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冰心传 >

第23章

冰心传-第23章

小说: 冰心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①③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一》

年轻的冰心有一颗爱美的心。在冰心看来,只有大自然的美,才是美的极致。

青山赢得了这个海的女儿的爱恋。她爱看青青的松树和白雪,她爱闻松枝和松子的清香,她爱听树叶的微语和小鸟的歌唱,她喜爱踏在树林的枯叶上散步,喜欢独自与青松及白雪相伴。她甚至愿意终身生活在这幽静的森林之中。

在歌颂母爱的同时,冰心也在纵情地歌颂大自然。她要赞美朝霞,她要赞美月夜,她要赞美雨珠和雪花,她要赞美云朵和星辰,她要赞美鲜花和绿草,她要赞美青山和海洋,她要赞美大自然母亲养育出来的一切神奇而又美妙的孩子。心认为:“世界上最难忘的是自然之美……有人能增加些美到世上去,这人便是天之骄子。”①

她这样写到她所居住的青山:“青山真有美极的时候。2月7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早起极光明的朝阳从东方捧出,照得这些冰树玉枝,寒光激射。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因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②

她把沙穰比作自己的乳母,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九》中,她这样比喻沙穰和她之间的关系:“她(指沙穰——笔者注)是单纯真朴,她和我结的是护持调理的因缘,仿佛说来,如同我的乳母。我对她之情,深不及母亲,柔不及朋友,但也有另一种自然的感念。”

她既爱沙穰的青山,又爱无边的大海。请看,她是用了怎样聪慧的想象和别致的语言,来描写、比较她所深爱的“海”与“山”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岩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③

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都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④

……………………

①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九》

②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六》

③④冰心:《山中杂记》

而最为难得的是,她在这里的生活,每天都很清闲自在,既不受人打扰,也无功课要做。“完全来与‘自然’相对,以读书,凝想,赏明月,看朝霞为日课。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寂,皓月中天,悠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我纵欲修心养性,哪得此半年空闲,幕天席地的日子,百忙中为我求安息。造物者!我对你安能不感谢?”①她可以自由自在地思念亲人,怀念故乡,观赏风景,偶尔也与女病友们(都是外国女孩子)嬉笑游戏。

想要动笔写作的时候,还可以用“流水行云的写作态度”,“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②就这样闲适而又从容自在地写作出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象《寄小读者》二十九封通讯中的不少篇章,《山中杂记》,《往事(二)》,等等,以及短篇小说——《悟》,《六一姐》,《别后》,等等。冰心认为:正是这种流水行云的写作态度,是她一生中所未曾经历过的,因而也是最值得留恋的,所以她说:“沙穰最可纪念处也在此!”③

……………………

①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

②③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九》

1924年1月,面对着美丽的青山,冰心写出了短篇小说《悟》。茅盾先生称这篇小说是三年前发表的那篇小说《超人》的“姐妹篇或补充”①。

……………………

①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作品中的人物之一钟梧,也是一个患有厌世症的人,可以说是《超人》中的何彬在精神上的病友。他因为自己生活经历的坎坷——五岁丧母,十三岁丧父,颠沛流离,半工半读,受够了苦,而没有一个亲他爱他的人,使他看透了社会和人生,因而形成了他的厌世主义的人生哲学。他觉得“世界是盲触的,人类都石块般的在其中颠簸,往深里说,竟是个剑林刀雨的世界!不知有多少青年,被这纷落的刀剑,刺透了心胸,血肉模糊的死亡呻吟在地上。”他对人类的私心,和某些人物为人品质上的弱点,更是看得入木三分,十分极端,他说:“提起人类,不知我要迸出若干血泪!制度已定,阶级已深,自私和自利,不惜以各种卑污的手段,或个人,或团体,或国家,向着这目的鼓励奔走。种种虚伪,种种残忍,‘当面输心背面笑,翻手作云覆手雨’,什么互助,什么同情,这一切我都参透了!”在钟梧的眼睛里,人生没有别的,只有痛苦,只有眼泪。

而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也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名叫星如的,则与钟梧抱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他有幸福的家庭,有深爱他的母亲、父亲、叔叔和妹妹,被钟梧称之为天之骄子,人之骄子。虽然星如也曾经被厌世的时代病传染过,在“厌世主义里,打过转身”,然而他却早已醒“悟”了,终于认定了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只为着‘爱’”!他认为导致钟梧走上厌世主义的思想道路的原因,也就是社会上的一切自私自利的根源,是——“均由不爱而来”。所以,他规劝着自己的朋友钟梧,而且热切地向他表示,要“与你一边流迸着血泪,一边肩起爱的旗帜,领着这‘当面输心背面笑,翻手作云覆手雨’的人类,在这荆棘遍地的人生道上,走回开天辟地的第一步上来!”

那么,星如是用了怎样的法宝,来克服自己的曾经厌世的主张,又说服着正在患着严重的厌世症的朋友呢?原来,他还是借助着母爱、童心和大自然,这三个冰心反复使用的法宝。星如在与钟梧辩论的信中,首先就向钟梧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有关母爱的外国故事,这个母爱的故事,曾经深深地震动过星如本人的灵魂,使他自己“如沉下酒池,如跃入气海,如由死入生,又如由生入死”。而当他领悟这种伟大的爱时,正值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他是在一个沉黑的雨夜,望见那点象征着母爱的不灭的灯光的。而当他正为这则故事激动万分的时候,“苦雨之后,忽然明月满天,造物者真切的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万全的‘宇宙的爱’的图画。那夜的湖山,清极,秀极,灿烂极,庄严极,造物者怎知我正在歧路徘徊,特用慧力来导引,使我印证,使我妙悟”?

除去引证外国母爱故事来教育他的朋友之外,星如还用启发钟梧自己回忆童年的办法,来唤醒他对世界的好感:“我的环境和你的不同,说别的你或不懂,而童年的母爱的经验,你的却和我的一般。自此推想,你就可了解了世界。茫茫的大地上,岂只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于是溪泉欣欣的流着,小鸟欣欣的唱着,杂花欣欣的开着,野草欣欣的青着,走兽欣欣的奔跃着,人类欣欣的生活着。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同情互助之中,这载着众生的大地,便不住的纡徐前进。”

作品中的星如,虽然竭尽了全力来替“爱的哲学”辩护,用母爱、童心、大自然做他论辩的法宝,来感化他的论敌;但是,他是否说服了钟梧,让后者也接受了他的哲学呢?

作品中没有明确的交代。只是在星如患病住院期间,钟梧曾送来一束鲜花表示慰问,但他的思想观念是否转变了,作者并未做出明确的回答。

反正星如在致钟梧的信中,是用这样的口气辩论的:“再退一步,辩论至此,已知短兵相接!纵使世界如你所说,是剑林刀雨淋漓刺人的世界;而因着还有一个锋镝余生的我,便仍旧不能证明他是完全不爱的。一日有我在,一日你的理论便不能成立,我要化身作一根砥柱,屹立在这苦海的乱流中,高歌颂扬这不完全的不爱!”“再退一步,已是退无可退,纵使我的理论完全是假的,你的理论完全是真的,为着不忍使众生苦中加苦,也宁可叫你弃你的真来就我的假。不但你我应当如此信,而且要大声疾呼的劝众生如此信。”

其实,作品中的星如与钟梧所代表的两种观念之间的矛盾,就是作者冰心内心矛盾的反映。星如的哲学,正是冰心所要坚持的哲学;而钟梧的论调,则是冰心在观察了社会之后,对现实生活所下的结论。冰心本人仍然处于不能自拔的矛盾之中。她正如作品中的星如所说的那样,常常是“自问自答,自证自疑”。

茅盾先生在这篇小说发表了十四年之后,曾经这样评论过它:“在这一篇里,冰心更进一层,说:‘地层如何生成,星辰如何运转,霜露如何凝结,植物如何开花,如何结果……这一切,只为着爱!’然而《悟》发表的当时,对于青年方面的影响,或者说,青年方面来的反应,却反不及《超人》那样多。这原因,倘从《悟》的本身上去找,是找不到的。这是因为《悟》与《超人》中间虽然只隔开一年多,然而中国青年对于‘人生问题’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的青年已经不愿再拿这个问题来自苦,而另一部分的青年则已认明了这问题的解答靠了抽象的‘爱’或‘憎’到底不成。”①

……………………

①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1924年3月26日的黄昏,浓郁的思乡之情,又强烈地撞击着冰心的心扉。她坐在沙穰疗养院的房间里,思绪却已越过了高山和大海,回到了位于大洋彼岸的渤海之滨——她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的烟台。这位才思敏捷的中国女儿,就在这一天的黄昏,在异国他乡的白屋里,写出了一篇回忆她的童年生活片断的小说——《六一姐》。

她在缅怀自己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歌颂了山东农村纯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她把这些纯朴美好的形象,与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断穿插起来,交织在一起描写,就使她所经历过的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诗意。

六一姐是一位美丽而又善良的农村少女,性格温柔,很会体贴人。她八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出来给人家当奶妈,于是她就成了冰心童年时期的旅伴。就象闰土对待迅哥儿一样,她也会把许多新奇的游戏教给冰心。她们经常在谢家庭院的附近,在海隅沙滩,一块儿游戏,一块儿谈天。然而这个聪明的农村少女,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弟弟叫六一,她就被叫做六一姐。

六一姐十一岁的时候,就忍痛地把自己的脚缠裹了起来,因为:“痛也没有法子,不裹叫人家笑话。”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从六一姐的孩童时代起,就摧残着她。

在西方留学,接触了许多快乐的、活泼的外国女孩子的冰心,写到这里,心里就漾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她爱自己童年时代的伙伴,这些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农村少女们。然而,象六一姐这样的女孩子,等待着她们的生活前途究竟如何呢?——“她这时一定嫁了,嫁在金钩寨,或是嫁到山右的邻村去,我相信她永远是一个勤俭温柔的媳妇”。“她或在推磨,或在纳鞋底,工作之余,她偶然抬头自篱隙外望海山,或不起什么感触”。她的前途就是出嫁,烧火,做饭,推磨,做针线,操劳一辈子家务,没有感触,没有怨言,直到老,直到死。

但是,正是这一位自幼就在农村接受着传统的封建习俗摧残的农村少女,却能够用她那颗善良的心,和练达人情的处世态度,来保护冰心这位受过教育的城市小姑娘。——那就是,当作品中的“我”,与六一姐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在金钩寨看社戏,在众多的穿红着绿的农村妇女与农村女孩子中间,作品中的“我”却只穿着很素静的衣服,尤其是她那双不裹脚的天足,在农村女孩儿们的眼睛里,更是一桩没有见到过的奇事,——这些可怜的孩子,她们以自己的被摧残为正常,而以自然的天足为奇怪,——当她们窃窃地议论与她们大不一样的“我”,而使“我”觉得局促不安的时候,六一姐却用极其简单的言语为她解了围。使得若干年后回想起此事的冰心,仍然从心里感激六一姐当年对她的“庇覆”。

冰心在描写这一生活场景的同时,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位美丽的烟台少女的形象,她是六一姐的同伴之一。小冰心只在这次看社戏时与这位美丽的少女见过一面,但却始终把她的形象记在心里。——“我脑中常有她的影子,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