王世记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注'一八'山海经曰:“*(□)**'粒*次之山,漆水出焉。”郭璞曰:“漆水出岐山。诗云‘自土沮﹑漆。’”地道记曰水在县西。皇览曰:“有师旷頉,名师旷山。”
  注'一九'杜预曰豳国在东北。帝王世记曰有豳亭。
  注'二0'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校勘记
  三三八五页九行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按:细注既进为大字,则山川地名与郡县名同为大字,殊欠分晓,今郡县名悉用黑体字以别之。
  三三八五页九行新注证发汲本“新”作“细”。钱大昭谓闽本亦作“新”。
  三三八五页一0行帝王世记按:别本“记”皆作“纪”,今悉依原本。
  三三八五页一一行自斗十一度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费直周易分野寿星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寿星起斗六度,陈卓云斗十二度。
  三三八五页一二行自婺女八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三三八五页一二行至危十六度按:惠栋谓陈卓云十五度。
  三三八六页一行自危十七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陈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页二行自奎五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三三八六页三行自胃七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三三八六页四行自毕十二度按:惠栋谓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
  三三八六页五行自井十六度按:惠栋谓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三三八六页五行自柳九度按:惠栋谓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
  三三八六页五行至张十七度按:惠栋谓陈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页六行斗建在未按:“斗”原斗“中”,径改正。
  三三八六页六行自张十八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张十三度,蔡邕起张十二度,陈卓起张十七度。
  三三八六页七行自轸十二度按:惠栋谓费直起轸七度,蔡邕起轸六度。
  三三八六页八行今韩分野惠栋谓陈卓云郑之分野,郑玄案堪舆书,寿星,郑也,作“韩”者误。按:王先谦谓韩灭郑,故亦称郑,竹书可证,惠以“韩”为误字,非。
  三三八六页八行自氐五度按:惠栋谓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三三八六页九行自尾十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三三八六页九行至斗十度汲本﹑殿本“十”作“七”。按:惠栋谓陈卓云斗十一度。
  三三八六页一一行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各言星度之数,下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不应于北方星度独言四分度之一也,“四分度之一”五字自是衍文。今据删。
  三三八七页二行定垦者九百*(一)**'三'*十万*(八)**'六'*千二十四顷据殿本改。按:以下不垦者之数合计九州之地数,殿本是。
  三三八七页二行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按:“千”原斗“午”,径改正。
  三三八七页三行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按:惠栋谓“垂”一作“极”,下“北垂”同。又按:惠栋谓自“禹使大章”至下“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经无此文,淮南子坠形训有之。
  三三八七页四行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惠栋补注本“三千”作“二千”,注云“二”一作“三”。汲本、殿本及惠栋补注本“五百里”皆作“三百里”。
  今按:淮南子坠形训作“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三三八七页四行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北)*尽于北垂王先谦谓以上文例之,“南极”上夺一“自”字,“北”字衍。今据删补。按:淮南子作“步自北极,至于南极”。
  三三八七页五行出水者按:惠栋谓一作“出水之山者”。
  三三八七页五行*'经'*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惠栋谓“经”字当在“名山”上。今据改。
  三三八七页六行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按:惠栋谓自“东西二万八千里”至此,皆山海经中山经之文,彼文“九”下有“十”字。
  三三八七页一二行平王东迁三十余载至齐桓公二年张森楷校勘记谓案东迁至齐桓公二年七十九年,非三十余载,文有讹。今案:“三”疑“七”之斗。
  三三八七页一五行晋阳之*(国)**'围'*据殿本改。
  三三八八页三行不过三十万按:“三”字原斗“二”,径改正。
  三三八八页四行武帝乘其资畜按:汲本、殿本“乘”作“承”。
  三三八八页六行县邑千*(四)**'五'*百八十七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前汉书地理志,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然则合计千五百八十七也,本文“四百”应是“五百”之讹。今据改。
  三三八八页七行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按:前志作“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
  三三八八页七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按:前志作“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三三八八页九行口*(三)**'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据汲本、殿本改。按:
  惠栋补注引李心传说,谓西汉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率以十户为五十二口。此上云“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以十户为五十二口计之,祗二千一百万余,则原作“三千一百万”,斗也。
  三三八八页一四行文帝*(授)**'受'*禅据殿本改。
  三三八九页二行尚有数十按:“十”字原空白,据汲本、殿本补。
  三三八九页五行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按:“郡”字原空白,据汲本、殿本补。“画”原斗“尽”,径改正。
  三三八九页六行罚纤厘之恶按:汲本、殿本“罚”作“贬”,“厘”作“介”。
  三三八九页一一行荧阳汲本、殿本“荧”作“荥”。按:段玉裁谓荧泽、荧阳,古无作“荥”者,浅人任意窜易,以为水名当作“荥”,不知泲水名荧,自有本义,于绝小水之义无涉也。
  三三八九页一二行有*(费)**'荧'*泽集解引惠栋说,谓“费泽”无考,案注及济水注当作“荧泽”。今据改。
  三三九0页一行谷城前志作“谷成”。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古字通以“城”为“成”,见刘宽碑阴及韩暣别碑。
  三三九0页三行成睾汲本“睾”作“睪”,殿本作“嚱”,注同。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睪”当作“皋”,字形相涉而斗。校补引柳从辰说,谓睾为皋之或体字,作“睪”者,盖偶斗缺一笔,未可概指为斗。黄山谓睪亦可通“皋”。
  三三九0页五行新城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城”作“成”,古字通。
  三三九0页五行今名蛮中集解引惠栋说,谓说文“新城□中”,古蛮□字或相通。
  按:黄山谓栾□相通,盖古本名栾中,故说文作“□中”耳,非蛮□字相通也。说详校补。
  三三九0页六行叄Π矗杭庖荻八担角笆椤皡'”作“偃”。
  三三九0页一0行为地三百*(里)**'顷'*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页一三行在东*(官)**'宫'*西北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页一六行伯休甫之国也按:“甫”原斗“川”,径改正。
  三三九一页一行冯异斩武勃*(也)**'地'*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页四行即泉戎也按:殿本“戎”作“城”。
  三三九一页五行单氏伐东圉按:“圉”原斗“园”,径改正。
  三三九一页六行昭二十三年晋师次于解按:依左传“三”当作“二”,“晋”当作“王”。
  三三九一页七行本传有*(员)**'负'*犊山集解引马与龙说,谓本书刘昆传,昆避难河南负犊山中,彼注云“郡国志河南郡有负犊山”。作“员”者,形近致讹,李贤所见本尚不误。今据改。按:“本”原斗“才”,径改正。
  三三九一页八行郛方*(七)**'一'*十里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页一四行以阳人地*'赐周君'*据殿本考证齐召南说补,与史记秦本纪合。
  三三九一页一六行魏文侯*(四)**'三'*十二年败秦于注按:魏文侯立三十八年卒,无四十二年。败秦于注,乃三十二年事。各本皆未正,今据史记改。
  三三九一页一七行于荧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汲本、殿本“荧”作“荥”。按:荧阳之“荧”本从火,作“荥”者后人妄改,见前“荧阳”条校记。
  三三九二页三行左传文*(三)**'二'*年盟于垂陇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二页一三行左传闵二年遇于清“二”原作“一”,径据汲本、殿本改。按:
  左传闵二年无此文。
  三三九二页一六行在县东北远疑*'非'*据殿本补,与杜注合。
  三三九二页一七行县东*'南'*有林乡惠栋谓诸本皆脱“南”字。今据补,与杜注合。
  三三九三页二行左传*(宣)**'成'*十*'六'*年诸侯迁于制田集解引惠栋说,谓诸侯迁制田,成十六年事,注误。今据改。
  三三九三页二行县东有制*(城)**'泽'*据集解引惠栋说改,与杜注合。
  三三九三页一0行汤亭*'在'*偃师据集解引惠栋说补。
  三三九三页一二行史记*(曰)*张仪*'曰'*按:注所引乃张仪说秦惠王之辞,“曰”字当在“张仪”下,今乙正。
  三三九三页一四行左*(氏)**'传'*王先谦谓“氏”例当作“传”,此驳文。今据改。
  三三九三页一四行地道记在南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水经注“南”当作“西”。
  三三九三页一五行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按:“二十二年”原斗“一十二年”,径改正。
  三三九三页一五行在县西*(北)**'南'*集解引惠栋说,谓“西北”今左传注云“西南”。今据改。
  三三九三页一六行昭二十*(三)**'二'*年惠栋谓“三”当作“二”。今据改,与左传合。
  三三九三页一七行成睾北门名*(王)**'玉'*门据殿本改。按:前书及通鉴并作“玉”。
  三三九四页二行见东京赋*(曰)*汲本“曰”作“云”。按文此字当衍,殿本无,今据删。
  三三九四页四行周襄王处郑地汜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