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悍戚 >

第316章

悍戚-第316章

小说: 悍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州,吴郡。

    孙策将手中书信丢在案上,忍不住仰天一声长叹:“真个小觑了这只飞熊。”

    周瑜坐在一旁,也是面色阴沉。

    俊俏的面容之上,笼罩一层阴霾

    “伯符,而今飞熊非你我之敌,此前我等奉命夹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想来他心中清楚。

    如今,咱们还是该把精力投注豫章。

    需尽快将刘繇解决,平定江东战事另外,会稽山越已成心腹之患,可以命公苗出战,尽快将山越平定。至于飞熊可使人留意他下一步发展。若他还能崛起,便派人与之交好;若不能崛起,伯符又何必担心?”

    孙策听罢,也不禁点头称是。

    “如此,豫章战事。便交付公瑾。

    我将亲自督战会稽。尽早结束山越之事不过。前次派人出使交州,却被士燮所拒,公瑾以为该如何是好?”

    交州!

    周瑜听到这个地名,也不仅蹙起眉头。

    交州的事情,的确有些麻烦。

    自古以来,交州便自成体系,易守难攻。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原因。若征伐交州,少不得要面临毒瘴之险。且江东将士,虽比邻交州,却时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正是因为环境恶劣,自秦朝大将任嚣攻占了交州之后,即便是英明如文帝,对交州也是施以怀柔。

    如今,交州为士家所控,外人根本无法涉足其中。

    可若不把交州收回来,他位于江东背后。始终是一个威胁

    周瑜沉吟许久,轻声道:“交州山民众多。土著凶残。

    士家在交州更经营百年,气候已成。想要夺取交州,不可力敌,只能智取二公子如今已经成人,何不命他前去应对?这样一来,对他也是一番历练,不知伯符以为如何?”

    孙策闻听,顿时陷入沉思。

    孙权如今已经十八岁,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能力。

    特别是前年出使北海国,回来之后,更成熟稳重许多。

    前次,孙策同意与曹操夹击刘闯,孙权就极不赞成。为了这件事,兄弟二人还起了一次冲突,最后孙策以兄长的身份,才算把孙权压住。但从那以后,孙策也发现,孙权已经长大,而且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孙权为为奉义校尉,更开始招揽人才,逐渐成就了气候

    而今,孙权身边已聚集了不少人才。

    文有诸葛瑾,武有周泰,俨然在江东自成一派。

    最重要的是,孙权和孙策的政见分歧很大。

    孙策对江东世家大族态度极为强硬,而孙权却认为,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最好以安抚为主。

    这也是兄弟二人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江东小霸王对江东的控制力仍在,可是许多世家大族子弟,却和孙权交好。

    孙策能够理解周瑜的想法。

    孙权随着年纪增长,会越发有主见。

    到时候,两兄弟之间定然会产生矛盾,也会令江东发生内讧。

    与其这样子,倒不如让孙权从江东的政治中心脱出去,负责处理交州事务,免得他日后权柄越来越重。

    可那交州,却是蛮荒之地,穷山恶水不说,更有山民土著作乱。

    万一孙权发生意外,那

    见孙策犹豫不决,周瑜轻声道:“伯符,大丈夫欲成大事,怎可效仿那妇人之仁。

    让仲谋前往交州,对你、对仲谋都有好处。如今正是你成就大事的最佳时机,江东绝不可再有动荡。”

    孙策听罢,依旧沉默不语。

    良久,他抬起头,看着周瑜道:“公瑾,我可以让仲谋前往交州,但你要保证,他不会有性命之忧。”

    周瑜犹豫了一下,轻轻点头

    +++++++++++++++++++++++++++++++++++++++++++++++++++++++++

    嘭!

    伴随一声响,书房大门被打开。

    关羽张飞迈步走进书房,却看到刘备席地而坐,正在编制一双草鞋。

    两兄弟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看着刘备。

    可刘备,却毫无羞愧之色,反而笑着招手,“云长,翼德快来,我刚编好两双鞋子,你二人试一试?”

    “兄长,你这是作甚?”

    关羽忍不住惊讶问道,胸中更腾起一股怒气。

    倒是张飞没有说话,而是走上前,从刘备手里接过一双草鞋。

    关羽道:“兄长不留心国家大事,每日在家中不是种菜便是编制草履,莫非要在许都安身不成?”

    他强压着怒气,但话语间还是透出不满。

    刘备微微一笑,“此非云长所知也。”

    关羽一怔,旋即不在追问。和刘备结识十五载,对于刘备的野心,关羽心中怎可能不知?

    既然他这么说,也就代表着,他的野心并没有消亡。

    不愿意说,必然有他的道理。关羽心里虽然依旧感觉不太舒服,但最终还是,闭上了嘴巴最近一段时间,他可以感受到,刘备对他似乎有所疏远。至于原因?他倒是大体能够明白,和之前刘闯两次义释关平有关。再加上前次打围,刘备出工不出力,关羽在事后也曾埋怨两句。刘备嘴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这心里是否会有其他的想法,关羽也不敢保证。

    “云长,翼德,又发生了什么事?”

    “刘闯,跑了!”

    “哦?”

    刘备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让关羽心中更觉不满。

    张飞道:“兄长似乎并不惊讶?”

    “有什么惊讶。”刘备笑道:“闯儿绝无可能归顺曹操,他这次乖乖跑来许都,我就知道他另有图谋,所以才故意避让。他这种人,岂能甘居人下?想来时机成熟,他逃走又有何奇怪?”

    “可是兄长难道就没有想法吗?”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落寞之色。

    半晌后他放下手中草履,站起身走到门口,向外面看了一眼,确认无人。

    “若在以前,我必不想说明。

    人多嘴杂,难免会有变故但今日,我愿与二位贤弟一诉衷肠。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是皇亲国戚,又怎甘愿在此,为曹操效力?可是,曹操对我忌惮颇深,我又不似那闯贼,背景深厚,更得天子宠信,能胡作非为,而操贼不敢对他下手。我若稍有异动,操贼必坏我性命。

    我死不足惜,可天子又当如何是好?

    闯贼得天子宠信,却不可为江山栋梁那闯贼虽不学无术,但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谁忠谁奸,日后自知。我需保全此身,方能为汉室效力。不是我不愿逃离,实我如今,无力离开待时机成熟,我自会离开许都。”

    刘备说完,便走到门旁。

    伸手用力拍击门框,那背影透出一丝难言落寞

    ps:第二卷终

第213章 这里是常山(2/2)求保底月票!

    常山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不过其范围不明。'本文来自'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设恒山郡。

    后因避讳汉代文帝名讳,该恒山郡为常山郡,范围随之扩大。在汉武帝元鼎四年,分郡治真定四县为真定国,常山郡的郡治随之迁移至元氏,统十八县,隶属于冀州刺史部治下。

    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37年。

    真定国并入常山郡,但常山郡又改名为常山国,其治下又因为周围的中山国、赵国和巨鹿郡之间的辖境而发生变化,所统县城从十八县减少为十三县,其王都依旧设立于元氏县城。

    “皇叔,从前方山口出向东北大约八十里,就是真定。

    待过滹沱河到下曲阳之后,咱们恐怕就要分道扬镳。皇叔去渤海,需往东走,过安平与河间,就是渤海郡。小人则要回中山向家主复命,到时候要往正北方向走,便无法再照拂皇叔。”

    一支商队浩浩荡荡自井陉山走出,沿着官道前行。

    这商队的规模极为庞大,共有二百余车仗,护队便达两千余人。

    商队里,装满货物,使得商队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在商队最后方,是一支约有六百人规模的骑队。不过整个骑队看上去,俨然分为两部。一部骑队,队列松散,约三百余人。而另一部骑队,人数在两百出头,不过仅马匹就有三百之多。这部骑队,队列整齐,军纪森严,透着一股子肃杀之气。与另一部骑队,截然是两副面貌。

    苏威身形矮胖。170公分的个头,体重却在二百斤上下。

    他年纪在三十上下,圆乎乎一张胖脸,总带着一抹笑容,恍若弥勒佛一般。

    一双小眼睛,虽然不是很大,却透出精干之色。他骑着马来到一个青年马前,神色恭敬说道。

    青年身高九尺,膀阔腰圆。

    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却有一种莫名威严,使得苏威心惊肉跳。

    在这青年面前,他说话非常小心,害怕触怒对方。

    因为他非常清楚,眼前这青年虽然衣着看上去非常朴素。也长者一张圆乎乎胖脸,笑起来给人一种憨厚感受。可是在那笑脸背后,确是心狠手辣。这一路上,他更领教过青年血腥手段。在从太原郡通行时,曾有一支马贼来打秋风。却不想只几个回合,三百余马贼被屠杀殆尽。

    青年甚至没有出手,只在一旁观战。

    而他手下两员大将便杀得马贼尸横遍野。无一人幸免。

    青年的目的地,是渤海郡。

    而且他这次是秘密前往渤海,苏威有些担心,万一对方想要灭口。说不得自己这些人根本不够对方屠杀。

    “仲达,这里便是常山郡?”

    青年并没有理睬苏威,头一扭,向身边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华服青年看去。

    “是啊。咱们过了上艾,便进入常山辖境。由此向南。就是元氏;向北,则为中山国。

    表兄你自从进入常山郡,似乎便有些魂不守舍,莫非这常山郡治下,有什么值得表现牵挂吗?”

    青年闻听一笑,“衡若!”

    “末将在。”

    一个魁梧青年策马上前,来到青年面前。

    “想不想回家看看?”

    苏威闻听一怔,诧异向那魁梧青年看去。

    他知道这青年名叫夏侯兰,是一员大将可是却没想到,这青年居然是常山本地人氏

    “离家多年,自然有些挂念。

    不过咱们仍身处险境,最好不要在这里逗留。他日若有机会,再回家探望也不迟,还是赶路要紧。”

    “诶,既然来到常山,怎可过家门而不入?”

    雄魁青年笑道:“从太原过来后,大家都很辛苦。

    不如在真定休整两日,想来苏管事也不会拒绝苏管事,你怎么说?”

    苏威闻听,连忙道:“但凭皇叔吩咐。”

    “既然苏管事没有异议,咱们就在真定休整两天。”

    “喏!”

    夏侯兰闻听也不再坚持,马上欠身一礼,恭声应命。

    这雄魁青年,正是刘闯。

    李城田庄,他从司马懿口中弄清楚了自家老子和司马氏之间的那笔糊涂账之后,不禁感慨万千。

    该怎么说才好呢?

    自家老子在母亲这件事情上,做得似乎的确是不太地道。

    如果按照辈分来算,母亲应该是刘陶的晚辈老夫少妻,莫说在这个时代,就算是后世所谓的文明世界,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关键是在于,刘陶和母亲的生父,也就是刘闯的外公称兄道弟,到头来却和母亲走在一起。若晚一百年,在那魏晋时代,或许可称之为魏晋名士风范。但是在东汉末年,这种事情传扬出去,始终不是一件好事,怪不得两家都秘而不宣。

    不过,司马懿竟然要来辅佐自己

    刘闯当时听罢,也非常吃惊。

    司马懿的才干如何?似乎不必赘言。

    一个能耗死曹操,耗死曹丕,耗死刘备,耗死诸葛亮之后,把持朝堂的家伙,又岂是易与之辈?

    只是

    诸葛亮、司马懿,同归自己帐下。

    刘闯这心里面,难免有一种非常奇妙的违和感。

    历史上,这两人可是不死不休的对头关系。可现在,两个人都在自己手下效力,而且和刘闯的关系,也极为奇特。司马懿是刘闯的表弟,两个人是亲戚;而诸葛亮则是刘闯的妻弟,同样是亲戚。也幸亏是诸葛亮早就跟随刘闯,否则司马懿来头,刘闯还真有些不敢接受。

    冢虎司马懿,隐忍指数十。

    这家伙绝对是一个阴险的家伙,其阴险程度未必就逊色于那毒士贾诩。

    不过,卧龙在手。我又怎会惧怕冢虎?

    后世常说,帝王之术在于平衡。

    那么而今司马懿和诸葛亮,就形成了一个极为奇妙的平衡关系。

    两个人都是刘闯的亲戚,但两人之间的见解,确是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