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超级科技强国 >

第270章

超级科技强国-第270章

小说: 超级科技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明威敢保证,如果不是自己之前几个月刚刚在西班牙内战前线看到过他们的坦克,当然,如果那些薄皮小家伙们称得上坦克的话,他绝对不会想到,中国人居然有这么多足以在战争中造成巨大杀戮的战争机器。

除了西班牙的小坦克,他有幸见到过德国人的坦克,虽然他们的坦克同样精锐,但是,海明威非常肯定,德国人的坦克,至少外观上不如中国人的好看,看起来也不如中国人的扎实。甚至连炮管,也要小很多。

坦克不断地碾压着履带从广场上通过,没有了步兵,但车长们同样从坦克车顶探出身来,立正敬礼,高声喝道:“杀杀杀”

一往无前的气势,足足上百辆的坦克从眼前不断地驶过,海明威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有排山倒海一般的钢铁怪兽从眼前驶过。

当坦克方阵终于过去后,海明威还没松下那口气,又看到众多的装甲车驶过,如果不是一名战地记者,让他对军事装备的分类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甚至会以为这些也是坦克,比如那种车肚子很大的装甲车。但是,这些门类众多,甚至还装着高射炮的装甲车,让他认识到了一件事情:中国人的装甲兵发展很快速,很全面,从陆地作战到对空防御都有涉猎。

当无数个方阵过去后,接着又是一些装在箱子里,由大卡车拉着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向外透露,但海明威能猜到它们或许是什么新式火炮或者其他。

当所有的方阵都过去后,海明威以为阅兵式完了,然而这个时候,天空却传来了隐隐的轰鸣声。

“下面将通过广场上空的是,伟大的人民军空军部队。”

广场上,罕有地响起了解说员的声音,包括海明威在内的许多外国人才明白,这是空军的阅兵式了。

不时,参加阅兵的飞机终于飞了过来,规模很庞大,让人完全数不清。

“上帝”

海明威终于难以自制,和其他的中国人一样,从地上站了起来,翘首望着东方的天空。

只见遮天蔽日的飞机,有大有小,他甚至分辨不清究竟哪些是战斗机,哪些是轰炸机,哪些是其他飞机,只看到满天都是飞机飞过来。

它们列队整齐,每个小队都有一架或者两架庞大的飞机带队,然后四周跟着几架体型较小的飞机。大多数的飞机身上都泛着金属的光芒,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极其的气势逼人。

这些中低空飞行的机群,以额定的速度,排着严整的队伍,向广场正上空慢慢地飞来。

“上帝这是中国人的奇迹。”

海明威和其他所有的人都疯狂了,只见漫天的飞机,居然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飞机造型,中间位置机群最密集的是机首,而其他的机翼、机身、都能依稀看出来。

上百架,中国人最少动用了上百架各式战机参加他们的阅兵式。

这是多么的盛况空前。

海明威彻底明白了,与其说这是一场阅兵式,不如说这是一场向外界半公开地宣示武力,向整个中国人民宣示武力,展现国家实力,展现军队的实力的一场军事博览会。

望着铺天盖地飞过的机群,海明威只有一个想法:上帝保佑美利坚,张蜀生最好不要成为第二个希特勒。

而与此同时,在拒绝所有外国记者、非官方记者拍照、摄影的情况下,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大阅兵却对全国直播。

全国近十万多台电视机前面,无数挤爆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了这一场阅兵式,他们虽然无法前往现场,但是他们同样声嘶力竭地在吼着。

“万岁中华人民万岁”

他们感到热血宁静,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他们强大,他们必将所向披靡。

而广播中,播音员还在进行着最后的讲述,“这场国庆大阅兵告诉我们,人民的军队,拥有反击任何敌人的力量和决心。共和国必将在张蜀生同志和复兴党的带领下,走向全面的复兴和昌盛……”

……………

1高兴的事情,掉入水里的手机居然无药而愈地康复了,万幸。

2郁闷的事情,一个高v,有钱不订阅是你的自由,但既要看书,却又来书评区讽刺+群嘲,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样子:我看你的书了,但我不订阅,还来骂你,这是你荣幸啊。

如果你在我面前,我一定送你一个字:滚

第二百三十五章二战爆发

1939年,8月,德国,柏林。

位于库夫斯丹大道的中国大使馆,绝对是各国驻德大使馆中待遇数一数二的,作为柏林最知名的老街之一,这里环境优雅安静,公共设施到位。独立小院的中国大使馆,拥有三栋三层小楼,门口除了挂有中国驻德大使馆的门牌,还挂着纳粹党的重点保全单位标志,有此标志的机构或者办事处在德国,可谓拥有特权,至少,挂着它就可以彻底避免让那些无法无天的盖世太保们骚扰。

对于中国大使馆,那些对犹太人,对外国人,甚至对德国人都很凶残的盖世太保们,却纷纷避开,是来自高层的意志,让他们远离中国人。

即便,这些中国人在盖世太保们得到的情报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疑点,只是这种疑点被希特勒知道后,严厉地训斥为“愚蠢地将极其友好国家的正常情报收集工作当成间谍工作”。从那以后,德国的情报部门虽然偶尔还是会像监控其他国家使馆一样注意这个中国大使馆,但却规格较低,至少将中国人的情报危险级别放到了最低。

早上一起床,何凤山就悉心打扮了一下,甚至还少有地将领结系好。刚下楼就遇到了大使馆的一个工作人员。

“何先生,你真是越来越精神了,我昨天还和何太太说,你打领结一定很好看呢。”说话的是大使馆的一名女工,工作性质和其他国家使馆的佣人有些类似,但地位却高不少。她负责照顾驻德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生活,同时也承担后勤的职责。

“谢谢王嫂。”何凤山绅士地一笑,他的起居习惯是比别人都早一些,而作为大使馆秘书,何凤山的夫人还要稍微晚一点,“王嫂,今天使馆提前半个小时开饭吧。”

“好的,何先生。”王嫂简单地收拾了一下餐厅,就去吩咐厨房提前开饭了。

何凤山长长叹了一口气,走到二楼的窗户前,望着远方的街道,看到的是一片风声萧萧,偶尔总有一两个德国青年,在清晨空寂的大街上追逐着另外一个或者几个人,一旦被追上,往往就是一顿暴打。

“呜呜……”当尖利的哨声响起时,何凤山微微摇头,看到的却是几个德国盖世太保乘坐他们标志性的挂斗摩托车冲到现场,将几个被打倒在地动弹不得的犹太人拖走。

“凤山。”

一个柔美的声音响起,随即一个雍容的美妇人走到了何凤山旁边,揽着他的手,一起看着围墙远处的那幕惨剧。

“凤山,这一切我们无能为力的。所有的国家都在拒绝犹太人。这不是你的错,你是一名外交家,但前提却是一名复兴党党员。”何凤山的夫人安慰道。

何凤山摇摇头,说道,“夫人,作为一名外交人员,我清楚自己的使命,不会做出有违命令的事情。不过有一个好消息,一会儿我会在饭后的时候宣布。”

当大使馆人员在二楼的小餐厅集体吃过饭后,何凤山终于正式宣布一件事情,“同志们,这是我们大使馆刚刚收到的国内最新指示,大家都看看吧。”

文件很快在众人手上传递了一遍,大多数人看过了都是面露喜色,何凤山的夫人更是双手合十做祈祷状。

“大使,按照这份计划,我们只要等到工作团一到,就能立即展开工作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呢?”大使馆的武官,人民军少校程子峰问道。

“工作团会处理一切事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配合他们。我想说的是,这次关于犹太人的计划,极其重要,是共和国政府用不小的代价换来的,光是谈判就进行了七次之多。虽然大多数的工作都将由新来的‘犹太人事务专项工作团’负责,但我们依然要保持高度的负责任态度。”

何凤山重点提醒道,虽然大使馆的人,只有他和参赞二人参加了中德关于犹太人的谈判密会,但谈判过程之艰辛,他还是深有体会的。

直到1939年年中,这场关于犹太人的谈判才进入到关键突破期,德国人迫于某种形势,终于作出了让步,答应中国政府,让中国方面执行那份提交给希特勒亲自审核过的关于犹太人的第一期计划。

“一旦计划正式开始,我们将变得非常忙碌,大家也看到了,第一批计划的名额是以万人计的,这个数字虽然和整个德国的犹太人数量差别非常大,但却需要我们配合工作团将他们仔细甄别,将他们分类好。”

从心底来讲,何凤山对于中德之间能够达成这个最终的合作计划,感到由衷的高兴,抛开共和国驻德大使的身份不谈,他个人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够作为一个大国,站出来做一点什么。

这无关于犹太人的对错,只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关乎着他们是否因为无罪而被轻易虐杀。

柏林西区,一个犹太人聚居区。

自从1939年这个年头来临后,犹太人的日子愈发的难过起来。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被盖世太保甚至是德国国防军以扰乱国家秩序,威胁国家稳定,或者其他的各种罪名逮捕。而被逮捕后,这些犹太人的家属却根本没有机会见到他们的亲人,也没有审判,更没有法庭,甚至在那些要害部门官员前挥舞着以往无往不利的德国马克也不奏效了。

精明、诡诈、刁钻、努力、勤劳、精于算计的犹太人,这一次却束手无策。

长期的弱势生存已经对生存形势的变化具有极强嗅觉告诉他们,一场针对犹太人的风暴,已经在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即将降临了。

整个犹太人聚居区外,四处都是便衣盖世太保,而往往暗中还停有一车车的纳粹国防军,虎视眈眈地藏在暗中,像密林捕食的猛虎一样,似乎随时都会钻出来,叼走一两个犹太人。

街上的犹太人,已经是行色匆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愁绪,而不是之前的精明,或者诡诈。

“马拉若夫。”

街上拐角,一名犹太人忽然叫住了对面低头走来的另外一个犹太人,没想到在这个该死的早晨遇到了自己以前的同学。

“乌纳姆。”马拉若夫一身工人打扮,垂头丧气,见到对面居然是自己大学老同学,不禁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

“很久不见,走,去我家坐一坐。”

乌纳姆带着马拉若夫很快就到了家,这是一座小楼,虽然犹太人普遍比较富有,但以这样的房子,一看就是有钱的犹太人才住得起的房子。

“马拉若夫,你不是在瓦格拉重型机械厂上班吗?怎么会在街头闲逛。”乌纳姆虽然意识到了什么,但却依然侥幸地问道。

“乌纳姆,这个时候,你也应该在你的钟表店里,数着进来的客人,用一种锐利的眼光,判断他们是否会购买你那利润达到300%的手工表。”马拉若夫苦涩地一笑,接过乌纳姆妻子递过来的一杯咖啡,下意识地喝起来。

“局势,正在恶化。”

乌纳姆同样仰头大口喝着杯中的咖啡,借以掩饰自己的担心。“三个小时前,我的钟表店被德国人查封了,理由是对德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多么荒唐的理由,难道就因为那该死的300%的利润?天知道,我这批表的最核心部分可是在中国定做的,最新款式,虽然不是手工表,但绝对比瑞士人的手工表好。一定是对面街的那个德国佬搞的鬼,他一直嫉妒我的店抢了他的生意。”

“作为一名德国工厂主手下的工人,却在上班时间未经请示喝了几口水,这就是他们辞退我的理由。天知道,我为这家机械厂做了多少贡献,甚至连他们的生产线都是我出主意改装的。”马拉若夫同样摇摇头,苦笑地说出了自己的遭遇,“乌纳姆,我和你一样失业了,不同的是,你好歹还是一个德国人所认为的‘有钱的犹太人’,而我,却要开始为孩子们的面包奔走。”

“难道你没想过离开?我虽然有一点钱,但却不如你,你会技术,只要你离开德国,去巴勒斯坦,去美国,去任何地方,都会受人欢迎。”乌纳姆问道。

马拉若夫:“现在不行了,早几年,中国人到处招工人和学者,那时候,我以为生活稳定,又要照顾家庭,拒绝了他们的邀请。但现在,他们却同样暂时关闭了申请通道。”

说起早几年的事情,马拉若夫还不禁有些后悔,那时候,作为瓦格拉重型机械厂的优秀机械工程师,他受到了‘中国猎头’的邀请,一份不错的工作,不错的待遇,前往中国。

“是啊,中国应该是个不错的地方,我听说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这些人都在中国。”乌纳姆摆摆手,无奈地说道。

“爱因斯坦?奥本海默?”马拉若夫摇摇头,这两个人他知道,但自己和他们比,却什么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