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探-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垂棘不是吃的。而是一个地名。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在继续沿用了,具体这个垂棘在哪里,又或者说有么有这么一个地方,都还不知道。据说垂棘这个地方盛产夜明珠,与别的地方不同。别的地方的夜明珠都是莹绿色,黄色,还有红色的,可以发光的原因也是大同小异吧,基本上都是含有荧光剂一类的化学成分。这样的夜明珠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见光,吸光,到了晚上才可以发光,但是垂棘这里生产的夜明珠,即使长久的用不透光的黑布包裹着,也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且光芒的颜色呈现出来蓝色,非常的罕见。”云希明解释说。
“这么说这东西很稀罕了,这么稀罕的东西你都见过啊。”大哲一脸羡慕。
“我也没有见过,这也是第一次见,而且这个垂棘夜明珠可不是一般的稀罕,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只有一块,也只有这一块,就摆在你面前。”云希明说。
“云家少爷,这个东西还有来历?”陆大叔问。
“没错,这东西还有一个名字叫垂棘之璧。”
“我只听说过和氏璧,据说可稀罕了,是那个么?”大哲说。
“和氏璧当然有名,完璧归赵,全中国人大概都知道。不过垂棘之璧严格来说,是比和氏璧还要早的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块美玉,不过后来经过印证,那并不是一块玉石,而是夜明珠,所以流传的相对较少,不过他的典故你们一定听过,就是唇亡齿寒的故事。”云希明说。
“这个我知道,上课的时候老师还说过呢。”大哲赶紧显摆自己的学识。
“上学的时候,老师大多都是讲一讲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其实背后是有典故的。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春秋时期,晋国和虞国相邻,虞国又和虢国相邻,晋国想要吞并这两个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关系密切,事情不太好办。这个时候他的手下谋士荀息就建议说,把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国,假道于虞以伐虢。刚开始的时候晋献公不舍得自己的宝物,荀息就说,等到您征讨了这两个国家之后,还不就跟您的院子一样了么。晋献公于是非常高兴,就照着做了。荀息把东西送给了虞国,虞国的谋士不同意大王收礼,说虢国和我们唇齿相依,我们如果同意让晋国借道,接下来恐怕受到迫害的就是我们自己了,所谓唇亡则齿寒。但是虞国的大王没有听从,收下了重礼,开放了道路。过了不久,晋国打败了虢国,回来了时候顺手收拾了虞国。这里面的屈产之乘指的是叫做屈产的地方出产的骏马,而垂棘之璧,指的就是垂棘这个地方盛产的夜明珠。我猜想这有可能就是当时那一颗,因为后来又猜测,垂棘那里出产的夜明珠虽然奇特但是大多不知为何不容易保存,只有这一颗,硕大并且光亮。猜测这可能是某种天上坠落的陨石,落地之后变得粉碎,而最大的这一刻,应该是他的核。”云希明说。
“我的天啊,这么有来头,话说这东西还是个天外来客啊,不会有什么辐射吧?或者带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之类的?”大哲又开始脑洞大开,“看到这样的宝物,别说是借个道,就是让我割一块肉我都舍得啊。”
“死胖子,就属你贪心。”闵澜在后面说,大哲赶紧闭了嘴,也不知道他这个贪小便宜的性格什么时候能长进。
“阴阴,不过怎么说,你们隗氏的家底,实在是不容小觑啊,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一块垂棘之璧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价值连城了。你们隗氏别的宝物不说,单单是这一颗夜明珠,再加上你那几个沉香木做的匣子,已经算得上是富可敌国了。”云希明感慨道。
“我们李氏集团的所有家产,只怕也都抵不上这一颗珠子吧。”云显无奈的说。
“阴阴,我要抱住你的大腿,我的天啊,我怎么会有这么有钱的朋友,咱们下辈子也做朋友吧。”大哲一边说着一边真的打算扑过来抱住我的大腿。
“好了别闹了,这东西再好在贵重,也不是用来买卖的,这样的东西,已经不是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了。”我说。
“这话我同意,这样的东西,还是不要面世比较好,世人皆为利,见了这样的宝物,指不定又要怎样的挣多了。”陆大叔说。
“这边的这个已经这么贵重了,难不成旁边还有一颗一模一样的?真要是那样的话,那岂不是发达了。”大哲说。
被大哲这么一说,我也看向了旁边的那一个古法琉璃的盒子,刚才始终没有注意,那边的盒子,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SJGSF0916
第413章 传国玉玺
第413章传国玉玺
我们围拢到另外的一个古法琉璃匣子旁边,因为垂棘之璧会发光,照亮了整个藏宝库,所以一进来这里也是最先注意到那个光彩夺目的夜明珠,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与它一步之隔的另外一只宝匣反而守了冷落。然而当我走过去,只刚刚看了一眼,就大惊失色。
“这……”
云希明和李云显和围了过来,云凝和大哲还有陆大叔他们跟在后面,云希明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就再也移不开自己的眼睛了。
“阴阴,这个该不会是……”云希明惊讶的问。
“没错,就是那个东西。”我说。
“你们两个在打什么哑谜呢?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就一方印么,不过这个印好像大了一点。”大哲说。
“胖子,别乱说,这东西叫做玺,没听过皇上用的玉玺么。”云显说。
“这就是玉玺啊,长得这么大,用着多沉啊。”大哲说。
“这可不是一般的玉玺。”云希明说。
“没错,这是,传国玉玺。”我说。
“阴阴,该不会,这回你也变成万事通了吧?”
“这东西不是万事通的问题,而是实在是太有名,自古以来所有的文物宝鉴之上,全都有它的名字,这东西原本可不是玉玺,他原本的名字就连你都知道,而且刚刚还提到过,就是,和氏璧。”我说。
“我的天啊,世界上最贵的两块玉石,都在你们家的祖坟里面埋着呢,你家这可不是祖坟冒青烟啊,这是祖坟冒佛光啊。”大哲说。
“佛光什么的我倒是不敢说,不过这大宅的宅气非比寻常倒是真的,恐怕和这里的这些东西宝物脱不了关系。”我说。
“这个什么传国玺,又有什么来历啊?”大哲问。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我说。
“你们是说这块就是那个和氏璧?”云显问。
“相传。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都说只是块石头。王怒,以欺君罪砍去了卞和左足。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玉,仍以欺君罪再砍掉了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云希明说。
“这么说,到了后世这个传国玉玺就时代更迭成为了传国之宝?”王娜姐问。
“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在讯在传国玉玺,可是找到的人并不多,玉玺的踪迹始终是忽隐忽现的。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得报此仇。”
“之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缪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说,秦始皇曾经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而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我指了指那个匣子里面的传国玉玺,果然有一个角有用黄金修补过的痕迹,可见确凿无疑。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时,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时,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我每说到一处,就用手指向一处,那方宝印处处吻合,分毫不差。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之后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玉玺,聊以自慰。贞观时期,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之后不久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在历史上出现是在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宋靖康时期,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之后历史上对传国玉玺有很多的推测,元朝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当时说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之后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到了明清两代,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初期,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