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赶尸笔记 >

第67章

赶尸笔记-第67章

小说: 赶尸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的徐记桐油行就是这个行当的龙头老大。

当地有民谣如此说,“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还比不上洪江犁头嘴”。四十八会馆、四十八戏台、五府十八帮、七冲八巷九条街,可见这里的繁华。窨子屋、寺院、古庙、钱庄、商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烟馆等一应俱全,房屋达四百栋,乃湘西重镇。

弃船登岸,徐记桐油行的伙计要领闻名去商行。

来这里之前,听说过很多洪江的传说,其中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题“吃亏是福”的故事让我一直难以释怀。

话说当年,洪江有一位著名书法家郑煊,是郑板桥的远亲,他早年也随着商队来到洪江经商,后举家迁来洪江定居。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即使卖掉,也是丫无归。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丧。郑板桥得帚送给郑煊一幅“吃亏是福”的勉词。郑煊带着这幅勉词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昂起,郑煊意外发了财。回家后郑煊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窨子屋的高墙壁上以示后人。

这个故事也同样感染了我。既然来到此地,就一定要去郑煊住处瞻仰一下郑板桥的墨宝。

徐记桐油行的伙计听这么一说,就决定先带我们去现场看看。

在青石板道上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一栋窨子屋的照壁前,“吃亏是福”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下面是几行小字——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板桥郑燮题。

我望着照壁上板桥先生所题之字,不禁思绪万千。想我一介书生,为了赚取去长沙乡试的盘缠,不惜毁容入行赶尸,这又何尝不是亏呢?然后,这些磨难给了我无穷的进取的激情,磨练了我的意志和韧性,这又何尝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又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呢……”

“吃亏是福?真是天大的笑话,我看这郑老头是昏过了头!既然吃亏是福,我非常愿意发扬风格,将这份福让给别人……”田古道妄言。

几人在郑板桥墨宝前驻留一阵,便往徐记桐油行去了。

来到徐记,徐老板出来迎了,引我们入内,寒暄几句,扯起正事。

马主事的遗体被安置在桐油行的后院,我与田古道查看尸体。

田古道掳开死者的寿衣,见其腰间有刀印,一团乌黑的血迹附在表面。

赶尸人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人死之后,身上有过多过大的外伤口,这样容易导致滞留在死者身上的阳气泄露。

人死之后,躯体内残存的阳气很重要,可以维持魂魄不脱离肉身。阳气保存的时间越长,魂魄附在肉身的时间也就越长。魂魄不游散,赶尸就相对容易,一旦走散,就腰花费很长时间作法聚魂。

田古道看到死者身体上有一个很大的窟窿,眉头一皱,连忙摆好法案。

我们一起施法,念起聚魂咒,作法完毕,鬼崽妖取出朱砂调制好,田古道接过来将窟窿封住,然后用布条捆好,再贴上神符。

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即可赶尸动身。

临行时,徐老板嘱伙计拿出一包东西,说是马主事的心爱之物,平时物不离身。

我打开一看,全部是一些书籍。

其中雕刻版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都是科考必备的四书五经。其中还有《四书》朱熹集注版,以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籍。

包裹里还有不少手抄本,大多是关于研习心得,以及各朝的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题目。

我很是纳闷,马主事年过五旬尚为童生,为何却有着乡试、会试与殿试的手抄题目。这些题目的后面答满了秘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或收结等部分组成,共有八股,每篇四五百字。从笔迹上看,有的应是马主事自己所撰,有的则是别人所填。

包裹里的所有书籍,全部显得破旧不堪,应是反复翻磨所致,可以看出老童生马主事平时读书非常用功,只是如此付出,回报甚微,我不免替马主事惋惜,感到痛心!

看到包裹里马主事自撰的八股文,有些还是很有见地与文采的,马主事一死,这些八股文也就失去了意义。其实,就算他在世,这些文章也没有什么价值了。早在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朝廷就已下诏改革科举:乡会二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程式。

第六卷 赶尸大会 第十九章 雪峰山幽魂

马主事生前应该是知道朝廷的科举革新的,却不见他的策题新文本,我心里有些奇怪。

“我这远房侄子,一辈子潜心考取功名,可每次总是名落孙山,可怜得很啊!而在落榜之后,他却毫不灰心,坚持每届参加童子试,场场都不落下,真是有毅力,可是苍天负人啊……”徐老板说起马主事热衷科举,唏嘘不已,发出阵阵感慨。

我也陪着唏嘘。从马主事的身上,我看到了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勤奋,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临行前,徐老板嘱咐伙计另取一包银子,托我们捎给马主事的家人,算是慰问抚恤。马主事这些年来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顾及家人,家里经常捉襟见肘,经济并不宽裕。

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即刻起尸而行。

从洪江出发,我们施展尸体快行术,不一会便抵达了雪峰山脚下。

雪峰山,因山顶长年积雪而得名。南起湖南、广西边境,与南岭相接,尾翼倾伏于洞庭湖区。整个山脉绵亘六百余里,横跨二百里,峰峦岭脊高达四五百丈。是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深山老林之中,时有林麝、华南虎、金钱豹等异兽出没。

雪峰山水系发达,沅江支流巫水、溆水、夷望溪,资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两侧。两条干流切过雪峰山体中北段,河道呈“之”字状转折,形成峡谷。

虽然山脉水系发达,但是落差巨大,船只难以通行,所以,赶尸,不能走水路,只能翻山越岭,加上山峦起伏,坡急路陡,婉转崴延,尸体难以操纵,一般的赶尸人是不愿意接这种活计的。

来到雪峰山脚下,我们就停施尸体快行术。快行起来的死尸速度太快,时间一长,我们体力跟不上,尤其在雪峰山这样陡峭的山峦快行,体力更加不支。

雪峰山山势险要,群山起伏,一时半会是走不出去的,正因如此,平时人迹罕至。偶见人影,也多是商队结伴而行。独自一人一般不敢通行,因为山间猛兽出没,同时有匪帮拦路抢劫,加上山路漫漫,瘴气弥漫,行走其间,有阴森恐惧之感。

我们三人赶着马主事的尸体,由北坡入山,几经辗转起落,来到一个叫铲子坪的地方。

进入铲子坪,就感觉林间阴风习习。我提醒田古道注意周边动静。

“师兄,怕个鸟,我们有你的梵咒天杖,一般的鬼怪应该近不了身……”田古道回答。

“这梵咒天杖到底有多大法力,我们还没有见识过,还是小心为妙!”我提醒他。

再往里走,不时有人影晃动。

田古道嘀咕着:“真是邪了门,之前这山林间寂静得很,罕无人至,这地方人气怎么突然旺起来啦?!”

我也很是纳闷。

我们四处扫视,发现山体内被挖了很多山洞,山洞的旁边架着茅草棚子。

一个男子正从洞内挑土出来,洞边一个妇人接过篓子,往前方的坡脚倒土。一个二三岁的娃儿坐在地上爬着,很悠闲地玩耍着。

我们喊住他,打听情况。

“我们是从辰阳赶过来挖金子的,我们那里来了很多老乡,这里的山内有黄金,只要舍得花力气,还是有收成的,比起种田强了许多。如果运气好,那就发财了,在这里挖一年,就可以安逸地活一辈子……”那男子同我们搭腔。

“嘭……”正在交谈之际,突然不远处的山际传来一声巨响。

“那是有人在放炮,开山打洞!”男子见我们疑惑,便解释道,“不过我们一般不放炮,选择手工挖洞,这放炮,进度是快很多,但是很不安全,容易造成山洞塌方。所以,这里够了几天就有人死于非命,都是被山炮引发的塌方所掩埋,或是躲避不及,被山炮误伤身亡……哎,我来之后,就已经死了四五个人了,来这里淘金的外省人也很多,死了后,也回不去了,就在山边挖了个坑,就地掩埋了。你们看,下边就有不少新坟……”

我们随着那男子手指的方向望去,之间山腰间,果然有不少新坟,有的胡乱地插着纸花幡旗,有的则就是一堆新土……而在这些坟堆的不远处,分布着不少山洞。

在坡下的一条小溪里,很多人在河溪里冲洗沙子。

一个木筛,一个大盆子,这就是淘金者的常用工具。

“老乡,你来这里多久了,淘到金子了吗?”田古道对淘金表示出很浓的兴趣。

“我们一家人来这里还只有半个月时间,金子是淘了些,但是比起别人差远了,毕竟是新手嘛。不谷呆在家里种地要好多了。我们已经淘了三钱粗金了,也可以卖不少钱了。”男子露出一幅满意的神色。

“我们用银子和你兑换一些金子如何?”田古道对男子说。

“嘘!我们不能独自和别人兑换的,这里有金头管着呢,淘到的金子只能由他来收兑,如果被发现私自卖金子,就一赶出这里……”男子谨慎地说。

“我们私下交易,金头不会知道,我们出的价钱比他高两成如何?我们这些银子太沉了,占地方不说,主要难背,走路不方便。”田古道诱惑对方。

那男子狐疑地望了我们一阵,大约看我们不是什么坏人,也不像讹人,便小心翼翼地将我们拉进自己搭住的棚子,并吩咐妇人望风。

进得棚去,男子一边拆开缝在夹袄里层隐藏的口袋,掏出一个口子扎得紧紧的褐色布袋,布袋打开,露出一大一小两砣土黄色粪干似的硬物,他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纸团中的硬物说:“看,这就是金子,有两钱多呢。”

田古道伸手去接。

男子身子一闪,将金子收在一旁。

田古道赶紧取出银子,付给对方。

男子掂量一番,终于将金子交给田古道:“你出去后别打开观看,待走出十里地之后才可开包查看,否则被金头发现,我就惨啦!”

田古道点头应了,很谨慎地将金子包了,揣进怀里。

我们接着往前赶,辞别的时候,那男子提醒我们:“这段山林,经常闹鬼,我估计是那些外地来淘金的死者阴魂不散,你们自己注意一点,尽快走出这段林子,免得不测……”

我们扯开脚步,穿梭于山间,往宝庆府的方向而去。

走出去大约三里地,天色已经黑下来。

我们准备找水吃点干粮,前面不远处有一茅草棚子。

怕赶着的死尸吓着别人,我与田古道在外面侯着,自己上前去讨水。

我推门而入,却见两个书生打扮的人在一边品茗,一边对弈。这两人一老一少,看谈吐好像是忘年交。

我向他们讨水,两书生却盛情邀请我入座,其中年轻书生起身给我倒水,老书生则邀请我对弈。我也不推辞。

两人一边对弈,一边交谈。那老书生介绍说自己是乾隆朝的举人,年轻书生是乾隆朝的进士。

我很奇怪:“你们是乡邻?年龄相隔悬殊却交情甚好!”

老书生道:“我姓李,是本地人士,我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自认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哎,可就是每次会试却总是……”

看到我狐疑的眼神,老举人继续说:“我之所以会试屡屡落榜,是因为我的弟弟。我们兄弟俩,自幼聪颖,都会读书,乡邻都很羡慕,说我们李家祖坟显灵,连私塾先生也说我们兄弟俩一定会考取功名。可是,没多久,我们家道中落,家里一贫如洗,再也供不起我们读书了,但是,我母亲想尽千方百计,东借西凑,只能供一个人念学,可我和我弟弟都想念学,这时,父母非常为难,都是自己的骨肉,且念学天分都很高。眼看科考的时间到了,我与弟弟都很想参加,父母却左右为难。于是,我动了点歪脑筋,在弟弟的饭菜里放了些巴豆,让他拉肚子,人很快就瘦了一圈,身子快跨了。见到这种状况,父母就让我去参加科考了,果然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此后,我参加垢次会试,却总是出状况。”

“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啦?”我急忙问道。

“第一次去京城参加会试,临考前的晚上,我就感觉肚子不舒服,上了考场,却拉起了痢疾,一天要上四五十次茅房,如此一折腾,我自然落选了。”李举人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