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杜家小娘子 >

第69章

杜家小娘子-第69章

小说: 杜家小娘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哥棒棒哒。这些做的非常好,妹妹最喜欢了。四哥要努力把小房子造出来哟!”杜小喜开始赞扬杜四哥的手艺。

当初喜乐大师问杜小喜杜家以后走什么路子的时候,杜小喜是真的说不出来,耕读人家,一朝中状元鲤鱼跃龙门。这种画本子里的东至少杜小喜哥哥们这一代时没希望了。

喜乐大师便给杜家指了一条明路。继续研究怎么让农作物增产,只要杜家在这方面做出大的贡献,以后千百年不论王朝更替。时代变迁,百姓们会永远记得杜家。权贵之家王侯将相亦会有所顾忌。不说保杜家世代富贵但平安长存却是不难。

喜乐大师这条明路太诱人了。

杜六回来告诉族老们和里正,一群人便忍不住激情澎湃的去喜乐寺拜访了喜乐大师,当时喜乐大师心情不错,也为杜家指出了不少研究方向。

族老们和里正怀着光耀家族的热血,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研究之中。

刚开始几年,有着稻田养鱼的甜头和族老和里正们一遍遍的洗脑,几个杜氏村落皆是热情满满的研究怎么防虫,怎么抗旱,怎么抗寒。

可是,在之后的几年不断有人家因为试验造成家里粮食大幅度减产后,不少人退缩了。等着嘉元帝亲临山水县,杜氏一族在宴会上立功可以免除三年的税收后,更多的人退缩了。

十年加三年,十三年的时间不用交税。

这种好日子很多人已经满足了,甚至有那心思龌龊的想着等着别人研究吧,反正研究出来他们也跟着沾光。

总之,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如今杜家关于农业增产方面的研究,除了几个真心研究的老把式和族里公共的田产,其他人家绝大多数都是遵循稻田养鱼的模式,不肯再迈出一步。

针对这种情况杜小喜无能为力,毕竟一个大家族要走怎样的路子不是杜小喜能决定的,如果里正和族老们有决心更不需要杜小喜一个小孩子操心。

既然农耕世家的路子走不通,杜小喜决定为家里和大伯家尝试另一种发展模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南北大运河和山中水道他们不能世世代代做码头干苦力的劳工。

杜小喜想把山水县发展成‘小义乌’。

借着交通之便把山水县变成全国的商品集散地!

当然这种有钱途的事情早已被杜小喜的未来公公柳二爷先一步分了好大一块蛋糕了,码头那边的上铺和各种行业几乎已经宝饱和。所以杜小喜决定把杜家村变成‘小义务’。

小商品集散地,利用本地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各种廉价的小商品销往全国,只要几十年一两百年后这个名头打出去,山水县本地的百姓过的就不会差。

当然,这一起都是杜小喜理想的最高境界。

现实却是,当年杜小喜颠颠的让家里做竹蜻蜓出去卖,村子里除了大伯家相应的几乎一个没有,如果不是碍于杜小喜是喜乐大师的徒弟,杜小喜敢肯定村里人肯定不少人要戳着她的脑袋骂她傻姑娘了。

竹蜻蜓的最终结果是辛辛苦苦大半个月真没卖到什么钱。

这万恶的山寨社会!

瞅一眼就会自己做一个的古代人要不要这么万能!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地龙翻身

基于售卖竹蜻蜓的失败案例,杜小喜决定做些难的!

让你们看一眼,再看一眼,使劲儿看一看,仍旧看了也是白看。

小商品集散基地神马哒,杜小喜说了家里人也只是以为这孩子在说胡话。所以杜小喜打算以实际行动证明。

不倒翁、竹哨子、竹知了先制造一批小东西出来,等着挣了钱不少人肯定会跟风。慢慢的家家户户都跟着做各种小东西,小商品自然源源不绝。最后山水县的名头打出去,各种商品都在这里走一圈,山水县的百姓不会再过苦日子。

杜小喜想的很美,目前家中只有杜四哥常年提供免费劳动,其他人是没点耐心钻研杜小喜想要的东西。如今杜四哥已经能够做出很多的小玩具,目前正在尝试做能够组装成各种漂亮房子的益智小游戏。杜小喜就等着品种足够多的时候带着杜四哥开始发财挣大钱。

“四哥我要这个哨子!”

“四哥你也给我做一个不倒翁!”

“四叔,八叔抢了我的七巧板!”

几个小的见好玩的凑上来抢着玩儿,就连已经十二三岁自诩大人的杜八都忍不住伸手拿着几个有趣的玩了起来。

“好了!好了!先吃饭!等会儿再玩!”杜奶奶见一群孩子争的快要吵起来了,干忙招呼吃饭。

……

“小土哥哥,可爱吗?”杜小喜画了一只长耳朵的呆萌兔子凑到柳垚跟前给他看。

柳垚眼中闪过一道亮光,接着柳垚手下笔走龙蛇很快画出一只同款却比杜小喜画的更有神韵的兔子。

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两人在一起这么多年,杜小喜自然发现了柳垚的一点小秘密。

柳垚被当成女孩子养的后遗症是非常的强大,喜欢粉色红色这些鲜艳的颜色,喜欢精致美丽的衣服。喜欢让人哄着,偶尔还要闹一闹小脾气。

以至于杜小喜一直没有这货就是自己未来丈夫的自觉。

她一直把这个有点小矫情小娇气的未婚夫当成儿子来养了!

柳垚和杜小喜一样喜欢软萌的东西,所以杜小喜练笔之余画出来的各种萌物轻易的俘获了柳垚的心。杜小喜总要时不时画几个好玩的勾一勾柳垚,希望他那天能够突然的说话。

可惜,快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柳垚的性格为人已经和以前一样,可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开口说话。

杜小喜虽然觉得神棍师父不靠谱。但总觉得师父有金手指比自己强多了。所以虽然偶尔担心却还是相信师父说的柳垚以后一定会好。

这一年,杜小喜八岁,柳垚十岁。

他们在慢慢长大。

柳垚十岁了。哪怕儿子再粘着人家闺女柳二爷都不好意思让儿子在别人家住着了。

在杜家住了小一年的柳垚被柳二爷接回家去了。

杜小喜也恢复了城里住几天,山里住几天,村里住几天,未婚夫家住几天的悠哉小日子。

一切温馨而美好。就等着杜小喜长大嫁人了!

……

十岁的杜小喜已经被允许进厨房了,虽然杜二嫂一直觉得杜小喜以后嫁到柳家过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日子。根本用不上亲自烧火做饭,杜小喜依然在杜娘的准许下开始做些小菜。当然硬菜是轮不到杜小喜插手的。

这一日杜小喜正给杜娘打下手,刚刚把一盆排骨递过去,突然天旋地转。脚下一阵摇晃。

杜娘脸色一白,拍了一把不知所以的闺女大喊道:“快出去,别在屋里待着!”说着杜娘推了杜小喜一把。很快舀了水把柴火灭掉跟着喊着杜小虎杜小云的名字朝堂屋跑去。

晃动仍在持续,周围的住户们尖叫纷纷朝大街上跑去。

杜小喜扯着院子里玩的侄子往外跑碰到正往家里跑的杜老爹和杜大哥几个。

“闺女不用怕。这不是啥大事,你快去街口站着。”杜小喜答应一声扯着侄子赶忙跑过去。

杜小喜上一世对于地震的唯一经历就是初中时的那场震惊全国的蜀地大地震,当时远在大陕西的杜小喜在学校也感觉到了。今天这种强度和当初感觉的差不多,所以杜小喜猜测不是发生地震的地方离他们很远,就是只是一个轻微摇一摇的小地震。所以对于杜老爹他们赶回屋子里杜小喜也不阻拦。

“姑姑,人好多啊?”两岁大的杜从阳好奇的看着街上越聚越多的人,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这么热闹。

杜小喜还真不知道怎么和一个两岁的孩子解释什么是地震,为什么叫地龙翻身,想了想忽悠小孩道:“他们家进老鼠了,正在外面躲老师呢!”

“哦呜!他们好笨啊!怎么不养猫!喵喵喵!”杜从阳喵呜喵呜的叫着好似这样屋子里的老鼠就不会跑出来。

杜老爹很快带着一家人全出来了,一家人站在一起茫然的盯着家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很快,摇晃感消失。

地龙停止翻身了!

不过街上的人没人随意走动,他们听过喜乐大师关于怎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注意事项。面对地龙翻身自然要关注余震,是以没人敢往家里跑就怕摇晃来的更猛烈些。

“这是哪里地龙翻身了啊?”

“感觉很厉害,时间那么长,阿弥陀佛又要死不少人了,我要去庙里给家人烧柱香求佛祖保佑。”

“吓死我了,刚刚差点摔地上。”

“……”

人群里各种猜测不断,杜老爹安静的看着自家的院子,时不时看看二哥去杂货铺子常走的那条路。

小半刻钟后杜二哥带着妻子女儿赶了过来,见彼此都没事,双方都放下心来。

“三郎四郎你们去柳家看看,告诉他们咱们都回杜家村去了。”杜老爹让两个儿子去知会一下柳家打算趁着现在收拾收拾回杜家村。

不论哪里地龙翻他们的生意都做不下去了,还是回村里一大家子在一起安稳些。

杜老爹招呼着几个成年的儿子小心的回屋收拾了值钱的东西和铺子里要卖的肉,带着一大家子朝村子里赶去。

☆、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岭地动

杜老爹带着一大家子往家里赶,一路上不少人拖家带口的从县城走出来。

像杜家这样的人家很多,他们平时在县城里居住,县城里虽然也是家但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乡下,那才是能够庇护他们的地方。

在城门口遇到几户同村的人家,几家人你带我我帮你的急急朝杜家村赶,转过了山头远远的就看到不少人站在村口的大路上。

“都没事吧?”杜奶奶被四嫂赵宝珠扶着快走两步站在车前看着车上的孩子们。

“家里没事吧?”同一时间杜老爹和杜娘齐齐问道。

地龙翻身就怕房子塌了砸到人。

“没事儿,没事儿,地动的时候都在院子里做活,孩子们在街上玩儿。”杜奶奶见儿孙们没事,复又脸色不好的接道:“村北边杜三超家的老房子塌了老两口没了,等会儿你带大郎二郎去看看。”

杜老爹愣了一下,应了一声看着儿子儿媳们收拾带回来的东西打算等会儿就过去。

两家关系比较远,也就是见面点头的交情,不过一个村里出了事儿谁家都要去帮帮忙。

五月里田里刚刚收获,村里家家户户也不回家都在附近的地里找了一片地坐着。

杜小喜和几个侄子被杜娘圈在一起吃了点冷食垫肚子,杜娘严厉要求他们不能乱跑,杜小喜便守着一群小娃生怕他们不听话让大人着急。

半下午的时候杜三哥也从铺子里赶了回来并且带回了地动的消息。

南岭地龙翻身了!

听到确切消息的村民们终于松了口气。

幸好,幸好,离他们这里很远。

这个时代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远处受苦受难的人他们会给予同情,但也仅限于同情。

自家的孩子都吃不饱。哪怕现在能吃的饱谁又能保证以后,所以世人宁愿攒着银子粮食以防万一,也很少会拿出来白白送人。

他们害怕灾难,害怕灾难造成的一切后果。

南岭,离山水县够远了,想来流民不会跑到他们这里来。

像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村人对地动的恐惧都少了许多。不少人结三伴五的跑回家收拾房子。

杜家放柴火杂物的棚子塌了。房子倒是没什么问题。杜二哥带着几个弟弟把房顶仔细检查一番后,杜娘带着儿媳们打扫干净荡下来的灰尘。

虽然地动的地方在南岭但不少人还是担心会发生杜三超家的惨事,当天晚上杜家人还是在院子里过了一夜。见再没有地动的迹象才回归正常生活。

“娘,我们家也盖新房子吧!”第二日,杜家众人齐聚堂屋之中杜老爹郑重的抛出一个大炸弹。

杜大哥几个脸色不变,几个嫂子已经忍不住欢喜的看向各自的当家人。

“咱家这房子盖了也快三十年了。这几年家里的日子也不错,五郎六郎一个个也要娶亲了。家里院子太小总是不方便。”杜老爹见杜奶奶一脸喜意,接着说出房子的规划各种需要准备的地方。

大商各种赋税徭役的收取标准是以户为准,当然五六十人的一家和三四个人的一家收费自然不一样。不过兵役徭役苛捐杂税这些一大家子明显要比几个人少上许多,所以很多人家哪怕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不分家的都不少。

杜老爹和大伯家就是典型的分产分居不分家,别看两家人各过各的田产铺子分的清清楚楚,但在户籍上还是一家人。因为这样劳役纳税的时候可以少交一个人的钱。不过等着两家人再生两个孩子就要分成两个户籍了,到时候分成两家就可以少出一个人的钱。总之是怎么划算怎么来。

杜家儿子多。等着以后儿子们长大成家现在的房子肯定不够住,杜老爹老早就想着盖个大院子。如今因为地动村里好几家老房子塌了大半,杜家的房后也裂开一道口子杜老爹更是下定决心要盖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