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紫阳 >

第345章

紫阳-第345章

小说: 紫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某來时已然誊下道德经,上清经,阴符经,内经四部经文,以为见面之礼,先前寻真人不得,本想离去,已经交与郭县丞让他寻机转交真人,未曾想真人竟然鹤驾來到,当真是天意如此,若是真人晚來片刻,王某便无缘得见了。”王羲之说道。

“贫道愧受。”莫问抬手道谢,王羲之的墨宝世人斥千金而不得一字,他竟然誊写了四部道教经文,价值连城自不必说,其自身的影响对道教是一个莫大的正面宣传,王羲之是书圣,是文豪,是公认的智者,是一只站在道教枝头的喜鹊,信众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宗教的优劣,还要看信奉教派的都是些什么人,煽动一群愚蠢的鸭子容易,吸引一只聪明的喜鹊困难。

“真人莫忙,王某是有所图的,王某的一干友人皆尚儒道,知道王某要來寻仙访道,便将一干随身物件交由王某,希冀能得真人亲手开光。”王羲之说道。

“好说,尽数取來。”莫问痛快答应,开光乃道家独有科仪,只有道士可以为之,僧尼无有开光能力,因为佛教压根儿就洠в锌庖凰怠

王羲之直身站起,命门外的仆从取來行李,自其中拿出精雅器物若干件,有十二子无患子流珠,八十一子珍珠流珠,三百六十五子诵经麻豆流珠,玉石握件,葫芦握件等,都是些文人所用的闲物和装饰。

莫问逐一拿过观看审视,剔除了一件玉石老子像,一挂一百零八子流珠和一件露胸木雕歌伎,仙人法像只能置于吉位焚香供奉,绝不能作为装饰把玩佩戴,此为大不敬的举动,不但毫无益处还会招灾惹祸,一百零八为佛珠数量,他不愿为佛珠开光,而歌伎地位卑贱,他也不愿授之灵气。

开光的过程很繁琐,与画符的过程类似,事先需要斋戒,净口,沐浴,还要告祭天地,念诵大量经文,但莫问并洠в凶裱庖还蹋腔蔽颍诿考魑镏写胄┬砹槠憬魑锘褂胪豸酥獾谋局适墙獾朗孔陨淼牧槠埔徊糠值侥臣魑锷希源舜锏角昂陀拥哪康模接泳褪墙邮仗斓亓槠四┦溃斓亓槠恢贝嬖冢挥辛菲男扌兄腥四芄唤邮眨饩腿缤硕苑揭桓龀薪恿槠男⌒推髅螅梢员欢邮丈倭康奶斓亓槠

开光毕了,郭县丞进门,请示二人是否开席,午饭很简陋,一只鸡和三样素菜,酒也是浊酒,休说这里只是边陲小城,眼下是灾年,就是朝中官员生活也极为清苦。

众人简单的吃过午饭,莫问向王羲之发出邀请,那县官将原本要代转的四部经书恭敬的交予莫问,莫问和老五引了王羲之及其仆从西行回返上清观。

“真人道法通天,眼下久旱无雨,真人何不起坛作法求些雨水下來。”王羲之行走之时出言问道。

莫问闻言尚未答话,老五就自旁边接过话头,“前几天我家老爷去了趟东海龙宫,为的就是下雨的事儿,事情办的差不多了。”

王羲之闻言欣慰颌首,他比莫问大的多,四五十岁的人相对沉稳。

“王某虽然崇儒尚道,也曾静思推研,奈何天赋有限,始终不得道家神髓,此番见到真人,有诸多疑问要向真人请教。”王羲之说道。

“倘若贫道猜的不错,先生最想问的当是生死。”莫问缓步前行。

王羲之闻言面露惊讶,“真人何出此言。”

“贫道曾拜读过先生新作《兰亭集序》,中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之语。”莫问随口说道,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把生死看成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短寿看成一样也是错误的,这句话表明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重,也能看出他对天道的认知,生死本來就不一样,生就是好,死就是坏,长寿为好,短寿为坏,今生苦,寄希望于來世乃误人之谈。

“真人窥斑知豹,见叶知秋,实乃天人也。”王羲之语出真心。

“先生过誉了,先生有何疑问但说无妨,贫道当知无不言。”莫问出言说道。

王羲之听得莫问言语,垂眉低头,走过数十步之后方才开口,“我们自何处來,会往何处去。”

“自虚无中來,回虚无中去。”莫问答道。

王羲之问,“虚无为何。”

莫问答道,“为原始,为不变,为永恒。”

王羲之又问,“既然來去虚无,为何于世为人。”

莫问笑道,“此语若是由僧人回答,会曰‘既然食罢还饿,还食他作甚,’。”

王羲之笑道,“看來真人亦领教过他们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

莫问点头过后出言说道,“阴阳相交皆有生克,无有生克则虚无亦无,有生克方得长久,阴阳相交,阳盛则生男,阴盛则生女,世间万物与人间男女皆为阴阳衍生之物,无有衍生之物则天道难显,无有衍生之物则天道不寿,我等皆为阴阳衍生,存于世间只为齐全天道,推动乾坤。”

王羲之又问,“真人所说乃仙家俯视之言,身为凡人,我等存世意义何在。”

莫问随口答道,“七情六欲为生存之本,若无七情六欲,与死人有何区别,还活他作甚,忠孝仁义为正身之道,若无忠孝仁义与畜生何异,心不空乎,人生百年,各有归宿,多数碌碌归于虚无,少数凶徒被罚冥司,亦有个别智者参透天道,正身修行,克己复礼,跳出三界,摆脱五行,得以替天行道,得享永生存留。”

二人皆是聪慧之人,虽然交谈的极为深晦,彼此都能快速领会,故此交谈并无停顿,莫问言罢王羲之又问,“天地人是何关系。”

莫问说道,“天地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善恶,凡人感天地阴阳成魂,合父母阴阳生人,人性兼具善恶,为善者,寿终之后上善收容,为恶者,寿终之后下恶收纳,善恶不分则归于寂灭虚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羲之平和点头,人生其实就是一种选择,而上天所做的就是让你出生于世,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二人的交谈才刚刚开始,接下來王羲之必然有更加深奥的难睿人獯稹

第四百七十五章 老子化胡经

莫问点头过后,王羲之洠в辛⒖淘傥剩凶吡饺镏蠓讲旁俣任实溃巴獍罱膛傻姆鹩肫腥欠裾媸荡嬖凇!

莫问闻言眉头微皱,王羲之问的这个问睿舾校毕麓蟛糠值廊硕冀鸾痰姆鸷推腥背勺有槲谟校辞宄鸾痰姆鸷推腥谴嬖诘模淘莸某烈髦螅实阃匪档溃叭肥涤兄宜且嘤猩裢ㄍ堋!

王羲之听得莫问言语并未感到惊讶,随即又问,“佛为何物。”

莫问说道,“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先生当知道这天地之间并非只有华夏一脉,还有诸多外族蛮邦,三清执掌且只掌华夏之事,外邦生灵自有外邦神灵管束,那佛教的佛与菩萨乃外邦神灵。”

王羲之闻言停了下來,莫问随之止步,只见王羲之转身冲他深深稽首,“真人有如此博容胸襟,何愁道统不昌。”

莫问闻言笑了笑,抬手扶直王羲之,王羲之之所以对他如此敬佩是因为他敢于承认外邦宗教亦是有神灵的,而不是像其他道人那样心存愚忠,极力否认和诽谤佛教。

“有便是有,无便是无,功即是功,过即是过。”莫问说道,身为道教高功,上清准徒,如果看待问睿霾坏焦焦剩墙岫缘兰也档挠跋臁

王羲之直身抬手,二人继续前行,老五和王羲之的随从跟在二人身后,莫问和王羲之的谈话他们听不懂也不愿听,此时他们谈的是怎么给马蹄上铁掌。

王羲之问道,“既然那佛与菩萨乃外邦神灵,为何能奴我汉人子民。”

莫问闻言笑了笑,王羲之一个“奴”字表明了他对佛教的态度,他认为佛教的传入带有明显的入侵意味,王羲之的这一想法与他修道早起的想法有些类似。

这一次莫问洠в兄苯踊卮鹜豸酥奈暑},而是出言说道,“先生想必通晓练气之法,道门中人练气之时或环抱阴阳,或手捏指诀,此举有何用处。”

“借气天地,感应阴阳。”王羲之答道。

莫问闻言点了点头,“先生所言甚是,正是感应,那外邦百姓与华夏百姓虽然样貌不同,血脉有异,却同样生有本命元神和三魂七魄,其感应外邦神灵之法,汉人亦可仿照,世人的选择上天不会干预,凡人要选择外邦宗教,且心甘情愿按照外邦修行法门与外邦神灵进行感应,那就随他们去了。”

“我汉人若是信奉外邦宗教,最终归往何处。”王羲之再问。

“我不曾去过佛教所说的西天,不知究竟有无西天,也不曾去过佛教所说的地狱,亦不知道究竟有无地狱,中土信佛之人最终归往何处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但佛教倡导出家修行,此举会导致汉人血脉难延,最终尽归虚无。”莫问答道。

“此等灭族之祸,当防患于未然,早止,早退。”王羲之说道。

莫问闻言摆了摆手,“为时已晚,佛教寄希望于來世,视肉身为皮囊,其教义有利于朝廷统治百姓,故此被朝廷和君王所喜,当然,我道门中人若是齐心合力,一通杀轰撵打也能将其撵走,但此举会引起百姓对他们的同情,认为道门中人嚣张跋扈,民心若失,谈何光大华夏道统,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之约定各自统属,信佛者多为劳苦大众,佛法能否超度他们暂且放在一旁,至少可以让他们心存希望,这希望是真是假也不重要,有希望便不会感觉日子太苦,信道者需要明窥阴阳,自古便有无财不养道之说,需要衣食无忧之人方才能够静下心來练气修行,故此道家信徒多半身居高位,为士大夫一流,世上不是每个人都能静得下心,道家也从不试图唤醒所有人,唤醒能唤醒的聪慧之人就够了,先生眼下是三品右将军,当为一州长官,至少管辖五万百姓,先生一人清醒足矣,那五万百姓还是不要清醒了,倘若他们人人清醒,你若公平待之还好,你若稍有不公,他们就会察觉抗逆,还是让他们信佛吧,好管一些。”

王羲之闻言哈哈大笑,莫问说的确是至理,却不曾故作高深,言谈随意,毫不造作。

莫问迈步之时出言说道,“先生放心,上清祖师已然神授几位上清准徒代为处理外邦教派事宜,眼下此事由贫道接手,佛教教义以及小乘教法大有瑕疵,若是他们能够改之,便留他们在中土安民,若是他们依然遵循小乘教法,不守客道,那就只能举国灭之。”

“真人行事既有阴之退让,亦有阳之刚猛,以德服人显宽容,杀伐果断真痛快。”王羲之笑道。

“先生过誉了,先生墨宝婉约挺秀,流畅自然,足见先生对阴阳之道亦有参悟。”莫问亦笑。

二人边走边说,到得傍晚时分來到上清观,由于王羲之是道家信众,故此莫问先请他往上清大殿为祖师上香,随后请至西院丹房喝茶说话。

先前二人的交谈主要针对生死,之所以说到佛教是因为牵扯到凡人的归宿,随后的交谈是养生,先说练气,吸收天地灵气是练气的高等阶段,初期是利用调整和静坐呼吸达到“无我”的状态,很多经文记载的词汇都很隐晦,实则无我状态就是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接近天地的“原始”状态,以此平衡自己体内的阴阳之气。

在练气之外,还有养生术,就是如何通过食物养生,养生术建立在道家阴阳五行的基础上,根据食物不同的五行属性,不同的时节,五脏运行强衰的时辰,配比各种食物,其步骤极为繁琐,即便是精通五行的老大夫也很难配准,故此莫问化繁为简,向王羲之传授了极为简单的养生之术,那就是少吃,进食的本质是吸收五谷牲畜所含的灵气,以此维持人体的消耗,但是不管是荤食还是素食,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浊气,倘若吃的太多,体内带的浊气就多,浊气多则百病生。

晚饭是丫鬟送入房中的,二人简单吃完秉烛夜谈,此番已经洠в辛思榷ǖ幕邦},王羲之再度说起了道教和佛教的冲突,谈话的同时莫问也在规整思绪,他日如果能够找到孔雀王就要进行具体的细分,此时将诸多事宜想好,他日就可有的放矢,不会被人发难问倒。

“信众之生死,真人意欲如何分化。”王羲之问。

“信道之人道家庇护,拜佛之人佛教收之,他有西天,我有天庭,他有地狱,我有冥司,泾渭分明,不相冲突。”莫问说道。

“佛教转世乃因果使然,若是信佛之人皆可转世,今生我为你妻,來世你为我父,今生你为我府中牛马,來世你是我兄弟,若是任凭他们如此妄为,则乾坤必乱,伦理何在。”王羲之摇头说道,当下民间流传女儿乃父亲前世情人,此言令得诸多愚蠢父亲将伦理纲常抛至脑后,心安理得的染指自己的亲生女儿,由此导致了大量逾越伦理的乱交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