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飞虎营 >

第275章

抗战飞虎营-第275章

小说: 抗战飞虎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北苦寒之地,老百姓吃不饱肚子,鬼子却打死收敛这些他们不吃的高粱玉米。难道他们把这些粗粮搜集起来是喂马的吗?任来风不知道就算了,既然知道了,当然不会再把这些粮食留给鬼子!

    这已经不是低调不低调的问题了。身为党国的军人、国家的将军,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为百姓们做点儿什么!

    “文龙,你回去告诉牛百万,他们家这些粮食我要发放给附近的百姓!你回去先把牛百万全家集中起来,不给他们偷跑告密的条件。鬼子既然正月十五以后才回来,我们就等到初六,正月初六把这几万斤粮食给他发下去!”

    “是!”姚文龙答应一声,脸上满是激动。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为百姓做点事情,这是每一位军人心里的愿望。

    “总指挥真是菩萨转世呀!”牛大嫂两眼泪汪汪的。牛祥一端起酒杯向任来风遥遥的示意了一下一饮而尽。

    “牛大夫,初六英英能不能走?”这才是任来风最担心的。

    “总指挥放心。别的我干不了,在治病救人方面我还是能帮上忙的。初六尊夫人保证能下地行走,骑马也没问题!”

 第三十八章 每人一百斤

    既然决定开仓放粮,首先就得有足够的宣传、其次还得有一个良好的秩序。牛百万家几万斤粮食,发放的时候没人来领当然不行,但要是不注意秩序那更不行!

    遍观中外历史,因为组织不善而造成的踩踏事件屡见不鲜。任来风可不想因为自己开仓放粮,而给当地百姓造成什么损伤。好事就是好事,好事绝对不能人为的变成坏事!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个高兴的日子就什么都不说了。从大年初二开始,牛家屯就传开了:大年初六这一天,东北抗日游击队要在牛百万家开仓放粮!全村每户每人限领一百斤!

    村民们一听,真的假的?每人一百斤,那家里要是有五六口人的,岂不是就能领五六百斤粮食?外村有亲戚的,是不是也能把外村的亲戚叫过来一起领?谁家没有个七大姑八大姨的?姐妹女儿嫁到外村甚至外县的可不在少数,自家能领粮食吃饱饭是不是也要顾念一下亲戚?

    这时候就能体验出来宣传的好处了。有人在村子里的打谷场上贴了一张布告,有那识字的就站在布告前面给大家伙儿念。

    “兹有牛家屯村长牛百万,家有存粮三万斤。本村村民老少合计三百口一十四口。我部决定于正月初六上午九点起发放粮食,每人限领一百斤。因粮食有限,发放范围仅限本村村民。”后面是东北抗日游击队,最后缀的是年月日。

    村民们一听,啊,总共就合每人一百斤呀?把亲戚叫过来了,他们领了说不定自己的那份就没了!不知道粮食总数还好,一旦知道了每人一百斤还不够,谁还会往外说?支援亲戚?那也得自己家人先吃饱了再说!

    宣传工作进行了五天,每天都有人到打谷场上听人读布告。更多的人则在家里准备布袋大缸,粮食领过来了不得找地方存放吧。更有人把每天三顿的野菜饭改成了两顿,为的就是初六那天好留下肚子吃粮食。

    在众人的期盼之中,正月初六终于还是来了。这天一大早,天还没亮,本村村长牛百万家的门前就挤满了人。村民们拿着各种口袋等着开仓放粮。领粮食之前的村民是相当兴奋的,大家挤在一起议论着粮食领了之后怎么吃的问题。

    这个说,他得回去蒸几锅饽饽好好过过隐!那个说,得细水长流,每天都喝玉米面粥,隔两天吃一顿高粱米饭。

    就在村民们的议论当中,牛百万家的大门打开了,村民们一拥而入!虽说都是一个村的,但来过牛百万家的却是少之又少。人家是村长又是大地主,你个贫苦老百姓去人家家干啥?除了那些种牛百万土地的佃户每年叫租子来过,普通村民真没几个知道。

    院子里有几名配枪的壮汉再给大家指路,“往这边走往这边走,别挤别挤,只要是本村的,每个人都有一份。”

    说是这么说,可村民们也不是傻子。打谷场的布告上写得明明白白,三百口一十四口人,三万斤粮食,那十四口人的粮食去哪儿找?

    人群在粮仓前面挤成了疙瘩,而粮仓的大门却仍旧紧锁着,靠门的位置摆了两张长条桌,桌子后面坐了几个人。

    最中间坐的那位有人认识,这不就是那天抱着人去找牛祥一治病的病号家属吗?他怎么坐到桌子中间了?莫非他就是游击队的头子?有聪明的村民猜出了任来风的身份。桌子一脚坐的那老头不就是牛百万吗?开仓放粮他愿意?下面议论的声音更大了。

    “乡亲们,请安静!”任来风站起来伸出两只手做了个向下压的手势,嘈杂声慢慢小了,到最后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任来风身上。

    “咱们今天来的人太多了。我本来打算用两天把粮食发完的,没想到乡亲们的热情这么高?”

    “长官,我们早点儿领完了你也能早点儿歇着。我们不想给长官找麻烦。!”人群中有人接了这么一嗓子,现场一片哄笑。

    “请大家排好队,排好队了我们好发粮食!”任来风说完,从旁边过来十几名战士开始疏导群众。排队!村民们刚开始对排队还不太习惯,有战士们指导着,总算是把队伍给站成了。总共是排了两队。领粮的队伍从粮仓门口一直排到了牛百万家的大门外头。

    看队伍排好了,任来风宣布开仓门!沉重的粮仓大门被打开了,一股陈年粮食的气味随风飘了出来,有经验的村民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不管是新的还是陈的,总之这里面肯定是有粮食了!

    粮仓里头是两个大大的谷堆,一堆是玉米、一堆是高粱米。村民们两个两个的往里进。两个人进去,一个领玉米、一个领高粱。俩人要是因为高粱和玉米争执不下的话,直接回队伍后面再重新排过。

    这是任来风为了防止发生争执所有的手段。事实证明他这个手段相当有效。从头到尾,这么多村民没有一个因为要高粱还是要玉米发生争执的。谁排哪一队,就要哪一种,没有任何怨言。

    五天了,村民们自己准备的都有口袋,负责发粮食的战士只是拿着斗,一斗十斤的往口袋里装。装十斗走一位、装十斗走一位。队伍不停,战士却在轮换。装上四五百斤就得换个人。这活儿太考验人的体力了,身子骨稍微弱点儿的坚持不了几位。

    “哎哎,大兄弟,我这一斗不满,再给我装点儿吧。再装小半斗也行啊。”

    “不行啊大爷,后面的人等着呢,麻烦您让一让吧。”

    “哎,你怎么说话呢小子?啥叫我让一让?我给你说,你给我装的这一百斤不够数!”有位看年纪六十来岁的老头和发粮食的战士因为粮食的数量发生了争执。

    “老先生,您嫌他给您装的不够数是吧?”负责现场监督的黄国金赶紧过来询问老人。

    “长官,你看,我这哪有一百斤?”

 第三十九章 神医夫妇

    黄国金看了看老头的粮食口袋,咂了一下嘴,“啧,好像是不够啊。那个谁,给这位大爷再来二斤。”黄国金指着装粮食的战士。那战士撇了撇嘴,还是用手里的斗在高粱堆上稍微了装一点儿,就要往老头的口袋里倒。

    “哎,慢着!你给我少装了十几斤,这点儿哪够?我给你说,你得给我盛满一斗!”老头转脸又冲着黄国金笑着点头,“嘿嘿,谢谢长官,还是您办事最公平。”

    那战士一生气,把斗里的高粱米哗的一下重新倒回了粮垛,直勾勾地看着黄国金。虽然没说话,但脸蛋一鼓一鼓的,小伙子有点儿生气了。

    “这么着吧,咱这儿有规定,凡是发生争执的一律重新排队重新领取。来人,把这位老先生的高粱米倒回去,让他重新排队。”黄国金一声招呼,过来两名年轻力壮的战士提起百十斤的口袋,俩人合力又倒回了粮垛。

    “哎哎哎,别倒,别倒,别倒呀!”老头想上去抢,但被黄国金拦住了。眼睁睁看着装好的粮食又回了谷仓,把老头气的直跺脚,“你们,你们还我的粮食,还我的高粱米!”

    “牛老三,去后头吧!去后头重新排队吧!别再捣乱耽误大家领粮食喽!”排队的村民有人在起哄,一个两个十几个,起哄的人越来越多。

    老头想冲上去抢却又不敢,想一怒之下转身回家不领了,可看着眼前高高的粮食垛他又舍不得走。家里还等他领了粮食回去下锅呢,空手回去今天吃什么?没办法,只好红着脸去到队伍末尾重新排队了。

    有了这个插曲,粮食发放的更顺利了。不管是多是少,只要装满了一口袋,村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扛起来就走。谁有意见?有意见的像牛老三一样到后头重新排队去!

    从早上八点开始发放粮食,等到了晚上五点钟的时候全村三百一十四名村民的粮食已经全部发放完了。粮仓里的粮食也所剩无几了,粮仓底顶多也就有百十来斤。

    冯文英的伤势如同牛祥一所说的一样,到初六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独自下地行走了。自己上马有点儿困难,但坐到马上却没什么问题。该走了。

    对于牛祥一这样的高明医生,任来风还真不想放过。临走之前他找牛神医谈了一次话,希望他能够加入队伍为国家的抗战出份力。但牛祥一却拒绝了任来风的邀请。

    牛祥一告诉任来风,这附近十几个村子就他一个全科医生,他要是走了,这些村子的百姓生了病可就没法看了。县城里也有医院、药铺,但一是离得远,二那里收费也高。村民们手里钱少,有了病不敢去县城医院看大夫。

    “总指挥,您其实误会了。老百姓们叫我神医并不是因为我的医术有多高明,而是说我这儿收费低。钱多钱少我都给治,实在没有的欠着也行。我在这儿,这十里八乡的穷苦百姓就有一份保障,我要是走了,穷人们可就真看不起病了。”

    真是这样吗?任来风对牛祥一说的话半信半疑。医术不高明?医术不高明就能让重伤的冯文英一周康复?不过,人家既然摆明了态度不愿意当兵,你在勉强也没啥意思。强扭的瓜不甜嘛。

    临走了,该把诊费给结了吧。任来风拿出钱来要给,牛祥一又拒绝了他。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就是一个穷郎中,您给我这么多钱不是净遭祸殃嘛?总指挥,您给过的十块银元还有过年送过来的那么多粮食年货已经比诊金多很多倍了,我真的不能再收您的钱了。”

    任来风把钱给牛祥一老婆,出乎预料的,牛大嫂竟然也拒绝收钱。“我听我们当家的,他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来风兄弟,我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我就当你是我兄弟。等你下回再从这儿路过的时候,别忘了来看看你牛大嫂就行。”

    说完了任来风又拉住了冯文英的手,“老妹的伤一好就看出来俊了,能跟着来风兄弟算你有福气。嫂子我也没啥好送的,这镯子就给你当个念想吧。”说着话从腕子上退下个银镯子戴到了冯文英的手脖上。冯文英从来也没有经历过这种事,一下没防备,手腕上就多了个亮闪闪的银镯。

    “大嫂,使不得呀!”任来风赶紧阻止,“这您怎么能把嫁妆给她呢?”任来风这么一说,冯文英就想往下去,牛大嫂一把握住了她的手腕,“我说来风兄弟,这是我们女人家的事,你一个大老爷们瞎掺和啥?妹子戴着,这是嫂子给你的!”

    冯文英本来就是豪爽的性子,眼看人家给的诚意,干脆也就不往下摘了,“那就多谢嫂子了。”在冯文英想来,不就是一个银镯子吗?找机会自己随便给她点儿什么,不得比银镯子值钱个几十几百倍?

    正月初七早晨,任来风率领人马离开牛家屯继续南下。日复一日的赶路,这一天,他就来到了山海关下。

    望着城楼上“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的牌匾,仰望湛蓝如洗的天空,任来风胸中突然涌起万丈的豪情!抗战杀敌报国家,壮志豪情满胸膛!

    我国人对山海关总是有一股莫名的感情,纵然是第一次从这里经过的任来风也是如此。一直到走出山海关很远他才恢复了平静。

    这一路过黄河、渡长江,翻山越岭,历时近两个月。终于在农历二月初十这一天,任来风带着他的人马进了陪都重庆。

    先去外来军人接待处报了名,接着又去军委会报了到,再然后就在指定的住处等消息了。

    这回终于到大后方了!战士们长出了一口气的同时,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当天大家伙儿哪儿都没去,全留到住处睡大觉了。从下午三点睡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