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小地主 >

第576章

重生小地主-第576章

小说: 重生小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等开席了,那边才开唱那”

    连蔓儿的话还没说完,就听见外面锣鼓齐鸣。



第八百零九章 扭秧歌、唱大戏

    “哎呀,蔓儿,这是不是就要唱上了!”张采云立刻高兴地道。

    “不是。”连蔓儿就笑道,“这是扭秧歌的来了。”

    “扭秧歌,那也好看啊。”张采云的兴致丝毫不减,甚至还更高了。

    踩高跷、扭秧歌是辽东府民间,尤其是乡村间的一项颇具有代表性,而且非常普及的一种娱乐和表演形式。 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步伐简单,极容易学会,当然,这仅仅是指扭秧歌,不包括踩高跷。

    就是连蔓儿,也会扭秧歌。不只是她,她们兄弟姐妹几个都会。那还是跟张氏学的,很简单的十字步,或者也有叫做八字步的。

    秧歌可以踩高跷、穿了戏服、装扮上来扭,也可以简单地平地扭,只需要腰间系一条大红或者大绿的绸子,或者手里拿一把扇子,就可以扭的像模像样,喜气洋洋。

    今天连蔓儿家不仅请了戏班子和杂耍班子,另外还请了一队秧歌,这秧歌是在开席和开戏之前,暖场用的。

    “蔓儿,你听这声,多热闹,咱去看看呗。”张采云就跟连蔓儿商量。

    连蔓儿也很想出去看,不过今天她是主人,无论如何不能扔下客人,自己跑出去玩。因此,连蔓儿就问屋里的一众小姑娘们,都想不想出去看看扭秧歌。

    “咱们也不用出门,就在那跨院里,已经搭好了看台。”连蔓儿笑着道。

    来的这些小姑娘,有的住在乡间,有的住在城里,不过都是爱玩爱笑的年纪,对于这种乡村风味十足的扭秧歌比对看戏还感兴趣,大家这么一商量,就都说要去看。

    连蔓儿见大家都要去。心里也乐意,就带头出来,一众小姑娘,旁边跟着伺候的丫头婆子,簇簇拥拥的,就往跨院来。东屋那边,也有些年轻的媳妇们也走了出来,说说笑笑的。也是到看台上去看秧歌的。

    看台搭在跨院里,比院子的围墙矮了几寸。在这看台上,周围的景色一览无余,甚至能看见老宅的院落。更别说是前面牌楼前的空地了。看台上早已经安放好了桌椅,连蔓儿一众人沿着梯子缓缓上了看台,纷纷就坐,就有小丫头端了托盘,送了香茶和各式的点心上来。

    外面牌楼前的空地上,已经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前面特意留出来的坐席上,也坐了些人,其中最显眼的,是金家的几兄弟。

    今天老金一家都来了。不过只有老金和他媳妇来赴宴,金家的几个儿子就是来凑热闹看戏的。金家这五兄弟,在青阳镇一代是极有名的人物,这么热闹的事情,他们自然不会缺席。

    今天人来的多,难免鱼龙混杂,连蔓儿家安排了人在外面维持秩序。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看着,不让人弄脏或者损毁了御赐的牌楼。金家几兄弟很早就到了,很积极地帮着看场面,维持秩序。

    老金声名在外,金家几兄弟在外又被称为金家五虎,几个人往那一站,喊上一嗓子,就是那些想趁乱捣蛋的混混、二流子之类的。都乖乖地收敛了爪牙,不敢再打什么鬼主意。

    所以这外面坐着的人虽然多,也说说笑笑的,但是秩序却很好,热闹而又不杂乱。

    连蔓儿因为是主人,不像张采云一坐下。就盯着秧歌看,她先注意的是牌楼前的观众。见来的人多,秩序良好,连蔓儿就很满意。然后,目光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金家兄弟的身上。

    金家几个兄弟,一如往常地穿的都非常气派,金家老大到老四四个兄弟都大马金刀地坐在那,只有喜宝,站在那里,正低着头跟金家老四说话。

    很久没见了,喜宝似乎又长高了一些,也更壮实了,喜宝一身玄色缂丝的长袍,肩头还披了一件大红色的裘皮大氅。

    从连蔓儿的方向看过去,正好看见喜宝的侧脸。具有金家特色的高挺的鼻子,和饱满的嘴唇,使这个少年的侧脸显得格外英挺。

    今天来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其中自然还有不少的大姑娘小媳妇。很多羞涩的、爱慕的目光都投向了金家兄弟。

    其中以金家老四吸引的目光最多,然后,就是喜宝。投射在喜宝身上的目光,又与投射在金家老四身上的目光不同。

    金家老四是老金几个儿子里面最英俊的,但毕竟已经娶妻。而喜宝,已经到了该定亲的年龄,却还没有定亲。

    金家的财势,喜宝自身的好相貌和脾性,连蔓儿早就知道,喜宝是个很受十里八乡小姑娘们喜欢的少年。

    不知道是不是被这样爱慕的目光暗地里看的习惯了,喜宝对于周围投射来的目光似乎毫无所觉,依旧跟金家老四不知道在说着什么。

    连蔓儿正要移开视线,喜宝突然毫无征兆地转过头来。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毫不掩饰的眼神,就这样直直地看过来。

    连蔓儿的嘴角还带着笑,一时不知道是不是该移开视线。那边金家老四已经一把拉着喜宝坐了下去。

    嘈杂的人声中,依稀能听见金家老四的说话声。应该是看到了看台上都是女眷,觉得喜宝那样看过来很失礼。

    “蔓儿,蔓儿,你快看”旁边的张采云扯了扯连蔓儿的衣角,让她看经过院墙来的秧歌队,其中两个武生打扮的正踩着高跷,做了一个极难也极漂亮的翻筋斗动作,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连蔓儿的目光和心思也被吸引了过来。

    今天请来的秧歌队,并不是戏班子和杂耍班子那种专业的,而是业余的。秧歌和唱戏、杂耍不同,唱戏和杂耍一年到头都有人请,而秧歌只有在年节的时候,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才有。因此,辽东府内,专门扭秧歌为生的艺人极少。

    今天请来的这一队,是辽东府秧歌队最常见的一种。这里面的人,大多都是自己本身爱好秧歌,而且扭出了专业艺人的水平。平时他们都有自己的营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在年节了,才会凑在一起到各处表演。

    这些人,就是热爱扭秧歌,一扭起来就高兴。自己扭当然没意思,要越多的人看,越多的人欣赏、赞叹,他们才越高兴。而展示自己的同时,还能挣一些钱,贴补家用,那自然是极好的。

    连蔓儿就知道,这秧歌队里,有好几个,就是周围村里的庄户人。

    扭秧歌,讲究穿戴鲜艳、色彩热烈,而且扭的要喜庆、要热闹。而扭秧歌,里面也装扮有类似生旦净末的角色。

    比如连蔓儿家今天请的这一对,在最前面领队的是两个人,一个书生打扮,扮演的是许仙,另一个小袄襦裙,带着发髻,扮演的是白娘娘。一般秧歌队里面领队的,都是扭的最好的。

    跟在白娘娘和许仙后头的是八个人一对,穿戴各异,是取自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后,还有穿着破僧衣,戴着破僧帽,手里拿了把破蒲扇的济公和尚。

    再后面,是披着大红袈裟,一脸端严的唐僧,这个唐僧没有骑马,他的身后跟着几个徒弟。头戴金箍,画了一张猴子脸,手拿金箍棒,学着猴子走路,时不时还翻个跟头,赢得一片喝彩声的是孙悟空,扛着钉耙,忽闪着不知什么做的大耳朵,带着几乎能乱真的大肚皮的,是猪八戒,后面还有担着一担行李的,是沙僧。

    之后,还有秧歌里面頗具功力的划旱船,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也有称呼其为旱车的。这个并不踩高跷,而是一个人身上围著札制糊裱而成的船,一边扭,一边手里还要拿著札制糊裱而成的桨,做划船状。

    说这个頗具功力,是因为那船即便是采用最轻的材料来扎制,其重量也轻不到哪里去。而划旱船的艺人要承载这个重量,一边扭,一边做划船的动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划旱船的前后左右,一般会跟著一两个陪伴的,这个也无需踩高跷,今天这个划旱船的左右两边跟了两个,看模样只有八九岁的样子,是两个脸蛋上涂了大红胭脂的胖娃。年纪虽小,扭的却很有模样,活泼泼的围著旱船转,吸引了很多的观众的注意力。  

    说到旱船,连蔓儿还想到了另一个与划旱船极为相似的,猪八戒背媳妇,那其实也是一个人,背著个札制的媳妇扭。 今天这秧歌队里,猪八戒扛了钉耙,跟著师父和师兄弟们,就没背媳妇了。

    旱船之后,也有两两一对,也有单个的,也有几个一队的,扮的各式人物,不论是传说中的演义中的、戏曲中的,还是话本中的灯,都是大家耳熟能详,一看见就能猜得出扮的是什么。

    秧歌队在牌楼前扭了一圈,就排成一队,一边扭一边往村里去了,就有好些个小孩子跟在后头,也进了村。

    这是连蔓儿家要求的,让秧歌队在三十里营子里,走街串户地表演一回。这样,即使那些没能来牌楼前看的乡亲们,在自家的门口也能看上秧歌。同时,这也是给想来还没来的乡亲们送一个信儿,好戏就要开场了,再不出门,可就要晚了。

    这队秧歌,还会在老宅的门口特意多做一些停留,那是连蔓儿家要求,特意扭给因为身体的缘故,不能来赴宴和看戏的连老爷子和周氏看的。



第八百一十章 看戏

    这边秧歌队进村子里去了,那边戏台上就有一班扮好的小戏出来,翻跟头、打把势,伴着锣鼓点,格外热闹,不时赢得喝彩声一片。这也是暖场的,而且这样热闹暖场的剧目,最得下面的观众喜欢。

    因为秧歌走了,戏台上的戏还得工夫才会开唱,因此,连蔓儿等众人就有很多陆续地回后院屋子里去坐着了。

    秧歌队进了村子里,很快就在老宅的大门口停了下来。一阵激烈的锣鼓点子,秧歌队里的艺人都拿出了看家的本事,扭的格外精彩。

    老宅的大门这个时候才缓缓地打开,里面探出两只小脑袋,一个是六郎,一个是连芽儿,这两个孩子,是被打发来开门的。

    毕竟是小孩子,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热闹。六郎和连叶儿开了门,就忘了回去,就挨着门站着,呆呆地看着外面的秧歌。

    老宅的院子里,静悄悄的。

    连老爷子和周氏都没出来,不仅他们没出来,还将老宅的其他人也都禁在了屋子里。不过这样的热闹,不让人看是不可能的。连守义、何氏、甚至蒋氏带了大妞妞都趴在窗户边或者门边往外看。

    “去柜里拿些钱出来,”连老爷子坐在炕头上,听着外面喧闹的声音,一边对周氏道。

    “拿钱干啥?”周氏不解。

    “人家在门口那么扭,咋地也得给俩赏钱。快点拿钱,让继祖送出去。”连老爷子就道。毕竟是在外面做过掌柜的,连老爷子觉得这种场合,要打赏些银钱才够体面。

    “这还用咱给赏钱?”周氏盘腿坐着,显然没有下地开柜子的打算。“老四家请来的,那钱不是老四家给出了吗,还用咱掏啥赏钱?”

    柜子里的银钱,因为给连守仁说亲的事,花费了不少,最近又要给四郎说亲,已经给媒婆送了一回钱,想必以后要花的钱还多,周氏舍不得拿钱出来。

    而且,在周氏的心里,这是连守信那一股孝敬他们的,没有让她再花钱的道理。

    “那是两码事。老四家给的再多,也不能代替这个。不信你看一会人家还得到王举人家门口扭去,到时候王家肯定得给赏钱。”连老爷子就道,“赶紧的,一会人走了,空着手,不好看。”

    “咱咋跟人家王举人家比,你还当你是大财主那!”周氏撇了撇嘴,“这人又不是咱请来的,谁请来的,谁花钱。吵吵八哄的,我还嫌它烦。”

    周氏摆明了,不肯去拿钱。

    “你”连老爷子气的皱起了眉头,看着周氏。

    “我咋地啦。”周氏还不等连老爷子说她,她就先抢过了话头,“我哪句话说错了?你要钱,找你那孝顺儿子去。那金山银山的,你给多少赏钱都由得你。”

    说着话,周氏就扭过脸去,不再搭理连老爷子了。

    “爷,外面扭秧歌的过去了。”连继祖这个时候就道。

    “哎”连老爷子打了个哎声,“四六不懂啊,这脸啊,都让你给丢尽了。”

    “嫌我丢脸,你休了我!”周氏猛地扭回头,恶狠狠地冲着连老爷子道,“你还当你还有脸。有脸咋老四请你赴席去,你不去,请你看戏去,你也不去。我不去,是我不稀罕那玩意儿。你不挺稀罕的吗,为啥不去?还说我丢脸,咱俩到底谁丢脸!”

    连老爷子被周氏说的,一口气憋在嗓子眼,差点就气了个倒仰。

    “你个败家”等连老爷子略缓过来一些,立刻就指着周氏骂了起来。

    眼看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