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179章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79章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现在发现,有些事情,不是简单的一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就可以解决的。
        象那位自己目前正为其“效忠”的紫禁城里的光绪皇帝,在位的时间也不短了,可他真正能够说了算的时候,恐怕不多。
        光绪皇帝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但他即使贵为天子,目前手中的权力也“有限”的很,根本谈不上调集全国的力量去专注于一件事。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提倡这个激进的“维新变法”了。而现在,这个“戊戌变法”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即使能够取得“成功”,光绪皇帝会不会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权力,都很难说。
        即便有了国内的最高权力,能否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也是个未知数。
        如果没有了强大的综合国力,“皇帝”面对周围险恶的国际局势,也是很无能为力的。
        这一会儿的思绪纷乱。已经让孙纲开始觉得头痛了。
        说起来。中国如果想要在西方列强的“夹缝”中求得自身生存发展地机会和时间,寻找一个可靠地强大盟友,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能够当中国“朋友”的国家,属实不多。
        面对这一个个对中国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具体应该暂时“选择”哪一个,着实让他伤透了脑筋。
        英国为了对抗俄国,已经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但他之所以仅仅以“备忘录”的形式回应英国人的“美意”,是生怕一旦中国和英国公开结盟,会直接把俄、德、法三国推到一起去。
        法俄已经是同盟关系了,法国当初是出于扼制英国在远东的势力扩张的考虑,才同意帮助中国建造战列舰,现在发现中国有投向英国人“怀抱”地迹象,还会继续支持中国的造船工业吗?而德国强占了中国的青岛,又借中日战争之机出兵日本,和俄国一样,暴露出来的巨大的领土野心。也让孙纲心生警惕。
        虽然在此之前,中国和德国的关系一直很好。
        而俄国人表现出来的无休止的领土扩张**,和昔日“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行为。很难指望它成为中国的盟友。
        在美西战争中打败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地美国,比较起来,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国家之间主要是利益关系,美国会冒着得罪俄、德、法三国的风险,帮助中国吗?
        据自己从后世地史书中学到的,现在正是列强进入“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时代的关键时刻,西方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已经把全世界的领土基本瓜分完毕,中国成了西方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唯一富源”。面对的国际环境极为险恶,西方列强现在看见了东方古老地中国海岸已经出现了一支强大的龙旗海军,为了阻止中国站起来,会不会联手来对付中国?
        如果那样的话
        想到这里,孙纲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而不久以后局势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担心,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水上飞机协同母舰演练结束,他回到了自己的官厅。北洋军情处地人已经把这些天地重要情报给他整理好送了过来。===他仔细地研究了一下,这才知道。美西战争已经结束了。
        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
        1898年12月10日这一天,美国和西班牙两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等地转让给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古巴则获得了“独立”。
        这场被后世史书称为“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地美西战争正式结束后,孙纲根据情报统计了一下,这场战争的规模并不算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双方真正参战的兵力应该不超过10万人,美军阵亡约5000余人,真正死于战斗当中的不多,多数是因为疾病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美国方面的损失并不大,美国人可以说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怪不得美国对日本不屑一顾,菲律宾和关岛对美国来说,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美西战争的胜利大大助长了美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信心”和“决心”。美国把加勒比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在太平洋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关岛和菲律宾,就此一跃成了和西方各大国比肩的列强之一,孙纲可以想见,美国以后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
        美国现在也已经把手伸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了。
        但孙纲照目前来看,美国刚刚经历了战争后,虽然损失不大,但要接着发动一场战争应该是力有未逮,而且美国民众及国会恐怕也不会允许,所以应该对中国的威胁不大。
        他看完所有的情报后,现在最担心的,是滇越铁路的问题。
        看上去云南离着北洋十万八千里,那里发生的事应该和这里应该不挨边儿,可习惯了从国家全局战略角度上考虑问题的孙纲,却看到了一般人觉察不到的地方。
        后世的史书上对“中法战争”的描述,多数认为是中国在战争胜利的条件下向法国求和,即所谓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因此一顶“卖国求荣”的大帽子又扣在了主持和议的李鸿章的脑袋瓜子上。
        但据孙纲让北洋军情处收集到的关于中法战争的资料显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海战方面,中国海军被法国远东舰队重创(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南洋、广东两支水师也遭受了损失,北洋水师又被牵制在朝鲜),台湾的基隆、澎湖等地被法军占据;陆路战场,中国方面虽然有镇南关大捷,战场形势变得对中国有利,但仅仅是“有利”而已,情形并不象好多人想的那样乐观,似乎老将冯子材能够一举南下,将法军全部驱逐出越南!
        事实上,法军从镇南关后退近百里后,迅速在郎甲地区完成了新的集结,总兵力达25000人,又得到近12000人的越南军队的支援,而当时清军可用于南下追击的总兵力不会超过15000人,无论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如果战线南移,补给也将会发生严重的困难。
        所以,李鸿章那时的“乘胜求和”的举动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法战争的结束,使中国又失去了一个属国越南,并被迫开放云南,法国人是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但平心而论,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格局来综合考量,很难说“停战”就是“卖国”,对当时军力极弱的中国来说,面对如此险恶的战争形势,能做到不赔款,可能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与大清朝廷缔结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和清廷补充签订了《中法续议界务商务专条》,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修筑权。
        这就是滇越铁路的由来。法国人要把铁路修到云南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云南各界人士坚持了数年反对法国修建滇越铁路的斗争,但法国人为了能够得到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依然坚持要把这根“大吸血管”插进云南!
        面对云南人民的反对,法国人援引《中法条约》向清廷进行了多次抗议,并以断绝对中国的造船工业和海军的援助,以及出兵云南相威胁





    正文 (二百八十八)恐怕有麻烦了
    就要读文学网 更新时间:2010…2…2 5:11:44 本章字数:2986

        李鸿章担心中国的“战列舰自制”计划“胎死腹中”,忍痛做了退让,但要求法国修筑滇越铁路时避开人烟稠密的地区,“免生事端”,法国人答应了,向中国方面保证选择在人烟稀少的山区修筑。
        但消息传到了云南,云南各界人民依然坚决反对,并进行了多方抵制,现在,滇越铁路在越南境内的“越段”已经开工了,而在中国境内的“滇段”,却还遥遥无期。
        为了抵抗法国对云南的殖民侵略,云南人民进行了可以说艰苦卓绝的抗争。
        云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西方列强对这里垂涎欲滴已经很久了。
        法国在云南修筑铁路,将不可避免的会役使当地的各族人民,孙纲能想象到这会给云南各族人民带来什么样的苦难。
        云南人民拒绝法国人在自己的家园修筑铁路,防止国家财富遭到侵略者的掠夺,采取的行动是爱国和正义的。
        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海军等于还在接受法国人帮助,如果此时因为滇越铁路的问题,和法国刀兵相见,中国真的就能有把握象战胜日本一样,战胜西欧列强之一的法国吗?
        以现在中国的军力看,中国海军强于陆军,有可能取胜,云南广西等省的陆军,恐怕就不行了。
        眼下的中国这处在这样一种情况,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广大民众和传统的士大夫们义愤填膺,坚决反对做任何形式的让步,而少部分精英人士看到国家实力间的差距。不主张同西方列强硬碰硬,却又不能不面对被斥为“卖国贼”地压力。
        好多人都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危险,但却无能为力。
        一面是暴怒的民众,一面是凶恶的列强。@@首@@发@
        当二者的矛盾最终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带来的后果,则绝对是灾难性的。
        这时,众望所归的云南首富王炽突然向法国人提出来,要以巨资赎回滇越铁路“滇段”的路权!
        当孙纲得知王炽地义举后,再次对王炽的为人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以个人之力为国家赎回主权,这样的义举。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
        据孙纲从后世的史书中得知的。甲午战败,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另付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当时台湾雾峰林氏家族也曾提出来由他们支付同样数目的白银给日本,以求赎回台湾,后来被日本拒绝。
        孙纲当年读史至此。心酸之余也不由得感叹这些中国人的保国义举。
        而现在,因为自己地关系。甲午战争的结局已经被改变。日本一败再败,台湾也就此保住了,台湾人民再也不用靠花费无数财富给侵略者,才能保住自己地家园了。
        现在,“钱王”王炽为了国家地平安,家乡百姓的安宁,又在做着同样的事了。
        王炽应该是看出来了目前局面的危险性,为避免国家再次陷入战争,才毅然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法国人对此也十分吃惊。鉴于王炽在云南的影响力。法国政府对此没有立即表示拒绝,但法国人就此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目前还不好说。
        而孙纲担心的,则是法国政府就此中止对中国海军方面地帮助,撤回在中国地工程技术和军事人员。x人正在努力交涉,即使最后事情不可挽回,英,美,德等国皆可任我选择,货比三家,也不见得是坏事。”
        “不管怎么样,还得早做准备才是,”孙纲对江穆齐说道,“可别等王屠户一走,我们就得吃带毛猪了。”
        江穆齐和他混久了,已经知道了上官的说话风格,听了他的话不由得一笑,“大人放心,美国人其实已经迫不及待的上门求亲来了,说起来,还得感谢一个人呢。”
        “感谢一个人?是谁?”孙纲听了不由得一愣。
        江穆齐告诉他,这个人,是个美国人,名字叫做马吉芬。
        对于这个名字,孙纲有一定的印象,马吉芬是在北洋舰队服务的洋员之一,在“镇远”舰上任职,大东沟海战中他表现英勇,而且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在海战后他因为健康状况恶化,就回国了,孙纲后来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消息了。
        而江穆齐告诉孙纲,这个人现在已经去世了。
        而这个人的经历,却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了。
        马吉芬1860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一个传统的军人家**,1岁时进入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在他毕业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有缺员时才将学员递补上去。在1884年,美国海军的规模还不大。今天的一条大点的军舰就差不多可以把当时的全部美国海军军官都装上了。当年的海军毕业生中只有前12人有机会进入海军,其余的90人不得不回家去当老百姓。马吉芬没能成为前12名,毕业考试的时候他的名次比较靠后。他在国内无法将学识付诸实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