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巨浪 >

第78章

巨浪-第78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李玉民为首的东洋系军官认为,应该仿照上次大战时奇袭长崎港的战术,炮轰日本的重要港口,迫使日本联合舰队出来决战,歼灭联合舰队之后,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并且全面封锁日本。
  更激进的,甚至认为应该趁此机会发动登陆作战,首先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外围岛屿,对日本本土形成合围之势,然后迫使联合舰队决战,最终在日本本土发动登陆作战行动,彻底击败日本!
  即便白佑彬不站在任何派系的角度,他也觉得东洋系的观点太冒进了。
  当年奇袭长崎,是在日本完全无法考虑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与论岛海战”刚刚结束,帝国海军大量战舰受损,需要迅速维护,为迎战协约国联合舰队做准备。在此情况下,日本海军根本不可能预料到,帝国海军会集中数艘“快速”主力舰奔袭长崎港,并且进行了数个小时的炮击。
  现在还有这样的机会吗?显然没有,即便日本人再蠢,也不会忘记曾经的惨痛教训吧。
  另外,上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方面吸取了长崎的惨痛教训,在签署了《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之后,将削减的大部分海军军费投入到了海防建设之中。近二十年来,日本已经在各大主要港口建立了极为完备的海防设施。不说别的,联合舰队母港横须贺(之前将母港设在吴)的海防部队就有八个岸炮群,二十四个岸炮阵地,总共部署了三百余门六英寸以上口径的岸炮,其中还有二十多门十四英寸巨炮!
  攻打这样的港口,任何舰队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即便放过严密设防的港口,也难以在这个时候发动登陆作战。
  即便在外围岛屿登陆,比如在上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夺走”的大岛,至少需要投入两个陆战师,甚至三个陆战师的兵力。投送一个陆战师以及配套的重型准备,至少需要二十四艘大中型登陆舰。为了给一个陆战师提供足够的战斗物资,至少需要投入两支各有十二艘万吨级货轮的运输船队。另外,在登陆作战前期,至少需要投入两支火力支援舰队,以提供持续不断的炮火支援。
  如此算下来,仅仅是准备登陆舰队,运输船队,调集作战物资,动员火力支援舰队,都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现在战争刚刚爆发,即便帝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在战前进行了动员,兵力都已到位,也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策划与前期准备。
  也就是说,三个月之内,不可能发动一场能够取得胜利的登陆作战行动。
  全面封锁日本更是纸上谈兵。
  日本的贸易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向东与美国的贸易航线,二是向南与澳大利亚的贸易航线。
  即便不考虑破交作战中会遇到日本海军的抵抗,外交问题就足以让帝国三思而后行了。
  美国还没有参战,而美国与日本间的贸易航线上肯定有很多船只悬挂美国国旗。为了避免遭到帝国海军的打击,甚至连日本商船都会悬挂美国国旗。另外,澳大利亚是美国与英国的共管海外领地,前往澳大利亚的航线上也肯定多半是美国的船只。
  也就是说,如果打击这两条贸易航线,将无可避免的与美国开战。
  现在,帝国会考虑与美国开战吗?
  虽然白佑彬不太明白政治与外交方面的事情,但是他也知道,在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彻底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之前,帝国绝不会贸然与美国开战,帝国海军也不希望陷入三线作战的境地。
  显然,东洋系的主张很难得到支持。
  第三卷 复仇烈焰 第二十九章 … 长远规划
  东洋系的主张不切实际,南洋系的呢?
  以江洪波为首的南洋系军官一致认为,应该趁日本海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新的主力决战,美国也没有积极参战的意图,将重点转移到西面,争取迅速攻占苏伊士运河,打通与德国的海上联系,并且通过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将意大利拉入同盟国阵营。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着眼于长远目标的计划,已经脱离了战役计划的层面。
  首先,帝国海军应该尽快攻占苏伊士运河,避免陷入上次世界大战的窘境,使印度洋与大西洋舰队联为一体,联合作战,守住西线,为今后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向德国提供大规模战争援助,帮助德国在欧洲战胜法国与俄罗斯,夺取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其次,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这就要求帝国海军击败法国地中海舰队,并且守住直布罗陀要塞,防止英国舰队进入地中海,从而确保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并且确保土耳其在地中海方向上的安全,使土耳其能够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北线(高加索)与西北线(东南欧)战场,加强对俄罗斯的围剿。
  最后,将意大利拉入同盟国阵营。虽然意大利的实力远不如欧洲其他几个强国,仅仅只比西班牙好一点,但是随着意大利转投同盟国集团,交战双方在欧洲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地区的实力对比将发生巨大改变。除了确保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之外,还能加强同盟国在北非战场上的兵力投入,为扫荡英法在北非地区的殖民地打下基础。
  只要完成了这三步,同盟国,准确的说,帝国将在欧洲战场上起主导作用。
  再看得长远一点,如果能够成功将英国海军牵制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上,就能确保帝国在南部非洲与南大西洋上的优势,并且确保帝国在印度洋上的独占地位。另外,随着美国参战,美国也必然在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削弱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最终为帝国海军打赢太平洋战争奠定基础。
  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的,攻占苏伊士运河是关键中的关键。
  从这也能看出,南洋系军官明显比东洋系军官更有大局观。只是,要实施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有那么容易吗?
  不说别的,攻占苏伊士运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巴黎停战条约》,帝国交出苏伊士运河(停战时,帝国已经丢掉了苏伊士运河),之前属于帝国海外殖民地的埃及获得独立,并且拥有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只是,埃及拥有的只是主权,而没有管理权与驻军权。苏伊士运河由英法共管,并且负责运河区的军事防御。
  也就是说,苏伊士运河实际上是由英法控制的。
  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在苏伊士运河部署了一支大概五万人的远征军,法国也在苏伊士运河部署了一支大概三万人的海外军团。这八万大军全都驻扎在运河两岸二十公里的地区内,主要集中在运河南面的苏伊士城以及北面的塞得港。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帝国军队必须攻占苏伊士城与塞得港,才能控制整条运河。
  当时,帝国部署在吉布提与亚丁的陆战队只有三个师,总共不到六万人的兵力。另外,三个月之内,帝国海军最多向前线增派两个陆战师,并且运送五十万吨的作战物资,这其中还包括了舰队作战所需的物资。
  即便投入所有陆战队(实际上不可能,必须留下预备队,并且在后方基地留驻部分军队),并且舰队补给另外安排,也很难迅速攻占苏伊士运河。按照当时陆战队提交的兵推结果,在三个月内集中四个陆战师,以及充足的战备物资,也至少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攻占苏伊士运河。如果物资补给不充分,或者出现了其他问题,作战时间很有可能延长到半年,甚至半年以上。
  即便以三个月时间计算,英法也能从其北非殖民地向苏伊士运河派遣五万援军。
  这还是在大西洋舰队完全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英法不能通过海运向苏伊士增兵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
  当然,帝国海军也不是“孤军奋战”。
  土耳其肯定会协助帝国海军攻打苏伊士运河,毕竟这是确保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安全的基本保障。另外德国在东北非的地面部队也会参战,毕竟德国急需通往帝国的海上航线,以获得帝国的战争援助。如果能够顺利拉拢意大利,还能得到意大利非洲军团的支持,从而获得另外一支生力军。
  只是,即便将这些援助都算上,没有半年的时间,根本打不下苏伊士运河。
  半年之后,恐怕帝国与日本的战争已经有了结果。更何况,美国也在积极备战,如果美国在半年之内参战,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
  也就是说,南洋系军官的主张不是不可行,而是必须分阶段执行。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日作战仍然是帝国的主要战场,尽快击败日本,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巩固帝国本土的防御屏障,是所有作战任务的重中之重。在此情况下,即便南洋系军官的主张更有远见,更有大局观,也难以得到认可。
  如此一来,关于帝国海军下一阶段作战行动的策划工作就暂时搁置了起来。
  准确的说,是总参谋部获得了更多的战役策划时间。
  至于到底该怎么打,要怎么打,这不是完全由总参谋部决定的,而是由海军司令部,帝国内阁等等机构共同确定的。
  另外,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役策划工作也是随时进行调整。
  五天后,季常林向元锦奎提交了第二份战役计划,该计划很快就送到了海军总参谋长卫延年的手里。
  在该计划中,重点仍然是对日作战。
  其中,重点的重点就是打击日本的海上贸易,阻绝日本从外界获得重要的战争资源,比如重油、铁矿石、铜矿石、铅矿石、橡胶、煤炭等。要达到这个目的,帝国海军必须出动以轻巡洋舰为主的袭击舰队,全面绞杀日本对外海上贸易航线,重点袭击满载物资前往日本的货轮。
  按照这一计划行动,不但能够拖垮日本的国内经济,削弱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还能减缓日本的主力舰建造速度,主力舰的修复速度,削弱日本海军的战斗力,最终迫使联合舰队主动寻求决战的机会。
  只不过,这份作战计划在送到陈锦宽手上的时候就被搁置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帝国并不希望在这个是因为袭击了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而与美国开战,从而分散并不算雄厚的海军舰队去对付美国太平洋舰队。
  说白了,当时包括萧鼎昆在内的众多帝国决策者都认为,如果美国参战,首先获益的就是日本。为了争取到足够的战争准备时间,美国会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动用一切力量,包括海上护航,出动太平洋舰队等等手段,向日本提供支持。受到损失最大的则是帝国,到时候不但难以迅速战胜日本,还难以赢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如此一来,袭击商船队的计划就只能暂时放弃。
  在第三次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卫延年调整了任务指标,即放弃全面绞杀日本,重点对付日本联合舰队。
  也就是说,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迫使日本联合舰队出来决战。
  可是,有这么容易办到吗?
  高野五十六不是傻瓜,“对马海战”的胜利主要是偷袭起到了作用,如果战斗在正常情况下展开,联合舰队肯定难以全歼北洋舰队,至少不会在自身几无损失的情况下击沉北洋舰队的三艘主力舰。
  “大东海战”有力的教训了日本海军,并且让高野五十六认识到,日本海军与帝国海军的巨大差距。随着时间拖下去,帝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战斗力将稳步提高,而日本海军重点打造的两艘超级战列舰却迟迟不能服役。此消彼涨之下,日本海军的劣势更加明显,高野五十六会在这个时候出来决战吗?
  当然,战争的进程并不是由某一方的意愿决定的。
  当时,不但帝国海军在全力寻找与日本联合舰队决战,并且歼灭日本联合舰队的机会,帝国的其他部门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也许,最想尽快消灭日本联合舰队的还不是帝国海军,而是帝国首辅。
  作为帝国战略的总决策者,萧鼎昆很清楚对日作战久拖不决产生的严重影响。上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帝国高层人物都认为,帝国输掉战争,就是没有管好身边的“小弟”。如果不是日本突然反水,即便美国参战,帝国也不会输掉战争,至少很有希望与协约国集团打个平手。
  因此,尽快战胜日本,也成为了当时帝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在海军束手无策的时候,萧鼎昆发挥了作为帝国首辅,帝国战时首脑应有的作用。
  第三卷 复仇烈焰 第三十章 … 中立法案
  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十八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十五天,大明帝国首辅萧鼎昆以帝国战时首脑的身份宣布,重新启动《战争时期中立国海上贸易与运输法案》(简称为《中立法案》,后同),同时宣布对日本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