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听我指挥 >

第145章

重生之听我指挥-第145章

小说: 重生之听我指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规定之外,不少女兵们还往里面塞进了巧克力、火腿肠等零食,自然还少不了防晒护肤用品。胡二姐还带了个小数码相机。看来,这些女兵们真的把野营拉练当成了背包游。

    不过,她们也没忘记按规定在背囊的最上面压一把56半自动步枪,另外还扣上一个黄色的洗脚盆。虽然背着这么个脚盆实在是很难看,但是根据黄教官传授的经验,长途行军的晚上用热水泡泡脚可以解乏。

    另外,每个人的背囊上还贴上了写着标语的红纸。什么“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老前辈”、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都是大家平时训练时常用的口号。

    昨天晚上,孙兰拿着红纸在写标语的时候,忍不住抱怨了一下:“怎么这些口号都这么长啊?”

    “那你不会写简单一点的?”李丽正在帮她裁纸,听到她抱怨后也说道,“你写短点,我这儿还节约纸了呢。”

    “那不是教导员要求背包上的口号要鼓舞干劲,要有军营文化特色吗?”

    胡二姐拿起写好的几张对联式标语,看了看,笑着说:“要我说啊,就写两字——‘加油’,或者‘坚持’,就行了整那么复杂干嘛?”

    “对,我看行”李丽也附和道。

    孙兰忽然来了灵感:“诶,对了干脆,你们都把自己在跑步累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鼓励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我再写下来贴到你们前面的人的背包上,这样够鼓舞干劲了吧?”

    海蓝拿起毛笔在一张写废了的纸上试着写了几下,发现自己的那手毛笔字曲里拐弯的,实在不好看。她一边把纸揉了,一边对孙兰说:“你帮我写——”

    此刻,李丽的背包上那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就在海蓝面前晃动着。

    当九点钟紧急集合的哨音一吹响,早就整装待发的九班女兵,立刻以班纵队集合跑向了营门口。

    所有的班,也都是动作迅速、秩序井然,因为这大概是军训以来唯一的一次、大家提前得到确切消息的紧急集合。

    在山下教导大队的办公楼前,大队长又做了一番出征前的动员,无非是说了一下这次野营拉练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大家克服困难。最后,留守营部的他表示,会站在这国旗旗杆下等待大家凯旋归来。

    然后,部队在教导员的带领下开拔了。出门后,就从小路向后拐,准备翻越狼心山西翼的一道山梁。至于警卫排和后勤保障车辆,已经绕道先赶往下一个集合地了。

    那些大卡车和野战炊事车,走了也就走了,大家倒是都对那辆绿色的救护车也跟着开走了,表示很欣慰。

    他们相互勉励:“坚持住啊谁也不准上那个收容车,不能给集体抹黑啊”

    本来么,大军出征,仗还没打呢,后面就跟着抬担架的,这不是干扰军心、打击士气吗?

    这个时候的军训学员们,还觉得野营拉练挺轻松好玩的。因为行走在满布人工红柳林的山谷中,那一丛丛入秋后变黄的灌木丛,在灰白色的风化岩石和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倒也是一道难得一见的靓丽风景。

    不但是女兵,男兵也有不少带相机的,他们都拿了出来,边走边照相……背上的行囊和钢枪、长长的行军队伍,很是让他们找到了军旅的感觉,照片中也留下了一个个张扬的青春的笑脸。

    这山不算高,但是爬到中途后,山路就开始陡峭和崎岖起来。三路纵队早已经合并成一路纵队,行进的速度也渐渐放缓。玩闹的人也早收拾了东西,认真走路了。

    山上的小路少人行走,灌木虽然开始干枯,但还是较为茂密。好在前面有男兵排开路了,到女兵们通过的时候,路边挡道的灌木倒是没那么多了,只不过被前人走过的山路,散布着很多风化的碎石子,走着走着很容易打滑。

    为了防止摔倒,她们的速度放得更慢。尽管如此,还是不时有人脚一崴、身子一软,滑了一跤。即使没摔跤的,精神也会高度紧张,注意观察着路面。

    由于还背着二十多斤的背囊,很快大家就开始觉得累了。呼吸渐渐粗了起来,汗水顺着脸颊不断地流下来,内衣很快打湿了,被山风一吹,又觉得前胸后背都阵阵发凉。

    众人默默行走,向着山脊登爬。前面领队的教导员大概觉得气氛有些压抑,便让男兵们唱起了歌——“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

    队伍前后呼应着唱了一遍,精气神好像又回来了一点。不过,大家本来就走得挺累的,唱歌似乎更觉得口干舌燥。于是,只唱了一首也就罢了。

    走着走着,终于走到了山脊上。前方传令:“休息十分钟”

    这几个字比什么口号歌曲都更鼓舞干劲,后队的速度立刻加快了许多,个个争先恐后地往上面爬,都想着早点上去休息。

    女兵排到达山脊后,李丽倒没有着急去休息,而是走到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向周围眺望了起来。只见山岭的西边就是蓝天下一马平川的戈壁滩,看着很是辽远壮阔。

    她忽然大声念起了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山梁上的风很大,卸下背囊的海蓝觉得身子一轻,几乎有要乘风而去的感觉。

    她瞥见李丽的率性行为,不禁也受到了感染,笑着和她一起大声背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经过前几天的训练,海蓝的嗓子已经喊破了。走在她们身后不远处的黄教官听到这两人粗声豪气的吟诗,不禁一乐。

    随后,他用他那震慑得住练兵场上全体学员的雄浑嗓门,跟着她们一起念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他的声音完全盖住了两名女兵的,而且男子的阳刚声线和这诗句中的豪迈气概也很相配,听着竟不亚于专业播音员的诗朗诵。

    山上的众学员都给他鼓掌喝彩,还起哄道:“黄教官,再来一个”

    黄教官收敛了微笑,向四下里看了看大家,然后严肃地问道:“要我再来一个?”

    “对”众人一看有门,“呱唧呱唧——哗——”,掌声更加热烈了。

    “咳咳,”黄教官清了清嗓子,“那好,我就即兴给大家赋诗一首大家听听怎么样——?”

    “好——”众人很是喜出望外,黄教官还是诗人啊?

    “等等,等等,黄教官,我们也要听——”已经快到山梁的学员们听到有热闹瞧,生怕错过了他的精彩表演,老远就着急地喊了起来。

    黄教官斜睨了一眼那些拖后的连队,又用他洪钟般的声音冲山下喊道:“想听我念诗的,就快点爬上来我数十个数——十,九,……”

    “诶,来了来了——等等啊,黄教官”

    好嘛,黄教官的诗朗诵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后面的三个连竟然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黄教官缓缓数着的十个数之内,爬上了山梁。

    他们把背囊往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上面,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还不忘鼓掌欢迎黄教官表演。

    “嗯,都到了啊?那我就开始了”

    黄教官(:。。)整 理了一下衣襟,站在刚才李丽站的那块大石头上,身姿在山风中依然如青松般挺拔。他微微昂首,遥望着远方的天际。

    众人也安静了下来,无比好奇地看着做出一副忧国忧民行吟诗人架势的黄教官,静等着他的诗作出炉。

    终于,黄教官的右手向前缓缓抬起,无比深沉地吟出第一句——

    “啊——莽莽昆仑山”

    大家的眼睛一亮,哇起兴就这么雄浑苍凉一定是首好诗。

    果然,黄教官的第二句吟咏得更加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你是——中华民族的——”

    在这里,他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要酝酿更饱满的情绪。

    众人无比期待地紧盯着他,却见黄教官的右手突然由高处猛地放下,口中一字一顿地吐出了三个字——

    “靠、背、椅”

    大家一愣,思维仿佛是坐上了云霄飞车,刚刚被抛到顶峰就被突然甩下了深渊,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

    黄教官却面不改色地说道:“我的诗,朗诵完了。谢谢大家”

    说完,冲大家一点头,无比潇洒地跳下了大石。

    等他落地后,众人才回过了神,“噗嗤”“哎哟”“哈哈”声响成了一片。不少喝水的人笑得差点把水壶打翻,自己也咳嗽连连;不少坐着的人笑得从背囊上滚了下来,要不是旁边的人拉着就差点滚下山了……

    李丽笑得伏在海蓝肩头,全身抖个不住,一手还捂着肚子直嚷嚷:“哎哟,三姐,我的肚子,都笑疼了”

    海蓝一手扶着她,一手擦着自己眼角笑出来的泪花,也笑得断断续续地说:“真,没想到,黄教官,还是个,冷面笑匠……”

    众人还在哄笑的时候,教导员却在前面发令了:“时间到,出发”

    啊?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怎么这么短啊?

    大家尽管心里嘀咕着,却也不敢违抗命令,赶紧把刚喝了几口水的水壶拧好盖子,把刚放下的背囊又背到肩上,依次序下山。

    上山不容易,下山更难。倒不是因为累,而是更容易滑倒。

    一路磕磕绊绊地走下山后,路终于好走了起来,队伍又调整成三路纵队,向着东北偏北的方向继续行进。

    这时候的天气不冷不热,走起来感觉还不错,要是没有背上那个似乎越来越沉重的背囊,就真的像是在郊游了。

    好在大家两个多月的训练也不是白练的,走走停停的,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一路上,队伍跨越了不少沟壑。黄教官说,那是古弱水的河床。因为这条内陆河下游的河道呈蛛网状分布,支流也经常改道,有些河道慢慢干涸后就留下了这些遗迹。

    河滩乱石之间,可以见到零散丛生的骆驼刺、沙蒿、河西菊等沙漠植物,虽然都已经枯黄,没什么绿意,但毕竟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

    偶尔可见的胡杨老树根更是向后来者证明,这片干旱的戈壁滩过去也曾有悠悠碧水流淌,而且还存在过不小的湖泊。

    对这些沧海桑田的变迁,忙于急行军的学员们也就是心里感慨一下就算了。

    两小时后,前面传令下来:“跑步前进,在阿古达木号点吃午饭”

    还只是又热又累又渴的学员们,听到“午饭”两字,顿时又加上了饥饿感。不过,这饥饿感此刻也给了他们动力,一个个背着背囊小跑了起来。

    终于到了号点。这里有一个班驻守,执行基地试验时的观察测绘工作。

    这是一个低矮的沙墙围成的院落,院落中央有一排平房,还有一口井,门口有一名站岗的战士,班长则带着其他战士在协助教导大队的炊事班做饭。

    炊事班的倒不用他们的炉灶,只是借水借电,就在野战炊事车上开始操作起来。那些战士们也没见过这炊事车,都一边帮忙抬水、洗菜,一边看热闹。

    大部队赶到后,进屋子肯定是不可能的,就按照班排往院外的坝子里一坐,一边休息一边等开饭。

    因为水都喝光了,每班轮流出两个人提着大家的水壶进院子里接水。这水是号点的厨房里给大家烧的。

    轮到女兵排的时候,海蓝、李丽同七班、八班的人一起进去接水,那个士官班长都亲自来帮她们灌水。

    “听说你们这次要走三天,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嘛”这话每天都要喊几动,李丽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海蓝一边接过他灌好的水壶,一边道谢。

    而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厨房里又挤进来几个小战士,有的抢上来帮她们打水,有的只是在门边干看着。

    班长手里的水瓢被一名战士抢走了,他无奈地拍了一下他们的后背,然后对海蓝等人笑着解释:“别见怪,这些小家伙们都半年多没见到连队外的人了。”

    他们这里一个星期才送一次给养,虽然也配了电视机,但是遇到飓风和沙尘暴天气就看不成了。这种类似于《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的小、散、远的单位,在部队很多。比如,海蓝也曾去过的海岛雷达站。

    当高风知道海蓝很迷《士兵突击》后,曾说过他的看法:“那个电视剧还是艺术加工的比较多,许三多就是个男版的灰姑娘童话……像那么木讷的人,在部队是不可能待得长久的。不过,草原五班那一段,倒是挺真实的。”

    听了他的见解后,原来只觉得五班的那一段很搞笑的海蓝,再回过头去看一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