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紫禁城魔咒 >

第34章

紫禁城魔咒-第34章

小说: 紫禁城魔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能力让自己泰然自若。父亲紧闭双眼,默默忍受心里烟与火的煎熬。圆明园被焚已经过去了六年,父亲心里的大火还像从前一样没有任何征兆地复燃,还像从前一样令父亲双眼干涩。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这三年里曾领受过三次嘉奖,除去各类珍宝,三次嘉奖中都有绸匹、锦缎和完备的礼服。为父亲织造的礼服尺寸总是分毫不差,看得出,是绮华馆为父亲量身定做的。

在我得到太后准许,回王府探亲时,我与父亲的会见总是短暂而匆忙。父亲受到重用的这几年,内务府也在父亲的掌管之下。为皇帝监造衣饰的尚衣监自然受父亲监督。父亲事务繁多,对皇帝的衣饰却从不懈怠,同时,皇室成员的礼服、朝服、吉服也都出自内务府。恭王府设有专门存放宫中赏赐之物的库房。我察看这些琳琅满目的赏赐之物,从金银器皿,到稀有的瓷器,到稀世的书画藏品,到珠宝首饰,到衣物。衣物是我主要察看的内容。江南三织造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稀罕的织物,来自绮华馆。有专门的箱子来收藏这耀眼的服装,都是父亲在大祭礼和吉礼时必要穿戴的。还有上朝穿的补服。父亲自然会选用绮华馆的衣服,那些衣服有天然的吸引力。

从赏赐的衣物看,父亲是太后信任倚重之人。但是父亲告诉了我一个秘密。每次,在父亲遇到挫折时,就会想起这个秘密。

父亲说,我们有一段历史,被遗忘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父亲的两颊明显地塌陷下去,父亲的脸色失去了年轻人的光泽和红润。父亲对此的解释,是公务繁忙,每件事都由他亲自过问,怎会不如此?可父亲在朝堂上获得的荣耀和权力,并未使他如春风般轻快而愉悦。相反,我发现一丝暗淡的忧愁,正在使强健的父亲变得衰弱。恐怕父亲并未意识到这种变化,他思前想后,觉得局面稳定,所有不和谐的声音都在消除,而两宫太后总是以谦和的表情默许和赞赏着他的建议和谋略,况且,父亲的操劳已经得到回报,大清正走出最悲惨的境地,向光明的方向迈进……但是父亲日益瘦削,神色也日益晦暗,终于,父亲问在上元节前回到王府的我:

“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的回答令父亲沮丧。

“这样也好,做一个平凡的公主,度过平凡的一生,又有什么不好呢?毕竟你是一个女孩儿,重要的,是嫁一个好人家。”

“父亲,我虽然失去了超常的能力,却看到了别的东西。”

“哦?”

“您知道,我是太后的御前女官,监督后宫的服饰用度。我以前跟您提到过一个叫绮华馆的地方,不知道您可还记得?”

“西苑路边上的那座荒废多年的院子?”

“不,它在西花园。”

“你说说看,其中有何乾坤?”

“太后的所有衣服都由绮华馆制作,有些赏赐的衣服,也出自绮华馆。”

“虽说宫里衣装的裁剪由内务府监制,但内务府的款式往往老套,跟不上宫外的风潮。西宫太后爱打扮,设织造坊,也在情理之中。况且,对于一个寡妇而言,有件令她着迷的事,分散她在朝廷事务上的注意力,未尝不是好事。”

“父亲,太后若是将绮华馆的衣服作为赏赐,就意味着太后的信任。我刚才察看了太后赏赐您的衣料、衣服。不错,都是出自绮华馆,这说明,太后信任您,所以将重要的国事都托付于您,而您身着绮华馆织造的礼服,更能显出您的威严和尊贵……”

“她收你入宫,有两层意思。一层,为了显示恩典。毕竟我们在辛酉年间有过合作。二层意思,是在必要的时候,借你牵制我。而我送你入宫,除了圣命不可违,还因为,我希望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那是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却必须要有一个答案。三年了,你没有带来答案。而我,也依然没有找到线索来回答。三年前,你七岁,如今,你差不多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年我不能讲的事,现在是时候告诉你了。”

诅咒

爱新觉罗皇族中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在太祖时代,觉罗部与叶赫部有过一场生死决战。自然,最后是觉罗部取得了胜利。太祖攻陷了叶赫部坚不可摧的城池,捕获了叶赫部的首领。这位首领誓死不降,在熊熊烈火中发出了一个险恶的诅咒。诅咒说,在末世,会有一位叶赫那拉的女人毁灭爱新觉罗创建的基业。现在,末世和姓叶赫那拉的女人都出现了。这就是我的忧虑所在。

在咸丰皇帝选妃之时,身为皇帝的异母弟弟,当我看到叶赫那拉氏的名字出现在入选名单上时,就感到了担忧。那是1852年春天,我去拜见咸丰皇帝。自从哥哥当了皇帝,我们的关系就大不如前。皇帝不再信任我,如果说爱新觉罗从一开始就中了诅咒的话,我倒愿意相信,家族内部的不信任就是二百多年来,我们所遭受的诅咒。我跟皇兄谈起皇族的传说,提醒皇兄千万不要收叶赫那拉氏入宫,否则会有无以预料的大难。但刚刚登基的皇兄并不以为然。皇兄的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有些事并不是道理能讲清楚的。皇兄认为不必对此事过于看重的理由,一是叶赫那拉一族在太祖时代就与爱新觉罗有过联姻。二是这位十六岁的叶赫那拉氏入宫后将只是一名小小的贵人。在这位贵人的左右上下有多少官女子、答应、嫔、妃、贵妃围绕在皇帝周围,这难道不是一道密不透风的宫墙么?换而言之,皇兄认为不用自己费力,后宫女人们过剩的精力,就会使一个地位卑微的贵人想要接近皇上的愿望,变得难上加难。

自然,皇兄也曾听到过恶咒的传说。但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在大清的历史档案中并没有翔实的记录。虽然咸丰皇帝继位时,国势衰微,太平天国的祸乱愈演愈烈,但皇兄并不愿接受自己处在末世的说法。此外,皇兄还有另一个心思,皇兄以为我嫉妒他遍选天下美女的权力。因而,在我提醒皇帝,已经变得像传说一样遥远的恶咒后,不久,叶赫那拉氏还是照常入宫,成为咸丰皇帝不断扩充的三十六位妃嫔和上千名宫女女官中的一员。然而我从未忘记她的姓氏。皇族中也有人注意到姓叶赫那拉的这个女人。在咸丰年间,存世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中,有几位长者在私下里议论着那拉氏与咒语的关联。郑亲王的异母弟弟肃顺,在1860年的春祭中,主动向我嘘寒问暖,又很突兀地说,虽然太祖战败叶赫,将叶赫部纳入八旗编制,但叶赫部从未真正臣服于太祖。沉睡的邪灵已经苏醒,觉罗氏的后代子孙就要亲眼见证一场悲剧的发生。末日之光笼罩在紫禁城上空,觉罗一族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外患频仍,而更为险恶的内忧在悄悄渗透和泛滥。所以等着瞧吧,恶咒正在应验,邪灵伺机而动,觉罗的后人将受到恶咒的惩罚。

肃顺也许在前往热河去的那个春天,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因此,辛酉年,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时,我的心情极为复杂。肃顺的确死有余辜,但肃顺临死前自嘲的眼神透过梦境,刺穿了我刚刚建立的信心。春祭中,肃顺是对着站在众多妃嫔中的叶赫那拉氏说出那番话的。叶赫那拉氏那时已是懿贵妃,肃顺面无表情,盯着那叶赫拉氏的背影。人们很容易从许多人聚集的场合中认出她,即便只是背影。她纤瘦,娇小。我常常想,是什么让她从众多的秀女中脱颖而出的?是气质,是容貌,是言谈还是举止做派?叶赫那拉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一直盘桓在我的记忆里。

自叶赫那拉氏入宫,短短几年工夫便从一个小小的贵人,做到了妃,贵妃,乃至于皇贵妃,辛酉年,已然是圣母皇太后了。一切都顺理成章,找不出破绽。而诅咒,也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暗自掂量和揣测。当皇室几个老迈的王爷越发清晰地想起诅咒时,已经没有人再能控制局面。虽说这五年来,我在朝廷上权力显赫,举足轻重,可我从未忘记诅咒。内乱虽则平息,但末日之光并未褪去,我模糊地感觉到,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而局面并不在我的控制之中……

许多年来,皇室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诅咒。多数人说不清诅咒的确凿缘起。康乾两朝,有一些秘密文件被销毁和篡改。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忘记。在大清国势兴旺的时候,用强硬的手段消除与咒语的一切关联,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有理由相信,文字记录和口头流传是使咒语存活的另一种形式。在大清的历史里,找不到一条关于诅咒的记载。先祖只想记住辉煌荣耀的过去,将所有的阴影删除,是为了阴影不会对未来造成影响。永远不要。但末日之光还是来临,当圆明园的大火被洋人点燃时,诅咒便在我们的记忆中显现。你看见过,我头脑里无法熄灭的大火,圆明园,帝国繁荣辉煌的梦想与记录,轻易毁灭了。而在圆明园毁灭的同时,我多疑、怯懦、好色的哥哥,也被这场他从未真正见过的大火燃尽了余下的雄心。哥哥的死是一个必然。肃顺说对了,他是第一个牺牲品。

我不得不相信,这仅仅只是开始。当懿贵妃出现在新皇登基的典礼上,她的形貌一时让我眩晕。我不用刻意回想诅咒,我相信是咒语的魔力轻而易举让我垂下头颅,弯下双膝,令所有人朝着一个看不见的东西顶礼膜拜。为此,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我看到她嘲弄的眼神注视着脚下一大片倾斜的帽檐,尤其是,她冷漠地看着爱新觉罗一族拜倒时的表情。那眼神和表情都似乎在说,我要的,就是你们贴近地面的膝盖和深深低垂的头颅。我想,我正是这一局面的促成者,没有我的促成,她不可能走到今日,进入权力的中心。而我之所为,又实为形势所迫——到底是形势所迫,还是咒语使然?我不得不涉此险局,违背皇兄遗愿,从顾命大臣手里拿回权力。我必须掌控大局,接管皇权,照看宗室,在幼帝成年之前。我毫不怀疑自己有应对宫里宫外国内国外诸事之能力,如果我对叶赫那拉氏的怀疑没有错,那么,只有在议政王的位置,我才能做到随机应变。然而,在新皇登基之时,须臾间,我为自己在辛酉年的举措陷入迷思,我怀疑我的所为,弄不好,却为咒语言中。

我当了议政王,管辖军机处、内务府。每天有几千份奏折雪片般堆积在案前,繁忙的公务让我不得不将恶咒的事束之高阁。权力是力量之源,我的信心在恢复。但权力无法让我摆脱梦魇,已经说不清有多少次,我被梦中的火光和魅影惊醒。我开始重新理解皇兄的境遇,我确信有一段被销毁的历史,并未随着记忆的淡化而被遗忘。它从来没有被遗忘过,而是隐藏在某个角落,伺机而动。在我掌管内务府期间,我暗自命人核查太祖时期的档案文集,期望知道恶咒更多的内容。我必须知道恶咒的由来,为何它能在一些人的记忆里浮现。爱新觉罗自入关后屠杀了数百万汉人,不知道有多少汉人曾发恶咒,诅咒我们这个人口只占全国三十分之一的异族,诅咒我们的武力和杀戮,可为何,我们偏偏会为一条叶赫那拉的诅咒而忧虑,甚而惶恐。我们杀死的汉人像沙粒一样数不胜数,但我们并不惧怕这样的记录。每一场战争都记录在案,杀与被杀的数字无比精确。我们从来不回避这些死亡记录,因为,我们是胜利者,胜利者总是无所畏惧的。但为何,我们偏偏销毁与叶赫那拉的记录,我们想要忘记,我们到底怕什么?我们没有惧怕过万千死去的汉人的灵魂,难道我们却要惧怕一个查无可查的诅咒?是谁,发出了诅咒?为什么诅咒?是什么让他或她的诅咒变成了爱新觉罗挥之不去的梦魇?咒语,一定会应验吗?或者它已经在应验——叶赫那拉氏,果真就是诅咒中预言要毁灭我们的女人吗?

为了寻到那段已经失落的历史,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我命人在内阁大库、昭仁殿、国史馆、皇史宬、武英殿、方略馆、实录馆、会典馆、五经萃室查搜所有太祖时期与叶赫部有关的文字记载。尤其是对于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的记载。然而,我没有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枢密院的编修从封存的档案中,找到一份有关叶赫部的记载。从叶赫部的起源,到被收入八旗,总共的历史长达二百年之久。但叶赫部从曾经的强大到最后的灭亡,却只有短短31年。自叶赫的首领被杀,这个几近灭绝的部族便臣服于太祖旗下,虽然文中并未提及这位被杀首领的支脉是否已被斩断,可谁都知道,叶赫那拉,是后来满人八大姓氏之一。

无需翻阅史册,有一个最为显著的证明,提醒我,叶赫部被杀首领的血脉并未凋零。太祖有一位大妃,名孟古,其父为叶赫部的贝勒。孟古在大清皇族谱中留下了一席之位,因生育皇太极而入了觉罗的宗庙。她早亡,又是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