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跃马大唐 >

第486章

跃马大唐-第486章

小说: 跃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贵妃自然是不问政务不管这些事情,杨家最清醒的秦国夫人倒是对杨国忠的行为规劝了几次,但杨国忠振振有词的对秦国夫人道:“我杨家以前受人欺压,便是因为太好说话考虑过多,现如今我杨家扬眉吐气,如何还能仰人鼻息?李林甫之所以能把持朝政十几年,还不是因为他的铁腕手段和众多的党羽。我如今为我杨家拉拢朝臣,也是为了我杨家能够长久立足于朝堂之上。这些官员我若拒之门外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便要依附于他人。难道坐看他们成为我的敌人不成?”
  秦国夫人被他说得倒也哑口无言,站在杨家的角度上,权势越大固然是越稳固,多年的苦心经营不就是为了杨家能有今日么?虽然杨国忠的作法有些偏激不妥,但毕竟他也是为了杨家好。而且除了他,杨家又有谁能够立足于朝堂之上?这么想着,秦国夫人也就懒得说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人的变化有时候让人吃惊。短短一两个月,杨国忠从李林甫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便成为了另外一个人。变得跋扈骄横而且不可一世。
  在大肆收罗党羽扩充自己的势力之时,杨国忠也开始对他的敌人进行打压。一直以来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便矛盾重重,以前有李林甫在,两人之间还算有人压制各自克制,现在杨国忠扬眉吐气,岂会再看安禄山的脸色。杨国忠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幅削减范阳平卢河西三镇兵马的军费。原先在李林甫手中决策的各种物资的供给粮饷的额外供给也统统一刀砍掉。
  杨国忠上奏玄宗解释这些举措时说:“东北边镇屯兵过多,已成朝廷重负。安禄山依旧年年要求扩大兵额,这根本是不合理的要求,照这样下去,朝廷其他地方也不用养兵了,都给安禄山消耗完了。”
  安禄山得知杨国忠说的话之后恨得牙根痒痒,跟让他怒火中烧的是,他得知杨国忠将从他头上克扣的军饷补给尽数给了剑南陇右节度使王源。厚此薄彼,打压自己的架势不言自明。安禄山为此事上奏朝廷,和杨国忠进行争吵。玄宗夹在当中左右为难,最后各打二十大板,将军饷和物资部分恢复供给,两人这才看着玄宗的面子上平息了关于此事的争吵。
  然而,安禄山心中已经很清楚了,有杨国忠在一天,自己便别想顺风顺水的发展实力。而且杨国忠曾经在玄宗面前说过自己兵马过多什么胡人不可信之类的话,暗指自己图谋不轨。若是自己没有这个心思倒也罢了,偏偏这件事正是自己心心念念所想的事情,所以这便让安禄山坐卧难安了。杨国忠在陛下身边,随时可以吹耳边风,总有一天陛下会信了他的话,那么自己很有可能随时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陛下召入长安杀掉。虽然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一切尚未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理想状态,兵马数量,兵器物资的囤积还不够多,但安禄山知道,自己恐怕不能再等太多的时间了。
  三月,杨国忠终于发动了针对李林甫的大清算。正如王源所预料的那样,对李林甫的清算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开始的问题。只是恐怕王源也没想到的是,杨国忠居然仅仅隔了三个月时间便已经按耐不住,对李林甫的过往进行的大清算。
  杨国忠命朝中官员搜罗揭发了李林甫以前做过的各种事情,从中选取了十五件事情加以大肆宣扬,称其为李林甫的十五宗大罪。将李林甫说成是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诛杀忠诚,任用私人,玩弄权谋、蒙蔽圣听、骄横跋扈等等罪行的千古第一奸相。
  翻出韦坚皇甫惟明的案子来翻案。同时将李适之李邕一案,西北石堡城之战中指使董延光不遵王忠嗣之令架空王忠嗣的事情也都翻了出来。而且成功的让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出来作证,说李林甫在家中多出对陛下不敬之语,常常自称若我是陛下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活脱脱将李林甫又安上了一个意图谋逆的罪名。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众多官员在这种情形下也纷纷的揭发李林甫的罪行,历数李林甫做过的大逆不道之事。有的人说李林甫甚至私刻玉玺,私造龙袍,半夜三更在家里穿着过皇帝的瘾。有的说李林甫一直一来都觊觎贵妃的美色,家里养着一名小妾名字就叫做杨玉环。晚上搂着睡的时候还叫她爱妃云云。
  总而言之,在这种大清算之下,人性的丑恶面暴露无遗,各种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捏造之言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案卷,成为了李林甫的各种罪状。
  玄宗开始是不太相信这些话的,他和李林甫相处了几十年,对李林甫还是很了解的,他不太相信李林甫当真做了这么多的坏事。然而,众口铄金之下,玄宗也逐渐有了动摇。进而各种雪片般的揭发李林甫的奏折堆上案头的时候,玄宗脑子一糊涂,彻底的陷了进去。
  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李林甫居然想当皇上,居然还觊觎自己的爱妃。虽然自己已经无法入港,但自己还要霸占贵妃的美,他人有一丝一毫的想法都不成。经过数月的清算和轰炸,玄宗终于下旨,剥夺李林甫的所有追赠的官职爵位贬为庶民,同时将李林甫的诸位子女的官职爵位也一并剥夺,全家老少一起流放到岭南和黔中之地。抄没其亲眷诸子的家产五十余户。末了,因为李林甫已经是庶民的身份,他已经下葬的规制与庶民下葬的规制不合,在杨国忠的建议下,下旨挖出了李林甫的棺木,将他口中的含珠抠出,将御赐的官袍寿衣剥除,给尸骨换上百姓的衣衫,从楠木大棺中移到薄木棺材之中,找了一处荒山野地埋葬了事。
  可怜李林甫,身为一代大唐宰相,在死后居然遭受了这么大的侮辱。他可能万万没想到,正是那些自己生前在面前毕恭毕敬的人推动了此事。他可能也没想到,大唐陛下和自己称兄道弟的玄宗也会听信这种污蔑之言,让他死后受辱。
  纷纷扬扬的大清算持续了近三个月,六月里对李林甫盖棺论定,李林甫被称为大唐第一奸相,被永远的刻在了耻辱柱上。而干完了这一切的杨国忠扬眉吐气,多年来对李林甫的畏惧,被李林甫威逼压迫之下积攒的仇恨终于在这一次尽数释放。与此同时,杨国忠也能从大臣们的眼中看到对自己的极度畏惧的光芒。
  杨国忠极为享受这种被人畏惧的感觉,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那种感觉,短短数月时间,杨国忠迅速到达了他的人生的巅峰。


第701章 紧逼
  杨国忠在朝中的一系列举动,远在剑南的王源其实都一清二楚。秦国夫人写了好几封信给王源,将杨国忠的所为告知王源,希望王源能劝解杨国忠收敛一些。王源也确实给杨国忠写了信,劝解他不要如此激烈,也不要太过强势,应该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另外应该多想想办法做些功绩出来,这样才可服众,而不是靠权势威逼大臣们依附自己。
  然而此时的杨国忠岂能听进入这样的话来,当即给王源回信斥责他不但不给予自己支持,反而在后面说这样的话。信中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要求王源在清算李林甫的事情上上奏附议,要王源揭发李林甫在梨花诗会之后如何指使王鉷对王源进行追杀迫害的往事,借以证明李林甫妒贤嫉能凶残霸道的事实。
  王源岂会去趟这样的浑水,回信婉言拒绝,表示军务繁忙无暇去管这样的事情。之后杨国忠再回一封信给王源,这回杨国忠大发雷霆,在信中历数自己对王源的眷顾,怪王源不知好歹,言辞之间恨不得指着鼻子骂王源忘恩负义。话语之中威胁王源说,他可以提携王源,也可以毁了王源,希望王源认清形势,不要以为曾经有功于自己便自以为是。
  王源接到信之后喟然长叹。王源知道,杨国忠已经走上了不归路,这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够劝得动他。王源也不想将杨国忠得罪的太狠,倒不是为了要逢迎他,而是剑南军和陇右军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而杨国忠正是这些资源的供给者。
  王源写了封信给秦国夫人,将杨国忠的信附在其中。这么做的目的是告诉秦国夫人,自己已经无力劝说杨国忠收敛,而非自己不尽力。另外也告诉秦国夫人,杨国忠对自己已经非常不满了,暗示秦国夫人给予中间做些调和。起码不能让杨国忠一怒之下真的取消了对于剑南军和陇右军的大量物资的供给,那可是王源最不想看到的一幕。虽然这么做有些委曲求全,但王源愿意去委曲求全,因为他知道,现在就是同时间赛跑,每多一天,多一分资源,将来便可多一分保障。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身边的所有人,王源宁愿去忍气吞声。
  清算李林甫的事情告一段落,杨国忠达到了目的,朝野上下也对他敬畏胆寒。然而杨国忠并不满足,他知道自己还未能掌控全部的局面,别人不谈,光是那个安禄山便让他恨得牙痒痒。
  这个安禄山在自己清算李林甫的过程中虽然一言不发,既没有上表阻止,也没有表示赞成。但杨国忠知道,一旦有机会,安禄山必会对自己进行反扑。而且此人一直受玄宗宠信,玄宗可以听自己的任何话,但唯独自己一提到安禄山,玄宗便皱眉呵斥自己,说自己不能容人,这叫杨国忠实在是生气。
  上一次在削减安禄山的军费物资供给的事情上,其实自己也不能算是成功了的。虽然削减了一部分,但玄宗出面护着安禄山,还是没能达到完全削减军费的目的。这让杨国忠意识到,要想陛下对自己言听计从,必须要除了安禄山,否则如果哪一天陛下信了安禄山的话对自己不满,那么自己说拥有的一切便将烟消云散。
  鉴于此,七月里,杨国忠开始计划扳倒安禄山的计谋。朝廷中消停了不到半个月,七月初十日,杨国忠指使言官拿出了一份指控,这份指控指责的是死去的李林甫和安禄山之间的一些交往的故事。历数安禄山和李林甫之间的一些交往密事,钱财往来,以及书信的往来。虽然没有具体什么肮脏的交易,但这份指控的用意在于表达已经被定性有谋逆之嫌的李林甫和手握重兵的安禄山之间有着肮脏的勾当,暗示玄宗,如果李林甫是意图谋逆之人,那么安禄山便是他的帮凶。
  玄宗对此将信将疑,但不久后,杨国忠提供了确切的证据。查实李林甫的义子之中有一位名叫阿布思的东突厥叛将。而此人在投降大唐后一度被李林甫调入京城入禁军任职。在李林甫死后,此人逃出京城重新叛唐归于突厥。证据显示,李林甫和这位阿布思之间多有密商,有在长安兴兵谋反之嫌疑。而这位阿布思和李林甫之所以能攀上交情,正是因为安禄山的从中介绍,所以以此推断,安禄山也必然知道这两人的图谋。
  这个证据一提供,玄宗终于觉得此事甚是重大,因为若安禄山当真是李林甫意图谋逆的帮凶,那问题可就严重了。但好在玄宗毕竟没有老糊涂,他对此事持慎重态度,并未百分之百的相信。他严厉的命令杨国忠不许将此事扩散出去,他要亲自求证。
  玄宗求证的方法很简单,他要召安禄山进京。如果安禄山确有图谋,那么李林甫意图谋逆的企图曝光之后,安禄山应该不敢回长安。若他抗旨不回长安,则说明他心中有鬼,若他敢回长安,则说明他和此事无关。玄宗以这种极为简单的方式来判断安禄山是否忠心于大唐,不得不说这种办法虽然简单,但却往往最为有效。起码玄宗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安禄山的胆量。已经秣兵厉马准备动手的安禄山为了争取最后的时间准备,居然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奔赴长安。其实安禄山接到玄宗召他上京的旨意心中便如明镜一般,他知道定是杨国忠开始对自己动手了。但安禄山确实没有准备好,他正在同契丹人,罗族人、室韦人乃至东突厥的部分部落密密的会商,和他们谈妥协议之后才能起兵。安禄山看似粗豪,其实心细如发,他知道凭自己手中的二十余万兵马恐不足以成事,所以他不惜以事成之后的土地财物的分割为条件,笼络这些北方对大唐虎视眈眈的胡人部落,借助他们的力量让自己的成功更有把握。
  而现在事情尚未谈妥,陛下召自己进京,安禄山虽然心中胆寒,但还是勇敢的踏上了去长安的道路。这一次,安禄山给玄宗和贵妃带了很多的礼物,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孝敬玄宗和贵妃了,之后他便要同他们为敌了。除非自己这一次死在长安,否则自己便不可能再回长安了。当然只有一个例外,那便是自己占领长安的那一天,自己将帅数十万铁骑驰入长安。
  八月中,安禄山抵达长安城。对于安禄山的到来,杨国忠很是惊讶,因为玄宗召安禄山进京的事情杨国忠一无所知。当得知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