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巨浪 >

第252章

巨浪-第252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的这一选择无可厚非。
  虽然全新设计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更强大,也更能满足美国海军的需要,但是任何一种新式战列舰在设计与建造阶段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麻烦,对设计工作与建造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很难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服役。
  据海军情报局的判断,美国肯定是在新式十六英寸舰炮的研制上遇到了麻烦。
  在设计“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美国海军就明确提出了要求使用能够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发挥到极至的新式十六英寸舰炮。六十八年(36年)的时候,美国就开始研制这种被命名为XMK7型的舰炮(X为研制时的编号),只是进展并不顺利。美国的军械工程师也遇到了与帝国工程师在研制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以及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相同地问题。
  炮膛烧蚀严重,身管寿命短,难以减轻重量等等。
  可以说。这些都不是单纯地科研问题。而是与一个国家地工业实力。以及制造业实力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要想提高火炮地身管寿命。就必须使用更好地炮钢。另外还将涉及到电镀工艺。炮管地制造工艺等等。这些。每一项都与工业基础实力有着密不可分地关系。没有强大地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与冶金业。就不可能造出好地舰炮。
  如此一来。当“衣阿华”级战列舰无法“准时”服役地时候。美国只能退而求其次。
  “南达科他”级地技术相对成熟。没有任何设计与建造上地麻烦。需要地只是更多地经费。如果美国决心参战。就必须保证拥有足够多地快速战列舰。在此情况下。建造更多地“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唯一地选择。
  美国海军地这一做法与帝国海军非常类似。
  最初地时候。帝国海军只打算采购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然后就开始建造更强大地“省”级战列舰。结果。新式四百毫米舰炮地研制工作。以及“省”级战列舰地设计工作遇到了很大地麻烦。帝国海军不得不订购了第二批八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以保证船厂有事可做。并且保证海军能够尽快获得更多地快速战列舰。
  不同地是。美国只增加了四艘“南达科他”级地订单。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美国的造船厂当时没有足够多地船台建造更多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二是“衣阿华”级的设计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宁愿相信第二种可能。
  实际上,第一批“衣阿华”级战列舰已经在七十二年(40年)的时候开工建造了。
  虽然这批战列舰的初期建造进度并不快,但是这至少表明美国已经下定决心建造更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并且有信心按时完成MK7型舰炮的研制工作,以保证第一批“衣阿华”级战列舰顺利服役。
  第二批“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编号也让海军情报局地分析人员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第一批“衣阿华”级战列舰只有四艘,而不是之前传闻的八艘。
  “亚拉巴马”号的编号为BB60,到了“康涅狄格”号的时候,编号就变成了BB65。
  由此可以断定,这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第一批“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建造审批工作完成之后才采购,并且备案造册的。因此,第一批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的编号应该是BB61到BB64。
  综合这些分析,帝国海军情报局的分析人员得出了一个非常大胆地结论。
  七十四年(42年)年底之前。除了已经服役地第二批“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之外,美国海军最多只能获得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即便美国海军增加了“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订单,并且很有可能在明年年初,或者今年年底采购第四种快速战列舰,美国在七十四年(42年)也不可能完成这些战舰地建造工作。
  换句话说,到七十四年(4年)年底,美国海军建成的快速战列舰只有十四艘。除掉已经被第一舰队击沉的两艘,剩下的只有十二艘。而在七十四年(42年)上半年,美国海军只有八艘快速战列舰。
  虽然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情报证明这一结论。但是包括陈锦宽在内。大部分都认为该结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实际上,这与一个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海军的发展周期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在七十二年(40年)年底参战,按照一般的规律,任何一个国家在参战之后都需要一到二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战争动员。考虑到美国在参战之前就已经开始做战争准备,所以美国的战争动员时间大概为一年。也就是说,此时美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面启动,并且以很高的效率运转,为军队源源不断的提供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
  这一点,从美国在近期推出的各种战舰建造计划就能看得出来。
  只是,海军的发展有一个无可避免的周期,这就是战舰从设计到完工的周期。即便设计工作可以提前展开,并且提前完成,建造工作的周期都在一年到二年之间。如此一来,在美国参战之后,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为海军提供充足的战舰。
  这一情况与帝国很类似,帝国海军也是在战争爆发一年多之后才得到了足够多的战舰。
  由此可见,美国的新式战舰要到七十四年(42年)年底才能陆续服役。最早七十五年(43年)年初,美国海军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新式战舰。
  毫无疑问,海军情报局的这份情报起到了“定心丸”的效果。
  半年之后,随着八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服役,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数量将达到十六艘。同期,“省会”级轻巡洋舰也将大批量服役,到时候帝国海军的实力将爆增近一倍,从而拥有足够的兵力发动新的战略攻势。
  即便到了七十五年(43年)年初,随着第一批“省”级战列舰服役,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数量仍然远远多于美国海军。另外,到时候第二种通用巡洋舰,以及正在建造的“花”级驱逐舰也将大批量服役,帝国海军的优势将有增无减。
  如果能够在七十四年(42年),或者七十五年(43年)上半年获得一到二次主力海战的胜利,帝国海军的战略优势将保持到七十五年(43年)年底,甚至一直保持到七十六年(44年)上半年。
  因此,帝国海军拥有一年半到两年半的时间来推进战略进攻。
  这一点,正好与萧鼎昆首相制订的,在二到三年之内夺取太平洋战争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计划吻合。
  正是如此,在规划战略的时候,陈锦宽没有让总参谋部的高管进行讨论。现在的重点是,必须尽快将掌握的战略优势转化为战略胜势,并且获得几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在晚饭后的讨论中,陈锦宽与卫延年的观点基本一致。
  即在保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推进,争取在一到二年之内完成扫荡西南太平洋外围岛屿,争取孤立澳洲,为最终攻占澳洲奠定基础的同时,集中兵力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将战线向东推进一千到二千海里。
  如此一来,舰队与陆战队的兵力都要做重新分配。
  按照陈锦宽的意思,四艘“皇帝”级战列舰修复之后将派往西南太平洋,协助陆战第七军尽快打下瓜岛,完成向珊瑚海推进的作战行动。八艘新服役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将与之前的四艘同级战列舰编入第一舰队,另外六艘老式战列舰也将编入第一舰队,然后以第一舰队为主力,陆战第五军为骨干,争取在四月,最迟不过五月发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
  在陈锦宽表态之后,卫延年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情况下,战略布局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三日后,完成了相关的人事调动手续,并且处理好了家里的事情之后,白佑彬离开了舟山,奔赴横须贺。
  第九卷 投石问路 第九章 … 残酷现状
  此时的横须贺已经与一年多前遭到第一舰队炮击的那座港口城市完全不一样了。
  十二月十九日,白佑彬乘坐的“汉江”号轻巡洋舰进入横须贺港的时候,首先进入他眼帘的就是排列得非常整齐的五列战舰。停靠在二座大型横向码头上的是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南面是刚刚到第一舰队报道的八艘“省会”级轻巡洋舰,北面是另外八艘轻巡洋舰,在港湾内锚泊的则是二十多艘驱逐舰,港湾的最里面则是由陆战队指挥的登陆舰队与运输舰队。
  作为日本本土最大,最重要的军港之一,横须贺港是按照容纳联合舰队的标准设计的。
  日本战败之后,帝国海军陆战队首先接管了横须贺港。随着美国参战,陆战队将横须贺港的使用权移交给了海军。虽然那霸仍然是第一舰队名义上的母港,但是在更多的时候,第一舰队都是进驻横须贺港,并且以该港为基地四出活动。
  另外,隶属于西太平洋战区的破交舰队也驻扎在横须贺港,只是在白佑彬到达的时候,所有的破交舰都出去执行作战任务了。
  战舰靠上码头的时候,白佑彬注意到了港湾北面正是施工的工地。
  “那是陆战队投资新建的造船厂。”前来迎接白佑彬的毕长胜解释了一番。“从我了解的情况,陆战队准备在横须贺、千叶与长崎分别建造一座大型造船厂,今后陆战队需要的登陆舰,以及火力支援舰将主要在这边建造。另外,陆战队与几十家日本企业达成了协议。这些日本企业将向陆战队提供建造战舰所需要的钢材,而陆战队将以占领军的身份为它们免去部分赋税。”
  白佑彬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陆战队为什么要在日本开厂?难道国内的造船厂建造不了陆战队需要的登陆舰?”
  “这到不是,听说国内造船厂的船台都被海军霸占着。”
  “是吗?”白佑彬立即笑着摇了摇头,“看来,陆战队也是有苦无法述说啊。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没有让日本人白吃白喝。也该让他们为帝国做点贡献了。”
  白佑彬这番话并不是开玩笑。
  日本战败地时候。国内社会几近崩溃。不说别地。当时日本每个月地粮食缺口达到了二万吨。在陆战队向日本政府(新)移交管辖权之前。日本平民地日均口粮仅仅只有六两大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在没有营养价值更高地肉类地情况下。一个成年人一天至少需要一斤大米才能勉强维持生存。六两大米。连塞牙缝都不够!
  为了使日本保持稳定。并且使日本政府(新)得到更多日本人地认同。从七十三年(41年)年初开始。帝国每个月都会向日本派遣一艘满载粮食地万吨轮。到了六月份地时候。帝国对日本地粮食援助达到了每月二万吨。基本上填补了日本国内地粮食缺口。保证每个日本人每天有一斤地口粮。
  随后。日本政府(新)宣布了战时管制办法。即不工作地平民每天只能领到八两口粮。参加工作地平民则可以领到一斤半到二斤地口粮。为此。日本政府(新)还向帝国“申请”。希望能够将每月援助地粮食提高到三万吨。
  对于这个“小”地要求。帝国很快就做出了答复。
  每月向日本提供地粮食援助提高到了四万吨。只是日本人必须“用劳动换粮食”。参加劳动地日本人每月可以领到五十五斤到七十斤粮食。以及相应地猪肉、食油、蔬菜、甚至极为奢侈地水果。相反。不参加劳动地日本人每月只能领到十五斤地粮食。
  当然,光有制度,没有劳动岗位是不成的。
  在推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帝国也开始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从六月份开始,帝国就逐渐将一些次要军品物资的生产转移到日本。最主要的就是军服、棉被、纱布等纺织品。随后。帝国开始向日本订购钢铁、化工产品等商品。为了尽快把日本的劳动力利用起来,帝国海军与陆战队都盯上了日本的造船厂,以及数十万具有娴熟劳动技艺的造船工人。
  从严格地意义上讲,帝国是在“牟取战争利益”。
  不说别的,一个技术熟练的劳动工人,在日本的“价值”仅仅是一个月七十斤大米,五斤猪肉,半斤食油,以及十斤蔬菜。这些生活物资加起来,再算上运费,其总价值都不到三金元。相反,在帝国国内,一个熟练产业工人的“价值”至少是每个月八金元,如果算上各项福利,总价值超过了十金元。
  也就是说,帝国用在国内聘请一个工人的价格可以在日本雇佣三到四个工人。
  当然,最重要的还不是劳动力价值。以当时的情况。即便帝国在战争期间大规模的扩大工业产能。因为基础建设有一个周期,而且这个周期往往比较漫长。且基础建设地投入不能太高,不然会在短期内对工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