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497章

铁十字-第497章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补充一句,明年3月末预期还有汉考克号(埃塞克斯级)服役,另3…5月间,英国2艘怨仇级装甲航母将建成服役。因此,在未来半年,我方可能拥有的航母数将会是9艘,其中大型舰队航母有7艘。”
  “这就更好。”尼米茨点点头,“半年内德国人大概能获得2…3艘航空母舰,我们姑且按3艘算,双方力量对比短期内是3:2,半年后是9:5,我们依然占有较大优势;其次,马上进入12月份中下旬,北大西洋航线将进入风高浪急的时刻,天气变化将使舰载机难以起飞,这既说明我军使用护航航母进行护航难度很大,同样也可以推断出德军依靠航空母舰进行航线封锁基本不可能,敌人只能采用传统炮舰和潜艇护航,在恶劣天下下进行闪躲要容易得多。我的建议是,如果我们还要维持欧洲战场的地位,还要巩固英美联盟,那就必须加强对英国的物资输送,这是保证英国政府不在冬季时倒台的唯一希望……”
  金上将和马歇尔互相看了一眼,不动声色地点点头:虽然两人从前对欧洲中心论经常有所争论,但就现在这形势而言,却容不得他们放弃英国当局了——倒向德国的英国工业和造船力量很快会成为压倒美国的力量,继续让英国成为朋友比成为敌人有利的多,别的不说,如果这2艘怨仇级像法国军舰一样落到德军手里会有什么后果?所有人都不敢冒这个险。
  “新一批船只和货物大约12月15日可以出发,总吨位120万吨……”金上将咬了咬牙,“我准备承受三分之一的损失。”
  “建议增加到150万吨并预期损失一半。”尼米茨补充道。
  “好!”
  “这次战役中航母损失还在其次,关键问题是舰载机飞行员损失过大的问题,坎宁安上将报告舰队目前最多能凑齐92个飞行员(组),马修将军从纽芬兰岛报告说大约有34个飞行员(组),我从太平洋舰队带来了60名飞行员(组),大部分是攻击机飞行员,这样一线飞行员大约能得到180组,另外加上目前在海试和后备的力量,预期是260组,我希望能够利用物资输送向英国政府一点压力,让他们从皇家空军中抽调100名飞行员——建议全部抽调战斗机飞行员,让他们转职成海航,再加上这次20多艘护航航母上有经验的幸存飞行员和前几次战役伤愈复出的飞行员,预计半年内Lv。5飞行员组能恢复到600…700组,勉强能应付激烈的一线战事。”
  “这个交涉我出面协调,不过物资最好能增加到180万吨。”
  面对李海的建议,金上将再次答应了。
  “说完海军的问题,我来说说陆军的问题,既然是内部会议,我就对事不对人了。恕我直言,陆军需要向陆战队学习攻坚的办法——起码塔拉瓦这级别的防御工事要有充分把握拿下来,否则总是3…5倍优势兵力奈何不了对手太伤士气,也浪费时间。这次如果陆军3师、5师能在德国舰队抵达前拿下佛得角,还有后面这么多事么?这会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胜仗——保卫了东海岸、击退了敌军对纽芬兰的进犯,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佛得角!说不定总统听到这个消息就不需要住院了……我看过每一天的战役简报,我认为非常可惜,其实我们距离最终胜利其实只差5分钟!”
  尼米茨这番话说的马歇尔老脸一红,不过这次他没有生气,因为尼米茨话题一转马上就表扬起陆军来:“如果部队能像马修将军这样骁勇,率领人员损失三分之一,重武器近乎全失的101空降师发起果断反击并激励屡战屡败的友军,情况绝不至于这么差劲。”
  众人都是一阵叹息,其实空降师本来是在第二批支援部队名单上的,结果为了防守百慕大临时调整,所以说,运气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说不准。
  “海军的霍兰德将军拥有丰富的两栖登陆和攻坚经验,如果陆军愿意,我推荐其担任一下顾问……围绕攻坚和防御,他有一整套心得。”
  “别顾问了。”马歇尔这会态度很好,“他是两栖军的军长,到陆军也担任军长吧,请他带3个师,同时再挂陆军中将军衔!非常时期,我们要有非常手段。”
  尼米茨到来后,向一片沮丧和沉寂的军界吹入了一股新风,陆海军高层都在仔细思索他的名言:信心是黑暗中的灯塔,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信心。大家都知道尼米茨是德意志人,但没人当眼下如火如荼的忠诚法令一回事——如果尼米茨这个级别的军官都不可靠,美利坚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吧。
  ‘在解决信心问题后,我们才谈得上解决亚速尔、佛得角和福克兰群岛问题,但在此之前,我想僭越地谈两个问题:战略选择与特纳将军。”
  “你说吧,没什么事是不能说的。”金上将道,“现在大家要精诚团结,有事说事,只要是为了胜利,你让马歇尔将军和我退休都可以……”
  “没这么严重。”尼米茨开口道,“战略选择大家的初步想法是一致的,目前必须转入战略防御,这种调整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观念上的。前几次战役制定的出发点和逻辑很明确,意图都是要削弱、消灭轴心海军力量,试图重新掌握大西洋绝对制海权,现在我们必须意识到上述目的暂时达不到,必须正视目前轴心在大西洋海权控制力度上强于我们的事实,因此反攻的起点我不建议放在这几个核心岛屿上,我建议在德属西非上!而在此之前首先要做好自身防御。纽芬兰、百慕大是合众国南北两个枢纽岛屿,必须进行要塞化!不是类似珍珠港的要塞化,那样时间不够,我们应该仿效敌人进行岛屿要塞化的标准展开建设。”
  他掏出几份图纸开始耐心解释起来……





第179章 抉择(2)
  “这是我军对南洋日军诸岛、塔拉瓦上有关防御工事的总结,样子不太美观,但很实用,而且守军就地取材,用的是原木、海沙,钢材和混凝土不多,防御效果非常理想,155mm以下口径火炮难以对付……”
  看着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密如织网、交叉掩护的火力体系,核心堡垒三层工事的纵剖面等图纸,众人无不倒吸一口冷气,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为什么2个师打5…6千人拿不下来的道理——日军的工事体系已如此难缠,德国人的还用说么?
  “这套东西不是尖端科技,我们也学得会,而且纽芬兰、百慕大靠近本土,美利坚有的是施工机械、钢筋混凝土和足够的物资,为什么不能仿效?先生们,做土拨鼠不丢人,打败仗才丢人。”尼米茨补充道,“这样的防御体系,建议国内找几个地方构筑一套,陆军、陆战队各师必须进行针对性、适应性训练才能拉上前线去。”
  众人都点头称善,有了这套体系,百慕大和纽芬兰还是区区几个德国营就能啃下来的地方?
  “在稳固我军自身防御后,我建议的战略反攻起点是德属西非,理由有三,第一,德属西非是德军新征服的地方,统治基础薄弱,虽然一战前德国曾统治过其中一些地方,但后来全成为英法殖民地或者委任统治地,德国时隔多年回归,基础不会很扎实;第二,德属西非是轴心军事力量投放的末梢,补给困难、兵力稀少、鞭长莫及,虽然非洲全境除南非外貌似都落入轴心或亲轴心势力之手,但实际控制力度不尽相同,轴心控制力最强的是北非,其次是德属东非,德属西非既不能与这些区域在陆地上相联系,海路上的距离也非常遥远,控制力不强,反映在兵力上也并不雄厚;第三,德属西非对我们非常重要性,该地对轴心而言既不重要、距离又远、增补又困难,如果我军发动反攻,有很大成效可获得胜利。”
  尼米茨在地图前详细阐述了拿下西非的重要性:在美军控制住巴西再控制几内亚湾后,等于将南北大西洋拦腰截断,德军占领福克兰群岛固然是封锁了美国通过合恩角往亚太去的道路,但并不等于美军就不能前往澳新了,走加勒比海…南大西洋…南非…南印度洋依然可以抵达澳新,整体航程将近2。5万公里,但有了南非这个中转站后,该距离并非遥不可及,从西海岸送到澳新也有1。4万公里嘛。
  “等等……”艾森豪威尔去过非洲,表达了异议,“您概括的德属西非几个特点我都表示赞同,不过我觉得哪怕占领德属西非也不能打击德国本身,正如您所说的,德属西非与哪边都不接壤,与北非还隔着大沙漠……”
  “德属西非的得失不会影响德军本身,但您不要忘了……德属西非与法国、葡萄牙、比利时等一干欧洲国家的殖民地紧密相连,打不到德国人不要紧,我可以去打德国人的小跟班,希特勒不是要组建欧洲联盟并担任盟主么,我打击这些盟友,他是救呢还是不救呢?救则军事上失分,不救,则政治上失分!”
  众大佬都点头:光凭殖民地不足以说服欧洲国家转向,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维持一个对美更加有利的态度。
  “关键枢纽点在巴西:巴西一方面是加勒比海南翼的战略掩护,另一方面是进攻西非的出发基地、同时也是维系南非、威慑福克兰群岛的重要战略要地,我们要进行耐心建设,只要巴西不乱,不管阿根廷人怎么蹦跶,南美至少大部分还控制在我们手中……万一,我是说万一,如果我们需要和德国进行战略谈判,南美的利益可与德属西非的利益进行交换。”
  这句话引起了众人共鸣,佛得角战役失败后,不是没人提议与德国议和,但大多数人表示反对,因为美国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与德国议和,条件肯定非常苛刻,在战局好转、局面缓解之后再议和要更加从容与有利得多。
  “最后我想谈谈特纳将军的问题,这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以他为代表的有关战略设计与计划拟定中的误区。恕我直言,其中的误区在于过分相信线性思维,迷信力量,C+计划就是这样层层叠叠堆砌上来。他先估计敌人的实力,然后设计保险系数和数学模型,综合认为压倒这些实力需要多少力量和资源、最后再安排使用这些力量和资源,中间再加上节奏控制、节点审视与进度审核——这是从大学开始,一脉相承的逻辑与数学体系。这套体系错么?基本是不错的,甚至很多时候解决了不少问题,便于指挥艺术的传承和扩散。按这套办法打仗,很可能出不了名将,但合格指挥官和参谋人员比较容易培养,问题在于……”尼米茨来了重重的转折,“世界上是有黑天鹅的,总有超出人类认知的未知领域存在,整套逻辑体系的危险在于,敌人一旦忽然拥有一个你说不知道的因素或变量,整套体系便有崩塌的危险——这种战术对付一般敌军指挥官是不错的,但对付打仗打成精的名将来说,恐怕就难以成事。”
  为增强说服力,尼米茨举了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块巨石,预估是100吨,实际重量和预估比较接近,但没有能一口气举起100吨的吊车,只能提供40吨的吊车。我们的办法通常是安排3台40吨的吊车,然后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进行吊装。大多数时候没问题,但有一次执行任务时出现了意外,一台吊车的绳索突然断裂,丧失吊运能力,另外两台能正常工作的吊车顿时承受了超过合理限度的力量,导致最后全面失败并酿成恶劣的后果。堀悌吉手头只有1台40吨的吊车,他是怎么办呢,他先把这块石头费点力气爆破开大致均衡的3部分,然后一块一块地干掉……”
  “具体到这次佛得角战役,也可以看出敌人的思维特点,我军攻击佛得角,集结了2个师、20多艘护航航母和全部主力舰队,出发点是佯攻佛得角,实际吸引轴心主力上钩并歼灭之……敌人判断了形势,没冲到佛得角来傻乎乎和我们硬拼,却出其不意地去威胁进攻东海岸,我们只能回防,然后敌人又剑走偏锋地进攻了纽芬兰,并利用其强势海军打了我们措手不及,我军被迫调集主力航母编队回援——这决策是不错的,但请注意,这时候我军力量便被迫分散了。
  敌人以逸待劳,在纽芬兰和坎宁安将军交手,取得了战术胜利;然后面临我军在纽芬兰不断强化的力量前果断撤军;在此期间黑天鹅出现了,敌人出动了夜战飞机和精确攻击炸弹,夜间大大削弱护航航母编队,敌人守军骁勇善战,死守不退,敌人的S艇和潜艇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效果,不断打击我军,等对方认为我军力量已不足虑时,突然出动航母编队杀过来——这时候坎宁安舰队又再次被迫增援,然后在双方形成协调力量前被敌人各个击破。
  我军的实力就是这块100吨的大石头,敌军没能力一口气吞下我们,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迫使这块石头分裂,然后一个一个付诸解决;如果让双方按照最初的力量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