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跃马大唐 >

第404章

跃马大唐-第404章

小说: 跃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这时候了,还有什么不当说的?”李亨叫道。
  李辅国道:“那奴婢便冒死说了。若言语不当,请殿下恕罪。”
  李亨摆手道:“你我之间不要有什么顾虑,想到什么便说什么,你知道本太子对你从不设防,你是本太子最为信任的人,没有任何人能取代你在我心里的地位。”
  李辅国拱手道:“多谢太子,奴婢感激涕零。奴婢要说的是,太子您太犹豫了,太优柔寡断了。本来太子有大把的机会不让局势陷入如此的困局之中,但还是一步步的滑入此时。当初,皇甫惟明和韦坚之死太子便该有所警示的。在此之前,太子手中握有太子三卫上万兵马,还有王忠嗣的四镇近二十五万兵马,多么好的局面,竟然就这么白白的葬送了。”
  李亨皱眉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辅国道:“太子啊,二十五万兵马足可干天大的事情了。太子但凡果决一些,现在您已经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群臣的朝拜了。”
  李亨一惊道:“你是说……你是说我该起兵造反夺位?”
  李辅国皱眉道:“那可不叫造反,那叫清君侧。李林甫杨国忠这等奸臣在陛下身边耀武扬威,弄得朝廷鸡犬不宁。太子若是举兵清君侧,各镇兵马都将拥护太子。再说了,夺位又有什么不好?我太宗不是玄武门之变登基大宝?就算当今陛下,不也是杀了韦皇后,逼孝敬皇帝让位于他,后又连太平公主也赐死了?有人会说陛下半个不是么?胜者王侯败者死,那皇帝的位子人人觊觎,若不果决,如何能坐?”
  李亨怒道:“大胆,你竟诽谤父皇,你想死了么?”
  李辅国冷笑道:“殿下尽管杀了奴婢便是,奴婢这些话早就想说了。奴婢说这些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殿下您?您倒是孝顺敦厚,但结果如何?效忠您的人一个个被扳倒,殿下只剩下孤家寡人一个,一旦太子之位被夺,殿下还有活命的机会么?李林甫若是奉新太子登基,殿下是第一个被赐死的人,殿下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么?”
  李亨呆呆无语,半晌后叹了口气道:“现在说这些有何用?早已时过境迁了,现在本太子手中可没有二十五万兵马了,只剩下孤家寡人了。”
  李辅国沉声道:“殿下,现在还没到绝望的时候,莫忘了,殿下手中还有罗衣门。罗衣门辖下还有个王源。王源是剑南节度使,他手中的五万兵马也是殿下的兵马呢。”
  李亨皱眉道:“王源?你相信他肯为我所用么?此人未必真正效忠于我,特别是这个时候,他更不可能效忠我了。”
  李辅国微笑道:“殿下,不管王源是否真心的效忠于殿下,他的罗衣门的身份是不会变的。殿下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个把柄还是会有效的。他到今日的地步也是费尽心机,绝不肯轻易舍弃的,而且殿下又不是要他造反,而是利用他打破困局。”
  李亨精神一振,低声道:“此话怎讲?”


第581章 谋划
  李辅国凑上来低声道:“殿下,要破目前困局,须得借助杨国忠的力量。利用他杨国忠之力对付李林甫,才能让李林甫接下来的图谋难以实现。”
  “这如何办到?他二人沆瀣一气,我才到了如今的地步,你又不是不知道。”李亨皱眉道。
  “殿下啊,李林甫和杨国忠联合起来扳倒了王忠嗣不假,但二人的最终目的是不同的。杨国忠是担心王忠嗣分他之权,目的只是扳倒王忠嗣而非太子。杨家和咱们之间原本是互不相扰,只是因为王忠嗣入了政事堂,这才引起了杨国忠的不满。当初殿下举荐王忠嗣入京时,奴婢曾经劝过太子不要操之过急,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归根结底,杨国忠是争权夺利,而李林甫的目的才是打击太子,想将殿下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由他捧寿王上位,这是根本的不同。”
  李亨微微点头道:“说的也是,杨国忠和本太子之间确实没什么纠缠,咱们也一直相安无事。但如何能利用杨国忠替我对付李林甫呢?以目前的形势,杨国忠恐也不肯来帮我吧。”
  李辅国低声道:“那可未必,杨国忠和李林甫之间必有一争,眼下殿下被逼到绝境,若是李林甫真的将您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奉寿王为太子的话,他杨国忠有何好处?将来新皇即位,他杨国忠并无寸功,必受李林甫威压,李林甫还能对杨国忠客气么?现在需要的便是有人提醒杨国忠,任凭李林甫如此下去,他杨家迟早完蛋。一旦杨国忠明白了这一点,他一定会保殿下而反李林甫,绝不肯让李林甫将殿下拉下太子之位,将来独霸从龙之功。而殿下再给杨国忠一些承诺,承诺将来即位之后对杨家恩宠不变,拿杨国忠必会竭尽全力对付李林甫。”
  李亨喜道:“说的很是,正是这个道理。但杨国忠那里谁能和他摊牌呢?”
  李辅国道:“杨国忠对王源甚是信任,那么王源便是这个合适的人。此事我们自己去说反而露骨,让王源给杨国忠吹风才是最佳的办法。”
  李亨皱眉道:“王源肯这么做么?”
  “由不得他不肯,他若不肯,便鱼死网破,公开他罗衣门的身份。反正已无退路,索性玉石俱焚,王源是聪明人,不会不明白太子已无退路。这时候他不出头,便教他也陪着咱们一起死。”
  李亨怔怔道:“这个……这个……”
  李辅国叹道:“殿下,谁也不想死,但有时候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一种办法。在这么犹豫下去,太子想活也活不成。现在便是鱼死网破的时候,再不能优柔寡断了。”
  李亨沉默半晌,咬牙道:“罢了,依你便是。”
  李辅国点头道:“这才是果决之态,太子殿下当无所畏惧才是。奴婢打算亲自去剑南一趟,和王源摊牌。这时候他不出来替太子分忧,便是背叛太子,那么他也别想置身事外。”
  李亨道:“很好,你亲自去他便知道我们的态度了。”
  李辅国道:“这是一条路,还有一条路便是靠我们自己了。李林甫不死,便是殿下的心腹大患,这老贼作恶多端,我罗衣门必须有所动作才是。所以我请太子准许奴婢布置宰杀老贼的计划。老贼一死,天下太平。老贼不死,太子便睡不安寝。”
  李亨惊道:“你想刺杀李林甫么?”
  李辅国道:“太子殿下难道不想老贼死?”
  李亨咬牙道:“吃饭也想,睡觉也想,做梦也想,无时无刻不想老贼死。可是老贼就是不死,奈之若何?刺杀他风险甚大,一旦失手便全盘皆输,父皇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李辅国冷声道:“还是那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杀了老贼便天下太平。当然需要谨慎行事,决不能露出马脚来。殿下放心,奴婢办事绝不会莽撞冲动,找到合适的机会才会让人出手。总之殿下当没听过这件事便是,一切奴婢暗中去办。”
  李亨想了想道:“罢了,鱼死网破便是,你去办,本太子期待惊喜便是。”
  李辅国道:“多谢殿下。殿下也不要天天待在少阳院中自怨自艾,越是这时候越是应该四处走动谈笑风生,以示胸襟坦荡,与事无涉才是。越是闷在少阳院里,陛下便越是认为殿下心中有想法,该时时去见见陛下,和平日一样,问个安也好,替陛下捶腿揉肩也好,总之要若无其事,不要引起陛下的猜疑。”
  李亨点头道:“好,我照你说的去做。辅国,和你这么一谈,我心中才算敞亮了。真不知我身边若没有你,我该怎么活下去。我若即位之后,便破个例让你统帅百官总领朝政。只有你这样忠心之人替我办事,我才能安枕。”
  李辅国躬身叫道:“多谢太子隆恩,太子放心,奴婢一定会辅佐您当上皇帝的,奴婢会竭尽全力替太子谋划,万死不辞。”
  ……
  整个正月里,王源都在密切注意朝廷方面和野牛城两处的消息。朝廷方面,王忠嗣的下场王源早有预见,他的倒台是必然的,因为他同时被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人盯上了,这两人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所以王忠嗣是逃不掉的。
  听到那个叫魏林的济阳别驾密奏什么王忠嗣的言论的消息,王源放声大笑。这些手段也算是下三滥之极了,抓住敏感的话题进行污蔑造谣是李林甫惯用的手段,这一次又是故技重施了。
  让王源唯一觉得还算欣慰的是,王忠嗣倒霉后,他辖下的三大节度使没有落到安禄山的手里。若是再被安禄山攫取一处,安禄山怕是立刻便反了。这是唯一让王源还算高兴的地方。
  野牛城其实更牵动王源的心,在攻下野牛城之后的数月时间,野牛城周围都没发现吐蕃人反攻的迹象。但这个正月里,分布于野牛城周边的各处烽燧哨堡已经发现了吐蕃人的探马不下七八次。刘德海已经数次命人回成都禀报王源,担心吐蕃军会对野牛城发动进攻。
  王源心急如焚,本该在月半之后赶到野牛城去瞧瞧,但杨国忠从京城写来的一封信将他拖在成都城中。杨国忠在上元之前写来密信,告知王源朝廷不甘石堡城之败,恐要组织起新一轮的对吐蕃人的讨伐,也许将涉及剑南道兵马,提前给王源打个招呼,要王源做好心理准备。
  王源对朝廷的举动甚是无语,为何非要去和吐蕃人较劲,吃了这么大的亏还不肯罢休,玄宗也不知怎么想的。难道面子真的那么重要?
  不过在当前的情势下,若剑南军当真授命参与新一轮的讨伐吐蕃的战争,对王源而言是极为有利的。王源可以光明正大的向朝廷要物资兵器盔甲战马,大发战争之财。还可以趁机提出增加兵额的要求。总之若真的不可避免的要去攻打吐蕃,王源是绝对要利用这个机会打捞一笔的。而且王源也绝不会让剑南军当炮灰,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会让剑南军去啃硬骨头的。因为若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吐蕃之战必然是规模比上一次要大,而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剑南军都不是主力。
  所以王源耐着性子等待着朝廷的消息,好在手头的事情也够忙活的,制造霹雳炮的作坊的规模扩大。位于成都城中各处的用来储粮大仓库也要开始扩建。柳熏直已经从南方产粮之地大批的采购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回来,王源打算在成都城中建起几百座大粮仓用来囤积这些粮食。所以选址,建造,守卫等等方面的事情需要王源亲自过问。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粮食在大唐贱如草芥一般,剑南每年自产的粮食都吃不完,不知道王节度使为何还要从外卖粮。但王源我行我素,强力的推动此事。
  年年的大丰收已经让大唐的粮价低到低谷。原本每斗在十五文上下徘徊,产粮之地的粮价低到每斗十三文。一石粮食只需一百三十文便可到手。这已经是大唐历朝以来最低的粮价,正是吃进的最佳时机。王源拨出大笔的资金,大量吃进这些粮食,他希望将成都城中的几百个大型粮仓都装的满满当当的,有朝一日,这些粮食将比金粒还贵。


第582章 再战
  实际上,朝廷对吐蕃的第二次讨伐的建议自年前王忠嗣兵败之后便已经被提及了。这一次提及此事的是玄宗。在玄宗看来,石堡城之败是扇在脸上的一记耳光,响亮而火辣。大唐气势汹汹调集重兵去惩罚吐蕃人,结果反被吐蕃人教训了,这简直比吃了吐出来的食物还让人恶心难受。
  叱咤风云数十年,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圣君的玄宗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从他即位之后,大唐王朝蒸蒸日上,四海升平万方来朝成为宇内第一强国。但这样的丰功伟绩也让玄宗从当年那个英明睿智勤勉谨慎的圣君变成了一个喜欢听溜须拍马喜欢歌功颂德的人。
  正因如此,大唐的朝廷之中如今手握大权之人也大多为善于揣测圣意,善于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辈。譬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王忠嗣所言的好大喜功,便是玄宗晚年最大的毛病。膨胀的玄宗接受不了任何一个失败,在他的想象中,大唐天军铁蹄所到之处,所有人都该跪地臣服,否则他便心情不悦,不将之征服决不罢休。
  从一代伟人到刚愎自用的晚节不保者大有人在,历史和后世都有例子,倒也不必详述。总而言之,玄宗决意要对吐蕃进行第二次报复,找回丢失的面子,将吐蕃人打过来的耳光更为凶狠的打还回去。
  对于玄宗的提议,群臣尽皆默然。陇右军和河西军新败,伤口尚在流血,此时再进行二次讨伐的条件并不成熟。而且朝中此时处于混乱之际,王忠嗣的论罪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此时该想的是平息此败的余波,安定朝廷上下天下军民的心情,而非又进行一次随意的讨伐。
  这一次连杨国忠和李林甫都觉得不甚妥当,他们是朝廷的当家人,玄宗可以随意的发出命令,但他们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