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非主流清穿(完结) >

第272章

非主流清穿(完结)-第272章

小说: 非主流清穿(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一点的皇帝有效,如果遇到刘邦同学大家还是抄家伙奋起比较好。)
康熙给儿子撑腰的方式比较独特,十一月里,东宫五阿哥周岁,他老人家携眷前往。这个眷的范围很广,连在宁寿宫的老太后都叫他给拎了来了。当着众人的面表示:“东宫甚好。”
周岁宴,康熙干脆挤下了儿子,自做主人翁招待起福全等人来。
女眷这里,皇太后完全不用康熙嘱咐就表现得非常到位——她本来就很喜欢太子妃的。可怜弘曈的脸蛋又被揉揉捏捏,最后逃出来:“我去给玛法请安~”康熙回到的时候他已经请过一回安了。
从后面绕出来,差点撞着他八叔、九叔,追在后面的嬷嬷惊得跪在地上:“八爷、九爷恕罪。”
八阿哥、九阿哥也吓了一跳,八阿哥是拎着九阿哥出来上政治课的。九阿哥的傲娇脾气又犯了,八阿哥只好把他拉到一边来说话:“你谨慎一点。”
九阿哥撇嘴:“汗阿玛明摆着是给太子做脸,太子自己却要作了一副谦逊的样子,令人作呕。一小的时候儿,他那副嘴脸我还看得少了么?这会儿倒像是怕吓着人似的了。”
八阿哥无奈:“咱们回家再说行不行?”心中却道,要用到做脸,说明太子势力有些衰弱啊。
九阿哥还想说什么,正撞上了他侄子。对大人再怎么样,在孩子面前还是要做得好看一些的。九阿哥因被撞破了事情,也有点心虚:“弘曈怎么过来了?”
弘曈倒退三步,捂脸:“不要再掐我的脸了。”
“……”
总的来说,康熙的目的算是达到的,他的意思已经明确向大家表达了:朕还在挺太子。
接着,他把索额图列为群臣之中新年赐福字的第一人,局势稳定了下来,石琳也进京了。
石琳回京,带了一大堆的东西回来,他在两广任总督,积蓄自是不少。康熙已经默许了督抚在潜规则内收受礼物一事,连御史参劾,他都要看看数额再决定罚与不罚的。好在石琳为官还算谨慎,虽说不上一清到底,倒也没有出格的地方,就算这样,他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两广的猺乱也没阻了他搬取家眷行李回京。
石琳回家,自然是到儿子石文英处歇下,然后由侄子石文炳、石文焯等上门给他请安。非止华善系,连石琳的兄弟各系的子孙也要登门拜见的。石琳兄弟六人,上头的哥哥们都挂了,他就是全家族的老太爷,只有别人来拜他的份儿。
当然,这是后话,他得先拜见一个人——康熙。
递了牌子,康熙早就算准了他要来的日子,时间都给他空下了。石琳已经很老了,苍白的辫子打得很是整齐,因康熙许他以原级休致,花翎、补服、朝珠还是原来的打扮。
石琳走路有着老年人特有的缓慢节拍,不是不想走快,而是客观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走不快。在胤礽眼里就是这老家伙悠悠然地走进来,悠悠然地请安,悠悠然地落座。
石琳也看到了胤礽,天下两个从服饰上就能分辨出来的男人都在这屋里了。老一点的是皇帝,年轻的那一个是太子。石琳对淑嘉这个侄孙女感观不坏,连带的对皇太子的印象也就更好了,理由如下:我家侄孙女儿是个好姑娘,跟她能过到一块儿去的,皇太子应该也不坏。
再用他那有些昏花的老眼悠悠然看了皇太子一眼,见他也称得上是相貌堂堂,更满意了。
康熙开口慰问石琳:“这些年你一直为朕分忧,辛苦了。”
石琳慢腾腾地起身:“奴才惭愧,竟不能再为主子效力了。”
从他的样子上就能看出来他确实老了,康熙感叹道:“肱股之臣日渐凋零啊。”
石琳慢悠悠地说:“主子天下归心,何愁无人可用呢?”
寒暄完了,康熙切入正题:“两广情势如何?”
石琳知道这是必要问的,草稿已经准备好了,再次详细介绍。康熙又问郭世隆可在两广否。石琳慢吞吞地道:“郭可使抚民,其为政宽,只是手段软了一点儿。”
康熙是个乐于展现仁爱的君王:“那便好,太子还有什么要问的么?”
胤礽这才上前,请问石琳:“两广不甚太平,你是怎么回来的?”
石琳道:“奴才一家是从海上回来的。”从海上,沿着海岸线北上,从天津进入内陆,咳咳,这个……是后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路线。
胤礽对海运很感兴趣,却碍于康熙在场,不好表现得过于积极。
另一处,石琳夫人在见过皇太后之后,得到允许,跟淑嘉到东宫小坐。淑嘉也得知,石琳这若大家业,陆上搬运不易,也过于显眼,都是从海上运了来的。
海运是非常经济划算的一种运输方式,淑嘉从来都知道的,宋元之时,尤其是元代的粮食,很多是经过海运入京的,历史课本上有写过。
当晚上胤礽回来与她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淑嘉却说:“海运眼下使不得。”
作者有话要说:龙年大吉~

太子妃的笔记本

关于海运、禁海之类的论述,如果当成课题研究的话,写成一本书都未必能够写得清楚。以淑嘉的水平,在她还是姚婧的时候,跑个图书馆查个资料也许能够糊弄出篇论文来,写书都写不出来。现在她是淑嘉了,图书馆里的相关资料都查不到,连这样一篇论文她都写不出来了。
清代的海运情况还很复杂,它与禁海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开了海禁,有时又重新禁海,现在呢,是大部分禁而在几个特定的开埠区又允许对外贸易。一旦禁海,直接影响的就是海运的技术与海船的建造水平。距离拉了下来,想要补回来,约非一朝一夕。郑和时能造的宝船,到了明末这技术就失传了,就更别提到清代了。
海运的相关问题,即使让胤礽这个常年接触政务的人来分析,他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而已。当时由南往北的运输,主要是运河与陆路而已。海运也有,却是补充。
但是,胤礽却知道,海运比较划算,从石琳个人的例子就能看得出来了。至少,海运它不用维修运河。
因为淑嘉是与石琳夫人见面的,说的话题也涉及这个方面,胤礽与淑嘉聊天就聊到了这个上面。胤礽的本意还不是与老婆讨论国家的建议问题,这个问题的尺度太大了,他现在能接受的尺度是跟老婆商量商量一下,谁是站在咱们这边儿、怎样与某人走得更近这样的阴谋诡计。
胤礽只是有感而发地来了一句:“海运如此有利,倒是可以一试啊,试想南粮北运不经运河,而经海上……”
淑嘉只得泼他一盆冷水了:“海运有利,眼下却使不得。”
胤礽不过是随口这么一说,什么计划都是没有的,觉得这个想法挺好而已,不想淑嘉居然反对。“你方才不是也说,从海运方便很多?”开动脑筋想策略了,他家有跟老婆开讨论会的传统,对于老婆的意见倒没有一味不理。
“走海路是方便,又有这样那样的好处,怎么走海路的人就这么少呢?这里头必有缘故的。”
“唔?这个也不是很难嘛,南北各定下几个码头,只许从这里出什么样的海船,限期到岸,岂不便宜?”胤礽脑筋稍转一转,就想出了在当前环境下很使用的办法。这样的办法既省了粮食漕运的事儿,又不至于使海上产生什么混乱。
“省钱又方便的事儿我也知道,这些个事儿,我是真的不懂,我却知道另一样儿——行了海运,漕运怎么办?咱们就说简单的罢,但凡家里有采买的事情,原有用了惯的,要换另一家,都不是那么轻易能成的事儿呢。你换了一个,被换下来的就没得赚,中间儿还有一层层拿好处的人,一家里的事情尚且如此,何况是国事?”
胤礽默。他的想象力很是丰富,联想的范围比淑嘉说的这些宽多了,经运河运粮入京,是漕运,沿途多少人靠这个吃饭?其中还有些人是有正式编制的。(乱入:“漕帮”这个称呼现在可能没有,但是秋官电视剧里的“漕帮”原型,那是真的存在的。)
一下子断了他们的生计,数以万计的人,不造反也要变流民,对社会治安来说是极大的隐患。还有,疏通运河是不小的工程,皇太子近来颇知其中猫腻,又会触动官员利益,至少现在他是不可以提出这样的议案的。
看到一块大饼不能啃,皇太子心里的小人儿在默默挠墙。
淑嘉本心,开海禁是件好事儿,但是,不能这么表现。哪怕是皇帝,有一件这样重大的事情想办,也得有个合理的借口和比较周全的计划。自己没一点儿数,就随便丢下一句话让人办这样的大事,那这皇帝离完蛋也不远了。
她自己是想不出办法来的,只是知道一个目标,那就撺掇着有能力或者将来必会有能力的人去想办法好了。
说完这个话,看着胤礽默然不语,淑嘉拉他起身,拖到了书房。抽出个空白的本子,自己坐下来了:“来吧,磨墨。”
胤礽不解:“做什么?”
“记下来呀,这些事情我是不大懂的。然而既是你说的是好事,那就必是于国有益的,你有这样的想法和抱负,哪怕眼下遇着了难处一时不能做,也没道理因畏惧而抛开不是?现在我先给你记下来了,你什么时候觉得能做了,就去做。”
亲爱的,海禁你得开!不过一步一步来吧。我只是不想你现在就触动利益集团而已,咱是二把手,扛不住的。来,你先把计划列好了,安置下岗职工啊,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啊……
胤礽手一缩:“罢了。”眼下烦心的事儿还想不过来呢。
淑嘉自己起身,慢慢地磨着墨:“你近来心绪不宁,大约是遇着了为难的事儿?想一件事情一直想,反而容易钻牛角尖儿,倒不如换件事情去想,也许就会有启发了呢。”
胤礽没答应,倒也没走开,淑嘉继续念叨:“万法一理,触类旁通。我有时候想事儿,一时想不出来,哪怕是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呢,再回头,就发现呀,豁然开朗。”只要你肯看这个,看得多了,就会记住开海禁,而且……你是在想怎么样实现海运啊亲爱的。
她能这么乐观,绝对是因为胤礽跟她说话的时候无意间带出来的,国家财政有问题,胤礽有开源节流的打算的。他把天下当成他自己的(将来时),就会从全局来考虑。她是他的妻子,已经有了阿基米德要的支点和撬棍。
胤礽压力也是真的大了,哪怕看清了形势明白了前途,也需要减减压,放纵式的娱乐活动是不能去沾的,便拿这国家政策来解闷。淑嘉的唠叨他听着倒也在理,凑上去:“好了好了,差不多了,你来写写看。”
羊毫笔在淑嘉的手下柔顺地划出一个又一个满文单词,胤礽一点一点地看着,时不时地掺进一两句:“加一个,于漕丁中择其强壮者转为海运听使。”
淑嘉乖乖地加上了这些,等都写妥了,才发现天已经黑透了。胤礽却像是沉浸其中了,捧着本子细细地看,烦恼也像是少了很多。
淑嘉心下在琢磨,方才写的这些,一点也没有涉及到开海禁,还都是在自家领海里转悠的事儿。虽说有个开始比一味收缩要强,但是政策还是需要后续发展的。要怎么告诉他要开放才有未来呢?
——————————————————————————————————————————
太子妃成了太子的秘书,举凡胤礽有什么创意却又不能明说的时候,回来就让淑嘉给记一记,然后捧着本子琢磨对策。淑嘉看着本子越写越多,也格外上心把这承载着自己与胤礽希望的本子给密密地藏好。
有些东西,还是不要流传出去的好。何况,这其中她还借笔录的机会夹了一点私货,内容颇为慷慨激昂,有撺掇着胤礽开疆拓土之嫌,不过表达得极为隐晦而已。
胤礽有了分心的事情做,情绪也不那么抑郁了,新年也到了。
宫里新年自有其规矩,比如春联儿长得像宫外的挽联,白底黑字儿的。比如皇帝会带着大家到宫外看看“冰戏”,这又是一项烧钱的运动,声势浩大。
胤礽的位置依旧是在康熙旁边,这一次他认真地回应了康熙关于南巡的问题:“儿臣谢汗阿玛。”
作者有话要说:比较少啊……望天空,今天陪肉娘玩来的。当肉娘坐在我左手边十公分的位置上用台式机玩小游戏的时候,某肉木有任何秘密了……

御舟启锚南巡去

“你怎么改主意了?”淑嘉非常不解,她老公前阵儿刚跟她招供说是为了不去南巡装病,现在居然又回来让她收拾行李?你是来搞笑的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胤礽嘴巴里发苦:“汗阿玛这回是必要带我去的,难不成我还再病一场?赶紧的收拾吧。”发言权与决定权在康熙,康熙不决定则已,一旦决定了,那就没有旁人反对的余地了——反对也无效,不如省点口水去照办了。南巡之事,康熙已经明里暗里提过复数次了,胤礽能够做的,就是乖乖随行。
皇太子殿下再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胳膊拧不过大腿:“这一回,你和弘旦都要随驾的,不要忘了。”
“嘎?”淑嘉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