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非主流清穿(完结) >

第366章

非主流清穿(完结)-第366章

小说: 非主流清穿(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地的。

索额图本人就不说了,要不是胤礽见机得快,估计也是个被康熙削的货。他的那些队友,混官场也算是一把好手,比如现在的刑部尚书齐世武,又比如步军统领托合齐。再比如两江总督噶礼,这货在山西巡抚任上干了十年,升了侍郎,去年点了两江总督。

这都是在索额图谢幕后从康熙手里混出来的官儿,水平那是有的,与之相对的,干坏事的水平也是一流的。

贪污受贿都是小意思了,这年头,当官的谁不的捞一点小外快呢?打击异己那也是不遗余力的。自己犯了错,有人弹劾了,寻个机会也要整死你。有时候还组团刷你!

MD!早晚换了你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得是!

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条一条地来!别以为各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看起来是一夜之间发下命令,就以为这是一拍脑袋就决定了的。但凡是成功的改革,就没有不是经过反复推演与排算的,匆忙而下的命令,从来都是难以成功的。

胤礽在等,等一个机会,在那之前,他只是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把触手伸进相关领域,待到摸清情况,布局完毕,再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

比如现在。

李光地奏曰:“左副都御史庆德丁忧,左副都御史出缺,臣等已拟诸侯补名单,请皇上定夺。”

胤礽瞄了一眼,忽然来了兴趣,他跟他爹学习了一下,除了点了庆德这个满左副都御史的缺,还顺势来了个六部九卿大调个儿。最后,左副都御史是调了,王掞原是尚书,被他弄成大学士了,尚书这一级别的就缺了一个,还是汉员的缺。

胤礽就随意地道:“原偏沅赵申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听得从人一阵头疼,赵申乔?这个没事儿找事,见树踢三脚的家伙?参人参得气着了先帝的那一位?

胤礽心里明白,这事儿怪不得赵申乔,别人说赵申乔苛求。胤礽凭良心说,下头的臭毛病该治了!

胤礽又看了众位弟弟一眼,在他之前埋的那些线头里边儿洒下了一把饵:他要给诸弟再派差使。

大家都知道,在亲爹手下混日子跟在异母的哥哥手底下当差,那是两个概念。皇子入部历练,都是肥差,还受人尊敬,一下子变成皇帝弟弟,还是高高在下,但是处境就差了一点儿。

现在新君居然还表示要继续用他们,这倒是个好消息。老三当然是入了礼部,老四却被他二哥着实派了个肥差:内务府!下面的弟弟们,皇帝表示,他还要再想一想。

早会结束,大家各办各的差使去。准备上坟的准备上坟,准备赈灾的准备赈灾,准备发人事任免命令的准备发命令。留下皇帝在乾清宫里,在建筑施工的噪音污染下,悠闲地合上了眼睛,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他的命令不是胡乱发的,让赵申乔做左都御史是个信号:底下的人,你们也闹得够了,都收敛一点,不然老赵参谁,可是有我做保障的。

当然,让老四管内务府,也是这个意思,老三入礼部,那只是个掩饰而已。胤礽知道这个弟弟,有点儿偏执,或者说,纯真。

如果胤礽到了21世纪转上一圈儿,他大概就会明白,他弟弟就是网络上的那种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跟人吵架,也要辩出个张三李四来不可。哪怕人家说“咱们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他也要追着人刷屏话唠,非要把那个“异”给消灭。

偏执,却不是个特别狠心的人物,分府在外的人,最初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都有一点不法举动。比如在外面开个铺子,又或者夺人一点产业什么的。允禔这样的,仗着是皇长子,能逼死人命,如今的后起之秀如允禟,也有类似举动,但是允禛呢,有一点比较好“谋财不害命”,只要他能过得下去,咳咳,没怨没仇的他不会逼得太狠,总给人留条活路。

认真,又太狠辣。

让他管管内务府吧。

吏治不清,又该用谁好呢?胤礽陷入了沉思。

————————————————————————————————

“老祖宗,您看这几个丫头怎么样?”淑嘉此时正在宁寿宫里,陪着太皇太后挑宫女,周围一片喜气洋洋。

宫女们很兴奋,这里面已经有不少今年等着回家的人了,早点来了新人,她们带一带,培养得能上岗了,作个交接好走人。按照原来的规定,她们今年是走不了的,但是由于皇后的提议,皇帝的仁政,她们意外地得到了这个机会,无不欢欣雀跃。

太皇太后的兴趣却不大:“你看着好就行了,我眼睛也不太好使了,看不太分明。”

淑嘉对画眉一扬下巴,画眉对底下的待选宫女一招手:“都近前几步。”

太皇太后胡乱地点了几个:“你、你、你、你,就这么些吧。”

淑嘉点点头:“留下她们的牌子。”

太皇太后对淑嘉道:“你也要补人的,赶紧的挑上了,叫她们好好伺候着你。哎呀,你这一病啊,我心里就慌得厉害,你不要太累了,好好歇一歇。嗳哟!坤宁宫还没修完罢,你这住哪儿啊?”

太妃刚搬出去,走的时候虽不是逃难,留下的宫室也有些乱,要住人还得修整一下,里面还有东西要添置。哪一个都不太好住。

淑嘉笑道:“兆祥所那里就不错。”

这里说的兆祥所是在宁寿宫后,借皇女居住的地方,与皇子居所分开。康熙的闺女死的死、嫁的嫁,那里就空出来了,先期修宁寿宫的时候,内务府奉皇帝命令把它也给修了,还装修得很不错。

内务府也不敢怠慢,皇帝眼下就一个闺女,固伦公主,不可得罪、不可得罪。

太皇太后喜道:“离我可近了些了。”

“可不是,可以常来串门儿了。”

“对对,把乌云珠也带来,我又想她了,还是孩子多了热闹些。”太皇太后又有些怀念,当初康熙的后宫啊,人那么多,总不缺人陪她玩的。虽然她们有时候呆了些(咦?)但是看着也热闹啊。

淑嘉应了。

太皇太后顺口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老三、老四、老五他们的额娘怎么样了。”

“您要想见,就把她们叫进来就是了。”

“对对!叫她们把家里孩子也带几个来,人多了,热闹!”

“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又说了一回话,淑嘉复带着李甲氏与李佳氏去理事。主要是挑人,挑宫女、挑太监。皇后宫女配额十名,大小太监十五名,又有内管领及承职服役人,都得挑。另两位也是需要补进伺候的人的,淑嘉的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位事先已经得到了晋升的通知,一种终于熬出头来了的感觉油然而生。李甲氏还好,她有儿子、有儿媳妇,自己还是妃了,都要有孙子了,这雄心壮志也就弱了些。又有太妃们作样子,想来老后可以出宫作老太君,更要努力多活两年,不争不失长命百岁。

李甲氏挑人,就从老实本份的角度出发,用着称手就好。再有就是,封了妃,就是一宫主位了,从此有了座位,也能明正言顺受儿子、媳妇的礼,管他们的事了。弘晰那里的使唤人,肯定是要加的,李甲氏当然要为儿子留心一二。

李佳氏却是别的心思的,女人主要有个依靠,她比太子妃还要大几岁,等皇帝出了孝,这就快四十了,眼看着是生不出来了,就存了一个借肚子的主意。立意拣两个长得好的留着,有机会就荐一下。

包衣宫女,出身低,有了孩子也未必会有显位,一开始顶多是答应、常在的位份,生下男孩儿运气好了就晋贵人,她们是没资格养孩子的,自己再求一求,好歹是个老资历,这一点面子兴许是能求下来的。

淑嘉冷眼看着,心里却想着,手头的太监不少,要怎么安排他们的职位?十五个太监只有三个主管,剩下的都是小兵。

赵国士不用说,他就是大首领七品衔,难就难在还有两个八品的侍监首领,给谁不给谁?淑嘉心说,要不干脆就把这件事情交给赵国士去办好了。

至于宫女,还是要以扎实为主。淑嘉甚至有心,过一段时间,是不是把出宫的年龄再放低一点?减成个二十三岁也行呢。

由于缺员较多,一次补齐也不太放心,淑嘉又挑中了一个“大妞”,使人送给红袖去训练,便结束了本日的面试。乌云珠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后面跟着一串子的保母、乳母,李甲氏、李佳氏问过格格好,识趣地告退。

淑嘉拍拍手,张开双臂,乌云珠咯咯一笑,扑了过来:“额娘,我想你了。”

“你哪里想我啦?”

“哪儿都想!”答得很是坚决。

淑嘉抱起她,这小丫头的份量比不上她的哥哥们,这让淑嘉颇觉庆幸:“来,额娘看看咱们乌云珠有没有记住昨天的功课。”

“嗷呜~又背书……”

淑嘉抬手打了她的小屁股:“又作怪,来额娘给你讲故事~”(大家不要对她的教学方法抱什么希望了,改良版的童话故事,真是教坏小朋友啊)

在母女两个玩亲子游戏的时候,宫外养老的太妃们忽然接到了太皇太后的召唤:来陪我玩哄我开心啊~

不但要自己去,还要带个孙子去。大家都说八旗纨绔什么的,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有些一刀切,并不十分公平。不少在旗家庭还是很重视子弟的教育的,比如现在的皇室。这些孩子们比同龄人觉得还辛苦,这一点让人非常淡蛋:他们的学习任务比要靠考四书五经的成年人还重。真是不知所谓!历史证明,这个家族的人才,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全是在形式多样的掐架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但是,康熙爷用他的儿子们证明,他的教育方式是能教育出人才来的,所以,被沿用。

所以,康熙的孙子们到了年龄之后就得苦哈哈地去宫里读书受摧残,这个苦哈哈是在别人眼里的,他们本人、他们父母眼里,入宫读书是件荣耀的事儿。由于人数众多,没有被选进宫里的,哭鼻子之余还各种羡慕嫉妒恨哩。负责任的家长也在家中为儿子延请名师,比照着宫里的办法来摧残儿子。

就是说,男童里,学龄儿童全在读书,家里有空的就是学龄前儿童。

又是去看太皇太后,太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带最年长的孙女过去。一来是年龄大一点,规矩比较全,不会出丑,二来,等出了孝,就得预备指婚,准备个两年,差不多就能走程序了。

为了这个入宫见太皇太后的名额,不用说,各府里的小姑娘也是心向往之,各人的母亲也是有所思的。

说起来,太妃们出宫,日子过得极是滋润的。惠妃与允禩夫妇很熟,相互之间也极是客气,距离产生美。惠妃并不对允禩府中诸事指手划脚,就是安闲地呆在特意为她(?)准备的院落里念念佛、又或是偶尔出去走走,最多的是到隔壁雍王府看看德妃说说话。

德妃呢,胤礽到现在还没把弟弟们放出宫来,拖而又拖,最后定的日期是康熙周年之后。德妃在宫外的儿子就只有这一个,想不出宫等老十四呢,老四面子上未免太过不去,犹豫再三,又有儿媳妇力邀,也就到了雍王府上。

雍王府为了她的到来,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新修缮的院落,种植了花木、修建了小佛堂,允禛的审美绝对是值得一提的。德妃一到,就喜欢上了这里。又一看,儿媳妇也不错,孙子也是可爱。儿子虽然别扭了点,不常见也就忍了吧。

德妃无事可做,也就念一念佛,到了第二天,案头就多了几份手抄的字迹颇大的佛经并一串数珠。数珠乌沉的颜色里又透着点儿宝光,沉静而神秘,拈在手里就觉得安心。

佛经的字迹德妃倒是认得,是她儿子写的。德妃也算是自学成材了,她的文化知识都是在漫长的后宫生涯里慢慢学来的,长叹一声,掩卷而思。这个儿子,也算是贴心了。

接到太皇太后命令,德妃不免为自家孙子孙女作一些打算。现在府里最年长的女孩子就是侧室李氏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夭折),今年十七了,要不是去年祖父去世,今年都该走程序了。

带她去!

—————————————————————————————————————————

德妃与惠妃约好了一起出门。惠妃比较特殊,带的是允禩亲生的女儿,她宁愿是带着亲孙子、孙女儿过来,希望太皇太后动动恻隐之心,把孩子们放出来。但是权衡了一下形式,还是把这话咽了下去,当然,她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头,她后来会有惊喜的。

到了宁寿宫,领着孙女儿拜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颇为高兴:“快来快来,我看看。这是老四的格格?这是老八家的?你们来看,老三家、老五家、老七家的也来了。”

可不是,这三位不需要串连,已经到了。荣妃带的是亲孙女儿,三福晋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也死了),今年十一(虚)岁。宜妃领来的是五阿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