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小地主 >

第339章

重生小地主-第339章

小说: 重生小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蔓儿在旁边偷笑,鹅就是这样的彪悍,看看以它们现在的个头,就敢挑战小七这个胖小子,就可见一斑。

    张氏和连枝儿也没同情小七,都笑的前仰后合。

    娘儿几个正笑着,就听见穿堂那传来连叶儿的声音。

    “四婶,我五哥回来了。”

    连叶儿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




    送上二更,月底了,大家手里有粉红票可以投了,求粉红。木有粉红,推荐票也同样欢迎。

    雪白的羽毛、修长的脖子,红黄色的脚蹼和嘴巴,身姿优美,大白鹅这种生物,真的很美好。也很彪悍可怕O(∩_∩)O鹅蛋是好物。


第四百七十六章 首战告捷

    听说五郎回来了,娘儿几个都面露喜色,忙穿鞋下地往外走。出了穿堂,就看见五郎抱着个包袱,正从大门口走进来。连守信和赵氏一人也抱了一个包袱,跟在后面。

    显然五郎这是刚下车。

    众人就将五郎迎进前厅,又将鲁先生也请了过来。大家还没坐定,张氏早就将五郎拉在身边,问寒问暖。

    “娘,你看我这不都挺好的。”五郎对张氏的问话,都一一答了,最后才笑着道。

    去了县城十几天,五郎和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反而更精神了一些。

    张氏听五郎这么说,又将五郎上上下下端详了又端详,这才算放了心。

    大家这才问起五郎县试的情况。

    “考过了,考了六十九名。”五郎就告诉大家,“出的试题都不难,都是先生讲过的。就是考场里一开始不大习惯,不过很快也就适应了。”

    县试由本县的知县主考,考试分五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成为招复,又叫做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和第五场都叫做连复。能否参加下一场考试,要看上一场考试的成绩。

    锦阳县的县试考场规矩极为严格,但是试题却相对简单。这次是从《四书》和《孝敬》中出题目作文,又考了试贴诗,再者就是从《圣谕广训》中摘选了百余字的断落,让考生默写。

    县试是早上天没亮就进考场,到傍晚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在考场里,这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尤其是要坐得住,静得下心。

    五郎年纪虽不算大,心智却极坚韧,虽是第一次进场。却能很快地适应,五场考下来,被取中了六十九名。

    据五郎说,这次锦阳县的县试总共取中了一百一十五人。五郎的成绩算是居于中游。取中的这些人已经被登名造册。名册被送往儒学署,同时申报给辽东府,这也叫做汇送。

    只有在汇送名单上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辽东府举办的府试。

    府试定在四月份举行,如果考过了府试,就取得了童生资格,可以接下来参加院试。通过了院试。才能取得生员的资格,可以入官学学习,并有资格参加乡试。

    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才算是初步迈入了士的阶层,可以被称为老爷了。

    五郎能通过县试,自然是可喜可贺,但长远来看。这只是漫漫长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即便如此,初战告捷,也能让一家人为此欢喜、雀跃了。

    “幼恒哥考了第几名?”连蔓儿就问五郎。

    “幼恒哥考的比我好。”五郎就道。“他考了第七名。”

    “哥,幼恒哥没和你一起回来?”连蔓儿又问。

    “没,他要留在县城住两天再回来。”五郎答道。

    “王太医家,还有宋家老夫人那,你都去拜了没?”连守信就问五郎。

    “都拜过了。”五郎就道,这两家待他都极好,还都给了他回礼,这其中,宋家给的回礼又比王家的要厚。

    将宋家和王家给的回礼都拿出来,给张氏和连守信看了。五郎又说起取中后拜会知县,又结实了多少同案的少年等,听得连守信和张氏脸上都笑开了花。

    谈笑了一会,鲁先生就和五郎去了书房,小七也跟了去,他们要重新品评品评五郎应试的文章和试贴诗。

    “晚上咱得给我哥接风。庆祝我哥考过了县试。”连蔓儿就提议道。

    “这个应该。”连守信和张氏都点头,“他三伯娘,晚上你们一家都过来。”

    连守信去抓了一只鸡来杀,准备晚上给五郎炖了吃,张氏也带着连枝儿和连蔓儿一起,开始准备饭菜,赵氏和连叶儿也都留下来帮忙。

    “再把家兴他们一家都叫来。”张氏正打算打发人去给镇上送信,吴家已经得了消息,吴家兴先送了肉和酒过来,紧接着王氏就带着吴家玉来了,也要帮张氏料理饭菜。

    晚上这一顿的丰盛、热闹就不必说了,吃过了饭,大家并没有立刻散去,将盘碗交给大梁子媳妇收拾、洗刷,张氏等人就回后院来,都脱鞋上炕,喝茶唠嗑。

    “五郎这孩子,从小就懂事,比一般人灵。这以后啊,出息大着那。”吴王氏就道。

    “那个科举哪那么好考那。”张氏倒是比较淡然,“这孩子爱念书,以前是耽误了。现在家里有这个条件,他能念到哪就供他念到哪。”

    说了一会五郎,话题就又转到别的上头。

    “最近太仓那边来信了没?”吴王氏就问张氏。

    “刚又来封信。这不是要到清明了吗,说是继祖和他媳妇要回来上坟,提前告诉我们一声。”张氏就道。

    “就继祖他们两口子来?”吴王氏就问,“你们大当家的做官,动不了地方。你们二当家的,还有那几个孩子,都不回来上坟?”

    “这大老远的,来回折腾,”张氏就道,“继祖不是长房长孙吗,就他们两口子来,都代表了。”

    “他爷这个信,没有以前勤了。太仓那边的事,也不大说。老多的事,老赵家知道,我们都不知道。”张氏就问吴王氏,“最近,太仓那边又传过来啥消息没?”

    “也没啥大消息,就是你们那两股,在太仓这日子过的,挺兴头的。”吴王氏就压低了声音对张氏道,“说是知县都没有你们县丞大老爷兴头。你们二当家的头上没有官帽子,在太仓却是除了县丞、知县,就是他,什么都管,什么钱都敢收、敢花”

    张氏半晌无语。

    “老爷子还说跟过去,要好好看着他们。这。咋就成这样了,这到时候不得是祸啊?”张氏皱眉道。

    “听说二姨夫好像打年前,身子就不大好。说是很少出门露面。”吴王氏就道,“想管。怕也管不住。”

    两个人都叹了一会气,默契地没有提连老爷子和平嫂的那桩事。

    “对了,有个喜信儿。”也许是觉得气氛有些沉默,吴王氏立刻转了话题。“听从太仓的老客说,那个王七好像怀上身子了。”

    “这可是好事。”张氏果然跟着高兴起来,“三郎他们两口子,过的不挺好的吗?”

    “听说是挺和睦的。三郎算是掉福窝里了,听说在店里,也不让他干啥活,那个王七可稀罕他了。”吴王氏说着。就笑了起来。

    “三郎那孩子,没说儿,和人。”张氏就道,“他爹和他娘的那些坏毛病,他一点也没沾上,挺好的孩子。”

    没说儿,和人,是三十里营子的庄户人家常说的乡村土语。大概的意思就是性子随和,不挑剔。

    “好人有福报,就是这个话吧。”吴王氏就点头道。

    等将客人都送走了。只剩下自家人,就都聚到后院上房东屋里。

    五郎的几个包袱已经送了过来,张氏正一个个将包袱打开来收拾。

    没人在身边照顾,不过五郎的包袱里衣裳等物都叠放的整整齐齐。除了带去的厚衣裳,要收起来,还有就是宋家和王家给的回礼。

    宋家和王家都送了笔锭如意的银锞子,还有笔墨,宋家还额外送了两个上好的尺头。连蔓儿一一看了,就都记在人情来往的账目上,然后就将东西都收了起来。

    五郎又拿出一个包袱。将他给家人带回来的礼物一一拿了出来。

    里面是一匣子县城桂芳斋的点心,一盒鹅蛋粉并一只珠钗,两方帕子,两只新巧的珠花,一包新茶,两个一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泥人,

    五郎很贴心,大家就都笑着将自己的礼物收了。

    五郎又拿出一个小包,递给连蔓儿。

    连蔓儿将包打开,见里面一个荷包装着两个银锞子,是连蔓儿给五郎做急用的,原封不动。另外是几串铜钱和碎银子,是这次五郎花剩下的银钱。

    “哥,咋剩下这老些钱啊?”连蔓儿就问,看剩下的银钱数目,五郎太节省了。

    五郎就将他在县里的花销,大致说了一遍。

    “拜会知县,还有大家伙去喝茶、多花了些,要不然,三两银子就足够用了。”五郎说道。那个意思是说,这还比原计划多花了钱。

    “那这些不用钱?”连蔓儿指着五郎给她们买回来的礼物,就张氏的那盒和鹅蛋粉和珠钗,就不便宜。

    “我不还支了工钱吗,一直没花。”五郎就笑道。

    夜色降临,张氏就点上了灯,一家人在灯下说话。原本不好在众人面前问的话,现在可以问了。

    “到宋家,见着连花儿没?”张氏就问。

    “见着了。”五郎说着话,就微微皱了皱眉,“挺亲热的,让人不大习惯。”

    连蔓儿点了点头,不用五郎细说,她也能猜到是怎样的情形。五郎不习惯也很正常,原本连正眼都不看你的人,突然就五弟、五弟地叫,好像关系多亲密似的。而其实双方都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换谁都会觉得别扭。

    “哥,你看她在宋家的日子,过的咋样?”连蔓儿忍不住八卦地问了一句。

    “也就那样吧。”五郎想了想,就道。

    虽然这句话含义丰富,但是就不能多说两句吗,还真是一点八卦精神也没有,连蔓儿腹诽道。

    “大姑到我住的地方找我了。”五郎突然又道。


第四百七十七章 又到清明

     一家人听五郎这样说,就都相互交换了一个眼色。连续碰了几个软钉子,连兰儿并没有气馁,看来她是铁了心要和她们来往了。

    “搁以前,这事反过来还差不多。”张氏就道。

    “哥,她找你都说啥了?”连蔓儿就问五郎。

    “还能说啥,就是那些话呗。”五郎就道,“她还请我去她家吃饭,我没去。给我的东西,我也没要。”

    “这就对了。”张氏就道。

    连蔓儿也点头。她们不想搭理连兰儿,不仅仅是因为连兰儿提亲的事,更是因为在连秀儿事件中,连兰儿的可疑表现,让她们心惊、心寒。

    即便是同胞手足又怎样,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人相互看不上眼。以前连兰儿和她们就没什么感情,连兰儿对她们怎么样,她们都不会意外,也不会伤心。可连兰儿跟连秀儿之间是不一样的。两个人是亲姐妹,同样是周氏疼爱的闺女,平常连兰儿对连秀儿表现的很疼爱。这里面有姐妹的情分,也有和周氏的情分。

    旁观者清,看明白了连兰儿是如何对待周氏和连秀儿的,她们是无论如何不想让连兰儿和她们那样亲香的。

    

    五郎从县里回来,依旧早起晚睡,准备参加府试。

    很快就到了清明节。

    清明节前一天,连守信就去买了许多的大纸回来,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剪大钱、折纸钱。她们没有钱印子,只能用剪刀剪。

    张氏和连守信负责剪,几个孩子都放下手边的事情,跟着折纸钱。

    “昨个儿叶儿跟我说。她们就买两叠大纸。”连蔓儿一边折纸钱,一边说道。

    “两叠也不少了,她们这才刚开始过日子。依我说。她们不买,咱也不能挑她们。”张氏就道。

    “这个多少也得买点儿,是那个意思。买多买少,都去上个坟,才最重要。”连守信就道。

    清明节,即便是最贫苦的人家,也要买几张纸。折了纸钱,去给先人上坟。连守礼虽然现在没儿子,但也是连家的一股,自然是要自己出钱买纸。

    连蔓儿和五郎折了些纸钱,和别的纸钱分开另外放着。

    “鲁先生在这不能回家。这些纸钱,留着明天让鲁先生拿了到前面的十字路口烧了,也是鲁先生的一个心意。”连蔓儿就道。

    “这个应该。”张氏就点头,“我和你爹都没想起来。咱五郎和小七,人家鲁先生教的可真尽心。咱五郎能考过县试,单在私塾里上学,就不大可能,换做别的先生,那也差远了。”

    一家人都点头。名师出高徒,这是不用说的。

    “继祖他们也该到了吧,”张氏就往窗外瞧了瞧,“信里说他们是今天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