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跃马大唐 >

第647章

跃马大唐-第647章

小说: 跃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长说的在理,我实不必为此事而愤怒。无论如何,平叛乃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只要于平叛有利,我又何必计较这些。陛下要怎么做便随他去吧,我等无愧于心便可。多谢兄长教诲。”王源吁了口道。
  高仙芝叹了口气道:“贤弟,你能这么想便是最好。我何尝不是和你一样的愤怒的和失望。但是正如你所言,我等无愧于心便可,我们是为了天下百姓,不是为了某一人而尽忠。他可不仁,我们不能不义。当前局势不能自乱阵脚,有人看不清大局,我们可不能跟着一起犯糊涂。况且陛下此举对我大军并无妨害。”
  王源笑道:“兄长深明大义,我很感激。兄长,我想这两日便动身回成都去,还需要兄长继续在此辛苦领军了。”
  高仙芝愕然道:“你怎地还是要回成都理论?刚才的话都白说了不成?”
  王源笑道:“兄长放心,我回去并非为了这件事。这件事我一个字也不会提。莫忘了我们刚才所说的事情,我回去要安排百姓过冬之事,另外丰王爷和颜太守我也要送到成都去,我想亲自跟陛下解释此次援救平原城以及巡察黄河南岸各郡县州府之事。我们暂不攻长安的打算也要跟朝廷解释清楚。我不想闹得误会连连,到时候弄得满城风雨。这些事都需要妥善处理,我不能不回成都一趟。”
  高仙芝点头道:“说的也是,你是相国,也确实需要你去安排一些事情。但你要向我保证,绝不因为李光弼和郭子仪的事情和陛下起争执。”
  王源呵呵笑道:“兄长放心,你当我是什么人,我说不计较便是不计较。只是我又要离开军中,军中事务又要让兄长操心了。”
  高仙芝摆手道:“自己兄弟,说这些作甚?这都是分内之事罢了。”
  两人在大帐孤灯下谈谈说说,不知时间流逝。直到闻营中四更更鼓敲响,才发现夜色已深。高仙芝也并没有和王源一起入内抵足而眠,在王源的目送下踏着深夜的秋霜回帐休息。
  ……
  次日上午,王源在高仙芝的引领下巡视了大军营盘。高仙芝选择将大军的营盘驻扎在长安东十里灞河两岸,沿着灞河两岸形成一个方圆五六里的大营盘,前营距离长安东城门不过五里之遥。此处扎营得天独厚具有封锁长安东边的通道的作用,军营将灞河上的三座桥梁尽数被囊括在内,长安往东的通道被彻底掐断。
  并且,军营之中有大批的房舍和院落在此,那是之前矗立在灞河两岸的大唐贵胄们在城外的别苑和府邸。这些宅邸原本都豪华阔大,沿着灞河两岸排列,在灞河两岸形成了一座小小的城镇的规模。因为有了这些宅邸庭院,大军的物资器械也就有了合适存放之所,无需露天堆放。同时大批的兵士们也有住宿之处,到了严冬之际也是可以挡风御寒的。对王源而言,如果大军最终必须要在长安郊外困守过冬的话,营寨稍加改造,那是绝对可以度过长安严酷的冬天的。
  在策马经过灞桥的时候,王源勒马于桥头观看灞桥两岸的风景,不禁唏嘘不已。他倒不是感叹营寨的连绵宏大,而是在感叹沧海桑田之变。记得当年自己第一次来到灞桥的时候,是被邀请参加虢国夫人在灞桥西岸的东园之中的一场踏春聚会。正是在那场聚会上,还懵懂无知没有从穿越的迷茫中走出来的自己遇见了杨家的那三姐妹。正是在那成聚会上,自己的新编《清平乐》以及一首古风《袖底风》传唱开来,在长安名声日隆。也正是在那场聚会上,自己遇到了那个给自己带来无穷麻烦的虢国夫人,以至于终于逼得自己动手杀了她。也同样在那场聚会上,自己遇到了秦国夫人,并且逐渐两情相悦,并让自己受益良多。
  总而言之,此处对于王源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勾起了王源很久没有触及的回忆。然而,此刻眼前的灞桥两岸早已面目全非。灞桥的流水依旧哗哗的流淌着,然而两岸却已经景象大变。
  当年柳浪如堤中花团锦簇琼楼玉宇林立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两岸的柳树几乎已经全部被砍伐殆尽,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这些柳树全部被当做营寨的木栏甚至是烧火的柴薪,而且也为了不遮挡视线,故而被砍的干干净净。没有了树木的掩映,那些河岸上的庭院和楼阁显得突兀丑陋无比,没有丝毫的美感。
  当然,这并非完全是神策军的“功劳”,早在叛军攻占长安之时,这里便已经被叛军们糟蹋的一塌糊涂。从那时起,灞桥两岸便不再是长安的盛景之处,而是铁蹄践踏的缩影了。近一年的时间,唯有灞桥和桥下流水依旧,默默见证了这场大乱给这一小片地方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沧海桑田,原来无需百年千年之变。在残酷的战争践踏之下,短短一年时间,便可以改变一切。战争是残酷的,要恢复这些美好的景物的前提便是结束这场战争。也许时间会治愈战争在大地上留下的伤痕,也许某一天,这里依旧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样子。王源唏嘘良久,终于策马缓缓下桥,往西边的前营而去。
  距离长安五里的大军前营气势恢宏。高大的营门两侧土木营墙绵延围绕。数十座高大的箭塔沿着营地前沿矗立着。营前平坦的开阔地面上,战马纵横烟尘四起,无数的攻城器械矗立在前营之中随时待发。马步兵忙而不乱,龙精虎猛,士气高昂。
  王源等人策马抵达长安东城门外两里处,长安城在秋阳照耀之下巍峨耸立,远远可见城墙上方士兵林立旌旗招展,一副如临大敌之景。无数的百姓被驱赶着搬运沙土泥包上城,将本已坚固高大的城墙无限制的加固着。城墙上方的箭塔多的如同塔林一般,还有不少箭塔正在开工。城墙下方的地面上挖着无数条壕沟和陷阱,里边的尖桩密密匝匝,很远都能看的清楚。
  眼前的这座长安城已经完全不是王源印象中的城池,整座长安城完全已经抛弃了恢宏威武和华美的气势,完全武装到了牙齿,像一个浑身带刺皮厚牙尖的大豪猪一般,让人望而生畏。


第886章 回川
  “贤弟你看,史思明已经铁了心要死守长安了,依托这样的城防,别说是十几万兵马,便只有数万大军,也能死守数年。只要物资粮草充足的话。强攻之策绝不可取。”高仙芝策马在旁,沉声说道。
  王源微笑道:“然而十个月前,长安城数日便易主,可见城池之固也非决定一切的原因,关键还是在守城之人。平原小城的城防比这里可差的太多了,颜真卿还不是死守了九个月么?城防之固可破,人心之固比之城防之固更加的牢不可破。”
  “贤弟说的是。不过眼下史思明守城,不可小觑。此人身经百战,又处于绝境之中,必死守城池不失。”
  “是的,所以我们才不能强攻城池,我可不想将十一万神策军都送在这里。”王源点头道。
  “那是自然,我们要做的便是困住史思明。其他三个方向我都派下了兵马监视,以防叛军出城滋扰周边被我收复之地。东南西三个方向我都设立了简易的营地。但他们有从其他方向出城异动的迹象,便以烽火为号通知我们。我便会派骑兵立即出动予以歼灭。”
  王源点头道:“这一点倒是不足为虑,他们即便从其他方向有所异动,也不过是小股兵马的滋扰,成不了气候站不稳脚跟。史思明再傻也不会傻到兵马倾巢出城攻击周边城池,咱们即便是放着其他方向不设防,他也绝不会轻易出长安的。因为离开长安城的庇佑,他便是自寻死路。唯一需要防备的便是南城通向金州的粮道,需要重兵巡视把守,不能被他投机断了粮道,那可是我大军的生死线。只要保证粮道的畅通,咱们便可牢牢的将他锁在长安城中。”
  “贤弟说的很是。不过冬天就要到了,这对大军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我想请贤弟这次回成都调拨大批棉衣炭薪运来。虽然此时才是深秋,但此刻不准备已经迟了。”高仙芝道。
  “我会的,所以说这一次我必须回成都一趟,为了保证物资的充足供应,我必须要亲自督办,他人假手我并不放心。对了,对于潼关方向的敌军,不知兄长怎么考虑的。兄长想过没有,若潼关之敌出动,和长安的叛军东西夹击我大军的话,那会不会造成威胁。据称潼关守军数量高达八万余,那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高仙芝笑道:“贤弟不用多虑,其实我们若是攻潼关的话怕是早就下了潼关了。从西往东攻击潼关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容易,只是我不想那么做罢了。攻下了潼关我大军也无法东进,因为我们一旦东进,便无法钳制史思明的兵马。若史思明挺兵进逼陇右和蜀地,我们还不得不回兵来援。说实话,我倒是希望留着潼关的兵马,让他们能铤而走险东西夹击我们。那样我们便可和他们进行一场旷野之中的大决战。虽然以十一万对近二十万叛军,兵力上看似劣势,但愚兄以为我们根本不怵他们。以我军战力,我有绝对的把握战而胜之。只可惜潼关之敌根本就不敢出击,不是我小瞧他们,之前我命人在潼关以西耀武扬威诱其作战,潼关守军连个头都不敢冒,一个个都成了缩头乌龟了。”
  王源哈哈大笑道:“听兄长这么一说,我也甚是期待这场大决战呢,可惜潼关的叛军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胆子。他们不出击,史思明便也只敢做缩头乌龟了。看来兄长对形势一目了然,早已成竹在胸,足见兄长领军比我高明百倍。我看我还是去处理好后勤之事和百姓们的过冬之事,那才是我该干的。”
  高仙芝呵呵笑道:“你要做的事可比我这里的事情要重要和艰难的多呢。”
  巡查完营寨以及和高仙芝做了深入的交流之后,王源彻底放下心来。现在的局面是己方占据着主动,虽然叛军看似兵马众多,但其实他们都动弹不得。只是己方也暂时无法攻击,双方只能在此对峙消耗,等待一个破局的机会。王源也不知道破局的时机何时会到来,但要他遵照玄宗的命令去强攻长安,王源却也是绝不会同意的。
  休息半日后,次日清晨,王源率丰王李珙颜真卿以及几位夫人在五百亲卫骑兵的护送下上路前往成都。清晨出发,傍晚时已经过金州境内进入连绵大山之中。为了方便物资粮草的运输,通向剑南的山道这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在整修,山道已经好走了许多。道路上络绎不绝的是押运粮草物资的车队,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中的景色也是美到了极致,深秋时节,山野一片金黄火红,像是漫山遍野都燃起了大火一般。金风飒飒,秋高云淡,让人神清气爽。在经历了之前噩梦般的经历之后,这几日在山中的行进让众人的心神都得到了些许的安宁和慰藉。在这样的秋意之中,王源本来很是焦躁不安的心绪也慢慢的平息安定,脑子也清明了许多。对于抵达成都后如何应付玄宗,王源也基本上有了些应对的准备。
  在路上,王源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李珙和颜真卿做了交流。对于颜真卿,王源坦言告知,自己这次要举荐他在朝中担任要职,甚至透露出要让贤之意。颜真卿忙推辞不迭,说他绝对不会接受王源要举荐他为相国的举动,还说要是王源执意如此,他便不再去往成都,要返回北海郡和贺兰进明一起抗敌去。王源察言观色,发现颜真卿所言发自真心,倒也不再逼迫。但颜真卿确实有理政之才,原本王源打算举荐他为户部尚书,管理百姓和朝廷财政大事,那倒是颜真卿擅长的。但之前得知玄宗已经任命了李光弼为户部尚书之职,这个想法便只能作罢,只能另行举荐其他职务。
  对于李珙,王源和他谈的更多。王源已经决定要举荐李珙上位,倒不是李珙是多么适合的皇帝的人选,而是对王源而言他是合适的人选而已。李珙虽然没什么才能,但起码在这一路上,他没有太多出格的地方。且跟随自己出生入死,也经历了不少险境,也算是经受了考验。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很是尊重,这正是王源看重的。李珙若能上位,必对自己言听计从,这正是王源选择的首要条件。只是,王源知道要举荐李珙上位恐怕是不太容易的,太子之位争夺激烈,自己和玄宗之间的关系又每况日下,恐怕自己举荐的人选玄宗反而会反感。但在王源看来,如果玄宗还想利用自己替他卖命的话,也未必便敢完全无视自己的意见。
  一想到即将要面对的一切,王源既烦心也有些兴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已经好几年没有经历了,从来剑南之后王源很是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但对王源而言,那一切都是不陌生的,王源也绝不惮于用任何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正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正是这个道理。
  ……
  成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