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巨浪 >

第223章

巨浪-第223章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而言,这个距离仍然远了一点。
  从他掌握的情报,或者说依据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一号目标舰,也就是那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采用的是十四英寸主炮,其防护能力也是按照十四英寸主炮设计的,另外其排水量仅有三万六千吨,是标准的“条约型战列舰”,所以其装甲防护能力不会比英国海军以往地战列舰好多少。
  可是谁能肯定。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海军没有在建造过程中修改设计呢?
  在关键部位加强装甲防护,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建造战列舰的过程中都会采取的,用来提高战舰防护能力与生存能力的必要手段。至少,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美国海军就采用了这种手段。不然其“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根本承受不起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地打击,在“彼得里礁海战”中早被两艘“南海”级战列舰干趴下了。
  除此之外,二到四号目标舰距离编队里地“代宗”、“宪宗”与“孝宗”号战列舰的距离分别有二万一千五百米,二万三千米与二万五千米。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后面三艘战列舰的炮击不会有多大的效果。
  这时。闵瑞生旁边地电话响了起来。
  “敌舰队转向了!”
  白佑彬地眉头跳了几下。被欧洲联合舰队发现了?
  不到两分钟。雷达就侧出,敌舰队将航向转到了一百六十度,也就是朝着第11…1舰队地方向而来。接着。了望员也证实了雷达探测的结果。敌舰队不但转向,速度还降低到了十八节。还在近一步减速。
  这下,不带白佑彬面露疑色,蓝凌波与于右任等人都露出了不解的神色。
  显然,敌舰队不是在规避第11…1主力编队,不然不会“主动”撞上第11…1主力编队地炮口,更不会减速。从这情形来看,敌舰队很有可能没有发现第11…1主力编队,甚至不知道南面有危险。
  “看来,敌人想对付第11…2主力编队。”白佑彬长吸了口气,“让各舰瞄准目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开火时间。”
  “现在就打?”蓝凌波似乎觉得现在开火太早了一点。
  欧洲联合舰队进行这一系列的战术机动,其目地肯定是绕到第11…2主力编队的正前方,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从双方的航向来看,如果第11…2主力编队想跟上欧洲联合舰队,必须左转大概一百三十度,到时候双方的交战距离将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欧洲战列舰上的十四英寸与十五英寸主炮都能对付“皇帝”级战列舰,至少对其构成严重威胁。相反,在大角度转向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敌人打中,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的速度不会降低多少,从而也降低了自身的炮击命中率。
  由此可见,坎宁安对战术的把握非常准确。
  欧洲联合舰队提前减速,就提前做好了炮击的准备工作,只要第11…2主力编队转向就将暴露在五艘欧洲战列舰的炮口之下。如此一来,十到十五分钟之内,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的处境将极为艰难。
  按照蓝凌波的理解,要想化解这一危机,第11…1主力编队应该趁机近一步缩短距离。
  也就是说,在欧洲联合舰队炮击第11…2主力编队的同时,第11…1从其后方杀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垮欧洲联合舰队。
  白佑彬在这个时候下达开火的命令,不但交战距离过远,还将使第11…1主力编队暴露。
  “毕长胜,电令第11…2主力编队。”白佑彬并不喜欢在指挥舰队作战时向参谋解释他的战术意图,好友也不例外。“让他们择机右转,并且保持航速,争取冲到敌舰队的前面去,剩下的战斗,就看我们的了。”
  命令火速传达了下去,“英宗”号也在第一时间投入了战斗。
  八点三十五分,“英宗”号向欧洲联合舰队的一号目标舰,也就是英国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五分钟之内,编队里的另外三艘战列舰也向早以锁定的三艘敌舰开火。
  第八卷 万里歼敌 第二十五章 … 噩运战舰
  从指挥舰队作战方面讲,坎宁安确实算得上英国海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战斗打响之后,他就意识到过快的速度,过远的交战距离严重影响到了炮击效果。另外,敌舰有先进的雷达,而且还有专门帮助主炮瞄准目标的火控雷达,在远距离炮战中,欧洲联合舰队里的战列舰根本就不是大明帝国战列舰的对手。
  最重要的是,大明帝国海军已经在战场上用多次战例证明了其强大的远战能力。
  当时,只有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改进了火控系统的美国快速战列舰才能在远战中与大明帝国的快速战列舰抗衡,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海军强国的战列舰都很难在超过二万米的距离上战胜大明帝国的快速战列舰。
  可以说,日本联合舰队的最终结局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日本联合舰队与大明帝国海军舰队的数次交手中,只要是远战,联合舰队全部战败,没有获得一次胜利。而其仅有的两次胜利,一次是突袭,另外一次是突袭加近距离炮战。即便日本海军的战列舰一直被认为是防护弱,火力强的典型之作,可是其无一次远战获胜的结果就足以说明大明帝国海军在远战方面有多么厉害了。
  如此一来,坎宁安首先想到的就是缩短交战距离。只是,坎宁安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经验主义错误。他并没有想到,战场上除了四艘“皇帝”级战列舰之外,还有另外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正在虎视眈眈的等待着欧洲联合舰队主动上门送死。
  可以说,直到从“英宗”号上打来的炮弹落在“威尔士亲王”号附近海面上之前,坎宁安都不相信,大明帝国海军竟然一次出动了八艘快速战列舰,也就是整个第一舰队来对付欧洲联合舰队!
  首先从后勤保障方面考虑,当时大明帝国仅仅只有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可以为第一舰队提供后勤保障。按照标准配备,一支有四艘战列舰的舰队里面,至少得有四艘巡洋舰。以及八艘(一般是十二艘)驱逐舰,这样才能保证舰队有完整的作战能力。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最多也就为这样一支舰队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坎宁安根本没有想到,帝国海军采用了“两级”补给的方法。
  也就是说,用普通油船为快速综合补给舰提供燃油,再又快速综合补给舰为舰队里的战舰提供燃油。
  另外。坎宁安也不会想到。甚至不会相信。此时与他交手地几艘战列舰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五地燃油。打完这场战斗之后。这些战列舰能否离开交战海域。能否返回帝国本土。还得看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能否尽快赶来。
  可以说。第一舰队地这次作战行动本来就是“孤注一掷”。
  其次就是战术安排上地问题。
  按照坎宁安地理解。敌人不可能是“凑巧”在这个时候赶到巴拿马运河。然后又碰巧遇到了欧洲联合舰队。再打了一场遭遇战。显然。这肯定是一场预谋已久地伏击战。敌人是有备而来地。
  如此一来。敌人肯定在这边等了好几天了。
  那么。敌人为什么不袭击前两天刚过去地。实力相对较弱地美国海军第41舰队(进入太平洋之后。其番号暂时变为第11舰队)。而是又等了两天。再出手对付实力相对强大地欧洲联合舰队?
  除了美国与大明帝国暗中媾和这个不可能成立的理由之外,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
  敌舰队只有四艘战列舰,如果首先对付美国舰队,欧洲联合舰队必然加速赶来。到时候即便大明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好的快速战列舰,也不可能战胜八艘同样是“快速”的战列舰。因此,敌舰队只能放过美国舰队,集中力量对付欧洲联合舰队,并且争取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即便美国舰队收到消息杀回来,敌舰队也可以选择继续迎战,或者是撤出战场。
  敌舰队在二万多米外就开火,证明敌人确实想尽快获得胜利。
  综合这两点。坎宁安根据“经验”判断,战场上只有这四艘战列舰,没有别的主要威胁了。随后,坎宁安就做出了缩短交战距离,并且尽量拖住敌人的决策,也就是将航向调整到一百六十度,航速降低到十六节的那次战术决策。同时,坎宁安没有忘记另外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美国舰队发出求救信号。
  从这一系列地决策中。完全可以证明坎宁安在战术指挥上的强大能力。
  转向到一百六十度航向上。这一招就把四艘“皇帝”级战列舰逼入了绝境。
  欧洲联合舰队里的五艘战列舰地最快速度都能达到三十节,丝毫不亚于“皇帝”级战列舰。转向之后。第11…2主力编队要么左转,要么右转,反正得尽快到达与敌人平齐的航线上,才能发挥战列舰的全部火力。
  如果选择右转,双方的交战距离将继续保持在二万米以上,甚至超过二万三千米。只是,这样一来,第11…2主力编队将深入巴拿马湾,并且被欧洲联合舰队堵在海湾内。如果战斗拖下去,等到美国舰队赶到,四艘“皇帝”级战列舰都得完蛋。
  当然,右转之后,第11…2主力编队可以选择更大的航向角度,比如以一百八十度的航向南下,同时缩短与欧洲联合舰队的交战距离。只是,此时欧洲联合舰队的五艘快速战列舰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并且降低了速度。战斗中,第11…2主力编队却得保持较高的速度突破敌人地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合舰队的炮击命中率将大大提高,而第11…2主力编队的炮击命中率不会高到哪里去。随着交战距离缩短,十四英寸与十五英寸穿甲弹对“皇帝”级战列舰的威胁将迅速提高。也就是说,坎宁安可以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用五艘快速战列舰打败四艘“皇帝”级战列舰!
  相反,如果选择左转,交战距离将迅速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左右。另外,四艘“皇帝”级战列舰上的主炮还要在转向的时候,从指向左舷转到指向右舷。如此一来,在十到十五分钟之内,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的火力很难发挥出来。
  此时,欧洲联合舰队更是胜券在握,只要保持好速度,保证命中率,十到十五分钟足够打垮对方一到两艘战列舰,到时候再用具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打垮对方地另外几艘战列舰。甚至不需要美国舰队的帮助,欧洲联合舰队就能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毋庸置疑,坎宁安比Z舰队的菲利普斯厉害得多。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以坎宁安的性格,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正的本事,他恐怕早就被排挤出英国海军了。
  只是,要实现这一系列战术目的,坎宁安欠缺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或者说,坎宁安在做出战术决策的时候,缺少一条最关键地情报,那就是他并不知道南面还有四艘战列舰!
  这也不能怪坎宁安,要怪,只能怪英国海军的雷达。
  在了望员发现了东面的敌舰之后,坎宁安才下令启动雷达。他也是按照规章进行操作,因为当时英国海军装备地第二种雷达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仍然只有四个小时,而欧洲联合舰队里面,只有五艘战列舰上安装有雷达,而且另外四艘战列舰采用的还是第一代搜索雷达,性能更糟糕。所以无法保证用雷达二十四小时不断的监视周围海域。在此情况下,只能在战斗中,或者遇到危险时才能使用雷达。
  雷达启动需要半个小时的预热时间。
  也就是说,最快也要八点三十五分才能正常使用。
  只不过,没有等到八点三十五分。八点二十分的时候,一枚擦着“威尔士亲王”号后桅杆的炮弹正好打掉了桅杆顶部的雷达天线!
  结果,这艘“被诅咒”了的战舰从一开始就成了“半盲”。跟在“威尔士亲王”号后面的两艘自由法国海军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因为受到了前方战舰的阻挡,所以其雷达也无法搜索到第11…1主力编队与第11…3主力编队所在的海域。最后面的两艘“西班牙”级战列舰上的雷达是美军淘汰的“二手货”,而且还是当初美军用来做实验的产品,最多只算得上“零代半”雷达,不但工作不稳定,探测能力也糟糕得让人无法接受。大概,只有西班牙海军才会将其当作宝贝吧。
  最要命的是,当时“威尔士亲王”号没有遭到炮击,其了望员一直在帮助后面没有完全达到服役状态的“让·巴尔”号战列舰观察弹着点,根本没有注意到南面的情况,甚至连该部门的军官都没有注意到南面的情况。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宗”号逼近到距离“威尔士亲王”号不到二万米,并且开始了第一轮齐射的时候,“威尔士亲王”号上的官兵都没有发现出现在南面的四艘战列舰。最终,当炮弹落下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