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素质教育在美国 >

第19章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19章

小说: 素质教育在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知识结构天生有缺陷。张国明亲回讲过他不喜欢文科,因为他“讨厌背”。而上海交大的少年班负责人际科长认为,少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了他们的继续发展。事实上,少年大学生通常都是和理、化冒尖,文、史、哲却很单薄。相对而言,前者容易“速成”,后者却往往要依靠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与心理成熟度。更麻烦的是,如果文科不好,那么继续钻研理科问题上的分析、推论,就会捉襟见肘。

其三,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脱钩。这是张国明任课老师反复强调的张的一个弱点。作为中学老师的张国明的母亲也说:“张国明在中学里就有这么个毛病,做题往往省略中间步骤。”张国明老师认为这说明他智力好,一眼看出了题目实质。但养成了习惯,要应付步骤严密的大学数学的理论推导就不行了。

教张国明〈高等代数》的韩老师说,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完全不同。不仅是张国明,以前也招过一个少年大学生,他来的时候,各种奖状一叠一叠,都是全国什么数学竞赛的得奖证书,可后来就是跟不上。中学的一些思维理解方式对他们来说太极深蒂固了。

另有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中学教育往往知识层次不完善,而这些少年大学生又是跳着读上来的,因此毛病更多。

生活自理能力差

——天冷不会加衣不会洗衣服使他们举步维艰

中科大少年班的班主任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年秋天,气温一昼夜降了10度,结果第二天上课,大部分孩子仍旧穿着短袖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地听课。十几岁的孩子竟然不懂得天冷添衣。

张国明似乎也是这些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天才”中的一员。

记者见到他时,他身上黑色的滑雪衣已经黑得油亮油亮了。据老师说,有一年时间,由于母亲不在上海照顾他,他靠着手上一些社会捐助的钱,从来不洗衣服,穿旧了就扔,扔了再买。他的同学则说,刚来上海时,张国明吃不惯上海饮食,说“太甜”,结果吃了一个月方便面;张国明忘了取补贴的密码,几个月过去后也没向老师反映,一直没取钱;张国明害怕火车坐过头,竟然一夜不敢合眼;张国明的母亲担心孩子不会照顾自己,经常来上海陪孩子一起住,一住就是几个月……

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情况说明了如今教育超常儿童存在的一个误区,即只注重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

大学阶段,老师们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管头管脚,所以这些孩子告别童年反而显得比一般人晚。有的大学生毕业时,心理成熟度甚至不如同年龄的高中生。

办少年班已降温  

——一些家长不再让孩子提早读大学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第一期“少年班”。后来,各大院校争相效仿,到1985年全国出现包括复旦、南大、上海交大等12个少年班。但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西安交大、东南大学与中科大五家。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交大已经快10年没有进上海籍的少年班学生了,少年班学生多来自农村或边远城市。并不是说上海人“笨”,而是家长现在不愿意让孩子进少年班,提早读大学。

而在少年班红红火火创办的时候,内地不少学校将报考少年班作为契机,把高中三年的教学计划压缩成一年半。据说江西有个抚州中学,每年要向全国各地少年班推荐百多人。

这样,相当一部分“早慧”儿童成了“压缩饼干”。在旧式教育的模式下,搞题海战术,把知识高度浓缩,“压”出了一个大学生。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能凭技巧解决难题,但遇到考核分析思辨能力的题目就完蛋了。但是,也有支持少年班的。中国超常人研究会秘书长朱先生称,世界各国都很关注超常儿童的教育。美国有100多所高校有早慧少年的提前入学计划。

“少年大学生”现象至少现在还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是的,美国教育也很重视有天赋孩子的教育(请读有关章节),但一般来说,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是给汽车加油的过程;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早慧儿童的超载运转。

我在“要不要取消'高考”'一节中提到美国的八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中二年级)学生,如果在各项统考中成绩达到99%的,可以报名参加SAT的大学入学考试。其实,只要你愿考,什么时候考都是可以的,交50美元考试费而已,谁也没有真正去查核你的各项统考成绩是否达到99%。

按照矿矿和他的几位提前考SAT的同学的成绩,都可以上大学了,但他们中没有一个表示现在要上大学的,他们还有四年半的时间,是不是有个别的会提前一年,甚至两年上大学?我不敢保证,但作为孩子来说,他们还再想当四年的孩子,作为家长来说,我们愿意孩子更成熟一些,再上大学。

这种提前考试,不过是想让有关机构注意到某些孩子,而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们也能通过考试有个“自我认识”,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

即使有孩子选择提前上大学,但由于美国大学实行开发招生和学分制,万一感觉不适,可以转专业换学校,或者甚至隔一段时间再回来。

有时我与美国朋友们聊起中国的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听者多是半信半疑。不爱露声色的人,在聊天结束时会加上句言不由衷的评语,“这些孩子真聪明!”

若碰到那些外露一些的人,就可能会用质疑的口气询问一番,然后似是不经意地说:“别忘了,他们还是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多数美国人信奉的信条。孩子自有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天性。在美国人眼里,让孩子充分发挥其天性是天经地义的事。

“成人感”与“儿童心”的矛盾造成的人格分裂,是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早慧教育”所结下的一个苦果。同时,“一考定终生”的现实也把早慧的孩子推上'咱古华山一条道“的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的不归路。

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置着一道道有形的或无形的深院高墙: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一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中国教育的”初级阶段打基础“,一是指吸收知识,二是揭开发智力。不可否认,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比美国孩子扎实得多。但是,我们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

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影响了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不可否认,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丰富想像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但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需要适当营养,需要健康的心理环境,需要正常的社会化,等等。这些”需要“都绝不是吸收知识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没有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独立性非常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所以说,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做研究的目的

在中国,一般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独立研究,应待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以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渐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四年本科,基本是没有”腰“的,也只是在快毕业时,才有资格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研究“那么一下。

对比美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颇有启发的现象:即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在美国的学校里,不仅是天赋教育这样做,其他的一般教育也十分讲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

矿矿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第一次从矿矿嘴里听到”研究“一词时,着实让我乐了一阵。那时矿矿才八岁,刚开始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些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妻子带他去图书馆,说是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

“老师说了,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研究”?“论文”?那时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每天都在为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论文写不清楚。

“才二年级,你懂什么研究?”看着儿子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溜到嘴边的俏皮话打住了。赶紧让妻子开车带着儿子上图书馆去。

临走之前我对妻子开玩笑似地交待说:“如果市里的公共图书馆找不到好的参考资料,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

两个多小时后,母子两人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

一进门,妻子就抱怨我,说:“都怪你提什么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矿矿非让我带他跑了两个图书馆,还说老师说过参考资料要来自不同的地方。”

我翻了翻矿矿借回的“参考资料”,十几本都是儿童图画书,有的文字说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的书籍。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以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

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

蓝鲸的寿命是90一100年;

蓝鲸的怀孕期是300一330天;

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

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一60人;

蓝鲸的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过去。

说实在的,我以前只知道蓝鲸很大,其他有关的知识并不知道什么。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

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

“论文”是由三张活页纸订起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的写着sanxurere。中文的意思是,作者:黄矿岩。论文含四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

我不知道矿矿是怎样决定这些小标题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蓝鲸的饮食问题这么感兴趣。总之,老师要求至少写三个题目,矿矿完成了四个。好歹也算超额完成任务了。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一两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论段。读起来倒也是开门见山,每句话也能画龙点睛般地点到为止。

这应该算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我手头上还留有矿矿在五年级上天赋教育班时写的一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这是一份独立自学的研究报告。所谓独立自学,是指自选课题,利用自学课及课外时间进行的研究和学习。在研究结束之前,老师不对选题及研究过程发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