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 >

第1374章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第1374章

小说: 国策[完本]作者:闪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的犬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如果不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美军甚至会从国内运来一些水雷,将至关重要的港口堵死。

    问题是,美军这么做,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

    因为就料到美军会破坏基础设施。而且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从来没有把能够用在军事上的基础设施完好无损的留给共和**队,所以在进军大西洋之前。共和国海军就定制了很多预制件。

    最只出现的,自然是野战机场组件。

    这种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建好一座野战机场的预制件系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发扬广大,在很多时候,甚至成为了与海上基地同样重要的存在。可以说,如果不是海上基地的生产规模扩大,组件船只的采购费用大幅度降低,共和国海军将无法大规模建造海上基地,只能像以往那样,逐步夺取岛屿,再在岛屿上搭建临时基地,从而使太平洋战争的持续时间大大延长。

    当然,在海上基地已经能够支持绝大部分航空作战的情况下,最关键的还是临时码头。

    与野战机场一样,临时码头也是由众多预制件搭建起来的,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搭建好,并且投入使用,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则能够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发展到犹2年,临时码头已经成为工种非常关键的安援装备。与海上基地一样,随着技术进步。临时码头的大部分组件都具有自航能力,而且在部署的时候不需要沉底。可以说,这极大的拓展了临时码头的活动范围。也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部署灵活性。

    事实上,这是完全针对太平洋战场的设计。

    要知道,在广袤的太平洋上,特别是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不但岛屿稀少,具有天然港湾的岛屿更加稀少,某些时候,哪怕是找一座能够供船只停泊的泻湖都很困难。受此影响,必须有一种能够随时部署,而且在不沉底的情况下就能为舰船提供理想停靠环境的临时设施。而这就是机动式临时码头。与海上基地相比,机动式临时码头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自主动力系统,除了少数组件具有自航能力之外,大部分都需要拖船拖带。当然,这么设计的主要理由就是降低成本,能够大批量建造。

    由此可见,美军破坏掉小安德列斯群岛上的基础设施,只是给共和**队制造了一些麻烦而已,并没有让共和锢军队停下前进的步伐。

    客观的讲,美国当局也不指望通过这么简单的办法,让共和**队留在小安德列斯群岛,而不是趁机北上。

    别的不说,从小安德列斯群岛撤下来的美军没有返回本土,而是全部去了位于群岛西北的波多黎各,并且与当地驻军一同加强了这座属于美国的,并且非常重要的岛屿的防御部署,摆出了要在这里与共和**队决一死战的架势。

    当然,仅仅加强军事部署肯定不够。

    短年5月底,美国总统杜奇威颁布了一份非常特殊的法令,即所有波多黎各人只要参军2年或者在非战斗单位服务4年就能获得美国国籍。成为美国人,并且能够在服役期满之后一次性领取到相当于同级别本土籍官兵六成的薪水,如果选择继续服役,则能获得与本土籍军人同等的晋升待遇。

    也就是说,原本一直被排除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甚至没有得到美国当局承认的波多黎各人可以通过为美国作战的方式成为美国人。

    显然,这道法令来得太晚了一点。

    虽然有很多波多黎各人因此参军,特别是那些有亲人在美国工作的年轻人,都会利用这个机会,但是更多的波多黎各人选择了沉默,而不是做美国的炮灰。

    更重要的是,美国卑局这一穷途末路的举措,等于明确告诉大洋对岸的欧州,不要对美国抱任何指望了。

    显然,这对僵持了好久的犹太人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书《乱世英雄》已发布,书号乃皮犹,希望兄弟们多多支持。

    《国策》将在。月底结束,每天更功字,望兄弟们谅解!





    国策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定居点

    小说巴士 更新时间:2010…11…5 12:29:57 本章字数:6666

    赏四年月初,其和国与欧洲在埃及开罗答署了着名的《片旧议》。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开罗协议》相比,这份针对中东问题的协议有着更加突出的针对性。当然。针对的不仅仅是犹太人,还有阿拉伯人,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而且将对战后格局造成重大影响。

    这份协议有三个重点,一是如何安置犹太人,二是怎么解决阿拉伯国家的纠纷,三是伊斯兰世界的战后地位。

    当然,重点在前者,即如何安置以色列的数百万犹太人。

    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就在小安德列斯群岛,准确的说,是在波多黎各。

    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多黎各属于大安德列斯群岛,且位于大安德列斯群岛最东面,再往东就是小安德列斯群乌了。历史上。这座面积不到四力平方千米的岛屿属于西班牙。是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之一。旧世纪末的美西战争之后,波多黎各与古巴一道移交给美国。后者随即独立,而前者则一直没有获得独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当局允许波多黎各居民自由选举领导人,并且赋予该岛居民有限的公民权,比如在美国国会只有一个没有选举权的代表,可以参加总统初选即党派内部选举。但是不能参加大选,而且在美国国旗上也没有代表波多黎各的星星。由此可见,从政治地位上看,波多黎各与同属联邦领地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平批平坐,仅次于联邦州,要比属于美国海外领地的萨摩亚、关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维尔京群岛等高

    级。

    更重要的是,波多黎各是一座面积较大的岛屿。

    虽然孤悬海外,但是作为一座面积接近四四平方千米的岛屿,波多黎各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别的不说,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波多黎各就养活了劝多万人,即便除去在美国工作生活的波多黎各人。这座岛屿上的资源也能养活;四多万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上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将几百万、甚至一千多万犹太人安置在这座岛屿上,并且使其过上正常生活,肯定不是什么难事。难的就是,如何安置将近田0万波多黎各人?

    可以说。安置波多黎各人的难度不在安置犹太人之下。

    要知道,即便共和国是战胜国,也只能处置战败国的国有资产,而无权处置战败国公民的私人资产。更重要的是,欧洲国家也绝对不会支持将波多黎各人赶出去,然后将犹太人迁徙到波多黎各的做法。

    这个时候,美国发挥了难以想像的行用。

    虽然美国当局从未承认与《开罗协议》有关,毕竟这份协议也牵涉到了数百万美**人,战争结束之后。也没人找到美国当局参与该协议。并且为该协议提供帮助的证据。但是很多迹象都表明,美国肯定与这份秘密协议有关,甚至出了很大的力。这其中,最为显着的就是美国当局正式承认波多黎各人国家公民身份的举措,即波多黎各人为美国而战,就将获得所有公民权。

    可以说,这是非常关键。也非常微妙的一步。

    获得所有公民权之后,波多黎各人就得响应美国当局的战争号召。因为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下,所以美国联邦政府可以根据战时法案,征用所有公民的私人财产,也就可以征用获得全部公民权的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财产。如此一来。即便美国战败。美国当局垮台。只要没有解除战时状态,新政权就将继承美国当局的权力,即继续征用公民的私人财产。并且按照战时机制,迁徙与安顿人员。

    在此情况下。强制迁徙波多黎各人就不存在法理上的问题了。

    当然,在必要情况下,仍然得用比较温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按照《开罗协议》的规定,战争期间,以色列仍然是犹太人的聚居地,并且由共和国与欧洲的联合部队负责以色列的安全。在战争结束前,以色列将逐步撤除犹太人定居点。并且将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与戈兰高地归还给巴勒斯坦与叙利亚在此期间,将成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将以战胜国的名义,担保将愿意离开的波多黎各人迁往其他地区,而欧洲将担负起转移安置犹太人的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两笔非常巨大的开支。

    虽然文件上只有一句话,但是落实下来却没那么容易。

    根据相关记录,为了迁徙安置大约劝万波多黎各人,在战后年间。共和国当局为此总许开支近2万亿元,其中仅支付给波多黎各人的迁徙安置费就多达刃凶乙元,而共和国相关管理机构的行政开支都有好几百亿。

    不管怎么说,战后安置不是战时强制迁徙。

    虽然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共和国当局可以充分利用战胜国的有利条件,通过扶持的愧儡政权,以战时名义强制征用波多黎各人的私人财产,并且强制转移波多黎各人,但是处于维护战后秩序考虑,共和国当局并没这么做,而是儿凶择权留给了波多黎各人,由他们自行决定去“

    反过来讲,共和国这么做也没有吃亏。

    战争结束后,共和国当局宣布将选择权还给波多黎各人,由波多黎各人自行决定去留的时候,一些欧洲新闻媒体就指出,共和国这么做,实际上是一箭双雕。不但没有付出多大的代价,反而从中获益匪浅。

    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选择离开的波多黎各人都去了美国。

    不管怎么说,波多黎各人与美国有着0多并的关系。很难用一场仅仅持续了数年的战争来切断这种关系。更重要的是,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要想成为新的世界霸主,而且成为得到广泛承认的世界霸主。就得做好一件事情,即帮助世界各国度过难关。尽快结束因战争产生的艰难状态。

    毫无疑问,共和国:必须推行一种类似于“马歇尔计发”的全球复兴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自然少不了美国的份。

    也就是说,不管共和国与美国的矛盾有多么深刻,随着战争结束都成了过眼云烟。在美国已经战败的情况下,共和国肯定要帮助美国度过难关,也就需要向美国投入巨额的战后重建经费。

    冉题是,有多少共和再公民支持这名做呢?

    要知道,即便是更加开放的美国人,也不见得会帮助刚刚拼得死去活来的敌人进行战后重建。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大战结束之后。如果不是苏联对西方世界构成的巨大威胁,美国肯定不会急着帮助德国恢复元气,更没有理由重新武装德国。这一点,在日本身上就体现的非常明确。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复兴,仅仅用了刃多年就成为发达国家,而且是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关键不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刮的主要对象是德国、法国、英国等众多欧洲国家,日本获得的好处非常有限,而是力世纪凹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旧多年后的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目庞大的物资需求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日本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没有多少美国人支持美国政府帮助日本重建。

    这种情况。在共和国也存在。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直接起因与美国无关,但是美国是主要推动者,而且美国也是共和国的主要敌人。几乎所有共和国公民都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绝对不会成为共和国的敌人,更没有胆量挑战共和国,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爆发,至少不会在猛7年爆发。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在第三次世界夫战中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此情况下,要共和国公民节衣缩食。帮助不久前还是敌人的美国进行重建,恐怕就算裴承毅有着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办法说服共和国公

    吧。

    受此影响,必须用一个折中的办法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

    为波多黎各人支付巨额迁徙补偿金。就是共和国当局找到的折中办法。

    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共和国公民并不清楚波多黎各与美国的关系。甚至没有几个共和国公民能将“波多黎各”与一座岛屿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它当成某种快餐、或者是某种西方奢侈品。

    共和国支付给波多黎各人的力四亿安置费用,在美国的战后重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为这些钱是通过消费、建设等方式直接流入市场的,所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拉动效应相当于涨功亿元的政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