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无耻家族 >

第522章

无耻家族-第522章

小说: 无耻家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就是这个事。”徐腾攒了攒想法,决定多和韩领导说两句意思一下,毕竟是央企大客户,“其实,老韩,我说一个真话,我们还是别考虑山高这个级别,你就当碰运气,碰不到就算了。我觉得李伊菲推荐的瓦尔特和威迪亚更值得你可以考虑,毕竟都是德国的家族企业,难度不大。”

    “行,我考虑考虑。”韩领导是真的在考虑,第一,李伊菲很美,很甜美,很会说话,很会哄人;第二,李伊菲说的是真话实在话,只是说的非常婉转好听;第三,韩领导对刀具行业还是比较了解的,真要能收购瓦尔特,或者是威迪亚,那也相当不错了。

    韩领导是很现实的,他在国机集团估计能干五年吧,除非贡献特别大,否则在央企领导的位置上想要延迟几年退休,那是很难的。

    他要是能收购山高这个级别,改写中国刀具产业的整体水平,那就有把握延迟几年退休……所以,怎么都得试一试。

    即便不能收购山高,瓦尔特、威迪亚这种级别能收购几家,那也不错。

    对于这位韩领导的想法,专门负责国机集团金融服务和企业咨询业务的李伊菲,几个月前就在电邮里和徐腾汇报的很清楚——没有完整的想法,纯粹是想政绩和业绩工程。

    徐腾其实知道的更多一点,老蒋在那个位置影响还是比较深的,所以,中央经济层面在产业布局上,对机床、合金、材料、刀具领域的重视程度,要比过去高很多,而且会拿出不少外汇支持海外并购。

    因为这些都是一个工业强国的根基,暂时不求做到日德的水平,至少能和韩国相拼吧,而且老蒋有一个很鹰派的判断——韩国靠不住,和韩国、日本搞东北亚产业整合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让利互利也没有用,太容易被美国打断和割裂。

    所以,老蒋的观点和徐腾如出一辙,这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只能和欧洲搞产业整合,就算美国想掺沙子,难度也太大了。

    国机,中国机床工业控股集团公司,2009年才组建成型,靠行政命令整合了国内的重型机械资产后,急冲冲的跑过来投资刀具产业,这不是韩领导脑子有问题,而是太精明,搞政治投机呢,也想和五矿集团抢外汇支持!

    徐腾没有这么激动,因为他不缺那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刀具工业也不是那么好折腾的。

    中国刀具工业一直上不了层次,原因很多。

    徐腾个人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和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问题。

    刀具都是耗材,从全球来说,全球性的一流刀具企业大致有50家以上,在瑞典、德国、日本、瑞士、荷兰、法国、意大利……不出名,但也有几十年历史的作坊式刀具企业更是海量,几千家都不止。

    大厂,基本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优势。

    厂,基本都有自己特别熟悉的某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大厂不愿意浪费资源去攻克的那些零碎市场。

    所以,全球刀具行业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即便是进口刀具在国内的售价也都算是适中,利润不算高,何况国内走量的硬合金刀具基本都是外资本地生产。

    这就有点像圆珠笔尖钢珠的问题,大厂有能力,真要去搞,费时费力不讨好,厂没能力,只能拼命做最没技术含量的低端刀具,疯狂走量价格战。

    至于材料、管理、经营思路,这些其实都还好。

    比如说材料,虽说中国的材料科学和研发体系长期薄弱,但在过去的十年,情况早已大有改善。

    除了政府层面长期稳定的产业规划和宏观布局,华银财团从2004年开始,也在材料领域投入更多资源,在国内联合多家大型冶金企业、材料化工企业,搞了十几家合金材料研究中心,也联合很多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同合作。

    此外,华银财团也联合央企、地方国企,以及一些优秀的私企,和国外研究机构、企业购买技术,或者是直接并购中企业冶金企业,或者入股大型冶金企业。

    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大企业,特别是五矿、中化这样的副部级央企,高技术水平的合金、材料供应还是很稳定的。

    然而,国内的刀具、机床还是一如既往的烂。

    徐腾自己的经验,国内搞刀具、搞机床、搞工业基础器件的人,一找原因就找材料的毛病,说句难听话,即便这个材料没有国产货,欧洲日韩基本也不对你禁止出口。

    你自己没有使用这些标号合金、材料的经验,不敢用,就是不敢用,怪什么国产材料不行呢?

    你用了,搞不好,竞争不过别人,那也是你的设计有问题。

    国企呢,积极性和服务态度还是有问题,私企呢,赚一天是一天。

    所以,徐腾对于刀具产业的发展态度,还真不强调必须国产化,他现在主要是采取入股和扶持策略,选择和宝钢集团、五矿集团合作,重点扶持五矿集团旗下的南钨集团,通过注资、技术转移、金融服务和企业改革咨询服务,协助南钨集团国际化。

    这几年,南钨集团的硬合金产能和技术水准提升的很快,德资、日资、韩资在国内的刀具厂也大量采购南钨的硬合金,但是,南钨集团自身的刀具业务依旧不行,高端上不去,中低端的走量拼不过韩资、台资,只能继续卖合金。

    在国外,徐腾除了自行注资扩大沃瑞克、曼彻斯特金属的刀具业务,还一直增持伊斯卡和德系的蓝帜、威玛诺,通过金融服务和合资的方式,慢慢扶持。

    徐腾其实也曾经在2008年乘低大肆吸纳全球刀具行业的霸主——瑞典山特维克的股份,最终还是未能达成长期合作的框架协议,只能将股份在次年的高峰期套现给山特维克集团的董事会。

    2013年,等徐腾这一次再到瑞典时,相距三年前,终于意识到拒绝和徐腾合作要付出多少代价时,山特维克集团的董事会又后悔了,通过一些渠道传递消息,希望重新洽谈合作框架。

    徐腾没有拒绝谈判,但是,他个人觉得再想达成合作框架已经很难,这几年时间,华银财团在南钨、伊斯卡、沃瑞克、曼彻斯特金属、蓝帜这些公司的投资太深,利益捆绑的很厉害。

    上世纪70年代,瑞典至少有十多家一流,以及准一流的刀具企业,到了90年代,实质上只剩下山特维克和山高两个集团,其他都被并购了,山特维克、山高本质上又属于一家。

    沃瑞克因为从轴承、齿轮到机床、刀具、软体系统都是自成体系,才能勉强保留部分切削、镗刀的刀具业务,但也远远不能和山特维克、山高抗衡,规模差距甚远。

    最后又因为亏损严重,才被银瑞达财团高价转让给徐腾,让徐腾有机会切入瑞典工业体系。

    相比之下,迄今为止,德国、日本的刀具企业都还是比较分散的。

    这个问题就说明了瑞典经济结构的本质——门阀。

    瑞典是整个欧洲极少数避开一战、二战的国家,家族财富的传承和累积效应很明显,控制瑞典经济的幕后资本层,基本还是一战、二战时期的那些家族,有传统贵族,有资本家。

    瑞典和瑞士又不同,相比瑞士直到19世纪才通过联邦制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经济体,瑞典一直是统一的王国,国家和贵族阶层极其稳定。

    一战前,瑞典王室和德国王室的关系非常密切,两国的国情和经济局势也几乎如初一辙,做为都是在英法之后崛起的工业国,两国拥有良好教育的中下层贵族大量快速吸收西欧技术,开设矿厂、冶金厂、机械厂、面粉厂,从庄园主迅速转变成资本阶层。

    两国真正出现差别就是从一战开始,直到二战结束后,瑞典和德国在经济层面才完全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在瑞典,类似瓦伦堡这样拥有170年历史的豪门家族多不胜数,光是徐腾接触过的就有十几家,而且,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投资风格,广泛入股瑞典的所有优势企业。

    随着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扩张,瑞典内部经济层面迅速整合,轴承、钢铁、机床、刀具、冶金、航空……通常都只有一家世界级的巨头,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在这个980万人口的国家形成了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各个基本元素。

    这就是瑞典经济的真相。

    徐腾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慢慢搞清楚这个真相——瑞典这些世界级企业的幕后股东,基本都是差不多的阵容。

    在瑞典,赫格纳斯集团是世界级的冶金矿粉供应商,山特维克集团是合金制造、刀具和采矿机械的世界霸主,f是世界轴承霸主,沃尔沃专注工程机械、卡车、客车,萨博以飞机和航空业为主,b是瑞典的钢铁联盟,旗下十几家中型钢铁厂各自专注一个领域的细分高端钢材市场,bb是电气设备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霸主,爱立信是电信设备制造业和通信技术的霸主。

    这些世界500强瑞典企业之间的内部配合和分工,极其严密,简直像是世界上最严密的计划经济模式。

    直到2013年再度访问瑞典,徐腾终于发现,山特维克集团、赫格纳斯集团的那些控股基金,以及沃瑞克曾经的控股基金,以及bb、斯堪尼亚幕后的长期持股基金,实质上都来自于不到四十个家族基金,这些基金的历史几乎都长达50年以上……有一半是百年之久,瓦伦堡这种170年历史的家族在瑞典,其实还不算是传承最久,最久的几家长达三百年以上,只是没有瓦伦堡家族和银瑞达财团这么强。

    你实际也可以理解为,50年历史的那些新家族基金,大致都是更古老家族的分支,女性继承人嫁给一位杰出的职业经理人,诞生出新的家族。

    这种情况,光是瓦伦堡家族的历史上就有4次。

    牛逼的国家!

    徐腾心里当时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

    所以,海外资本再强势,想要在瑞典收购一家企业都很难,想要控股一家瑞典国际巨头的可能性更是几乎为零,除非瑞典人自己放弃。

    当然,瑞典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富豪,这些家族的财富都是以信托基金的形式存在,毕竟瑞典的财产继承税高达98%,而这些家族信托基金传承百余年后,财产受益人都相对很分散了。

    他们这些家族,每一代人都会推出几位众望所归的杰出之辈,负责管理家族信托基金,而这种特点也决定了瑞典的经济有一种很可怕的稳定性。

    所以,关于国机集团要收购山高公司的雄伟计划,徐腾第二次访问瑞典之后,特别是在和斯堪尼亚公司的主要股东会晤后,就意识到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于徐腾,对于华银财团,对于t…fmiy,瑞典这些家族总体还是很欢迎的。

    资本家嘛,大家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在徐腾出手教训山特维克集团和bb集团之后,他们已经没什么脾气了,徐腾提出用华腾汽车的股份,置换斯堪尼亚公司的所有股份时,只剩下一片热烈的掌声,以及众人对斯堪尼亚走向中国,雄踞世界的美好期许。

    事实上,徐腾和华银财团在瑞典、在英国、在德国、在法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也都是很负责任的,本地化的趋势很明显,到哪个国家就和哪个国家的财团合作,利益分配也都很公允。

    欧洲的这些企业家、投资人,或许也确实更喜欢和富二代打交道。

    关于这一点,徐总可能更早就发现了,花了很大的心思编造出一个t…fmiy的深厚历史和家族底蕴,老爷子从嵍县化工厂的车间主任变成经理,从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位排长变成副团长,而且是能考证的,记录清晰,徐总神奇吧!

    老徐家的家谱更是编造的一塌糊涂,硬是让徐总在淮州宿县徐庙镇攀了一位厉害的亲戚,弄成淮州的香门第,李鸿章的门生,淮州晚清翰林徐仁铸和民国企业家徐炳麟之后。

    这个亲到底怎么攀上去的,徐腾其实没有认真翻查过,大致有那么点关系,可能是徐炳麟家的远房亲戚,更可能是徐炳麟家的长工,反正几百年前肯定是一家。

    这还不是2002年以后的事,97年左右,徐总迁居香港之前就搞定了,花了大价钱请的专家高手修改徐庙镇的那几本老旧家谱,用徐总的话说,省博物馆都查不出真伪。

    在维基百科,还有其他各种百科,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2003年就全部编辑的一清二楚,能从徐腾的链接一路点到曾国藩,也真是够厉害的。

    最可怕的是徐总不仅投资数亿,在煤老板和民国剧热潮火热的时候以徐炳麟为原型依据拍了一部《东方煤王》,卯足劲送到央视平台播出,2007年,居然还敢去淮州宿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